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唐玄宗_分节阅读_第17节
小说作者:赵扬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968 KB   上传时间:2013-08-11 10:36:12

  现在京中的主要防卫兵力,主要有北衙羽林军、“万骑”以及南衙军。北衙羽林军又简称北军,分为左右羽林军,平时主要负责宫城的守卫,南衙军负责京城各门的看守,力量相对较弱。唐初之时,北军在京中一枝独秀,所以太宗皇帝李世民仅仅争取了部分北军将领的拥护,尤其是玄武门守将常何的反水,就取得了玄武门之变的胜利。此后,太宗皇帝选善骑射者百人,他们衣五色袍,乘六闲驳马,为游幸翊卫,名曰“百骑”;则天皇后时,她在“百骑”的基础上增加人数,名曰“千骑”。

  李重俊当时谋事的时候,仅有李多祚率领部分北军将领响应,他们处事犹豫耽误了时间,结果被宗楚客带领的“千骑”杀散,由此可见“千骑”的作用。李显在事变之后,为酬“千骑”的功劳大加赏赐外,更在“千骑”基础上扩充人员,成为现在的“万骑”,并把“万骑”分为左营和右营。如此一来,“万骑”由于距离皇帝更近,且人员选材更精,装备更好,其地位似凌驾于北军之上。

  韦皇后此前曾经多次向崔日用询问京中的防卫布置,她非常明白北军和万骑的重要性,心中已有了计较,就是要派自己人去掌握些兵马。韦皇后当初被贬往房州的时候,其父家也被贬钦州,其父韦立贞不久病死,其母崔氏带着儿女在边蛮之地苦挨度日,不料大祸临头,当地的一个蛮首看中了韦皇后的一个妹妹,要求娶为小妾。韦家向为望族,与寻常人不通婚,怎么会嫁给一个蛮夷酋长为小妾呢?崔氏坚决不同意,惹得这位蛮首性起,一下子把他们全家都杀了,这其中就有韦皇后的四个亲兄弟。李显当了皇帝就帮韦皇后出了这口气,他派人到钦州追杀了这位蛮首,算是替韦家复了仇。可是韦皇后的娘家再无亲人,她只好把目光转向族家,所以其族家沾了大光,韦氏子弟都有了官职。

  韦皇后此时,就想起了这些本家人。

  韦皇后说道:“我想过了,可让韦播、高嵩分押左右屯营万骑,韦捷、韦濯掌左右羽林军,韦锜掌南衙军,韦睿巡六街。”

  这六个人皆为韦皇后的至亲。韦播、韦捷为韦皇后的侄子,皆娶了李显的女儿为妻,现任驸马都尉;高嵩是韦皇后的外甥,现任郎将;韦濯、韦锜、韦睿皆为韦皇后的堂兄弟,韦濯现任中书舍人,韦锜现任左千牛中郎将,韦睿现任卫尉卿,韦皇后如此安排,彻底掌控了军中兵马。

  崔日用道:“皇后如此安排,可谓把握了至要所在。不过现在为非常时期,若遇紧急事态,北军、南衙军以及万骑各守岗位,难以调动多余力量应付突变。微臣以为,需从诸折冲府抽调力量拱守京城,以为驰援。”

  “崔卿认为需抽调多少人来京呢?”

  “臣以为抽调五万人足矣。他们来京后,可让他们分屯于开远门与通化门前,这样离宫城不远,可以迅速调动。”

  “好呀,这件事情由崔卿来办,公文及兵符午后要发出。”

  唐初开始实行府兵制,将天下分为十道,其下以折冲府为基本单位,全国共有六百三十四府。各折冲府所辖府兵遵循“战时为兵、无战为农”的原则,亦兵亦农。由于离京城远近的原因,关内道的二百六十一府还有到京城宿卫的任务,宿卫者分番而上,每月宿值,由兵部调发。崔日用所说的五万兵马,即是兵部从关内道调取,因人数较多需打破常例。

  崔日用又说道:“臣谨遵皇后之命。今日文发之后,三日内这些府兵皆能集于京城之外。不过如此以来,境内外兵马较之往日为多,需有一人居中调节,以总领其兵。”

  按照常理,崔日用为兵部侍郎,又是宗楚客的心腹,应该为韦皇后的班底,让他来总知京城的外兵马最为妥当。然韦皇后还是信不过外姓人,还要派自己的亲属负责这个关键的任务,她想都没有想,率然说道:“就让韦温总知内外守捉兵马事吧。”

  韦温是韦皇后的堂兄,此人现以太子少保的身份兼知同中书门下三品,并遥领扬州大都督,是为宰相职。韦皇后得势后大肆擢拔韦氏子弟,诸人中隐然以韦温为首。

  宗楚客深知韦温的本事,知道此人无非因皇后之势有了今日之位,其性情简单又好受贿,根本不懂将兵之术。他有心出声反对,欲张嘴之时又闭上了,他想到,此位置让皇后更换他姓之人,皇后断不听从,再视韦氏诸人中,也只有韦温勉强有资格任此职,于是作罢。

  如此就埋下了隐患,此为后话。

  韦皇后与崔日用一问一答,将兵马之事定了下来。韦皇后征询宗纪二人意见,他们自然点头称是。

  眼见诸事分排已毕,韦皇后心中忽然想起一事,仰头说道:“我们如此忙乱,险些将一件大事忘了。”

  众人急忙询问何事。

  韦皇后道:“重福虽远在均州,然他终有一日能知圣上宾天的消息。他若回京捣乱,就会平添变数。”韦皇后若控制年幼无知的李重茂,可以游刃有余。然李重福毕竟是李显的次子,也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万一有人拥戴李重福,韦皇后也没有过硬的反对理由。若阴差阳错让李重福继承了皇位,此子对韦皇后积怨甚深,韦皇后根本没有能力控制他。

  宗楚客不以为然,说道:“不妨,他不过是一个被幽禁的王子,没有朝廷诏命,他离开均州就是违旨,此为杀头之罪,请皇后勿虑此子。”

  韦皇后摇摇头,说道:“不行,我们不可行冒险之事。崔卿,你从万骑中挑选五百人,由左屯卫大将军赵承恩带领驻扎在重福居所,不许他离开半步。”

  宗楚客道:“皇后说得对,任何小事应以大事看待,如此方能百密无一失。谯王重福那里,应该派专人看守,还有一个地方,也应未雨绸缪。”

  “什么地方?”韦皇后问道。

  “东都洛阳。那里为帝都之所在,地势又险要。可以威震山东,拱守关中,臣以为应该加强洛阳的守备力量。”

  韦皇后点头称是,说道:“宗卿所言,甚合我意。这样吧,我看那个怕妻的裴淡很有意思,就派他去东都留守吧。他原任谏议大夫,此次可擢他为东京留守兼知同中书门下三品,这样他在东都就甚有分量。”

  韦皇后很快将人选锁定,让宗楚客他们很惊异,看来韦皇后想这些事儿非止一日。

  他们在这里一谈一说,将大事定了下来。韦皇后不愿他们今日离开,嘱宫女带他们入显德殿的西侧殿内歇息,以便有事时及时召唤。

  婉儿回到自个儿的寝殿,令宫女们磨墨侍候,她独自沉坐一边,想一件事儿:要不要把皇帝的死讯透露给太平公主?

  想起刚才宗楚客那阴沉的目光,婉儿心里不由得沉了一下:难道自己最近形迹已露?宗楚客莫非对自己有所怀疑?若果真如此,自己贸然给太平公主传信儿,韦皇后与宗楚客保不准会派眼线布在殿外,如此就有大祸了。

  婉儿决定不去给太平公主传信儿。

  婉儿的眼光随着宫女磨墨的动作左右晃动,心中构思着所拟的遗制章句。韦皇后已指明了遗制的主要内容,至多也就是数句话,婉儿可以一挥而就,用不着如此费思量。

  可是这几句话十分沉重,因为其关系到国家的权柄操在何人之手。韦皇后和宗楚客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先让李重茂当上一段傀儡皇帝,时机成熟后,韦皇后就可以把他一脚踢开,让天下改姓韦!

  韦皇后如此做将与李唐宗室彻底决绝,按说韦皇后把婉儿视为自己人,婉儿只要跟随韦皇后一条路走到底,也可以分一杯羹!

  然婉儿却不这么想,她始终认为李唐宗室的影响力和实力不容小觑。韦皇后若彻底抛开李唐宗室的幌子,现在虽明显得势,长远来说难以持久。因为韦皇后回京不到七年,其手下势力大约有武氏、韦氏以及宗纪等人,眼下武氏势力基本上土崩瓦解,韦家之人多无能之辈,其势力现在甚至比不上武氏鼎盛时期的一半,至于宗纪等人无非趋炎附势之徒,他们合在一起,恐怕还不及太平公主一人的势力。

  婉儿实在看不清将来谁胜谁负,所以她要脚踏两只船。

  神思恍惚中,婉儿心中忽然晃过一个好主意,她觉得可以破解眼前的这个难题。不过若行这个法儿,韦皇后势必要发话同意,婉儿就算着他们说话的时间,要单独找韦皇后求得支持。

  婉儿得知宗楚客等人入侧殿歇息,便开始从寝殿起身,前往显德殿求见韦皇后。

  韦皇后看到婉儿入内,问道:“婉儿真是快手,这么快就把遗制拟好了?”

  婉儿答道:“尚未拟好。妾忽然想了一个主意,想听皇后示下。”

  “什么主意?你说吧。”

  “圣上暴崩,事后定会有许多猜测。现在若依皇后所言来拟遗制,恐怕别人会说此为皇后假托。”

  “哼,事发仓促,圣上身后也只能是如此格局。别人想胡说什么,也只好由得他们。”韦皇后不以为然。

  “对呀,圣上身后只能做如此安排,我们为何不能顺其势少一点嫌疑呢?且这样做起来惠而不费。”

  “你有什么主意?”

  “妾以为,若让皇室中一望重之人参与拟制,还是顺着皇后的意思,这样皇室之人定无言语,他们若消停了,那么天下之人也就不会胡乱猜测了。”

  “望重之人?也只有相王和太平公主了。你莫非想让他们参与吗?”

  “臣妾以为,可以让太平公主参与。”

  “太平公主?不行。”韦皇后对太平公主还是相当警惕的,她略为沉吟说道,“婉儿,你莫非犯糊涂了?那太平公主甚有主见,她焉能按我的意思拟旨?算了,还是你去办吧。”韦皇后领教过则天皇后的厉害,心底里对大有母风的太平公主有挥之不去的忌惮。

  “皇后,妾以为欲请太平公主,实为皇后着想。请皇后放心,妾定会说服太平公主,让她顺着皇后的意思办。皇室之中,相王恬淡居家无声无息,太平公主在皇室之中实有非凡的号召力,若太平公主从此能为皇后所用,诸事皆能事半功倍。”

  “你想得太天真了。若她不按我的意思办,又说破了脸,你该如何处之呢?”

  “妾想过了,若万一太平公主不听劝告,可将其幽禁于宫中,待皇后把大事办完,再行处置。不过以妾的观察,太平公主实为一聪明人,眼前大势非常明白,靠其一己之力无异于以卵击石,她定会顺势而为的。”

  韦皇后踌躇未答,她显然拿不定主意,殿内一时沉静下来。她沉默片刻,说道:“此为大事,须谨慎为之。来人,传宗卿过来说话。”

  婉儿见韦皇后传宗楚客过来,心里顿时一沉,感到此事要糟。以她对宗楚客的了解,如此大事,他断不会容许皇室之人染指。这也是婉儿算着宗楚客刚才说完话离开后她再单独见韦皇后的原因。她了解韦皇后,别看韦皇后生就一副美貌聪明的脸庞,其心内并无很深的机心,有些事可以轻易蒙混到令其点头的,只要事先把说辞想得巧妙一些,一般都能打动其心。不料韦皇后今日万事皆倚托于宗楚客,他不在身边时甚至不想拿主意。

  宗楚客很快来到。韦皇后道:“宗卿,刚才婉儿想让太平公主参与草拟遗制,我有点拿不定主意,想让你来听听。”

  宗楚客的目光滑向婉儿,盯得婉儿有些发毛。

  韦皇后说道:“婉儿,把你的意思再说一遍。”

  婉儿依言把刚才的想法阐述了一遍。

  宗楚客听完并不马上出言,心中在那里权衡得失。

  韦皇后问道:“宗卿,你认为如何呢?”

  宗楚客点点头,说道:“臣以为这样很好。昭容说得对,圣上暴崩,身边仅有温王可继皇位,且温王年幼,皇太后当然应该辅政。换作任何人,都该如此安排。太平公主向为明白人,她不敢逆大势而行。皇后,臣以为昭容所言有理,可请太平公主参与。”

  宗楚客此时所想,太平公主若能参与草拟遗制,断难翻起大浪,所以不足为虑。且正如婉儿说的那样,只要太平公主参与其中,从此就可免去许多无谓的口舌。

  韦皇后见宗楚客同意此议,心中的担忧也就无影无踪,说道:“好吧,就这么办。婉儿,你先回寝殿等候,我让人去传太平公主入宫。待她来后,你要把事办妥,不许再出岔子。”

  婉儿悬着的一颗心落了下来。她躬身答应后退出殿外。

  宗楚客瞧着婉儿的背影,对韦皇后说道:“皇后,这上官昭容处事活泛,外人难识其心,以臣之见,今后不可对她全抛一片心。”

  “宗卿莫非听到些什么?”

  “岂止听到?有人亲眼见到昭容与崔湜数番入太平公主府,此定为昭容的意思。臣当时就心想,昭容为何要与太平公主套近乎呢?”

  “则天皇后时,她们二人就很亲密,现在来往,其实不用大惊小怪。”

  宗楚客摇摇头道:“非也,这个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亲密!昭容最善于见风使舵,太平公主现在明显失势,这些天又躲在府里与安乐公主怄气,臣实在想不明白,昭容到底瞧中了太平公主的什么?”

  “如此说,她今日请太平参与拟制,其中莫非也有蹊跷吗?”

  宗楚客摇摇头,说道:“只要她们按皇后的意思拟制,就为大大的好事,没有什么蹊跷。昭容在这件事儿上,还是替皇后着想的。”

  韦皇后点点头,说道:“你说得对,眼前不可有一丝疏忽。宗卿,你今日就看着崔日用调兵,京中的事儿,今日只要韦温他们到任,就有了根本。明日可在政事堂召集宰臣,向他们宣布圣上遗制,并议圣上葬仪。”

  尽管韦皇后把李显的死讯遮掩得密不透风,然事事留心的太平公主与李隆基还是感受到了异样。

  崔日用回兵部里行文移符关内道,要求所调五万兵马必须在三日集于京城。太平公主马上得知了这个消息,她意识到,宫内肯定出大事了。为了探个究竟,太平公主派人设法联络上官婉儿,然遍寻不着。“未艾居”那里的下人说道,今日辰时,婉儿被皇后急召入宫,至今未回。太平公主所使之人又到宫前探询,发现宫门间戒备森严,寻常人员一律不得进出,比平日里严格数倍。他本想找熟识的宫内人员询问,看眼前的情势,估计连面儿都见不到。

  这些讯息更加坚定了太平公主的想法,既然皇后能召婉儿,那么定是皇帝哥哥有事发生。

  太平公主正在那里左思右想的时候,李隆基径直闯入府中。他见了太平公主的第一句话就是:“姑姑,估计出大事了。”

  太平公主问道:“有什么大事?你如何知道?”

  “葛福顺、陈玄礼刚才找到侄子,说突然之间韦姓之人控制了万骑、北军和南衙军,听说还让韦温知内外兵马事。侄儿以为,韦姓之人如此控制京城兵马,定是韦皇后的主意,若无大事发生,她岂能这样?”

  太平公主将京中诸军换将及兵部外调兵马的举动一加对照,顿时了然,说道:“不错,是有大事发生。依我估计,定是圣上有了变故,皇后突然有此举,就有揽权的意味了。”

  “圣上会有什么变故呢?”

  太平公主恨声说道:“有何变故?那韦氏今年以来又是‘五色云’,又是《桑韦歌》什么的,那个小女儿又想当什么‘皇太女’,其狼子野心彰显无余!皇兄现在或者被其谋害,或者被幽禁,定然没有什么好事儿!”

  李隆基大惊,心想韦氏若从此控制了朝政,那么李氏宗族就成为其砧板之肉,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儿。

  太平公主喃喃道:“韦氏早就想扯掉皇兄这块障眼布,这下好了,可以得遂心愿了!”她转对李隆基道,“三郎,若韦氏果真如此,我们李氏一脉迟早大祸将至。我今日向你交个底儿,我派崇简和王师虔随你,非为玩乐,实让你们联络各方力量,以图自保。”

  李隆基看到姑姑骤然之间说出心声,知道今日若非事态紧急,她一样不会吐露心事。他知道,姑姑一生遇过无数大事,所以练就了镇静的性子,今日说话未及数句,她就直奔主题,看来事态比自己预想的要凶险许多。他想到这里,急忙问道:“如何自保?望姑姑教我。”

  太平公主道:“李重俊无非一个挂名太子,又性格懦弱,他尚能拉来禁军队伍攻打玄武门,若不是他迟疑了一些,眼见事儿就成了。他尚且能如此,我们就不能吗?”

  李隆基见姑姑说出这一番话来,心想姑姑果然处心积虑,附和道:“姑姑说得对,兔子急了还会咬人,他们若相逼过紧,就是侄儿独自一人,说不得,也要坚决与他们拼一遭的。”

  “嗯,就得有这种劲儿。三郎,你所交的军人人员职位不高,然手绾实权,手下皆有一帮得力人儿,他们又年轻,皆渴望建功立业,你好好把他们笼络住,关键时刻要为你所用。”

  “侄儿明白。”

  “姑姑这么多年来,朝中百官也有部分人愿意追随我,其中也有一些军中之人,回头我将这些人开具名册交与崇简,你若认为其中有可用之人可说与我,他们自当效力。”

  李隆基见姑姑不惜将她的朝中人脉资源交托于己,不由得大喜过望,连声称好。

  “还有一人,你不可不用。”

  “请问姑姑,此人为谁?”

  “郭元振。此人以前曾任相王府长史,最听四哥的话。他现在虽在西域,然他多年在军中效力,诸卫禁军中有其不少昔日部下。若事情万不得已,我与你一同去求四哥,让他吩咐郭元振共谋大事。”

  李隆基点头答应,心里却对郭元振来帮忙不以为然。郭元振现身在西域不说,就是联络其相熟部下,还要大兜圈子,容易过早暴露失去隐秘性,因而存在风险。

  太平公主目光如炬,忽然微微一笑道:“三郎,我们在这里空想,许是把事态想得过于严重了。你说是吗?”

  李隆基摇摇头说道:“所谓未雨绸缪,事态就该往严重之处着想。侄儿听了姑姑这一番话,觉得一点都不多余,反而觉得我们准备甚晚,有点仓促。”

  太平公主点头道:“不错,想结果时向最坏处打算,行事时往最好处努力,是为正途。三郎,我刚刚在想,假若皇兄果然遭遇不幸,韦氏现在掌控军中兵马看似强势,实则昏招。”

  “姑姑何以见得?”

  “天下兵马,历来桀骜不驯,典兵者非能力超卓者不能。所谓名帅猛将,定有招数让手下愿效死力,所以能夺关斩将。我听说那些韦家子弟,以无才无学者居多,更不用谈在军中威信了。让他们依势混个官儿做做尚可,若让他们来典兵马,不是误事吗?哈哈,那韦氏把事儿想得太简单了,她以为只要把自己人往军中一戳,人人都会听命了吗?”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54页  当前第1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7/15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唐玄宗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