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唐玄宗_分节阅读_第25节
小说作者:赵扬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968 KB   上传时间:2013-08-11 10:36:12

  “就要王毛仲吧。”麻嗣宗也不客气地说道。

  他们又在一起议论片刻,麻嗣宗方才辞去离开。恰在此时,普润骑马而至,入堂后脸上犹在冒汗。

  普润把崔日用入寺的过程说了一遍,并让李隆基立刻与之会面。

  李隆基与刘幽求闻听此消息,两人大为惊疑,他们与普润想的一样:崔日用为宗楚客的嫡系之人,当此敏感时候,他为何要大兜圈子约李隆基见面呢?

  李隆基问道:“他未言欲谈何事吗?”

  普润摇摇头,说道:“他仅说所谈之事对殿下有利,一副莫测高深的神情。”

  刘幽求道:“殿下,是祸是福皆躲不过,我以为你应该去见。”

  普润想了一下说道:“对了,崔日用问起我与殿下交往的时候,其言语中似乎很有深意。”

  “有何深意?”

  “我说殿下为本寺的大施主,入寺后礼佛谈经,由此相熟。他说未必,说我们交往并不限于佛事。”

  李隆基与刘幽求对望了一眼,心中皆想起此前频繁聚会,终究还是留下了痕迹。太平公主当时就瞧出端倪,人之心性其实差别不大,那么其他留心之人也能品味出蛛丝马迹。

  刘幽求道:“殿下,如此事儿就显得有些复杂了。看来你与崔日用之会,需要小心为之啊。”

  李隆基沉思片刻,心里判断崔日用的来意。他从感觉上认为,崔日用要求面见自己并无歹意,否则他也不用如此大兜圈子,轻轻在宗楚客或者韦太后面前说上几句,即可为害自己。

  李隆基想到这里,说道:“刘兄说得对,是福是祸皆躲不过,我去见见他。普润师父,你一路劳累,先在这里歇息片刻,容我先走。”

  李隆基不与普润同行,还是缘于安全的考虑。

  崔日用听到门外的脚步声音,比较急促,与僧人脚步有所差异,心知可能是李隆基到了,遂起身迎之门前,恰与李隆基打了个照面。他急忙拱手道:“崔某冒昧相请临淄王,恕罪恕罪。”

  李隆基也拱手道:“崔侍郎居中枢之要,何等繁忙。如此百忙之中犹来见我,让我有些受宠的感觉。”

  李隆基所言也为实情,其虽生于皇家,身份高贵,毕竟是一个势衰的郡王,与朝中重臣没有交往的机会。如此也可理解,李隆基这些年所交往之人的层次较低,皆为中下层官员。譬如京中之官,五品以上可以经常朝见皇帝,李隆基至今尚未交往到一个五品以上的好友。刘幽求所以建言李隆基要联络太平公主,缘于李隆基没有这方面的人脉资源,因此要借重太平公主。

  兵部侍郎现为四品官员。

  两人相让着进入室内。

  崔日用取过茶盏,替李隆基添茶。

  李隆基急忙谢道:“怎么敢劳崔大人动手了?隆基毕竟年轻,担待不起呀。”

  崔日用道:“因为崔某的一句话,殿下催马过来,身上弄得又是汗水又是尘土,我心中正在不安呢。”

  两人互相客套虚让,显然处于试探的阶段。崔日用明显是好整以暇,李隆基却对之深怀戒心,狐疑不定。

  最后还是李隆基憋不住,问道:“崔侍郎如此召见隆基,有何见教?”

  崔日用微笑道:“殿下错了,崔某不敢奢谈召见。我所以隐秘来见殿下,实有要情相告。”

  “隆基洗耳恭听。”

  “殿下知道你现在正处危境吗?”崔日用开始单刀直入。

  “危境?现在新君即位,天下承平,我现在很好呀,何来危境之说?崔侍郎,隆基毕竟年轻,别吓住我了。”

  “殿下,崔某今日前来,实为殿下的处境计。我们此前未有交往,我此次贸然前来,殿下心中生疑实属正常。殿下,近日有一些事儿,我依次说来,你可自己评判,当知我所言不虚。”

  李隆基没有吭声,静等崔日用下面的话。

  崔日用道:“前日武延秀穿了一身黑衣,与安乐公主一同入宫面见韦太后,当时宗楚客与纪处讷也在场。安乐公主就向韦太后说了一番话,宗纪二人认为有理,在旁力请。临淄王,知道他们谈话的内容吗?”

  “我不知道。不过武延秀既然穿了一身黑衣入宫,他们谈话定是与此黑衣有关。我听说有人向武延秀献了一句谶语,好像叫做什么‘黑衣神孙披天裳’。崔侍郎,是不是这句话呀?”

  崔日用顿时大惊,他之所以知道这个场景,缘于宗楚客的转述。这句谶语自安乐公主府出笼,然后入宫解说,此过程相当隐秘,所知人甚少,李隆基从何处得知的呢?

  其实李隆基之所以知道这件事情,缘于他早就在安乐公主身边布置了自己的眼线。此人是安乐公主身边的婢女,当安乐公主与武延秀一起说话时,该婢女伏在帷后偷听,然后转告李隆基。

  李隆基之所以把这句话抛了出来,是想在两人谈话过程中占据主动。他想以此暗示崔日用:第一,你不可藏头露尾糊弄人,你认为隐秘的事儿,我其实早就知道,所以最好全盘托出;第二,不可在话语中设置圈套,我有办法印证。

  崔日用很快恢复平静,微笑道:“临淄王果然是人中之龙,竟然能够掌握如此隐秘的话儿。佩服佩服。”

  李隆基也是微微一笑,说道:“既是谶语,须在俗世中流传,我也是随便听来的,不想竟然猜中了。”

  崔日用知道此谶语的来历,宗楚客对自己说过此语系他亲口所教,它什么时候又在世上流传了?崔日用不想拆穿李隆基的谎言,心中反而更在乎李隆基了。

  李隆基问道:“看来此话不假了?”

  崔日用点点头说道:“不错,就是这话。韦太后信以为真,又将之与年初的‘五色云’与《桑韦歌》相印证,觉得革命的时机到了。”

  李隆基微笑道:“她果然要革命了!崔侍郎,新君刚刚即位,你不觉得她现在革命,有些操之过急吗?”

  崔日用摇摇头,说道:“他们不这样以为,已经定下了具体日程。月底以前抓紧筹备,下月初预计登基。”

  李隆基心里一沉,心想他们的动作果然很快。然他还对崔日用不是十分相信,若他是宗楚客派来试探口风的,如此就被他们下套成功。他想到这里,问道:“崔侍郎当时并不在场,缘何知道得如此详细呢?”

  崔日用停顿了一下,然后说道:“我当时确实未在场,然此事由宗楚客亲口告诉我,事情千真万确。”

  李隆基依旧微笑道:“我知道崔侍郎向来跟随宗楚客甚紧,宗楚客也把你倚为心腹之人。你现在将如此机密的话儿外泄,万一宗楚客知道,你不怕得罪他吗?”

  崔日用知道李隆基依然信不过自己,遂叹道:“殿下说得对,我今日说的这番话,早将我的全家性命交与殿下手中。殿下,我今日决计向你泄密,事先已打定了主意,就是今后与宗楚客势不两立。”

  “势不两立?他待你实在很好呀,何苦如此呢?再说了,你就不怕我将你泄密的话儿告诉宗楚客吗?”

  崔日用冷笑道:“崔某知道殿下不会信我,生怕是宗楚客与我联手设的圈套,此为常理。只是殿下将我交与宗楚客,固然白白地搭上了崔某一家性命,然殿下与相王不久复为崔家的命运,我们不久就可在地下相见。”

  “如此说,崔侍郎果然是替我家着想,愿闻其详。”

  “宗楚客之所以向我说这番话,缘于他想与我商议用兵之道。一者,他认为韦太后若革命,那么相王与太平公主就成为最大障碍;二者,他认为韦温虽知事京城内外兵马事,然韦温性格,不足以谋大事。鉴于此二点,宗楚客认为相王与太平公主不可小觑,须预谋一举翦除之。”

  李隆基闻言心中大惊,自己正在紧锣密鼓地暗中准备,本想双方见真章的时候还比较遥远。若真如崔日用所言那样,宗楚客已然开始磨刀霍霍,对方的刀口眼看就要架在自己的脖子上了,这实在令他很意外。到了此时,李隆基对崔日用的诚意信了八分,如此机密之事,他敢于坦诚相见,足证崔日用的诚意。李隆基依然拿不准,觉得崔日用作为宗楚客的心腹若全力支持韦太后革命,那么事成之后,其仕途之路定然成为坦途。他现在却弃强势倒向弱势,其动机到底为何呢?

  李隆基从座中站起,说道:“果然如此吗?若是这样,父王和姑姑我们确实陷入危境!崔侍郎,我们该如何摆脱这种局面呢?望不吝教我。”

  崔日用也立起身来,走至李隆基面前执其手曰:“解救危境唯靠自己。殿下,这李氏宗族解除大难的关键,其实正握在殿下手中。我今日急急求见殿下,其实就是想告诉殿下此话!”

  李隆基迷茫道:“崔侍郎此话,让隆基糊涂起来。我毕竟是一个稚嫩后辈,如此大任,我何能担当呀。崔侍郎,请坐,请你细言之。”

  崔日用复归座上,笑道:“殿下,知道我为何要弃宗楚客而去吗?我知道,殿下定对此事心存好大的疑窦。我若不言,你实难解疑。”

  “嗯,请崔侍郎释疑。”李隆基心想此人果然厉害,竟然看透了自己的内心,也就坦然承认了自己的疑问。

  “你刚才说得不错,韦太后与宗楚客他们确实处于强势,就把其隐忧遮掩了下去。一者,韦太后根基不深,个人又无能耐。她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并非如则天皇后那样自己积功而来,多因好运气而至。她个人如此,手下能者也少,仅有一个宗楚客能够左推右挡。我知道宗楚客的能耐,若让他办些事儿还行,最多做到尚书,应该还算称职。然到了现在的位置,他尚无房玄龄、狄仁杰等人那样的相才。譬如崔琬一事,其中就透出乖张之处。殿下,有句话叫做‘谋事在人’,他们上下若此,如何能够长久呢?”

  李隆基颔首道:“崔侍郎说得不错,宗楚客毕竟还能办些事儿,如纪处讷、赵履温等人只会误事,更别说安乐公主只会胡闹了。”

  “是呀,应该承认,韦太后确实有好运气,只怕她难以守成。二者,这韦家子弟比起武家子弟更加糟糕,皆是一帮狐假虎威不学无术之人。自皇帝大行后,韦氏子弟掌控了军权,其中以韦温居首。我现在兵部,自然对军中观察甚多。这些韦家子弟入军中之后,搞什么榜捶立威,将军中搞得乌烟瘴气。宗楚客对他们也不以为然,那日对我说,若任他们继续在军中胡闹下去,弄不好会生变故。”

  李隆基听到这里,心里又是一惊:原来宗楚客已然察觉了韦温立威一事,由此看来,这个宗楚客还是很有眼光的。记得庄子说过:“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这句话很有道理。韦温立威,使自己动了杀机,谁料宗楚客也在那边动起了更换崔日用掌兵权的脑筋。

  崔日用继续说道:“最后关键的一点,就是殿下刚才说的大势了。若说韦太后革命为当前大势,实在错了。眼前大势实为天下之人皆思归李唐辖下。自则天皇后改周朝复唐后,名义上虽是李唐王朝,然实际上多由女人控权,将天下折腾得乱象纷生。我相信,就是韦皇后此次果然成功,也不会太长久,终有一人再革她命,复归李唐。”

  李隆基听到这里,顿时血脉贲张,一拍几案,借势立起身来,沉声道:“崔侍郎说得好,句句说到我的心坎上了。我为李家子孙,观之心中愤懑无比。‘请看今日之城中,竟是谁家之天下’,她们不听圣贤之语,将先皇抛于一边,弊政泛滥乱象频生,此为我李家的耻辱。崔侍郎,你能反出其阵营,即为我李家莫大的福分。好呀,为了光复先皇的英烈,树人间正气,我愿与你携起手来,说什么也不能让他们的阴谋得逞。”

  崔日用看见李隆基情非作伪,也急忙起身,拱手向李隆基鞠躬道:“崔某今后定时刻追随临淄王,虽死无悔。”他如此表态,即是决意向李隆基效忠。

  李隆基急忙躬身还礼,说道:“隆基不敢。隆基毕竟年轻,愿与崔侍郎结为兄弟,何来效忠之言?”

  崔日用坚决不同意,说道:“吾计决矣,此生定当追随临淄王,不敢妄称兄弟。”

  李隆基见他意志坚决,心想自己与刘幽求、王崇晔等人称兄呼弟,有何不可?因而微生诧异。

  崔日用又道:“殿下,我们今日已把话儿说开,再无芥蒂。为今之计,须抢得先机,方为免祸之道。我刚才说了,如今天下之变化系于殿下一人之手,望惜之用之。”

  李隆基抬手挥了一下,说道:“崔侍郎,我们还是坐下说吧。你说天下现在系于我一人之手,有些高看我了。我确实想有作为,也不想成为宗楚客的砧板之肉,奈何我人微言轻,能做什么呢?你目光深远,望不吝教我。”

  崔日用缓缓坐下,闻言后微笑道:“殿下其实不用太谦,我早就注意到了你身边的人脉资源。只要善加利用,即可成事。”

  “嗯,崔侍郎请讲。”

  “我知道这帮人常围在殿下身侧,有王崇晔、麻嗣宗、钟绍京、陈玄礼、葛福顺、李仙凫等人吧。这帮人有一个特点,他们胆大无所拘束,且层阶较低,皆渴望建功立业,殿下被他们尊呼为‘阿瞒’,他们自然对殿下无比忠心。这些人多为军中背景,只要妥善筹谋,可依太宗皇帝故事,搞一次‘玄武门之变’还是可行的。”

  李隆基听到这里,忽然对眼前的这个人产生了无比的恐惧之感。想想也是,他以高位竟然能够留意自己的交往之友,像他今日通过普润来面见自己,此举何等玄妙啊!李隆基到此时已明白,崔日用提前洞悉了韦太后隐忧,于是决定反戈一击!

  这人实在可怕!

  不过崔日用的倒戈对李隆基十分有用,此人熟谙兵部事务,又是一个谋虑老辣的角色,相信加入己方阵营后定有许多帮助。

  李隆基沉思片刻,点头道:“事不宜迟,为了对付宗楚客的阴谋,也只好行险走这步棋了。崔侍郎,你素谙军事,你需多多筹划。我们毕竟年轻才浅,许多事有劳你主持了。”

  崔日用见李隆基接纳了自己,并且二话不说就答应起事,心里就长吁了一口气,觉得自己此次行险,其实很值。他懂得李隆基的意思,连忙却让道:“此事万万不可,我刚才说了,此生定追随殿下。只要殿下差遣,我定言无不尽,算无遗策。”

  李隆基看到此人懂得进退之道,心里很是满意,说道:“嗯,如此就委屈你了。对了,韦太后现在调来五万兵马屯于城外,我们人员毕竟太少,要想稳住这五万兵马,计将安出呢?”

  崔日用想了一下道:“此事关键之所在于韦温,只要把韦温掌控好,这五万兵马就难以动弹一步。届时,我们若宫内得手,即可用皇帝之玺着兵部夺韦温之职,如此,这五万兵马即可为我所用。”

  李隆基见他不假思索就说出正解,心里顿时为之折服,觉得此人来的真是时候,遂说道:“好呀,这件事情就由你多考虑一些,届时我让麻嗣宗与王崇晔助你。”

  两人就在寺中长谈,竟然不觉说到掌灯时分。

  第十一回 钟绍京暮启宅门 李隆基夜战禁宫

  那日李隆基回府后,将崔日用与自己会面的过程告诉了刘幽求。两人商议良久,一致认为崔日用此次反水非常可信,且此人很有用处。

  刘幽求说道:“崔日用给我们带来一个很重要的讯息,就是韦太后他们已然准备动手,我们唯有先发制人,方可免祸。”

  李隆基点头道:“不错,我初听此闻,也是大吃一惊。我们原来所想,韦太后他们并未注意到我们,我们可以从容准备,看来是大错特错了。刘兄,我刚才一直在想,我们其实并未准备充分啊!”

  刘幽求看出李隆基此时心中有所犹豫,遂坚定其信心道:“殿下,什么叫准备充分?当初太宗皇帝玄武门之变时,也是以弱胜强,其所以能够胜利,就在于出其不意。太宗皇帝当时不过有常何为其依托,我们现在手中可依托的岂止一个?崔日用主动前来投靠,这是天意啊!我以为,目前手中的力量足够了。”

  人往往遇到重要关头时,容易患得患失,心中反复掂量。当初唐太宗李世民决定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前一时刻,还要在家里卜筮一回,如此睿智人物尚且如此,何况常人?李隆基是年二十六岁,与其曾祖父李世民相比,没有在军中历练的机会,手下也没有如房玄龄、尉迟敬德那样的猛将谋士,他现在若决定起事,心中的忐忑可想而知。

  刘幽求仍然坚其心智,继续说道:“何况韦温他们在那里自毁长城,这也是天意啊!”

  李隆基沉默良久,然后摇摇手,说道:“刘兄,我知道这些,请勿再言。我刚才一直在想,陈玄礼他们三人为此次举事的关键,我想这两日再见他们一面。你以为如何?”

  刘幽求摇摇头,说道:“殿下此前已与他们有共识,他们也表达了忠心。如此关键时候,殿下不宜与他们见面太多,我去会会他们即可。我们此前以为自己的言行足够隐秘,然被太平公主瞧出了端倪,崔日用更是不声不响地猜出了我们的心思。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那么还有别人能看出我们的意图吗?我认为肯定有。如此,我们要更加小心才好。”

  李隆基点点头,赞同了刘幽求的意见。

  刘幽求又说道:“殿下已让麻嗣宗与王崇晔协助崔日用,他们三人联手拿下韦温,我认为甚有把握。不过事先需见面商议一回,以统一步调。”

  “我们待会儿要定下举事日期,可在此一日的前一天把他们三人召在一起。王崇晔现在还不知道,让他晚一天知道就可少一分危险。”

  “韦太后住在宫内,谅她插翅难飞。安乐公主与武延秀住在金城坊,倒是不可放任他们。”

  “我想过了,张暐手下的十余名家丁身手甚好,就让张暐负责,届时由他去解决他们。”

  “宗楚客与纪处讷呢?”

  “顾不了他们了。我们此次举事的关键在宫城,只要掌握了皇帝的印玺,就可号令天下。这两人手下无兵,谅他们也翻不起大浪,可在天明后再找他们。”

  “我们起事的日期,要知会相王与太平公主吗?”

  李隆基沉思了一会儿,然后说道:“我们此前说过这个话题,难道你忘了吗?刘兄,在这个事儿上,唯有我们自己掌控,别人是帮不上什么忙的。眼前大势,若考虑不相干的事儿太多,就会耽误大事。”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54页  当前第2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5/15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唐玄宗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