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唐玄宗_分节阅读_第75节
小说作者:赵扬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968 KB   上传时间:2013-08-11 10:36:12

  李隆基身边的人闻言发出了轻笑,宋璟一贯脸色严肃,此时脸上也绽开微笑之色。

  李隆基又问道:“听说你在这里大兴州县学庐,尊师重学,并身为教诲,遂使风化兴行。你勤于政事,捕蝗有功,使田亩大熟,这等事儿其实为末节,最重者还是行教化之策。朕知道你口功甚好,此等事儿不是你妄自吹嘘的吧?”

  倪若水躬身正色道:“微臣不敢。就请陛下移步到最近的学庐视察,以察实情。”

  李隆基目视宋璟道:“宋卿,我们就找一学庐瞧瞧。若倪若水所行为实,须在天下诸州彰扬,如此既能为朝廷育人,更能以圣贤道理教化天下。”

  宋璟拱手答道:“陛下此行,实在惠及后世。教化之策,须一以贯之,如此渐行渐积,方慢慢有起色,臣恭颂皇恩。”

  李隆基不愿再谈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他一面颔首应付宋璟,一面向人群中的张说招手,喊道:“张卿,你过来。”

  张说许久未见李隆基,此次相见也未曾照面说话,现在忽然听皇帝召唤自己,心中狂喜不已,遂疾步行到李隆基面前躬身言道:“微臣张说,特来领旨。”

  李隆基数年未见张说,此时打量他的面庞,感觉苍老了一些,遂叹道:“看来张卿在相州还算勤谨,吏部的考绩好像不错嘛。”

  张说道:“臣奉旨主持相州,不敢懈怠。只是难见陛下圣颜,心中着实挂念。”

  李隆基当初居东宫为太子时,张说为东宫侍读,二人实有师生之谊。李隆基闻此言语,心间悸动了一下,然脸色依旧如常,问道:“朕观汴州得汴渠灌溉之利,天旱时可保收成。因思相州那里无黄河水可引,田亩莫非仅依天降雨水而润吗?”

  张说答道:“禀陛下,相州境内有漳水、洹水等水流自西向东流过,相州的东、南、北三方多为平地,可引水灌溉;唯西部处于山间,若天旱久无雨,西部的人畜吃水就会出现困境。”

  “朕多次昭示天下,让各州因地制宜兴修水利,卿为何不想法改观呢?”

  “陛下,臣多次入山察看,那里是悬崖峭壁,人行走时就难以立足,实在无法修筑。好在那里百姓不多,臣又鼓励他们迁出山间,如此影响甚微。”

  “嗯,让山民到平地上垦植,如此也不失为一个好法子。”

  王毛仲这时走过来禀道:“陛下,离此地二里处有一学庐,陛下巡查之后,就该用膳了。”

  空中的太阳已渐至头顶,一群人于是上马向北,疾驰而去。

  郝灵佺到了汴州,即手捧装着默啜首级的匣盒请见宋璟。待宋璟听完了郝灵佺的出使遭际,眼中现出厌恶之色,目视匣盒说道:“此匣中莫非盛着默啜的首级?你从大漠行至京城,再来汴州,那匣中的首级岂不是要腐臭如泥?”

  郝灵佺得意地答道:“下官知道此节,遂请拔曳固觅来高手匠人,选来桑椹木精心打造此匣。其密封甚好,首级就是在其中放上一年,水液臭味也不会溢出一丝。”

  “你这些日子与此匣为伍,再闻其中汁液晃荡之声,心间莫非没有一丝恶心之意吗?”

  郝灵佺获此首级,满心想到自己的大富大贵要从此而来,心中被欢喜充溢,哪儿有一丝恶心?他老老实实答道:“禀宋丞相,此人为我大唐之劲敌,下官获此首级,心中又快意又对之切齿,倒没有其他感觉。”

  宋璟哼了一声,怒道:“默啜虽为大唐之敌,然他还为突厥首领。你提着此匣走了数千里,宛如你的玩物一般,实有轻辱之心。若突厥人得知你的行为,定会辱我大唐无大国风范,且会恨你入骨。”郝灵佺此前多次想过,自己此次获得默啜的首级,圣上定会给自己加官进爵。如今宋璟的一番训斥,宛如一瓢凉水兜头泼下,心中的凉意弥漫全身,然他心有不甘,嘟囔道:“宋丞相,下官想觐见圣上……”

  宋璟打断了他的话头,斥道:“你无非鸿胪寺的一名九品掌客,按例向鸿胪寺典客令禀报即可!你以为获得了默啜首级即为奇功一件?哼,你还想觐见圣上?我告诉你,你如此越级见了本相,已属越位,你再啰唆,本相立刻治你之罪。”

  郝灵佺被劈头盖脸的一顿训斥弄懵了,惴惴然不敢说话。

  宋璟道:“你速带此匣返京,由鸿胪寺召集京城的突厥人好好礼葬默啜。你今天就走,不许耽搁!”

  郝灵佺于是黯然离去。

  宋璟并非莽撞之人,如此大事当然要找皇帝禀报。待郝灵佺走后,宋璟即起身到李隆基居住之所,入室后发现室内还有王毛仲与高力士陪侍皇帝身边。

  李隆基听宋璟禀报完事儿的过程,说道:“好呀,默啜为祸大唐多年,终被同族人斩杀,如此就去了朕的一块心病。”

  宋璟蹙眉说道:“陛下,默啜昔在突厥部落中一枝独大,我朝可以全力察其动向然后划策应之。默啜如今身死,突厥人形同一盘散沙,则我朝北境更须谨慎。”

  “嗯,宋卿所忧为何?”

  “臣以为,突厥人现在各自为政,不知道他们将从何处入境骚扰大唐。如今西北有郭虔权,中有谢琬镇守,当保无虞;唯并州北境云州、代州一带,稍显薄弱。并州为大唐龙兴之地,万不可遭到突厥人袭扰。”

  “并州有天兵军长期镇守,其兵强马壮,已保并州多年安澜。依卿所言,并州那里似缺一名猛将主持吗?”

  “陛下圣明。并州刺史向由藩王遥领,则并州长史例兼天兵军大使,此人须能文能武,方能堪当其任。如今此位缺员,请陛下从速增补为好。”

  “嗯,卿有得人可荐吗?”

  “倪若水如何?”

  “此人文职一生,未曾主持过军事,有些不妥。宋卿,此事不用太急,我们缓缓思之,然后再议。对了,那郝灵佺出使大漠,携回默啜首级,可谓有功,按照朝廷规制应该赏赐。你为何将其训斥一番,并赶回京城,如此是否会寒了其他人之心呢?”

  “昔陛下在骊山时,姚公曾上言十事,其中姚公请求陛下三十年内不谋求开疆拓土,陛下好像当初答应了?”

  “不错,朕答应不求边功,以清静为要。”

  “对呀,臣若让陛下晋升郝灵佺之职,万一陛下再赏其钱物,此举即是向天下宣示:自今而始,大家可以以边功邀宠!”

  李隆基闻言沉默片刻,然后笑道:“哈哈,宋卿此为‘萧规曹随’。然如此一来,就委屈了郝灵佺的这番奔波之劳了。”

  郝灵佺回京后望眼欲穿,日日盼望朝廷为自己加官晋级,如此一等竟等了一年有余,次年秋天,宋璟方才授其为右武卫郎将,是为从六品的武散官。郝灵佺久候不见提拔,心中早已忧愤如火,现在看到得到如此低品之散官,更加急怒攻心,数日后竟愤怒而死。

  宋璟向皇帝奏事,一旁的王毛仲和高力士说什么也不敢插言半句,他们知道宋璟不会给他们留情面,弄不好会被宋璟训斥一回。待宋璟走后,王毛仲笑道:“陛下,若宋璟为相,如奴才此等武人出身者难有出头之日了。”

  王毛仲如今统领禁军,昔为李隆基的长随,实为李隆基身边一等一的宠信之人。李隆基闻言笑道:“宋璟确实有魏征之风,朕每每见了他,心中也要打起精神,生怕说错了话,何况你们呢?然宋璟理政出于公心,其行事刚正绝伦,终对国家有利。朕有此良相,何必计较旁枝末叶呢?”

  王毛仲道:“陛下,宋璟刚才提起并州人选,奴才倒想起一个人来。此人能文能武,堪与姚公比肩。”

  李隆基此时已知王毛仲所荐之人,笑道:“你大约想荐张说吧?其实刚才与宋璟说话时,朕已想起此人。嗯,说说你所荐理由。”

  “外人传言,张说之所以被贬出京,缘于与姚崇不睦。张说之文才吏事能力,那是不用说的,奴才还听说他幼读兵书,晓谙军事之事,中宗皇帝时曾任兵部侍郎。如此能文能武之人,可堪为任。”

  李隆基看到高力士一直默默,遂问道:“高将军,你在此事上有何见解?”

  高力士躬身道:“臣为内官,不明军事,不敢妄自言语。”

  王毛仲闻言有些刺耳,心想:这个老阉宦果然巨猾无比。他如此说话,就反衬出自己妄言了。

  高力士此前听说张说私下里与王毛仲打得火热,如今王毛仲力荐张说,则证其实。王毛仲如今渐至跋扈,日常言语间对高力士也有欺凌之意,然高力士甚有涵养,说什么也不会将对王毛仲的不满流露出来。

  姚崇在骊山被李隆基拜相,此后大刀阔斧施政,其威权日重。张九龄以左拾遗之身,数次致书姚崇,劝其远谄媚,进淳厚,书中言辞犀利,其略云:“任人当才,为政大体,与之共理,无出此途。而向之用才,非无知人之鉴,其所以失溺,在缘情之举。”姚崇读后,由此注意上了张九龄。此后不久,张九龄被调职吏部。

  张九龄现为职掌官吏勋级的考功员外郎,此次随驾而行。他到了汴州,得知恩师亦至,遂当晚入其驿舍拜望。

  二人叙话片刻,张说笑道:“你现为考功员外郎,则天下官吏的考绩皆须你品评,那么天下官员见了你,多恭顺之态唯恐巴结不够。姚崇还算识人,他自己不干不净,却能选你守此位。嗯,你的名声不错嘛,为师虽在相州,也常常听到赞你公正考评的好名声。”

  “学生谨记尊师之训,不敢狂妄造次。”

  “唉,其实你任此职,终归是一个得罪人的差使。圣上如今欲效贞观故事行事,则大多数官吏能按朝廷方略为人,你公正公平待人,对他们终无妨碍。然总有一些官吏德行既亏、才具又差,他们肯定希望你能替他们遮掩一二,可你不识变通之机,终会得罪了他们。这帮人虽明面上不敢说话,暗地里却咬牙切齿。”

  张九龄谢道:“尊师如此谆谆提醒,学生今后定当小心在意。然人之禀性难移,学生遇事皆思朝廷规制,实在不会转圜。”

  张说摇摇头,叹道:“为师知道,你终究难改,那也是无法之事。”他稍一转念,又笑道,“其实你何必要改?你的性儿大概甚合宋璟的脾胃,你们二人行事相似可谓绝配,哈哈,倒也有趣得很呀。”

  “尊师所言甚是。宋丞相理政未久,直性儿堪比魏征,其或在朝堂之上直谏圣上之失,或在衙内厉言百僚之过。宋丞相刚直公正如此,学生万万不及。”

  “哼,宋璟若长此以往,焉能长久?”

  “恩师可能不知,宋丞相谏国丈修坟逾制,圣上不怒反喜,赐绢四百段以彰其行。”

  “我如何不知?此事以诏书形式明发天下,则天下皆知。九龄啊,人之性情最喜奉迎,以太宗皇帝之贤尚不能免俗,他当初将魏征墓碑拔除,即为泄其愤。太宗皇帝虽后来再复魏征之碑,然其心路历程已彰显无余。当今圣上欲复国势,当然可以隐忍,若时间愈久,则不可知。”

  张说说到这里,心中忽然有了警惕,嘱咐道:“我们师生之间身居密室尚可谈谈说说,到了外面,如此话儿一个字儿休提!现在圣上虽不许行酷吏之风,然人心百态最为莫测,有人最善摘取你的只言片语来搞名堂,此事不可不防。”

  这是老师的好意提醒,张九龄当然恭听此训。

  王毛仲力荐张说为并州长史兼知天兵军节度使,如此正合李隆基心意。李隆基此后与宋璟商议此事,宋璟对张说素无恶感,觉得张说若任此职,其身负才具实在绰绰有余,遂满口赞成。李隆基于是签署了制书,张说未出汴州就被授以新职。

  张说得此授任心中狂喜不已,按说此职与相州刺史的品秩相同,不应如此欣喜,然张说深谙其中玄机,并州为大唐龙兴之地,其地位当然要比相州重得多,且并州为大唐北境屏藩,自己此去既主并州政事,又以天兵军节度使之职主持军事,此举说明皇帝已对自己转变了看法。自己若以此为基,只要好好把握,宦途前程将会变得美好起来。

  是夜,张说趁着月色独自前往王毛仲所居的驿所。王毛仲今非昔比,其驿所前后皆有甲士环卫,须通禀之后方能入见。

  张说获准入内,其见了王毛仲,马上来了一个奇怪的动作。他双膝着地,将手中所持的木匣轻放一边,然后双手撑地,口吻及于王毛仲的靴面,如此长跪不起。

  王毛仲尚未受人如此大礼,何况张说年长于自己,又是驰名天下的文宗领袖,竟一时呆了。等醒过神来,他伸手搀起张说,连声说道:“张先生请起,王毛仲何德何能,焉能受此大礼?”

  张说顺势起身,口中说道:“王将军何必太谦?张说遭此困境,若无王将军搭救,焉有今日?”他将那只木匣交与王毛仲,说道,“我听说王将军刚刚又得了一女,区区薄礼,请予笑纳。”

  王毛仲知道匣中定是装有金珠之物,没有推脱,伸手接过,口中谢道:“如此多谢张先生了。张先生多赠重礼,王毛仲唯有万分感谢了。”

  二人归于座上,张说舌灿如花,自是继续感激王毛仲施以援手。

  王毛仲叹道:“圣上当初听了姚崇之言,认为先生交结藩王,实为阴谋之人。唉,要想让圣上改变初衷,委实不容易。你知道,圣上英明无比,我若将话儿说得太过,如此就露出了痕迹,事儿反为不美,时辰也就耽搁长了一些。”

  张说何等聪颖?他听着王毛仲的话音,知道他还是在炫耀自个儿的功劳。事情越难,他的功劳越大,遂连连称是。

  王毛仲继而笑道:“其实张先生也挺会做人,你替国丈写的那篇碑文甚好,皇后还在我面前数次说你的好,圣上也颇为赞赏。加之姚崇卸任,没有人再惦记先生,事儿也就顺势而成了。”

  张说拱手谢道:“总而言之,张说深谢王将军大恩。今后时日尚长,万事还要仰仗王将军援手加恩。”

  王毛仲摆摆手,说道:“张先生不必太谦。你此次主政并州,且兼知军事,地位与昔日不可同日而语,则多有面见圣上的机会。张先生,天下之大,只要能得圣上之宠,还有什么可以忧心的呢?”

  “王将军所言甚善,张说今后但凡有机会入京,既可面圣,又能拜见王将军。”

  “我忘了,你曾经为圣上之师,又比我们多了一层情谊。哈哈,张先生,你好自为之,定能飞黄腾达。”

  “张说不敢,今后定仰仗王将军援手方为至道。”

  张说今日见了王毛仲,其言行竟至肉麻。若张九龄看见尊师如此,不知作何感想。

  此后张说到并州赴任,皇帝车驾也开始向西回京。其时日光愈暖,沿途的田间及山野一片碧绿,鲜花次第绽开,风景如此美好,令一行人赏心悦目。

  第十三回 理赋税朝廷括户 识虚实张说检兵

  想是因为族人的殷勤促请,或者得知皇帝专为自己营造了房舍,一行和尚终于入京请见李隆基。

  李隆基大喜过望,急忙走下御台执手相迎,并携手将一行和尚迎入座中。看到一行和尚才三十余岁,然面庞稍显苍老,不禁叹道:“朕听说禅师数年来奔波天下,遍寻高僧精研佛理,且穷究天文,如此劳身费神而不改其志,委实令人叹服。”

  一行道:“贫僧得知陛下相寻,本该立刻入京,奈何其时正在天台山国清寺,一位老禅师正向贫僧传法,因而延误至今,贫僧特向陛下请罪。”

  李隆基笑道:“朕听说此位老禅师尤善历法,你本来以善识天文、深谙历法闻名天下,犹如此虚心请教,则历法之学臻于化境,实令朕可叹可敬。”

  “陛下数次约见贫僧,不知有何要事?”

  李隆基叹道:“自从李淳风成就《麟德历》,天下人从此将之奉为宝典。开元以来,太史局依《麟德历》推算,将有数次日食发生,然每次皆错。百官事先前来祝贺,言说日光当亏未亏,实为朕德行布于天下而改。朕起初还信,然每每如此,朕方悟许是《麟德历》之中定有错谬。”

  “陛下所言甚是,天下以历法为经,不可错谬。”

  “对呀,朕之所以多次约请禅师入京,正缘于此。若《麟德历》果然有错,须立刻匡正,以防其继续流毒于天下。朕知道订正历法之事术算浩大,既费人力,又须时间,请禅师放心,朕定会全力支持。”

  一行揖手道:“陛下不嫌贫僧陋思,贫僧定殚精竭虑,勉力为之。”

  李隆基是夜见到武惠儿,想起其建言的功劳,不禁柔情顿起,将其揽入自己的怀中说道:“惠儿,你果然聪颖无比。朕依言建屋,一行禅师大为感动终于回京,让朕如何赏你呢?”

  武惠儿伸手执起李隆基之手抚在自己的腹上,柔声说道:“陛下,妾有此赏,则心足矣。”

  腹中的胎儿似乎轻轻动了一下,武惠儿脸上顿时漾出温柔的微笑。李隆基此时已有子女二十余人,不像武惠儿将为人母那样新奇和欣喜,然毕竟为自己的宠妃怀孕,其心间也很高兴,就用手掌轻轻抚摸惠儿的腹部,问道:“尚宫可曾派专人定期侍候?”宫中规定,若宫人被皇帝临幸怀孕,须加派人手照顾起居,且精心调理食膳。

  惠儿答道:“皇后得知妾有孕,遂让尚宫选出最妥当的人儿前来护理。她们说道,胎儿约有四月,观妾腹间模样并听闻胎音,胎儿生长甚好,请陛下勿忧。”

  李隆基调笑道:“唉,此胎儿果然累赘,有些碍手碍脚啊。”

  惠儿知道皇上的心思,遂斜眸一笑,脸上不由得涌出一抹醉红。

  因姚崇之语,魏知古渐在李隆基面前失爱,此后被派往外任,不久病卒。接替魏知古任吏部尚书者,名为源乾曜,此前任尚书左丞。

  李隆基和姚崇力主内外官交流,此事在京中阻力甚大,尤其那些官宦子弟为官者,皆不愿离京,畏缩不前。源乾曜此时找到魏知古,表示仅留一子在京,其余二子可出京为官,他如此让儿子出京外任,就带了一个好头。此后,京中官宦子弟有一百余人外任出京。李隆基正是在这件事上注意到了源乾曜,叹道:“其宽平淳大、清慎恪敏如此,实为为官楷模。”后来吏部尚书一职出缺,源乾曜遂被简拔至此。

  此次皇帝带领百官东巡,其中也有关中遭灾,然后东去就食以减关中粮乏之困的原因。源乾曜巡行途中,眼见沿途的禾苗茁壮,又思数年来虽局部地区遭灾,全国毕竟还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缘何关中遭灾一次,百官还要东出就食呢?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54页  当前第7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5/15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唐玄宗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