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唐玄宗_分节阅读_第122节
小说作者:赵扬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968 KB   上传时间:2013-08-11 10:36:12

  韦坚依计而行,派人扩凿广运潭,将潭边延至禁苑北墙之下。韦坚对此事甚是上心,数次亲入禁苑登上望春楼俯瞰地貌,再依样修改。经过数番折腾,渠、潭的大模样日渐清晰,日子也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天宝二载二月了。

  进入新年之后,牛仙客忽然染病卧榻不起。李林甫再入宫向李隆基奏事之时,身边无伴,唯一人前行。

  李林甫今日奏事之时,其中提到韦坚已将渠、潭修好,欲注入浐水之事。李隆基对这件事儿来了兴趣,问道:“若渠、潭开始注水,何时可以蓄满?”

  李林甫答道:“据韦坚言道,若引水入渠,三日内可将潭水注满。”

  李隆基面露笑容:“此为好事啊。此前漕运不通,朕动辄带领百官入洛阳就食,因此获得‘逐粮天子’的‘雅号’。此后裴耀卿打通粮道,现在韦坚更能将粮直输京中,实为大功啊。朕昨日看了韦坚的奏书,他欲使朕登望春楼检阅天下货船,此议甚好。”

  李林甫知道皇帝近来雅好风光之事,若舟船集于广运潭,届时潭中百舸竞帆,岸上观者如潮,实为一件喜乐之事。韦坚建言此事,本该先向自己禀报,他却直接写在呈于皇帝的奏书中,李林甫心中有些不喜。然如此情势之下,皇帝有这样兴趣,李林甫只有顺势而为方为正选,他急忙答道:“臣也有此意,运粮关中向为我朝顽症,陛下圣明方使此顽症一朝解决,实为可喜可贺之事。臣以为,须让韦坚即刻蓄水,另知会各州开始输运货物,再选良辰吉日请陛下登楼检阅。”

  “好呀,前两件事儿,卿可知会韦坚去办,至于良辰吉日,可嘱太史局选一日子。”

  太史局很快将日子选好,其考虑到了诸州货物输往京师的所需时日,将皇帝检阅的吉日定在三月二十六日。

  广运潭注满清水之后,顿时变得碧波浩渺起来。西面有坝筑起,将昔日南流的浐水改为东流,由此注入广运潭中。潭东首又有一条宽阔的沟渠向东延伸,渠水与北面的渭水平行东流,渭水呈现出一条黄带,与潭、渠中的清水相映,成就了一幅动静相宜的图画。

  暮春的温暖及湿润早将原野的草木染绿,一片葱茏的原野之上,更点缀着星星点点的各色野花。三月二十六日一大早,长安市民得知皇帝欲在广运潭检阅的讯息,许多人天未亮即集于广运潭岸侧占据好位置。到了辰牌之时,就见这里如同盛会一般,人们密密匝匝聚在一起,竟然密不透风。

  李隆基携同杨玉环一起乘舆到了望春楼下,就见太子李亨和李林甫率领一帮大臣候在楼前,韦坚是为今日的检阅使,也手执红旗身在其中。

  李隆基登上望春楼,看到外面碧波如垠,岸上观者如堵,顿时龙颜大悦。转对李林甫道:“李卿,今日天公可谓赏脸,空中万里无云,正是检阅的好时候。”

  李林甫及身旁大臣急忙恭维一番。

  这时广运潭四周的观众忽然喊声一片,且此起彼伏,无止无歇。

  李隆基听到喊声中多是“万岁”之声,知道百姓看到自己登楼,因而欢呼。是时国泰民安,百姓得到了实惠,早将李隆基看成神人一般,其欢呼声可谓发乎真情。李隆基近年来每登楼与民同乐之时,皆可闻到此种欢呼之声,早已习以为常,唯捻须微笑而已。

  李林甫目视韦坚道:“吉时已到,可以开始了。”

  韦坚闻言走至楼面西北角,将红旗伸向楼外翻滚招引。

  池西首顿时传来三声炮响,继而鼓乐轰鸣,观众也依之欢呼雷动。

  韦坚此时趋至李隆基面前,躬身说道:“请陛下龙目视向东方。”

  李隆基依言身子稍转了转,就见东方的沟渠里排满了一溜儿高大的帆桅。这些舟船缓慢驶来,越近越显其高大,那些多在曲江中见过游船的长安百姓,何曾见过如此高大的帆船,就听惊呼之声又是此起彼伏。

  韦坚此次备好了三百艘大船,其高四十五尺,长二百丈,桅高一百五十丈,巨大的风帆被风鼓起,远远望去,宛如平地上行走的庞然大物。

  待大船渐渐行近,人们就见每艘船头上标有郡名,船中装满了大米,船背上则陈列着各郡的珍货特产。船队连接,竟有数里之长。其从东首进入后,先向潭南首行去,以接受皇帝的检阅,既而沿岸西行,再列队集于池西首。

  李隆基眼含笑意,静观船只向己方驶来。到了近前,李隆基方才发现驾船人皆头戴大斗笠,身着宽袖衫,脚穿草鞋,一身吴楚之地的打扮。李隆基遂笑着对李林甫言道:“呵呵,韦坚处心积虑,对穿着一节也是煞费心机啊。”

  李林甫言道:“兹乃盛会,正该如此。若能博陛下一乐,则为臣等幸运。”

  第一艘船已行到禁苑墙下,就见船头站立一人,身穿绿色短衫和锦制短袖衣,右边胳膊袒露,额头上抹有红色,振臂扬声唱道:

  得宝弘农野,弘农得宝耶。

  潭里舟船闹,扬州铜器多。

  三郎当殿坐,听唱得宝歌。

  此汉子唱完一遍,手势一挥,就听整个船队的船工齐唱此歌。一时间,就见船队依序而行,其中传出的歌声颇为雄壮。

  所谓“得宝弘农野”,即是天宝二载正月,又有人如田同秀那样得神人启示,言说陕郡桃林县藏有得宝灵符,且果然寻到真符。陕郡古称弘农,由是称之。

  李隆基唤来韦坚问道:“这名领唱的汉子为何方人士?”

  韦坚答道:“禀陛下,此人系陕县县尉崔成甫,因其嗓音较高,微臣遂令其领唱。”

  李隆基微笑道:“这《得宝歌》唱得好呀,诸船载运天下宝物,朕确实得宝不少。呵呵,这崔成甫如此装扮,确实像足了江南田汉,只是其腔一出,即知其为北人了。”

  身后群臣闻言,不由得发出了会心的轻笑。

  李林甫脸色笑容灿烂,心中却在暗自咒骂韦坚道:“哪儿来的灵符?为了此次广运潭之会,不惜装神弄鬼,竟然敢捏造灵符之事!哼,我难道瞧不出吗?”

  李隆基心情甚好,说道:“韦卿,此事办得甚好。事罢之后,你须代朕好好赏他们。”

  韦坚躬身言道:“臣谢圣上隆恩。”

  每艘船经过李隆基面前之时,各船上又有一名大嗓门之人报出船上所载特产。李隆基细细听来,就听前列之船所载货物为:

  广陵郡(今扬州):锦、铜镜、铜器、海味

  丹阳郡(今镇江):京口绫衫段

  晋陵郡(今常州):折造官端绫绣

  会稽郡(今绍兴):铜器、罗、吴绫、绛纱

  南海郡(今广州):玳瑁、珍珠、象牙、沉香

  豫章郡(今南昌):名瓷、酒器、茶釜、茶铛、茶碗

  宣城郡(今宣州):空青石、纸笔、黄连

  始安郡(今桂林):蕉葛、蚺蛇胆、翡翠

  吴郡(今苏州):三破糯米、方丈绫

  三百艘大船中,共载有天下五十余郡的货物,其物丰富多样,这里也不一一详记。

  时辰到了午牌之时,三百艘船方才一一经过集于池西首。远远望去,就见那里帆樯如林,似平地中一下子多出了一片参天树林。

  李林甫趁此间隙,躬身奏道:“陛下自开元之初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使天下大治。至今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置开远门,亘地万余里;四方丰稔,百姓乐业,户计一千余万,米每斗三钱,路不拾遗,行不赍粮。今日广运潭之会,奇瑞叠委,最显大唐国力,此陛下文治武功也,微臣恭贺陛下。”

  其他大臣看到右相李林甫大唱赞歌,也皆至李隆基面前躬身称颂,望春楼上,种种谀词颂言,不可胜记。

  李林甫等人恭维李隆基,虽为阿谀之举,毕竟说的为实情,让李隆基听得飘飘欲仙。他挥手说道:“李卿说得对,今日广运潭之会,彰显我朝国力,由此四方丰稔,百姓乐业,朕乐见今日之局面。众卿推朕功劳,有些偏颇,若无众卿襄助之力,靠朕一人之力如何能成?高将军,朕今日要在‘花萼相辉楼’赐宴群臣,你速速安排。”

  高力士躬身答应后离去。

  杨玉环自始至终立于李隆基身后,仅默默观看,并不多言。李隆基现在动辄携带杨玉环抛头露面,她虽无后妃之名,群臣早知其在宫中的地位。

  李隆基午间就在“花萼相辉楼”大宴群臣,因为韦坚有功,第二日即授韦坚为左散骑常侍,另兼御史中丞及江淮南租庸、转运、处置等使。

  牛仙客病重不治,由此逝去。李隆基看到左相位置空置,遂授李适之为左相,并兼知刑部尚书、兵部尚书。

  李适之为帝胄之后,又与贺知章等文学之士打得火热,且性子豪爽直率,说什么也不会如牛仙客那样唯唯诺诺,实非李林甫之愿。

  李林甫回府后又在“精思堂”待了良久方出,皇帝如此重用李适之和韦坚,令他心存忧虑。其实皇帝单纯授任此二人,李林甫并不以为意,然此二人身后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令李林甫不敢小视。

  李适之平时结友甚多,他不仅与贺知章等文学之士饮酒赋诗,又与军中之人颇有交往,如皇甫惟明、王忠嗣与其交往甚多。

  韦坚为太子妃之兄,又与李适之为好友。李林甫想到这里,脑中忽然灵光一闪:对呀,这些关系若明若暗,最后都汇集到太子李亨身上。

  李林甫由此分外重视。

  是晚,他分别召见了两个人。

  第一人即为王鉷,李林甫见面即说道:“韦坚因广运潭之事得到擢升,你能识其中之味吗?”

  王鉷道:“大人,这韦坚身后是否有高人指点?譬如桃林灵符及《得宝歌》,以韦坚之智断难想出。”

  “你何必在乎这些末节之事?凡事须知大节所在,你莫非没有瞧出其中奥妙所在吗?”

  “下官愚钝,请大人点拨。”

  “哼,你莫非未瞧出圣上的心绪有所变化吗?圣上现在既造新宫,又赏赐良多,他最重什么?”

  王鉷道:“下官之所以多思征税之法,正为此意呀。”

  “你那些细枝末叶,可以休矣。我今日唤你来,是想嘱你须以韦坚为楷模,想法多收钱货以供圣上之用。总有一日,须将韦坚现在所担差使悉数转来。”

  王鉷明白了李林甫的心意,躬身答道:“下官明白。下官回宅之后,将诸事好好想上一遍,由此想出几个法子,再来向大人禀报。”

  王鉷走后,吉温闻召而至,他与李林甫说话良久,还向李林甫荐来一人。

  “你就是罗希奭了,现在官居何职呀?”

  来人躬身答道:“禀大人,下官现任孟津县法曹。”

  “嗯,吉温说你能耐挺大,说说你有何能耐?”

  罗希奭道:“下官长在民间,由此多识人间险恶之事,大凡瞧人一面,即可知此人心底所思所想。”

  李林甫笑问道:“你今日初见我面,能知我心中所思所想吗?”

  “大人为上官,小人实难识出。”

  “不对吧。我听吉温说过,你扳倒孟津县丞的过程可谓迅疾无比。他也为上官,你怎么就瞧出他有反骨呢?”

  孟津县丞刚刚被解至京师,经刑部核准后以待秋后处决,成为是岁为数不多的死刑犯之一。该县丞的罪名实在很大,其招引方士行图谶之事,又到河图洛书出现之地祷祝,家中还阴养死士,且招贿甚多,被定为谋逆之罪。此案正是由罗希奭秘密首告,且由他亲手审理,最终成为铁案。

  罗希奭脸上既无得意之色,更无愧疚之容,平淡地说道:“大人,那县丞狂悖谋逆,可谓铁案如山,请大人调看其案卷,即可知道详情。”

  李林甫脸色一寒,说道:“一个小小的县丞,他无缘无故为何要谋逆?哼,他又能成什么气候?我对他的案子不感兴趣,却知你审理之时株连甚众。我还听说你审理颇有本事,又是未审即定罪,或先去抄家财以充受贿之数,嗯,你好好叙说这些手段吧。”

  罗希奭见李林甫如此说话,脸上凝重无比,不知他到底有何意,心中涌上恐惧,一时呆立当地,不敢说话。

  吉温这时说道:“罗兄,李大人问话,你就实话实说吧。我来时就对你说过,你大可将审案过程和盘托出,万一李大人听得高兴,对你大有好处。”

  罗希奭如此方定下心来,将自己严刑逼供及种种花样娓娓道来,其说话之际,犹偷眼观看李林甫的表情,就见李林甫听得甚为仔细。

  李林甫听完,就在那里沉默良久。他心中暗暗想道,眼前二人堪为绝配:吉温善于打探讯息,往往于蛛丝马迹中觑出事件的真情;而罗希奭则为刑狱好手,往往能从隙缝之中撬开坚石,种种手段,不弱于则天皇后时的来俊臣、周兴等人。他们二人由此相配,将来定有大用。

  李林甫寻思至此,脸上颜色未改,平淡地说道:“也罢,你就不用再回洛阳了。吉温,你先将他安顿住下,我随后在御史台为他谋一差使。”

  吉温闻言急忙向罗希奭道:“罗兄,速谢李大人呀。”

  罗希奭当即跪倒,叩首说道:“小人叩谢恩相栽培之力。”

  后数日,吏部果然授罗希奭为御史台主簿,是为从七品官员。

  第十回 杨玉环终成贵妃 李太白诗冠长安

  杨玉环那日随李隆基登上望春楼,其身上衣着及装扮堪为绝妙。她在李隆基检阅过程中自始至终未发一言,然诸种装扮却由此流出宫外,数日后京中贵妇人纷纷模仿,成为一时风尚。

  是时妇人爱着红裙,杨玉环因此前为女道士“戴黄冠”,穿黄色道袍,觉得自己身着黄衣更显肤白,是日就身着黄裙,肩上披以质轻如纱的紫色薄绢,如此黄、紫相配。此前无人以此色着衣,杨玉环容貌既美,身姿绰约,其身着此衣出外,所见之人眼光顿时一亮。

  衣着如此,其发髻也很特别。她刻意将长发梳松,发端插上发环,使发面呈扇形,正中大,两边小,上面饰以金凤、珠翠等首饰,后佩孔雀翎,两鬓簪以步摇。此发髻由杨玉环首创,后人称之为“玉环髻”。

  所谓步摇,即是为女子鬓发修饰之用,上有垂珠,步则摇动。杨玉环所佩步摇,系用丽水镇库紫磨金琢成。此紫金与其肩上紫绢相映,两者相对,再与那步摇上的垂珠相配,垂珠摇曳之时,更显风韵。

  杨玉环眉目如画,这日的眉式又有新花样,其线条细长,宛如柳叶,称之为柳叶眉。

  此后数日,京中贵妇人纷纷仿效此妆,成为一时风尚。黄裙紫披肩、高髻金步摇、柳叶眉由此誉满京城。

  其实外人不知,杨玉环的柳叶眉却是由李隆基亲手画出。

  杨玉环这日起床洗漱毕,向李隆基娇声说道:“三郎,妾也数次自画眉,奈何就少了一些韵味呢?”

  李隆基微笑道:“你之所以难画其妙,缘于不得柳叶眉之要领。你记住,须以青黛细点,描成眉细之状,如此方显其妙。”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54页  当前第12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22/15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唐玄宗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