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唐玄宗_分节阅读_第72节
小说作者:赵扬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968 KB   上传时间:2013-08-11 10:36:12

  王皇后闻言后笑容上脸,当即躬身谢恩。

  李隆基没有向宋璟言说自己又改了主意,待宋璟辗转得知王家开始逾制修坟的时候,已是三日之后。宋璟又多方确认此讯息,当即入宫求见李隆基。

  宋璟拜毕即问道:“臣听说皇后家已开始逾制修坟,陛下是否得知此事?”

  李隆基坦然答道:“朕知道。朕事后觉得皇后父兄皆有大功,如此小事何必闹得其家不愉快?坟高坟低,无非土多少而已,若太较真就是因小失大,就允了他们。”

  “陛下怎可如此呢?”宋璟的声调不由得高亢起来,“陛下金口,已答应臣之请,如今又反复,如此实在不堪。”

  宋璟的这句话说得过于难听,李隆基素常的隐忍功夫不差,闻言不禁拉下脸来。李隆基此时心想,宋璟此前虽以正直闻名,然见了自己犹慢声细语,未有如此激烈顶撞的时候。难道他现在当了宰相,脾气也跟着见长了吗?

  宋璟却不理会皇帝现在的心情如何,自顾自继续说道:“陛下于开元之初焚珠玉、禁雕缕,其意在于戒除奢侈。俭,德之恭;侈,恶之大也。陛下若允皇后之父逾越礼制厚葬,即是鼓励天下再归奢侈之途。”

  李隆基叹道:“宋卿,朕明白这个道理。然有成例在前,朕难道能一时废之吗?”

  “睿宗皇帝之所以默认,缘于其心伤昭成皇后之逝。再说了,当时之所以如此,缘于朝中没有如臣一样之人极谏。陛下,逾制修坟既不俭省,又违圣人之意。圣人昔年制礼,使衣衾棺椁,各有度数,遂使天下之大,皆依礼而为。陛下欲遵贞观故事,焉能自废其礼?”

  “然则朕已答应了皇后和王守一,若再废之,岂不是失信于人?”

  “皇后非不知礼之人,若遵制而为,其实对皇后一家实属好事。昔太宗皇帝嫁长乐公主,其因为最爱文德皇后,诏其陪嫁之资甚于长公主,魏征闻而切谏,太宗皇后欣然纳之,文德皇后不怒反喜,遣使厚谢魏征;而韦庶人追王其父,并为其父擅作醴陵,而祸终及其身。陛下,臣所以极谏,无非想成就王皇后之俭德,也因此维护了陛下对天下之承诺,此为去小节而立大信!”

  李隆基心中暗道:“此人莫非是魏征再世吗?既认死理,脖项又直!”他当然明白这些道理,其之所以答应王皇后,无非认为修坟实为小事,无关国家大计。不料宋璟认为此事太大,并将之上升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地步。李隆基心中不以为然,说道:“也罢,朕让皇后按常例修坟罢了。”

  宋璟闻言拱手道:“陛下,国家知人情无穷,故为制度,不因人以摇动。陛下能够如此,实为天下之幸。”其看到皇帝答应自己,不再多废话,遂躬身告退。

  李隆基派人将王皇后唤来,说道:“刚才中书令宋璟又来极谏一番,朕答应他了,乃父之坟不可逾制修造。”

  王皇后闻言,眼泪顿时成为两行,抽泣道:“此为皇家的事儿,宋璟为何横加干涉?陛下,妾父之坟已开始修造,则天下知闻,现在再按常例修坟,天下之人定会耻笑妾家。”

  李隆基想起文德皇后的事迹,再对比自己的皇后之言,遂思二人的差距甚大。文德皇后既有贤名,又有大家之风范,而自己的皇后实在上不了台面,心中就生出了厌恶之意。他于是板起面孔,斥道:“此事不用再反复,就依了宋璟。你告诉守一,修坟事小,然逾制则事关国家大局,让他不可再来求恳。”

  王皇后闻听此言,知道此事不可再说,遂委屈答道:“妾知道了,今后不敢再提。如此,妾……妾就告退了。”其泣不成声,两道泪痕分外明显。

  李隆基见状又忆起王家的功劳,更忆起王皇后跟随自己这么多年的死心塌地,心里忽然又软了下来,柔声说道:“这样吧,你让守一寻人撰一碑文,由朕亲笔书之,然后成碑立于乃父墓前。”

  王家之所以要求逾制修坟,无非以此彰显皇后对王家恩宠。李隆基如今主动提出书其碑文,此等恩遇甚至要比在坟上多添几许土更重,王皇后闻言,当然明白事情的轻重,遂破涕为笑,说道:“如此最好,妾父地下有知,定感激陛下恩情。陛下,妾听说当今天下以张说之文最美,妾派人让张说撰此碑文如何?”

  “张说远在相州,若一来一回,会耽搁许多时日。也罢,你们不嫌麻烦,尽管去吧。唉,皇后呀,你我夫妻情重,岂不比这些虚空的外物更为珍重?你如此重视这些俗物,有点可惜了。”

  王皇后却没有听出夫君话里的弦外之音,顿时欢天喜地地告退。张说看到皇后派人来请碑文,当然抖擞精神,妙笔如花,将王仁皎夸得如开国功臣一般。李隆基将此文一挥而就,用的是他最擅长的隶书之体。墓碑刻成之后,立于渭水之滨的王仁皎墓前神道中,路人见此,皆知当今皇帝对皇后族家恩宠殊遇。

  一场小风波由此风平浪静,此后两日,李隆基一直在思虑此事:宋璟此为,应该鼓励还是稍稍抑之呢?

  第二日的早朝之时,李隆基给出了答案。他当殿褒扬宋璟,赞道:“朕常欲正身纪纲天下,今遇国丈之事,朕有迷失之时。众卿皆不敢言,独宋卿敢强项诤谏。朕此二日深思,若想依贞观故事行事,须依圣人之言行教化之道。则众卿须像宋卿这样,敢于逆龙鳞触龙颜,教化之策方能深入人心。为旌扬宋卿之功,朕赏彩绢四百段。”

  群臣闻言,心中顿时大吃一惊:四百段啊!是时彩绢实与钱币有相同的功用。唐高祖李渊于武德四年废除已通行一千三百余年的五铢钱,改铸开元通宝,遂为有唐一代的通用货币。是年每斗米约为三十五文,面每斗四十八文,绢每段三百三十文,彩绢约为五百文。绢由于具有容易贮藏和便于交换的功用,除了可以制成衣饰使用之外,较之其他物品更具有货币的功能,唐人实将之视为货币。李隆基此前赏人,或者数十段,至多不过百段,今日一下子赏了宋璟四百段,价值二十万钱啊!

  当初太宗皇帝为了导人诤谏,大臣孙伏伽因上谏言,竟然因此得赏一处豪宅——兰陵公主园,则李隆基今日当殿赏赐宋璟,实有相同功用。

  宋璟得了这笔巨赏,他若将此物捧回家中,也就不是宋璟了。是年陈州大旱,百姓颗粒无收,朝廷此前已赈济多次,宋璟令人将此彩绢换成米面,然后送之陈州以济灾民。

  君臣二人冀此四百段绢,皆收到了各自美名。

  自入冬以来大雪已下了数场,这日自凌晨时分雪渐渐下密,天亮之后,就见宫内上下皆蒙上了白色一片。雪花还没有止歇的意思,一直下到近午时,地上的雪层已积有半尺多厚。

  李隆基此前一直在殿内批阅奏章,其过一会儿就问高力士:“雪还在下吗?”得到了肯定回答之后,心情愉悦有加。他将案上一沓子奏章看完,起身兴致勃勃地说道:“高将军,随朕出外到雪中走一走。”

  高力士随侍李隆基多年,知道他有冒雪而行的癖好,早就为之备好了一件白纱中单大氅和一具素色斗篷,一双高腰的乌皮履。李隆基装束出门,不许其他仪卫随行,仅有高力士一人跟随,主仆二人就踏着乱琼碎玉冒雪向殿后走去。

  甬道上皆被落雪覆盖,此甬道一直通往宫内居中的海池,李隆基一路默默行走,唯听其脚下乌皮履踩雪的“嘎吱嘎吱”声。

  二人来到海池边,放眼望去,海池的静水早已凝结成冰,现在冰面上又蒙上了一层雪花,与周边的亭台、廊桥、楼阁浑然一体,成为一个银白的世界,四周寂静无声,似乎时间也凝固不前。

  李隆基取下斗篷,抬头望天,任密集的雪花跌落在脸颊之上,其时飘落的不唯雪花,间或夹杂有雪粒,敲在脸上有微微刺疼的感觉,李隆基心境奇好,赞道:“若一年之中,日日皆有雪花飘落,岂不美哉?”

  高力士说道:“陛下心系庶民,若天下无季皆冬,则粮食定会颗粒无收,陛下那时定会忧虑万分了。”

  李隆基笑道:“高将军,你莫非也成了宋璟一般?朕好不容易出外轻松一番,别再拿军国大事来烦我了。人生一场,若整日里规规矩矩,那是好无趣味的。”

  高力士道:“世人皆言宦者最善献媚,陛下也经常训诫宫内之人。臣若万事皆顺着陛下,则陛下定会疏远臣等。”高力士毕竟陪伴李隆基多年,二人虽为主仆,然渐有友情,说话不像起初那样小心翼翼了。

  “朕休闲之时不再想军国之事,你要顺着我高兴才是。”

  “臣明白。”

  李隆基手指池中说道:“眼前白雪茫茫,若池中此时有数丛绿树,则此景更佳。”

  “陛下若有此意,入春之后可使人在池水之中造一小岛,并植常绿之树,则陛下来年落雪之时可观此景。”

  “罢了,朕也就是说说而已,不用大兴土木了。”

  李隆基提起绿树,勾起了高力士心里的记忆,遂说道:“臣想起一处观景的所在,临湖殿里的牡丹应该开了,陛下若有兴致,倒是可以一观的。”

  李隆基昔年曾在王崇晔宅中看到其用热气培育出的洛阳牡丹,其记忆犹新,此后令人依其法在宫内培植,以待春节时观赏。他此时闻言大喜,说道:“好呀,眼前雪花飘飘,室内又有牡丹争奇斗艳,此景大妙。我们这就过去。”

  高力士说道:“此去临湖殿路途甚远,请陛下稍待片刻,臣唤人抬舆过来。”

  李隆基摇手不许:“如此美景,何必乘舆而行?我们就慢慢走过去。对了,午膳就在临湖殿用吧,你可派人速去筹备,还要暖上一壶好酒。”

  高力士看到李隆基心情甚欢,心内也随之轻松。其在跟随行走的过程中,唤人细细嘱咐了一遍。

  临湖殿此前一直空置,自从开始在宫内培育洛阳牡丹之后,这里似乎就成为一个养花的所在。到了冬日,此殿门窗皆用棉帘遮盖,殿内四角燃起木炭,室内宛若春日时的温度。只是其中水汽较浓,加之浇花用的肥汁味儿与水汽相混,殿内显得十分难闻。

  为了便于皇帝和妃嫔前来观赏,高力士早就令人将临湖殿的东侧室修葺一新,室内依然温暖如春,没有了水汽和难闻的味儿,仅将绽放的牡丹挑选后移入此室。临湖的窗子也不用棉帘遮盖,而是糊上了素色的窗纸,若推窗向外观去,可以欣赏到湖水的碧波与柳浪,当然,眼下飞雪纷纷,窗外则成为一派雪景。

  李隆基一路走来览尽雪景,身上也沁出了一层细汗。他步入东侧室,只觉一股热浪迎面袭来,令他顿时感到身上衣装的厚重,遂在高力士的服侍下除去外面衣衫。

  室内已摆满了各色的牡丹花,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等颜色,其花朵名称也争奇斗艳,如洛阳春、潜溪绯、寿安红、欧家碧、魏紫、鹤翎红、玉天仙、二乔、璎珞宝珠、飞燕红妆、雪夫人、粉香奴等。是时牡丹经过多年人工培育,已有一百余个品种。

  李隆基边观赏边对高力士说道:“昔年王崇晔在宅中冬培牡丹,不过十余个品种,那时观之已觉新奇,他又怎能比过皇家呢?”

  牡丹本为野生植物,与荆棘无异,关中周围的山地皆有生长。自隋朝开始,牡丹在民间培植的基础上进入皇家园林,隋炀帝建都洛阳之时,辟西苑二百里专事种植牡丹,“洛阳牡丹”由此驰名天下。洛阳城北面的邙山本野生有大量白色的杨山牡丹和紫斑牡丹,经过花师们与外地牡丹的嫁接,加上其他牡丹品种的大量引入,洛阳牡丹的花色渐渐丰富起来。洛阳这个地方很奇怪,外地的牡丹若移植到此,花色及花朵之盛要胜于原产地;而将洛阳的牡丹移往别处,花朵就会慢慢变小,由此就有了“种植好牡丹,必取洛阳土”的说法。眼前盛开的牡丹,皆为其幼苗时连盆带土运来,花开一季后即丢弃,却也不用那么多的讲究。

  李隆基观罢群花,走至墙边将轩窗推开,外面的急雪飘飘洒洒挤入室内,李隆基不由得脱口赞道:“美哉斯景!窗外飘雪纷纷,室内花香袭人,人处此景,浑若天成!”

  高力士见李隆基今日一直兴致颇高,生怕打乱其思绪,不敢贸然接腔。其等待片刻之后,方轻声说道:“陛下,时辰已过午时,该是进膳的时候了。所暖之酒为剑南之‘烧春’,现在正适宜饮用。”

  李隆基此前心里似有缺憾,且一直挥之不去,此时方才恍然大悟,说道:“是了,今日之花丛中为何未见‘眼儿媚’呢?”

  “眼儿媚”为牡丹花中一种,系人工培植而成。其花朵为黄色,每瓣花瓣居中处有一条隐隐红线,好像一个浓妆的美人在那里轻抛媚眼。李隆基因此花比较特殊,对其记忆甚深,今日因未见到,又想不起花名,到了此时方悟。

  高力士急忙说道:“花丛中果然没有,请陛下稍待片刻,臣速入花殿里问询。”

  高力士很快返回,禀道:“陛下,‘眼儿媚’花期较长,臣刚才看了,其花苞刚刚绽开,须数日后方能全部绽放。”

  “都是一样的花儿,为何此花要稍长数日呢?”

  高力士心想,花期长短自由其花木决定,如此浅显的道理,皇帝还要问个究竟,自己实在答不出来。他转头向后面喊道:“你出来,速速回答圣上的垂询。”

  通向正殿的门帘一动,一双素手撩开门帘,从中走出一位素衣女子。

  想是临湖殿甚暖,此女子衣衫甚薄。其上着窄袖茶褐上衣,下系素色长裙,裙幅红绿相间,随行走略显颜色,长裙在腹下以一带缚之,想是因裙子过长不易劳作,故而系束。是时天寒地冻,妇人们素常的衣装稍嫌臃肿,此女子一身薄衣轻盈而出,令李隆基观之更有爽心之感,眼光也为之一亮。

  此女子低头渐趋而来,李隆基可以看到其露在外面的小臂与颈胸上部的肤色同藕色相若,其长裙鼓摆之余,可见其身形婀娜之极。李隆基此时心间忽然漾出了一股酥酥的感觉,他自己也不知因何而出。就见此女子行到跟前盈盈下拜,口中吐气如兰说道:“贱婢拜见陛下。”其语音中虽有急促之音,未见惊慌之态。

  李隆基将刚才的疑问再说一遍。

  女子答道:“此花系由‘邙山黄’与‘二乔’培植而成,其花萼相配颇费时日,如此就挨后数日。此后花种乃成,待播种后花开之日,皆要顺延数日,其个中缘由,想是因此而生。”

  李隆基聆其语音,只觉声声轻柔又清晰无比,宛似黄莺之声,心中酥酥的感觉又加重了一层。其面向高力士笑道:“高将军,如此浅显的道理,你却说不清楚。”然后又低头说道,“嗯,你抬起头来,让朕瞧瞧。”

  此女闻言,缓缓将头抬起,就见其面貌粉嫩至极,似吹弹即破,一双圆睁的大眼深若泓水,微微一眨似会说话。李隆基此时心里一震:嗯?如此的可人儿,为何在花房里充杂役之职呢?

  李隆基素为一个怜香惜玉的主儿,他思念至此,心中柔情顿起,说道:“平身吧,起来说话。你叫什么名字?”

  女子闻言叩首谢道:“贱婢不敢起身,如此就违了宫中的规制。回陛下问话,贱婢名惠儿,家姓为武。”

  李隆基听说其姓武,心中已大致知其来历。武家势落之后,其得罪女眷若未至流放地,多入掖庭宫为婢女,此女年龄不大,估计自幼时即入宫。为证己猜测,李隆基接着问道:“如此来说,你为武家后人了。你父亲姓甚名谁?”

  “贱婢之父名为武攸止,已于长安元年病卒。贱婢当时年幼,按例入宫长大至今。”

  武攸止系则天皇后的侄子,武家得势后被封为恒安王。武攸止为人宽厚谨慎,不像武承嗣、武三思等武家子弟那样野心勃勃。其与李氏皇族私交甚好,此后李唐复辟乃至李隆基当了皇帝,武家后人难得善终,仅武攸止的恒安王之爵名未加剥夺。

  若按辈分而言,李隆基应该唤武攸止为表叔,则与面前的这位小女子实为表兄妹了。李隆基明白这些渊源,心中的怜惜之情又大为加剧,转视高力士道:“如此藩王之后怎能充此杂役之职?高将军,你为内宫之首,焉能将其与得罪之人混为一谈?”

  高力士暗自哭笑不得。此人之所以沦落如此境地,实受则天皇后的余荫。自李唐复辟之后,中宗时代对武家之人尚可,到了睿宗执政,武家境遇一落千丈。王皇后昔日随夫家小心度日,内心对武家之人极为怨毒,她如今为后宫之主,当然对武家女眷没有一点仁慈之心,严令她们只能干最苦最累的活儿,并不得接触皇帝。像武攸止死后,则天皇后认为此女年幼恩准其入宫抚养,不料形势突变,其长大之后竟然沦为仆役之身。高力士此时暗骂自己不该让此女近皇帝之身,若王皇后知道今日的事儿定会暴怒不已。他脑中思绪不已,口中期期艾艾答道:“臣实在糊涂,竟然忘了此女为恒安王之后,臣实在该死,请陛下责罚。”高力士明白,皇帝也就罢了,如何去对付王皇后的询问方为正理。

  李隆基不再理会高力士,转而柔声说道:“哦,你叫惠儿,赶快起来说话。”

  武惠儿不再扭捏,再向李隆基叩首后即袅袅婷婷立起身来。李隆基观其身形,只见其如风摆杨柳,身子既显柔软,然骨肉丰腴而实,心中不由得充溢喜爱,右手不自觉伸了出去扶其臂膀。触手间只觉满手柔软滑腻,心中一直存有的酥酥之意顿时释于手掌间。

  武惠儿看到皇帝来搀扶自己,脸上的羞涩之意一晃而过,仅在脸上留下两团淡淡的红晕。李隆基见此,心中忽然又涌出醉意,恍恍惚惚问道:“惠儿,你今年年龄多少呀?”

  “禀陛下,贱婢今年年方二九。”

  “哦。这些年也难为你了,宫中的岁月难熬吗?”李隆基此时说话,早无皇帝的威严,实如一位长兄在怜爱妹子。

  “禀陛下,贱婢年幼时入宫,得则天皇后怜爱,其饮食器具并不差,还有专人教授诗书及乐律。至于此花房之职,非是尚官有意役使,却是贱婢知道则天皇后昔日最爱牡丹,因多次坚请此职。”

  “如此说来,你是睹花思人了?”则天皇后为李隆基的祖母,她虽杖杀李隆基的生母,毕竟亲情血脉犹存。武惠儿这会儿提起则天皇后,一下子拉近了二人的距离。

  武惠儿的眼中顿时涌出清泪,哽咽着说道:“贱婢年幼丧父,则天皇后如此亲怜有加,贱婢睹物思人,感到则天皇后音容犹在。”

  李隆基此时似乎忘记了自己尚未进膳,其凝视惠儿片刻,爱怜地说道:“你今后在朕面前,不许自称贱婢,自称惠儿即可。”

  他又转向高力士道:“一个金枝玉叶的女子,却与闷腥臭气为伍,岂非亵渎玉人?高将军,你唤人把惠儿领走,先以香汤沐浴,今后就让她在太极殿服侍朕吧。”

  高力士心里叫了一声苦,若武惠儿今后在太极殿大模大样服侍,王皇后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将如何处之呢?

  第十一回 武惠儿承恩侍君 宋丞相守正谏帝

  宋璟于春节假日的前几天,又办了一件令京城之人目瞪口呆之事。

  唐初因山川形势之便,分天下为关内、河南、河北、河东、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十道,至开元年间,分江南、山南各为东、西两道,又增置黔中及京畿、都畿三道,共为十五道。此道纯为监察需要所进行的划分,每至考绩之前,朝廷临时指派监察官员到各道巡视,非为常设机构。监察事毕,官员回京履事,这里仅剩下一名采访使负责讯息联络。

  这些采访使非为朝廷正式官员,无非替朝廷办事领取一些酬劳,身上无品无级。然人们发现,这些采访使的前程皆不错,往往数年之后皆被授官。其中诀窍在于,这些采访使虽职位不高,然负责官员考绩时的联络,又主持所辖诸州的官办采购,则诸州刺史皆买其账。有一点很明显,每至春节前夕,这些采访使照例回京城述职,其身后携带大量的土仪物品,自是要向朝中各紧要衙署送礼。由此一来,这些采访使在京中人缘甚好,官路也随之通畅。

  宋璟现任中书令,这些采访使当然要以诸道的名义到宅中拜访。宋璟清名远播,早令门子挡于门外。大多数人看到此情景,只好黯然携物回程,只有数人不识宋璟厉害,将土仪丢在门前,向门子说了一声:“我为某某道采访使,此物献于宋大人。”然后一溜烟逸去。

  宋璟将这些物品搬入中书省,然后派人将所有在京采访使召唤过来。宋璟手指面前堆成小山的物品说道:“诸位回京实在辛苦,这些物品仅为四人所送,已堆成小山之状。想你们回京之时,身后载物之车定然成行了。”

  大多数采访使皆知宋璟的禀性,心想今日要糟,皆不敢吭声。

  宋璟接着说道:“我查了一下,朝廷每年供给你们每人二十石粮,另每月有一千文的费用。如此收入仅够你们家人勉强度日,估计你们无余钱再购这些物品。我问你们,这些所谓的土仪从何而来?”

  采访使们默然无语。其中有人想道,官员的俸禄能值几何?若不利用职权收一些礼或者贪污一些,如何能过花天酒地的生活?若恪守制度,估计欲当官者也不会趋之若鹜了。其中有人不以为然:这些土仪能值几何?无非节日之际联络情谊罢了,宋大人为何要小题大做呢?昔日姚大人为相时,也是欣然笑纳这些土仪呀。

  宋璟哼了一声,说道:“我知道这些土仪的来历,无非借着自己的位置,觍着脸向诸州索要而来。我问过了,你们回京之时每人皆不空手,哼,你们先索民脂民膏,再回京行贿,如此就犯了两宗罪。你们知罪吗?”

  采访使中有人悄声答道:“小人知罪了,这就将土仪退回去。”

  宋璟瞪起眼睛,说道:“退回去?晚了!你们速速将所有物品送到此处,由中书省代为收贮至国库。”

  众人纷纷答应。

  宋璟又冷冷说道:“你们如此办事,实在玷污了圣上的脸面。自今日始,你们的采访使之职都不要做了,朝廷会另选新人。请回去吧。”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54页  当前第7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2/15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唐玄宗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