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惊悚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鬼吹灯Ⅰ+Ⅱ(1-8部全集)_分节阅读_第152节
小说作者:天下霸唱   小说类别:惊悚悬疑   内容大小:1.9 MB   上传时间:2017-09-16 12:46:56

  后来村里来了个腰系白绦的老者,他说小孩都被“药叉饿鬼”吃了,那饿鬼吃了许多小孩;就要化成人形投胎了。方圆百里内的大肚子孕妇,都有可能怀的“鬼胎”,如今没办法了,只有拿药坠胎,死胎都要扔到山里。

  解放前的人们都迷信思想严重,顿时信以为真,愚民愚众从者无数,到处逼着孕妇喝药坠胎,又把死胎扔进一个山沟里,害了不知多少无辜性命。

  在山里有个猎户,一天追赶一只白兔,迷路钻进了一处山洞,见洞中白骨森森,正惊慌失措之际,见洞穴深处白影闪动,他当即以手中猎叉击刺,竟然刺死了一只灰白色的老蝙蝠,从那以后附近再没丢过小孩。

  有人说这只老蝙蝠是混沌初分时,天地间一股恶气所化,专要吃人,又化为老者在市上妖言惑众,骗老百姓用药坠胎,扔进山里供养它。肯定是观音菩萨显灵,让白兔引猎户进洞,为民除了此害,可见佛天甚近,真是救苦救难,否则若无佛法周全,凭他区区一个猎户,怎有本事杀得了那洞中的老妖?而那猎户得了白蝙蝠尸体,其事迹被广为传播,当即便有几个洋人来使钱买了回去,制作成标本放在了天津的博物馆中,一直保存到了今天。

  这种传说在卜成里能有八成都是虚的,可能猎户捕到白蝙蝠,转卖到外国人手中制成标本是真,其余的皆不可考证了,多半是传来传去越来越不靠谱的野谈。

  我走到近处用手电筒照了一照白蝙蝠标本,完全看不出它活着的时候曾是个吃人的魔君。我正想招呼艾小红也过来瞧瞧,别这么疑神疑鬼的,却忽听头顶上有脚步声传来。艾小红闻声吃了一惊,吓得险些趴在地上:“老蝙蝠精真活了!”

  我脑中忽然有个念头一闪,立刻想起白天看见的那个背影,招呼Shirley 杨和艾小红道:“二楼有飞贼……”话音未落,我已抢先冲上楼去,但二楼的门锁却被锁着,钥匙还在艾小红手中,我只好举着手电筒从玻璃窗外往里面乱照。

  黑暗中果然有条人影,正蹲在丹炉附近,他猛然见到我在门外,也吃惊不小,扭头就跑向窗边,从窗台上爬了出去。这时艾小红和Shirley 杨也跟了上来,急忙取钥匙开门。

  我迫不及待地推门人内,见窗户敞开着,冷风呼呼灌进屋来,而那人逃得好快,早已消失在了夜色之中。我们眼见是没处追了,只好关上窗户,在四周看了看,所幸并没丢什么东西,而且都是仿品,真损坏丢失了也不打紧。不过我初次看到这些展品时,由于距离稍远,都误以为是真东西了,这博物馆又没什么严格的安全措施,难怪会有人打这批古物的主意。

  我对艾小红说:“既然没什么损失,我看就不用告诉警察了,做贼之辈最是心虚,此番受了惊动,肯定再也不敢来了。”

  这时Shirley 杨在地上捡起一本红色塑料封皮的笔记本。这种笔记本很常见,大多是单位里发下来使用的,印着工作记录的字样,可能是那飞贼走得心急,慌乱中丢在地上的。

  我从她手中接过这本工作记录,翻开看了看,只见第一页上写着主人的姓名“孙学武”。我在口中念了两遍,问Shirley 杨道:“孙学武是谁?这名字好像在哪听过,你有没有印象?”

  Shirley 杨说:“老胡你忘了,这是孙教授的名字,那位经常走村串寨收集龙骨天书、研究古代符号与文字的专家孙教授。他深夜时分到自然博物馆来做什么?”

  我对孙教授没什么好印象,冷笑道:“这老贼,被我抓了个现形,看他以后还有什么面目说我是倒斗的……”说着话随手翻了翻那本工作记录,竟然越看越是惊心动魄,无价之宝秦王照骨镜的图形,赫然绘在当中。

  

  第五十三章 府中求玄

  

  孙学武教授遗落在博物馆中的工作记录里,精确地勾绘着秦王照骨镜的图案,我虽然从没看过这面古镜的镜背,但嵌在铜镜边的无眼鱼符特征明显,绝对不会认错。古镜图案的四周还注释着许多文字,可能都是孙教授的研究和分析记录。

  我还以为秦王照骨镜已经被陈教授交给国家了,难道他竟然暗中先给了孙教授?孙教授在三更半夜偷偷潜入博物馆,究竟意欲何为?

  我心中满是疑问,见这本工作记录内容繁多,一时半会儿难以看出什么头绪,就合上笔记本装在了大衣口袋里,准备回去再看,眼下还是要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先去看看那口汉代丹炉。

  此时展柜的侧面已经被人撬开了,想必是孙教授所为,艾小红见状,当即表示要通知警察。我劝她说:“毕竟只是赝品,而且又没丢失损坏,还是别为这点小事麻烦领导和公安部门了,他们的工作负担已经很重了。

  人民警察为人民,咱们人民群众也是应该与人民警察心连心的,哪能总想把麻烦推给警察呢?应该多为你哥他们着想才是。”

  艾小红也是个实心眼儿的姑娘,她点头说:“胡大哥你不愧是在部队人熔炉中锻炼过的人,处处都为别人着想,我还是不给我哥添麻烦了。那咱们就快去看那尊錾金银五色铜炉吧。”

  艾小红把我和Shirley 杨带到铜炉前,这回没了阻隔障碍,炉壁上的一切细节都在眼前,我问艾小红:“小红妹子,你们馆有这东西的解说词没有?”

  艾小红说当然有了,挺长一大段,都是专家给写的,当下就给我们按博物馆里的解说语解说了一遍。

  我听到一半就直摇头。所谓“专家”精心撰写的解说内容,与瓶山丹炉的真实来历、用途相差太多,根本就是驴唇不对马嘴。不过湘西瓶山中的丹宫,在史书上少有记载,近代除了进去盗过墓的搬山卸岭之辈以外,更是鲜有人知,与其听专家们捏造出几句不囫囵的套话来,还不如凭我自己的眼力和经验去解读。

  我将手电筒举起来,把光束固定在炉身精致的铜壁上,以便让Shirley 杨看得清楚些。Shirley 杨指着铜壁上一片凹凸起伏的铭文说:“秦汉之际崇信方术丹药,将烧炼不死仙丹称为炉火之术。这些铭文可能是药诀。”

  瓶山丹宫里有大量从各地挖掘来的棺椁腐尸,按陈瞎子和鹧鸪哨那种盗墓大行家的看法,这是一种以死人“烧阴丹”的卑劣行径。Shirley 杨能识古文,她说丹炉上残缺不全的铭文大致记载着:“人体以肾为引,生金之本,性命之根,有窍通于舌下。常生神水,左曰金津,右曰玉液,下灌丹田,丹田既满,流传骨髓;骨髓既满,流传血脉;血脉既满,卜传泥丸宫,反归于肾,如日月循环,死后金水凝而为玄珠。”

  那八幅铸在炉壁上的仙人烧丹图,前四面都是烧阴丹提取玄珠之法,渚如“切剖古尸取肾,烧煮煎熬出金水玉液,混合铅汞引炼丹头”之类,令人几欲作呕。

  我心想这烧阴丹的损招也不知是谁想出来的,要是真能依此烧炼出金丹来,恐怕就不是不死仙药了,而是名副其实的致命毒药,谁吃谁倒霉。再看另外四幅丹图,则另有一篇较短的铭文,与阴丹药诀相反,说的是真丹,也就是我们想找的内丹。

  自古炼内丹即为炼气。气之所以养形,盖于五脏六腑之间,因七情而敛散,故发于五岳四渎之上,有六气之变,能清浊以无余,湛然寂如,固山水之渊,非六气可得而取也。青龙之气,如祥云衬月;朱雀之气,如朝霞映水;勾陈之气,如黑风吹云;玄武之气,如腻烟合雾……

  我在内蒙草原尽头的百眼窟里,曾亲眼见过形体巨硕的老黄鼠狼尸体中,有一枚红丸真丹,就如同牛黄、驴宝一类的生物体内结石。在风水一道中,所渭的“生气”,渺渺茫茫,无形无质,而这种古尸中的内丹,正是由于天地间的生灵感受日月山川之精化所凝结而成。《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中的“化”字一卷有详尽阐述,其实所谓的“内丹”并不能使人延年益寿,更谈不上长生不老,只是天地之生气在生灵体内化为实质,但南洋降头师要为多铃拔除尸降,就绝对离不开此物。

  以前大内皇宫中收藏了许多内丹,正史所载最著名的,当属北宋年间的“蜘蛛宝”,这些生气凝结的丹头,都有驱尸毒拔尸降的效力。可如今那些古物早就或是毁于天灾人祸,或是失落无踪了,也唯有寄希望于在某地古墓冥府中还能找到,正如古人所言,在古墓地宫中寻找丹药,此乃“府中求玄”之举。

  可是錾金银五色丹炉上却并没记载哪里有古墓金丹,我尚不死心,又去看炉壁的上下两端,边看边对Shirley 杨说:“孙教授是研究古代符号密文的专家,他为何会偷偷溜进博物馆看这口丹炉?这老儿也想服食求神仙不成?他可不应该觉悟如此之低,人民群众白培养他这么多年了……”

  Shirley 杨忽然按住我手中晃动的手电筒,将光束照到炉顶,对我说:“孙教授大概是想看这部分……这铜炉的前身是来自归墟。”

  炉顶高处是连为一体的纹饰,铸造得很精细,人物和器物都是侧像,神态古朴生动,有些像是连环画,先是大海扬波,成群结队的“龙兵”,负着一口古鼎上岸,此鼎形状特点与恨天氏以龙火铸造的铜鼎完全一样。

  随后是百鸟争鸣,一个天子般的人物横卧在鼎旁,似乎是死后将古鼎做了陪葬品,鼎上分别装饰着四枚古符,分别是龙、人、鱼、鬼,都嵌在鼎身的一面圆盘之中。看那圆盘竟极似秦王照骨镜的样子。

  接下来山陵遭天雷击穿,有许多人把古墓中的巨鼎抬出,鼎器至此已经四分五裂,又被人铸成厂炼药的丹炉。

  这一层图案应该是记载这丹炉的来历,似乎是周王朝时恨天氏进贡的古物,被某一代周天子下葬时埋人古墓,后来由于自然灾害,使得古墓内的器物暴露出来,才有人将铜鼎取走,改铸为丹炉。如此看来,那些上古的卦符,都是从归墟流传出来的。

  我知道恨天人精通古卦,可以照烛以卜万象,但有件事始终被我忽略了,秦王照骨镜既然与那几枚神秘的无眼卦符配套,它就应该是一面卦镜,而关于秦王照骨镜的来历,恐怕就未必如陈教授所言了。也许我们从一开始就被骗了,什么古镜镇尸,镜背为尸气所浸不能照人,都是与这南海卦镜毫不相干的。秦王照骨镜也许确有其物,但肯定不是我们从南海沉船中打捞回来的那面古镜,鬼知道这镜中埋藏着什么秘密。

  Shirley 杨的脸色也不太好,她自然已察觉到我们被人欺骗了,可从她眼神中流露出的则是疑问:“孙教授潜入博物馆来看五色丹炉,是同他研究所谓的秦王照骨镜有关?他如此痴迷这面古镜,究竟想做什么?”

  我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老小子的工作记录已落在咱们手中,回招待所后仔细看上一遍,也不愁查不出他的底细。”

  我们又将五色丹炉从里到外看了个遍,随后又让艾小红带我们去看了绘有女仙的漆棺,以及铜鬼、铜人的复制品,觉得再无遗漏了,这才心满意足。

  艾小红把我们送到自然博物馆门口,我跟她握了握手,客气道:“我跟你哥爱捣蛋是战友,你就跟我亲妹子差不多,也不跟你见外多客套了,但还是要感谢你今天晚上带我们参观了这些文物,另外还见识了这自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生前专门吃人的白蝙蝠精标本。”

  艾小红说:“胡大哥你别开玩笑了,等将来你们有空来湖南,我带你们去参观我们湖南的镇馆之宝,那可是千年湿尸,世界奇迹,比白蝙蝠标本有意思多了。你看到过真正的千年古尸吗?不是仿制品。”

  我对艾小红嘿嘿一笑,说道:“以前倒是看见过一两回,不过不是在博物馆里,所以没敢细看,等下次去到你们那再好好参观。”说完便挥手同艾小红告别。

  我们回去的时候已经是后半夜了,路上根本没有车,只好和Shirley 杨开“十一号”,等走到招待所的时候,冻得肺管子都麻木了,赶紧先用暖壶里的热水冲了杯茶,连大衣都顾不上脱,就点上支香烟,准备翻看孙教授的工作记录。

  我正要翻开来读,Shirley 杨却突然按住笔记本说:“我觉得这么做是不是不大好?也许这些都是孙教授的心血,咱们不应该在没经过他同意的情况下偷看……”

  我说:“偷看也有很多种,有一种偷看是无意中看到的,他掉在地上被我不小心看了几眼,按理说不能算是偷看。再说天底下重名重姓的人多了,咱们要不看明白了内容,怎么好只凭一个名字就还给孙教授?”

  我把Shirley 杨的心思劝活了,说服她陪我一同查看这本工作记录。此时在招待所里,再无旁人相扰,说起来我老胡也算是业余考古爱好者,自然是要静下心来一页页仔细观看。我对Shirley 杨说:“孙教授曾经对我说他的工作内容都是国家机密,他娘的吹牛不上税,咱们就看看这位研究龙骨天书的专家都有什么国家机密……”

  我早巳抑制不住好奇心,边说边翻开工作记录。这种笔记本是最寻常不过的,里面每隔数十页就有一张彩插做装饰,彩图中多是北京的各种景观,包括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颐和园等等,纸色微黄,里面还夹带了许多票据,恐怕用了不少年头了。第一页印着孙教授所在单位下发文具的红章,底下有用钢笔写的“谨言慎行”四字,最下边是“孙学武”的签名。

  翻到第二页,只看了头一行字,我和Shirley 杨都是一怔,心中极是惊诧,异口同声地问对方:“孙教授怎会知道大明观山太保?”

  

  第五十四章 失落的记录

  

  我记得陈瞎子对我们讲述盗墓往事的时候,曾经提到过观山太保,搬山卸岭合盗瓶山古墓的时候,在无量宫丹井下的铁阁露房的山腹回廊中见到过一具形容诡异的尸体,根据尸身上的遗物,推测其为明代的盗墓贼观山太保。

  以当年卸岭盗魁陈瞎子与搬山道人鹧鸪哨的阅历见识,尚且对观山太保只闻其名,不知其实,只听闻此辈行踪诡秘无方,观山之事,神仙也猜他不到,当时卸岭群盗正在寻找瓶山古墓,只把那具观山太保的尸体匆匆焚化了事。

  陈瞎子的这番话言犹在耳,但我和Shirley 杨却完全没有料到,在孙教授遗落的这本工作记录中,竟会提到观山太保。

  我与孙教授只在陕西古蓝县见过两次,双方话不投机,而且此人脾气古怪,喜怒无常,说起话来遮遮掩掩,屡屡欲言又止,似乎对倒斗的手艺人格外痛恨。但他身为考古专家,竟又偷偷摸摸潜入博物馆里窥探文物,还在工作记录中研究古代盗墓贼的历史,我看这孙教授一定是个有许多秘密的人,他做的事情才是连神仙也猜不透。

  但知道秘密太多,而又不能说出来的人,日子一定不好过,时间久了,那些秘密就变成了对知情者内心的煎熬和折磨,所以有些人就会选择一些特殊的渠道给自己减压,例如把事情详细地用文字记录下来。孙学武大概就是这种人,他的工作笔记中,除了详细记载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也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许多他个人的主观意识。

  我和Shirley 杨仔细阅读了这本记录,陈教授与孙学武是多年的老朋友,以前也常对我们提起他的事情,加上一些我们的揣测,很容易就能理解记事本中的内容。原来孙教授提到的国家机密,也确实是“国家机密”不过他所谓的“国家机密”,并不是现在当代的,而大多是古时候的绝对机密。

  占卜、征兆、预言、暗示之类的古老文献记载,不仅东方有,西方也有,内容和形式大多都非常神秘、隐晦。中国古代的秘密文献,最早见于殷商时期的龙骨,也就是刻在龟甲上的铭文与符号,后世学者将这些古怪难解的神秘文字,称为天书、谜文。

  龙骨天书中记载着大量巫卜、天兆、不死、长生之类的内容,专家对于“天书”的破解工作,是极其艰难枯燥的,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很少。虽然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那些巫卜内容多是不可信的,是科学尚未开化的古老产物,但对于研究几千年前的社会、经济、军事、政治活动,龙骨天书仍然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孙学武的工作内容,就是破译解读古代秘密文献,也专门负责从各地发掘收集刻有各种古文字符号的龟甲、兽骨,虽然收集整理容易,解读起来却没任何参考资料,破解那些体系与历史背景不同的古代密文,实在是难于上青天。有时一个简单的符号,就要用掉几个月的时间研究考证。长期面对这种艰难枯燥的工作,养成了孙教授孤僻的性格,但他仍然痴迷于此道不可自拔,甚至用“走火人魔”来形容也不为过。

  直到后来出土了唐代的《龙骨谜文谱》,对龙骨天书的研究终于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可随之而来的,又是另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那就是卦象、机数。

  西周时期盛行演卦,照烛龟卜所产生的卦象,是巫卜的最高境界,也是所谓的“天机”,可能现在有许多人难以理解,既然古人有预测吉凶祸福之术,为何要将结果用卦象显示,而不直接描述结果?

  其实不仅是演卦获天机,包括后来中国历史上各种预言,诸如推背图、马前课、梅花诗、烧饼歌之类,无不隐晦难解,多有故弄玄虚之意,把所谓的预测和秘密,都用暗示的方法流传下来,或图画,或诗词,种类五花八门,事后方解其意,似乎故意不肯预先告诉人们结果。

  这种形式,实际正是古代传统观念的一种体现,古人认为“幽深微妙,天之机也;造化变移,天之理也。论天理应人,可也:泄天机以惑人,天必罚之”。

  意思是说,牛生不息的“天道”可以谈论,让人们懂得天人相应的道理,但“天机”则不可明言,因为天机微妙,容易使人迷惑妖妄,正如常言所说“天机不可泄露”,君子应当“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西周时期的周天十六卦,却穷通天地之变化,烛万物而无所隐。据“龙骨天书”上记载,周天卦数出世之时,夜有鬼哭,随后黄河泛滥,淹死人畜无数,只因造化中的秘密,从此发泄尽了,所以才被迫毁去二分之一,仅留八卦存世。

  这些失落的古卦,也成了孙教授研究中的瓶颈,记载古时卦象的龟甲数以万计,是一个庞大无比的信息宝藏,但没有周天卦数,就根本无法解读,他一生倾心竭力的研究成果,只缺少最关键的一把钥匙。

  又因为孙教授性格古板,不通人情,打点不好人际关系,所以常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他死钻牛角尖,打算找出周天卦数,把西周的古卦龙骨彻底破解,到时候必定震惊中外,也不负这许多年耗费的无数心血。

  古代的秘密文献,大多藏在遗址、古墓,或者洞窟里。因为古墓深处地下,空间相对封闭,里面的陪葬晶,往往能完好地保留下来,孙教授寄希望于此,每当考古部门发现古墓陵寝,他总是格外关注墓中的龟甲、兽骨和钟鼎铭文,指望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但解放后的考古发掘,大多是被动发掘,而对那些尚未遭到破坏的古墓,则是按规定原封不动地保护起来。孙教授常年在基层和考古现场工作,这些年来所见所闻,各地的古墓大多是十墓十空,早不知被历代盗墓贼滤了多少遍坑。

  有几次考古人员发现古墓盗洞比较少,还满心欢喜,以为里面多少能保存下来一些东西,谁知进去一看,墓底下都被挖成蜂窝了。原来古时候的盗墓贼能观山寻藏,打盗洞可以直捣地宫,故意避开了厚土巨石的墓顶。跟那些经验、器械、手艺传承了几千年的盗墓贼相比,当代考古的方法显得格外笨拙、落后、缓慢。

  孙教授对此痛心疾首,恨盗墓贼入骨。这些家伙从古到今前赴后继,不停地盗墓盗了几千年,才导致大量埋藏珍贵文物的陵墓,都只剩下一个个空荡荡的土坑。要不是盗墓的贼人太多,那龙骨天书里的种种神秘卦象早就破解了,而他孙教授的价值和研究成果也会得到认可,走到哪都受人尊敬,可现在只能饱受排挤,整日怨命苦挨,一时半会儿挣不出这口气来。

  在学术地位上的这点私心只是其一,另外孙教授已经对龙骨天书中的内容着了迷,他倘若搞不明白龟甲上的古卦天机之谜,便每日每夜都是食不甘味、寝不安席。

  有一次,孙教授意外获悉了一条重要线索。在明代,四川省境内有一支豪族,近似神棍邪祟之辈,擅于妖术,通晓一种称为“观山指迷”的风水方术,男称“太保”,女为“师娘”。这伙人蛊惑人心,势力极大,明末政府统治能力薄弱,对其也无可奈何。

  观山太保为首之人,是地方上的巨富,姓封,懂得炉火之道,炼气养形,有通天的本领、敌国的家私,收得门徒弟子无数,自封为“地仙”。此人不仅有盗墓之廦,盗发了不少各朝古墓,而且还有造陵之瘾,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在山里造了座“地仙村”。虽称村庄,实为阴宅,也就是墓穴。

  他将盗挖来的明器棺椁、丹鼎陶俑,甚至别的古墓中贵重罕见的建筑材料、墓砖木椁,一律收藏在自己的墓城之中,建造了许多风格诡异的墓室,又在墓室中布设种种机括销器,地仙城中铸有“银屏铁壁”,内置“璇玑楼”,历朝山陵中的秘器珍物,多在其中。

  拿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位观山太保可能有某种精神异常的症状,多牛是个疯子,对机关、风水、陵墓过度痴迷,不知出于什么动机,竟然花了半辈子时间,为他自己造了这样一座“古墓博物馆”。也有传说此人在当地盗挖过一座大古冢,掘出龙骨卦图,竟然从中窥得天机,从此后性情大变,所以才造了地仙村为百年之后藏真之所。至于他建造观山陵的真实原因,大概只有他自己知道。

  等到明末流寇张献忠带兵大举人川之际,他就率众避入深山,将举族男女老幼和所有造陵挖山的工匠,都杀死在了墓中,启动机关放下断龙石,把自己活生生埋在了其中。土人们也称这座神秘的“地仙村”为“封王坟”,而且从此后再没人知道地仙村的位置所在。

  此事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只是孙教授在四川工作的时候,听山民们提起过“地仙阴宅”的各种传说,各种说法并不一致,甚至难以肯定这些传说是真是假,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知道的人越来越少了。

  不过孙教授在工作过程中,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信息,使他深信,在明代确实曾经有过观山太保和地仙村。当年张献忠的流寇部队人川后曾大举挖山掘墓,史书上记载“流寇人山穴地,以求地仙所藏之金书玉咒、龙骨天机,未逞,屠戮万人,填尸平壑”,这很可能是说,农民军意图盗掘观山古冢,但没有找到位置,于是杀了许多当地民众泄愤,把盗墓时挖山掘开的深沟都填满了。

  另外还有些零星的记载,都从侧面证实了此事。这座由盗墓者苦心建造,深藏在蜀地的古墓博物馆,里面收藏了历朝历代古冢中的奇珍异宝,不单如此,其中极有可能存在西周时期的古卦秘器。

  于是孙教授就打报告,请求上级批准他组织一个专家组,专门去四川寻找地仙村,结果被许多人指责说他是异想天开。观山太保只不过是民间传说,目前人力资金都很紧张,怎么可能凭一些捕风捉影的消息,就耗费人力物力去找一座根本不存在的古墓?这不符合咱们的工作原则。

  孙教授碰了钉子,被人说成是精神病,只好忍下性子,暗中收集资料,每次出差去四川,总是会挤出时间走乡串寨,多方打听调查,可是随着逐渐深入接触,他发现观山古墓的具体位置根本就无迹可寻。

  据说中国传统行业中独占鳌头的摸金校尉,精于寻龙搜山、分金定穴,而观山太保的观山指迷之道,也脱身于后汉时期发丘摸金之辈流传下来的古术,对青乌堪舆的掌握深不可测,而且观山太保本就是盗墓行里的高手,他们建造的陵墓,防盗手段肯定不是常人所能想象,甚至让人连确切地点都无法找到。可能即便再过上千百年,地仙古冢的谜团,仍然只是一个民间传说。

  

  第五十五章 瞒天过海

  

  孙教授为了找到地仙城这处古墓博物馆,颇下了一番苦功,最终却毫无所获。他将这些年来从民间搜集整理有关明代盗墓贼观山太保的资料,全部记载在了这本工作笔记之中,到最后未免有些心灰意冷了。

  但在研究观山太保的过程中,他从乡间野谈以及各种史料方志上,了解了许多古代盗墓活动的秘闻,知道这世上自古无不死之人,又无不发之冢,只要是古墓,就早晚有被挖盗的一天。盗墓之术,不外乎“望、闻、问、切”四门。

  “望”是指观望风水形势,通过上观天星、下审地脉来确定古墓的位置和布局,这需要洞悉山川河流与日月星辰的脉搏,极为深奥庞驳,不是普通盗墓者可以掌握的;另外这望墓之法,还可以观察地表、土壤、植被的差异来寻找墓穴,又称“观泥痕、辨草色”。

  “闻”字诀,也可分为两种方法,有一种人天赋异秉,嗅觉极其敏锐,可以通过鼻子辨别深山老林中的特殊气息;“闻”又指盗墓者敏锐的耳音,练到“鸡伺晨、犬守夜”的境界,就可以通过聆听自然界的声音,推断地底的情形,耳音普通之辈,也可借助工具,比如埋瓮于地以耳认穴的“瓮听法”。

  据说“问”字诀是通过向当地土人“咨询”,从侧面了解古墓的情报和方位,运气好的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而“问”字诀另有一种比较神秘的方式,即问天,据说古代盗墓贼可以通过占卜推演,来确定古墓结构和墓中吉凶,但此术在很早以前就绝迹了,再也无人通晓。

  最后是“切”字诀,主要是盗墓者挖掘古墓的各种办法,是如何避实就虚地利用各种工具来挖掘盗洞,有分金定穴、直捣中宫,也有长锄大铲的崩山揭天顶,更有施术驱兽的穿山穴陵甲。

  孙教授知道归知道,但这“望、闻、问、切”之术,多是传了几千年的倒斗绝学,或许在民间可以打听到这些事,可要真想学会这些本事,不得真实传授,是完全不可能掌握的,何况大部分盗墓之术都是失传已久。

  按说到厂这个地步,差不多该死心了,可孙学武性格偏执,对认准的事情格外执著,他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落泪,仍是没黑没白废寝忘食地想找地仙,妄想窥探璇玑楼中所藏的古卦天机。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85页  当前第15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52/18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鬼吹灯Ⅰ+Ⅱ(1-8部全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