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架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_分节阅读_第44节
小说作者:孺人   小说类别:历史架空   内容大小:582 KB   上传时间:2024-02-25 12:58:59

  安南今年的农作物种植整体来说,还算是比较顺利的。刚开春时,安南农户就在衙门的带领下,再次组队用牛车去杞县矿区拖运矿渣。

  一道同去的还有那些土着汉子,他们一听说这矿渣能让甘蔗长得更好更甜,简直恨不得一口气就把矿区的矿渣全拉回来。

  这些土着们过去在生产方面,习惯以弓弩打猎,无桑蚕,以葛制布为衣,种植水平上更处于“火耕水耨,一任于天”。

  这时候就得亏有韩彻给他们每个寨子都找的那几个庄稼好手,细致耐心的教授他们种植技术。

  土着们学会了不少耕种养殖,也与附近乡民相处的更为融合起来。

  韩彻隔上一段时间也会去到各寨子里瞧看,若碰上什么生活方面的困难,当即便派人过来给他们解决。

  这么一来,土着们被衙门编户后的生活称得上一句舒适又滋润。又因为要忙地里的劳作和县城的售卖,于是大家便渐渐的从寨子里搬出来,住到山下新建的屋子里。

  很快,新造户籍的土着们便也迎来了早稻收获。

  收成如之前的莲藕一样,虽说都比不上其他农户们地里的。但对于这群土着们来讲,已经感到非常的满意了。

  收获水稻时,一些土着们还借到了附近村子里乡民的打谷机。

  “这打谷机可真好用!”

  土着们前两年也不是没有人见过打谷机,甚至他们当中还有人下山给乡民做事时,都已经用过打谷机了。

  但一点也不妨碍,他们此时在用打谷机收获自己田里的水稻时的那股高兴。

  “等甘蔗卖得了银钱,我家也要去制一台打谷机。”有那土着还这般说道。

  “我家也要!到时候早些去,正好赶上晚稻收割。”另一土着说道:“自家有还是方便许多。”

  附近农户们家底变得富裕,又受衙门的影响,对土着们的态度便都很友好,大部分的人家都愿意借他们打谷机使用。但也需得等到对方将自己家中的水稻收割完毕后,才有的借出。

  水稻是安南人日常食用的主食,又是向朝廷缴纳赋税所需的必种农作物。所以哪怕是家底再富裕,大家耕种的水稻亩数都不是小数。

  这对土着们来说,难免便有些不方便。

  不过这都是些小事,眼下这些刚收获回来的金灿灿早稻,把这些土着们可高兴坏了!他们家中还从未有过这么多的粮食,当下大家便聚集到一起,载歌载舞的狂欢起来。

  别看这些土着们过去不习文学,却“其俗有礼会,击鼓,吹葫芦笙以为乐。”(1)

  在这片歌舞奏乐中,只见一盆盆切好的新鲜猪肉,和十几大桶刚蒸熟,冒着热气腾腾的米饭,被几个土着汉子们抬了上来。

  有那受到感染,也跑来凑热闹的乡民们也被土着们热情的邀请一起食用。

  自己动手烤出来的焦香猪肉,再配上白米饭,直把受邀请的村民们吃得肚皮滚圆,方才归家。

  待到第二日中午,韩老三也往后院拿回来一箩筐的猪肉。

  “今日怎买这么多猪肉?”柳氏问道。

  “不是买的!是那些土着们杀猪后,送给大人的!”韩老三嘻嘻笑道。

  “送这么多吗?”柳氏诧异。

  “一家送一块,就有这么多了。”韩老三回答。

  而且也不止是韩彻有,如一些他们比较相熟又有好感的衙役,也一样被赠予了猪肉。

  然这还只是开始,接下来一连好几天,韩彻都收到了土着们送来的猪肉。这些猪肉不收还不行,人家都不是非要往韩彻手上塞,而是走到衙门门口,把猪肉往衙役手里一放,告诉对方这是给韩彻和哪些衙役的,便立即走人。

  他们最近都忙着呢,地里要耕种,集市上还要售卖农作物。

  真正种地后,他们才知晓早稻成熟后马上便得给晚稻插秧,待到晚稻进入成熟期,甘蔗也进入成熟期。

  对于甘蔗的成熟,可让这些土着们欢喜到了极点。

  白糖目前还是一种金贵的食物,朝廷虽得了制糖方子,但一来栽种技术还未跟上,产量不多。二来时人对甜味的极度喜爱,尤其是贵族阶级的追捧,白糖作价便依旧高昂。

  安南白糖的名声又传播甚广,各地的人都知晓,此地的甘蔗长得最好,造出来的糖质量极佳,又如何不将那些商户吸引过来。

  “今年往来咱们安南的商贾又增多了。”钱县丞高兴道。

  来的商贾越多,给衙门创造的商税便越多。尤其是白糖作价高,三十取一的商税,光是白糖这一项,衙门今年的府库便能得到很大的充实。

  韩彻查阅完这些时日的税收数目,也很是高兴:“府库可算是能有钱了。”

  钱县丞本来听这话也挺高兴的,可不知怎的,瞧着韩彻这份高兴劲头,脸上笑容渐渐凝住。

  默了默,他还是小心询问道:“大人,可是有何计划?”

  “确实是有计划。”韩彻笑着回答。

  农历十月二十四,府城裕州,刺史府。

  税务官陆续把各县下半年的赋税收来,唐刺史核对完最后的数目后,忍不住吁出一口长气。

  今年好几个县受春夏大雨影响,上半年的税收并未足额,好在下半年老天爷发了善心,让最重要的粮食征缴未出现问题。

  一般情况下,能上任刺史这等官职的,都是饱受历练,能力出众者。而且,他们还深得掌权者的信重。待到资历足够,便能被调遣回京,成为朝中重臣,乃至宰相。

  但下等府州除外。

  毕竟刺史的主要职责也是税收,下等府州人口稀少,辖下各县残破贫穷,官职上瞧着是挺高的,但真就是谁做谁懂其中的艰辛。

  所以跟韩彻是被流放发配到安南任职县令相比,唐刺史的状况并未好过太多。

  因朝廷制定的税收连年不达标,唐刺史的政绩考评也多为下等不说,还多次受到上司的责备。

  不过这两年,唐刺史日子可算是好过起来。

  两季稻的栽种技术,不仅让他获得了朝廷的嘉赏。府城辖下各县的气候又都适宜种植两季稻,便使得百姓终于能足额交付出朝廷要的税收数额。

  税收能足额完成,唐刺史日子好过后,对韩彻的印象便也好了许多。

  这日,唐刺史一听闻有安南呈上来的文书,还甚为好心情的接过打开。结果等到看完后,唐刺史表情却越来越凝重。

  “大人?可是出何事了?”心腹忙问。

  “那位韩状元郎呈来文书,欲要重新修建好安南和裕州两地的石桥。”唐刺史说道。

  “修桥?如今往来安南的商贾行人众多,若能将石桥修好,于出行上确实方便许多。但这石桥过往修建不久,皆遭损坏。”心腹忧心道。

  所以并不是修不起桥,也不是不愿修桥,而是修好桥之后的维护,做不起!

  “他在文书上,言道可用生蚝来造。”唐刺史说道。

  “是像修建房子那样,把生蚝壳黏在桥基上吗?”心腹便忙问道。

  近来裕州也有不少百姓在自家房子的外墙上,黏合一层层的生蚝外壳。防护效果一时半会还体会不了那么深,但防潮防水,还有舒适度上,却是立竿见影。

  要是用这法子去造桥,倒是可以试一下。

  谁知,唐刺史摇头:“不,他说的不是生蚝壳子,就是生蚝。”

  心腹满脸惊愕:“活的生蚝?”

  唐刺史回已同款表情。

  注1:出自《广南西路*滨州》第二页。

  第一更完成。

第53章

  造桥

  唐刺史今年已经四十五,年纪其实并不算小了。尤其是按照时下朝廷惯例,若他还不能尽快回京升迁,这辈子的仕途便基本止步于此。

  本来唐刺史也熄灭掉这份心了,结果谁能想到,那位韩状元郎被流放发配到他辖下的安南县任职。这几年韩彻在民生经济上的卓越表现,也让他这位直系上司跟着在老皇帝面前露了脸,得了些赞赏。

  所以比起韩彻,唐刺史对政绩的需求更紧迫。

  韩彻还在文书里对新桥修建计划,做了细致的汇报。

  唐刺史实在是心动,但修桥耗费银钱数目不小,那处江河里的水流湍急又常受海潮影响,不论何种材质,每每修建不多久,便会被冲垮。

  思来想去,唐刺史决定先慎重的去请了不少建筑方面的能工巧匠,把这份新桥修建计划拿给这些人分析。

  工匠们挨在一起,边看边做一番商讨,之后才谨慎的回复唐刺史:“若将桥墩做成船型,确实有利于分散湍急的河流或海潮的冲击。生蚝长于礁石上,又需得人持尖刀,用力才能将其撬下。”

  “那按你们所说,这桥能造?”唐刺史眼睛一亮。

  然这等大事,工匠们哪敢轻易作保,便又道这生蚝造桥的法子在理论上是能行的,但还未曾有人试过。最终实际效果能如何,他们也无法预估。

  唐刺史只得又去找心腹商议,还叹气道:“桥我是想修建的,若此桥真能成,安南和府城相连,往来便甚为便利!”

  交通一便利,到时候往来两地的商贾更多,好的又何止是安南,府城的经济同样也被带动起来。

  唐刺史想要升迁,对修建新桥动心。那么跟他利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心腹,又如何能不动心?

  心腹这时便道:“那位韩状元郎不是还言道,修建新桥,安南可出修建三成?大人,想来他定是对此事有足够的把握。”

  唐刺史闻言,心头一动。

  他都差点忘记,韩彻还在文书上还曾写到,此次修桥,安南那边愿意修建三成。只为桥梁能更早修建好,方便两地百姓的生活往来。

  这占据的三成的修桥比例足以向人证明,韩彻对修建新桥的信心。

  想到这,唐刺史心中顿时松快起来,言道:“韩彻大才啊!”

  如今的安南对于整个裕州来讲,已经是辖下税收缴纳仅次于府城的县城。倒并不是说安南比其它县城富裕多少,主要是它发展迅速又均衡。

  在韩彻带领全县农户栽种经济作物,教授农户们制作畅销农产品,帮助他们做前期的推广和解决售卖渠道。农户们的农产品的大畅销,引来全国各地的商户,又使得城中商户和百姓也跟着受益起来。

  再有收编流民和土着们,使得安南人口在这两年,更是直接增长一倍有余。

  安南又受裕州管辖,不论是在户籍和人口增长,还是各种税收,以及垦殖土地等方面,韩彻都是需要给唐刺史做文书汇报的。

  所以安南府库充实程度,唐刺史是能计算出个大概的。

  当然,唐刺史也知晓安南这两年府库的税银挣得是多,但同样的,韩彻花出去的也多。

  去年他大修官道,今年又来修桥。而这三成修桥的比例,怕是安南府库里的那点税银又得被耗个干净。

  对于韩彻都有勇气敢把府库的银钱全拿出来造桥,唐刺史便也越发觉得自己没什么好再顾虑的了。

  数日之后,由府城派遣而来的几名建筑工匠便抵达安南,他们都是来安南跟韩彻做新桥修建的学习。

  毕竟有关于新桥梁的具体修建,是韩彻做的细致规划。

  对于这群工匠们来说,这次的到来,简直是打开了他们的新世界大门。要知道过去在那条江河修建桥梁,因江河宽大,又受入海口的水流湍急影响,对于时人来讲,修建难度是极大的。

  而他们认为很困难的地方,却在韩彻这里,被一份他事先考察过后所做出来的修建图纸,当即就给震惊得如黑猫警长主题曲唱的那样“眼睛瞪得像铜铃!”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40页  当前第4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4/14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