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1908大军阀_分节阅读_第107节
小说作者:闽南愚客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85 MB   上传时间:2013-08-27 10:42:34

  袁世凯惺惺作态的任命陆征祥组建临时内阁。同时也做出了上任以来值得国民尊敬的一件事,在蒙古和西藏的主权问题上,袁世凯发表了坚决的声明,绝不承认任何分裂、侵占的意图,强调蒙古与西藏是中华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南北议和的达成,虽然让南方感到很委屈,可是各界人士所期待的“和平统一”总算是浮出了水面。枪声、炮声、杀声渐渐消落,一切百废待兴。

  位于北京西城的大总统府,正大门新华门最近刚刚翻新,交叉悬挂了两面五色国旗,门楼上对齐垂下来两幅承托喜庆气氛所用的条幅。正门两旁,八名威严的仪仗队士兵,整整齐齐的站在那里,他们要仿效的就是白金汉宫门口的皇家警卫军。

  前几天袁世凯很忙,他乘坐着从洋人手里购买的总统轿车,每隔几个小时就要进出新华门。他要去东交民巷与各国大使交谈,又要去东堂子巷总理衙门处理一些还没有搬进总统府的公务,还要去应付一下满清退位的皇室。这些都不是什么正经事,但是却比正经事更能赢得大总统良好形象的效果。

  今天好不容易清闲了下来,袁世凯慢悠悠的沿着南海中央的瀛台走道,一边看着护栏外边南海水里游来游去的鱼,一边怡然自得散着步。梁士怡、陆建章、杨士琦,以及一些老部下都陪伴在身后。他们都穿着昨天刚订做好送来的礼服,每个人的神色都很爽朗,就如同这初秋明媚的天气一样。

  “嗯,好,嗯嗯,很好。”袁世凯喃喃自语的笑着道。

  跟着后面的众人都在各自谈笑,没有注意到袁世凯喃喃自语,只有紧紧跟着袁世凯一侧的老幕僚、出任政事堂机要局总长的张一麐听到了,他从小站练兵时就跟着袁世凯,虽然公车上书那一会儿他也掺和了进去,可是袁世凯从始至终都对其信任有加。

  张一麐走上前,低声问了道:“总统大人,您有什么要吩咐吗?”

  袁世凯看了张一麐一眼,肥厚的脸上露出了一个笑容,随后叹了一口气,说道:“仲仁啊,我问你,你说我现在应该高兴吗?”

  张一麐不是一个阿谀奉承的人,他沉思了片刻,认真的说道:“以属下看,今日可高兴,今日之后不可高兴。”

  袁世凯扬了扬眉毛,伸手摸了一下自己刚刚剃干净的脑袋,笑问道:“你说话总是让人捉摸不透,你总是希望我来问你下文。仲仁啊,这个习惯不好呀。”

  张一麐呵呵笑道:“总统阁下其实您是明白属下的话,所以属下才尽量说得简单一些。”

  袁世凯伸出一根手指在张一麐面前摇晃了一下,哈哈笑道:“仲仁,你这人呀……”

  他当然明白张一麐的意思,今日可以一乐是因为总算处理好了北京的大小事务,日后不能乐那是因为国内的事务尚待整顿。偌大的中国可不是小小的北京那么容易,今日一了之后何日能在乐尚未可知呀!

  张一麐了解袁世凯的为人,袁世凯给他最大的感慨就是喜欢装。装糊涂,装深沉,装风度。这一切撮合在一起那就是腹黑。最初一段时间他跟着袁世凯时感到很累,后来慢慢适应了,也就习惯了对方为人处世的风格。

  “华甫昨天把禁卫局的事办妥了,解决了我最后一个后顾之忧,从明天开始就要好好应付那些宵小了。”袁世凯长叹了一声,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闪过了一丝阴郁的脸色,不过很快就消失全无。一张面具待久了,时不时会露出真面目。

  张一麐知道袁世凯说的是禁卫军兵变的事情,自宣统退位之后的这几天,禁卫军四个营多是旗人子弟,一直都不愿意接受事实,不断的躁动和抗命。前几天禁卫局还发生了枪击事件,一个汉人队官被击伤。袁世凯为了顾全京城的局势,在这个时候没办法派兵去镇压警卫军。好在冯国璋从山东返回之后只身前往禁卫局。冯国璋是昔日禁卫局主事官,他以个人性命担保禁卫军四个营日后享受同等待遇,这才平息了一场动乱。

  袁世凯走得有些累了,他停下了脚步,靠在一个护栏的石柱上休息。

  陆建章、杨士琦等人于是快步走了上来。

  卷二:大革命 第232章,暴风雨

  “燕孙,段芝泉已经到安徽了吗?”袁世凯向梁士怡问了道。

  “昨天下午有电报,段总长已经从湖北赶往安庆,预计后日就能抵达合肥。”梁士怡上前一步回答了道。

  “嗯,让段芝泉尽快处理安徽事宜,安徽是他的老家,他有优势。湖北的事就交给靳云鹏和何宗莲坐镇即可,武昌不足为患,过几日我就电请黎黄陂赴京。”袁世凯胸有成竹的吩咐道,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尽快消弱各省军政府的势力,一点点的扩大北京政府的权力范围。

  “明白了。”梁士怡点头说道。

  这时,一个侍从官匆匆来到后面,向一个秘书交代了几句。秘书小心翼翼来到袁世凯面前,低声说道:“总统大人,冯厅长在蓬莱阁等候接见。”

  袁世凯点了点头,心中却多留了一神。冯国璋是他的得意助手之一,来到总统府是可以随意前来见自己的,既然此时此刻选择在蓬莱阁等候,可见是有意要避开众人。他呵呵笑了笑,说道:“华甫真是的,如今我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他竟变得这么拘礼。也好,也好,规矩是要得的。诸位各司其责去吧,我先去见一见华甫。”

  众人会意,都各自散去了。袁世凯在几个侍从的陪护下绕道瀛台蓬莱阁的入口,走进大厅,只见冯国璋一身戎装正坐在客椅上。冯国璋见了袁世凯要起身行礼,袁世凯挥了挥手让他坐着,他自己走到上座坐了下来。

  “华甫,禁卫局那边如何了?”袁世凯开口先问了道,他虽然知道冯国璋找自己有事,可是一个掌权者早已养成了掌握主动的习惯,这样才能体现在上和在下的区别。

  冯国璋欠了欠身,正色的回答道:“请总统阁下放心,一应事宜都已办妥,早上我刚去了一趟禁卫局,营里都陆续开始重新整编了。相应的条件我已经递交到秘书室了,只要大总统拟准即可。”

  袁世凯笑着点了点头,叹道:“华甫你办事,我自然放心。”

  沉默了一会儿,冯国璋再次开口说道:“大总统,南京方面已经在准备明年国会事宜了,国民党在各省的支持占多数。依我看,大总统应该做好准备了。”

  这并不是冯国璋今日来找袁世凯的正事,但是正事必须从这件事说起。

  袁世凯淡然的笑道:“华甫怎么关心起这些事了?孙文都去香港了,区区宋教仁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吗?”

  冯国璋沉声说道:“说起来宋教仁比起孙文的影响更让人不安。清廷未曾退位之前,孙文的地位要在宋教仁之上,可是现在,正因为孙文去了香港,国民党全权交给宋教仁来打理。宋教仁在江浙一带几乎是十成的支持。”

  袁世凯微微点了点头,说道:“我对宋教仁不了解,但是总有对付他的办法。孙文不都妥协了吗?呵呵。先安排人去利诱、去收买,听朗斋说宋教仁家里贫困的厉害;再不行就让他参选,进步党、共和党的人也不少嘛。”

  冯国璋苦闷的叹了一口气,抛出了自己的正题,道:“依我看,这些人可不能小视呀。各省最近都在看着我们北方的行动,您先调换了湖北的将领,又派了汤铸新到汉口预置,五天前芝泉也前往合肥。太明显了,各省那些拥兵自重的头目只怕会一齐倒向国民党。”

  “华甫,你老了啊。”袁世凯冷笑了起来。

  冯国璋深深吸了一口气,他是老了,可是却还不傻。他知道大总统要用武力的手段一统南北,这并非不可以,只是不应该太过自大和轻率。不过在这方面他现在同样拿捏不准,洋人借款有限,必须尽快解决国内分裂的局面,哪怕求得名义上的统一也好。所以袁世凯才要这么积极的布置,希望能够一举先瓦解革命势力的政治力量,然后慢慢对付各省的小军阀。

  “大总统阁下,现在各省割据的情况已经很明显了,在国民党把事情闹大之前,我们应该加紧对各省军事的遏制。”他加重了语气说道,这是正题的第二个环节。他想趁着段祺瑞不在北京的这段时间,多在军事方面体现价值。

  跟着袁世凯在北方混了这么多年,他深知所以政治都是屁话,政治只有在又枪有兵的后盾之下才能彰显力量。他可不想当什么民政厅,军政时代是没有民政可言的。

  “华甫,这么说你对湖广、四川、安徽还有山东的布置还觉得不够?”袁世凯故意试探着问道。这个问题他早就有答案了。

  “真正威胁大总统的是西南四省。”冯国璋郑重的说道。

  袁世凯哈哈笑了起来,冯国璋说的没错,湖广、四川是他战略布局的重要所在,安徽和山东都只是一个门户。笑罢了之后,他说道:“是呀,其他省或多或少我都有对付他们的办法。唯独西南四省鞭长莫及呀。华甫你有什么建议吗?”

  冯国璋从容的说道:“鞭长莫及未必是坏事,正如当年曹操之击袁氏兄弟,打则团结一致,不打则内斗而亡。只是让人忧心的就是党人会从中作梗。另外,尤其是眼下西南四省羽翼未丰之际,我们更应该施以手段制衡。”

  袁世凯“嗯”了一声,微笑道:“华甫你说的很好。”

  随后又沉思了一会儿,开口问道:“说到西南四省,华甫,你说哪个省最麻烦呢?”

  冯国璋不假思索,一口答道:“广东。”

  袁世凯脸色渐渐阴冷了起来,微微吁出一口气,说道:“听说广东都督还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冯国璋点头答道:“他就是吴绍霆,广州首义的新军军官。以前我与他有过接触。本来他是吴长纯老将军的后人,或多或少都是我们北洋的血亲。只可惜这年轻人受到革命思想熏陶的厉害,跟革命党人来往甚密。”

  袁世凯眯起了眼睛,嘴巴上没说什么,心里却在叨念着吴绍霆的名字。

  冯国璋为了应证自己的观念,又补充了道:“这年轻人不得不防。从元月起义到现在,一年不到的时间已经编了三个师。就连南京黄兴的部队,名义上都归他节制。更可怕的是,他是只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击溃了二十三镇,完成全省统一。”

  说到这里,他有些无奈的叹了一口气,说道:“去年广东申报二十四镇正式番号,我率部南下进行检阅,当时这个吴绍霆就是二十四镇实际上的总教官。我见过二十四镇的步操,几乎可在我北洋六镇之上。当初我就知道此子并非池中之物,曾三次约他私谈,劝其来北方发展。只可惜后来我返回北京,却把这件事给忘记了,若是能在事后跟进,说不定吴绍霆已是我北洋一员后起之秀了!”

  袁世凯缓缓摇了摇头:“幸亏他没来北方,像他这种人只会让我头疼。”

  冯国璋道:“大总统阁下,对付广东不可不从速呀。”

  袁世凯没有说话,眼神却渐渐露出了凶光。

  卷二:大革命 第233章,中国愤青

  吴绍霆终于决定与德国人合办兵工厂,共同开发导气式枪机这项技术。他已经经过了深思熟虑,不管怎么说,空洞的爱国主义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反而会显得更迂腐。他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是定局,哪怕出现了导气式枪机的自动步枪,也绝对不会改变这一结果。德国战败之后,他相信能够通过中德联合兵工厂,打捞一笔德国的先进机械。

  经过一个月的详细谈判,吴绍霆与德意志德国军事委员会代表钱德勒?冯?希文?阿雷德尔伯爵在香港签订了最终合作协议。广东兵工厂与德意志博尔夏特兵工厂、毛瑟兵工厂共同成立一家联合兵工厂,命名为中德张盛霆军械公司,厂址设在新滘军火库附近。德国方面遵守协定,永久承认导气式枪机属于中国产权,并且在二十年之内只允许中德张盛霆军械公司一条生产线存在。

  吴绍霆自然不相信德国会完全遵守这协议,运气好的话能勉强遵守一年,第二年就会将导气式枪机随意更改一下零件,然后扬言这是新式的自动枪机,以此在德国开设新的生产线。

  他尽可能在签订协议的时候,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实际利益。除了博尔夏特、毛瑟厂的机械在五年之后全权归属中国所有,当初安德烈领事答应的枪、炮照单全收,同时在民用工业、教育、贷款等各方面都提出了资助要求。

  阿雷德尔伯爵简直没见过这样狂妄的人,不过最后他还是答应了这些条件,毕竟所有的资助都可以偷工减料、鱼目混珠。

  吴绍霆很清楚自己最终不会吃亏,自动步枪的生产线开设在中国,不单单意味着军工机械输入中国,附带的还会有一套德国完整的先进的钢材冶炼生产线。中国目前的钢铁冶炼十分落后,汉阳兵工厂出产的M1888式汉阳造在技术水准上与K98相当,关键就是枪管太差,必须加一层护筒防止意外,从而牵动了枪械整体性能。

  虽然德国的钢材冶炼工业进驻中国,中国因为自身技术问题未必能够学到手,可是好歹有一座可以冶炼出德国标准钢材的工厂,这在全国都是领先的优势。

  这天下午,张志诚闯进了都督府,在中院与后院相交的花园里找到了吴绍霆。

  吴绍霆正趁着闲暇之余看一本德语书,在见到张志诚气冲冲的神色时,他心中已经知道了对方的来意。好整以暇的合上了书,他站起身来迎着张志诚走了过去。

  “震之,你告诉我,为什么要和德国人合办什么工厂!为什么要出卖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技术。你说,你说!”张志诚人还没有来到吴绍霆的面前,声音已经从远处激烈的传了过来。

  邓铿和几个侍从官紧紧追着张志诚的步伐,他们脸色显得很为难。

  吴绍霆不慌不忙等着张志诚快步走近,然后才心平气和的说道:“志诚,你先冷静下来,这件事我自有解释。”

  张志诚冷冷哼了一声,情绪依然起伏不定,他没好气的说道:“解释?你有什么好解释?当初是谁对我说一定要保密,当初是谁义正言辞的训斥我泄露了秘密?你现在告诉我你有解释,那以前的话都是惺惺作态吗?”

  邓铿走上前来,挡在了吴绍霆与张志诚中间,他向张志诚劝说道:“张总办,这里可是都督府,请你自重。”

  张志诚冷笑道:“我自重?我什么时候不自重过。你要问问我们伟大的吴都督,他到底有没有自重过!”

  邓铿有些生气,还要开口反驳什么,吴绍霆挥了挥手,说道:“士元,你先下去吧。志诚不是外人。”

  邓铿有些犹豫,不过他还是执行了吴绍霆的命令。他带着侍从官退到了走廊上,并没有离开花园,隔着一段距离注视着这边。

  吴绍霆看着无比激动的张志诚,心中只能感慨中国愤青的无用功的意气用事。他了解张志诚是一个强烈爱国的知识青年,只可惜每个时代的知识青年都有一些通病,这种通病简直让人无从定义。

  “志诚,任何事都需要变通,这个道理你应该明白的。”他语重心长的说道,“以我们现在的水准只能让导气式枪机尘封,这跟没有发明导气式枪机有什么区别?我知道德国人是想窃取我们的技术,与其让他们白白得手,不如趁机交换条件,让我们不会太亏。”

  “你这些都是借口!只要我们不妥协,德国人怎么可能白白得手?你这只是牵强附会、冠冕堂皇的借口罢了。”张志诚强烈的语气配合着强烈的手势,双眼如同他的话语一样带着十足的火焰。

  “志诚,”吴绍霆加重了语气,“你不要这么意气用事好吗?我已经告诉过你了,如果没有德国人的设备,导气式枪机永远只能保存在兵工厂的车间里,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跟德国人谈好了,这次合作对于我们来说不会吃亏的!”

  “是,是,四万支步枪,十五门大炮,还有那些施舍的机械设备。可是你没有想过吗?你亏掉了自己的良心,你亏掉了一个中国人的自尊!”张志诚大吼着说道,“我以为你是一个正直的中国人,可是你却瞒着我跟德国人做苟且的交易!”

  吴绍霆一开始没有通知张志诚关于中德合作的事情,直到最近中德张盛霆军械公司的厂址开始动工了,张志诚总算得知了这个消息。他就知道张志诚这个愣头青太耿直了,几乎是那种不可言喻的地步,如果提前告诉他这个消息,只怕连第一天的谈判都会不得顺利。

  “志诚,中国之所以会到今天的地步,就是因为你这种固步自封的思想!”

  “当初是谁说的那些冠冕堂皇的话?”张志诚毫不示弱。

  吴绍霆渐渐有些生气了,他原本以为自己能跟张志诚好好谈下去,尽量用说服的方法化解这次过节。可是他没想到张志诚的态度竟然这般坚决。他冷声的说道:“志诚,我当你是自己人才不怪你。你不要得寸进尺!”

  张志诚哼了一声,愤怒的说道:“怎么,吴大都督要教训我吗?”

  卷二:大革命 第234章,中德张盛霆军械公司

  吴绍霆终于爆发的吼了道:“张志诚,你爹都不敢这么跟我说话。我当你是兄弟不会为难你,但你若是还这般无理取闹,我不会对你客气。”

  张志诚冷笑了起来:“我无理取闹?你说我无理取闹?好啊,好的很啊,吴绍霆我真的看错你了,你这个假君子,伪善家!”

  吴绍霆飞起一脚踢翻了一旁的茶几,上面的茶壶和书本全部打翻在地上。张志诚没有料到吴绍霆会动手,被这一举动吓了一条,不过很快又保持镇定。吴绍霆伸出手指狠狠的指着张志诚,憋着一股怒火说道:“张志诚,德国人为什么知道导气式枪机还不是拜你所赐!你现在好,拿出一副正人君子的样子来训斥我。你可知道我为了争取我们最大的利益跟洋人僵持了一个月的时间!”

  张志诚脸色很难看,不等他开口说话,吴绍霆再次大声的说道:“导气式枪机必须尽快运用到武器装备上,你以为只有中国人能够研发自动步枪吗?德国人在甲午战争之前就发明了自动手枪,如果他们投入全力去研发,迟早会得到这一个技术。你说我出卖中国人的尊严,如果我真是这样的人,我不会跟德国人谈判,只要他们给我五万马克我就把图纸卖给他们了。我能争取到在广东设置生产线,这已经是在保全中国的利益!”

  他说完了这番话,深深吸了一口气,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波动。

  张志诚哑口无言,他不知道该怎么反驳吴绍霆,吴绍霆已经从各个方面把自己逼入了毫无反击的境地。这时他渐渐冷静了下来,仔细斟酌着吴绍霆刚才的话,他忽然意识自己确实太过激了。或许后面那些话完全是因为个人面子问题。

  吴绍霆看着张志诚,知道这个愤青已经让自己说的无言以对了。他不想耍什么脾气,这件事最好就这么过去,省的越闹越大,弄得大家都下不了台。他缓了缓气,平和的说道:“志诚,我知道你本意是好的,我也很欣赏你这种爱国情怀。可是有些事我们一定要跳出固有的圈子来思考和分析。今天的事我不怪你,不过我希望以后不要再发生这样的闹剧。你和我都要记清楚自己的身份。”

  张志诚叹了一口气,神色有几分羞愧,更多则是无奈。

  接下来的一个月,广东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农民农耕卖力,工人工作勤快。警察学校业已培训完毕第一批现代化警务人员,他们配备新式的黑色警服,开始分配到各县城上岗执勤。狙击士官学校业已毕业了两期学员,挑选其中精英留校执教,其余则调回原部。

  黄埔军校于六月一日正式开班,第一期为速成班,学期十二个星期。第一期毕业生预计于九月三日离校,广东都督府在八月底时即派专员到军校进行宣传,动员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精英将才留粤任职。黄埔军校的制度与寻常军校一样,尽管校方会为毕业生分配部队,但毕业生依然有自主选择去留的权力,所以必须进行宣传引导,留下这批人才。

  吴绍霆看过第一期速成班的学员名单,上面有不少日后抗战的名将和国民党栋梁。如1909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在贵州参加庚戌革命的何应钦;原本打算北上投考保定军校,却响应本省黄埔军校招生的陈铭枢;刚从日本振武学堂缀学归国,在广州中转时随即投考黄埔军校的商震;唐生智,因为湖北战乱,从武昌陆军中学堂缀学响应起义,后因战况急下又见黄埔军校招生广告,遂从湖北赴广州报名;蒋光鼐,革命军进攻南京时响应革命粤军第二师,后因为南京陆军中学学业未完,返回籍省投考黄埔军校。等等。

  这些人虽然并不全部是粤系一脉,可是毫无疑问他们都是未来的栋梁之才。能在他们年轻之时全部网络到麾下,已经算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恰好革命粤军军官缺乏,日后的名将加盟正是雪中送炭。

  吴绍霆召集了一批等待进入警察学校培训的士兵,人数五百人,与李济深特务营组成第一师教导团。等黄埔一期学员毕业之后,即挑选其中精锐进入教导团任职。教导团在这个时候还是一个新名词,吴绍霆特意对其做出了详细的阐释,指定教导团以培养实战指挥官、高阶士官及督导士兵为主要职责,教导团军官于行政、军校、军队之间流动执勤。

  除此之外,吴绍霆还命令原特务营下辖特务连改名“宪兵队”,负责第一师全军的军纪监督、军法执行工作。将宪兵队编在教导团也是因为宪兵兵种与监军分离,革命粤军上下要尽快适应和培训更多宪兵的作用。

  九月一日,吴绍霆前往黄埔军校为第一期学员举行毕业典礼。自黄埔军校正式开班以来,他因为公务繁忙,又要处理都督府政务,又要前往狙击士官学校执教,还要协调各方面势力,很少有时间前往黄埔军校视察教学工作。为此他还有几分内疚,毕竟黄埔军校培养的是自己的嫡系将领,长久不闻不问只怕还会疏远彼此关系。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61页  当前第10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07/46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1908大军阀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