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超陆权强国_分节阅读_第280节
小说作者:战列舰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69 MB   上传时间:2013-10-11 18:00:27

  前世的记忆一一从心中淌过,对于现在的皇帝来说,以前的记忆更象一场数百年的梦境,正是这场梦境使得大明没有遭到梦里一样的命运。

  “为何要生于帝王家?”这是崇祯举剑砍向自己女儿发出的哀呜,想想当初自己刚登位时的战战兢兢,王福不由感慨无比。

  “杨林,你说朕这个皇帝合格吗?”

  杨林听得大讶,偷偷看了看皇帝脸色,见到皇帝脸上平和,壮着胆子道:“皇上为何为如此问?如果皇上不合格,那千古以来,又有哪个皇帝敢说合格?”

  “是啊,古今多少皇帝,真正能做到合格的又有几个?”皇帝的声音低不可闻,更象是自言自语,杨林虽然听得清楚,却不敢再接话,这个话题实在是太敏感了。

  “皇上,咱们是不是该回去了,如果山海关守将见不到皇上的面,恐怕引起风波。”又过了一会儿,杨林小声提醒道。

  若是以前,皇帝即使不在队伍中,随便怎么也可以拖延几日,眼下电报遍布全国,讯息瞬间万里,如果皇帝失踪的稍息传出,马上就会引起轩然大波。

  “好吧,回去。”

  随着皇帝的吩咐,众人拨转马头,很快下了圆台,沿着来处的道路奔驰。

  离关城不远处,两名道姑站在古城墙上,正向远处眺望,她们身材曼妙,远远望去,飘然若仙。

  听到马蹄声,两人转头望来,露出两张绝色姣容,若是此时有男子见到肯定会大叹上天不公,如此美丽的女子,为何会想不通偏偏做了道姑?

  见到是一队青衣骑士,两人脸上都露出一丝好奇之色,不知什么人会象她们两人一样来到这个古战场凭吊一番。

  “师姐,中间那个人好象是皇帝?”其中一名道姑眼尖,只是隔得太远,却不能确定。

  “胡说,皇帝明明在去山海关的路上,又如何会出现在这里。”另一人否决道,转过脸,不再留意。

  先前的那名道姑好象一下泄气,她们来的道路上正好与皇帝的车驾相遇,想想确实没有可能在这里遇到皇帝。

  与此同时,王福一行也发现了这两名穿着道袍的女子,对于两名女子出现在这里,还站在城墙上,护卫的羽林卫虽然好奇,却没有理会的意思,一行人很快消失在远方。

  离山海关二十里处,皇帝的车驾已经停了下来,董纳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已有大臣催促了数次起程,董纳只得屡屡推脱,山海关的官员已经准备了迎驾事宜,就这么过去,皇上露不了面如何是好。

  只是如果再不起程,引起大臣们的怀疑也麻烦,天下责任系于皇帝一身,皇帝却带着数十名轻骑脱离大队,万一有危险怎么办,他这个翰林侍读一个没有尽到劝谏的罪名是跑不了。

  一辆华丽的马车驶到董纳旁边,车帘掀起,一张年轻娇媚的脸从掀起的车帘后露了出来,向董纳问道:“董侍读,皇上还没有回来吗?”

  董纳被这个声音吓了一跳,看清是梅昭容时才松了一口气,虽然皇帝除刚登基时荒唐外,后来并不以好色箸称,只是如今皇宫妃嫔依然有数十位,这个梅昭容进宫才一年,只有十七岁,不但容貌秀丽,更是聪明无比,甚得皇帝欢心,区区一年就进位到仅次于皇妃的昭容,这次皇帝出巡更是带着随行。

  “回娘娘,皇上还没有回来。”董纳苦着脸回道,他可没有胆子得罪一位正受皇帝宠爱的后妃。

  梅昭容娥眉轻蹙,自言自语的道:“早知道,本宫就该学会骑马,这样可以陪在皇上身边了。”

  董纳听得心有戚戚焉,若是跟随在皇帝身边,他也不用如此为难。

  又过了半响,正当董纳要下令起程时,马蹄响起,董纳如听仙乐,赶忙向远处望去,果然见到一队青衣骑士从后路追了上来,皇帝正在里面,只是被负责防卫的羽林拦了下来。

  董纳急得跳脚,恨不得马上下令这队拦载的羽林卫放行,可惜他根本没有这个权利,好在拦截的羽林卫很快放行,皇帝一行来到他的身边。

  “臣参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董纳连忙过来迎接。

  “起来吧,董爱卿,拟旨,着抚平县令对一片石立碑作记,以事实为准,详细记录当时战况,不得擅作改动,以供后人凭吊。”

  皇帝没有先行更衣,而是下达旨意,董纳不解的问道:“皇上,可是闯逆和鞑子的那场战事?”

  这样的战事对董纳来说,不过是叛贼与汉奸、蛮夷之间的撕杀,既使死的人再多也没有意义。

  “不错,闯逆已经身死,此逆虽然对于大明犯下不可饶恕之罪,只是却也不能抹没他抵挡异族的努力。”

  “是,微臣明白了。”董纳恍然,似乎明白了皇帝的用意,他熟读历史,自然知道弘光初年,朝廷数面临敌,危机之时,大臣们都主张借虏平寇,唯有皇帝乾坤独断,变成了联寇平虏。事实也证明皇帝眼光准确,满虏才是大明最主要的敌人,后来李自成死后,余部多降大明,如今朝中还有不少大臣出于李自成部,在一片石立碑纪念,恐怕更多是对李自成余部进行安抚。

  第四卷 帝国东升 第447章 朝鲜,日本

  在山海关停留了一夜,皇帝的车驾继续前进,对于大明来说,山海关已经失去了以前的军事意义,变成一座内地通往关外的普通城池,皇帝自然不会在山海关耽搁。

  一出山海关,道路两旁的景物便大大不同,除了道路两旁的庄稼外,更多的是莽莽林海,无边无际的森林让人感觉到非常震憾,即使是在道路两旁,也能随时看到数百年的大树。

  这样的林海,仿佛一个天然的宝库,除了木料外,林海中各种野生动物丰富,还有珍贵的东北人参等等。

  从开通海运以来,每年从辽东运往南方的木料多达数百万根之多,比起江南本地所产的木料来,辽东大木以料好价宜闻名,有了辽东运来的大木,江南本地的木头砍伐下降了许多,原本许多被砍伐一空的山头,经过十余年的停顿,重新变得郁郁葱葱。

  八月初,皇帝的车驾到达沈阳,东北省布政司夏完淳带着全省文武官员和全城近十万百姓离城迎接皇帝的到来,经过多年恢复,沈阳的繁华已经远超万历年间,光是城中人口就超过十万,加上周边城区,单是沈阳一府人口已是数十万之多。

  “爱卿辛苦了。”皇帝说完,亲手将夏完淳扶起。

  “回皇上,臣不辛苦,微臣是沾了顾大人的光。”

  夏完淳回道,他说的顾大人是前任布政司顾君恩,顾君恩仍是昔日李自成部下,在促成李自成余部归顺朝廷中出力甚多,顾君恩也得到重用,不但出任了首任东北省的布政司,如今更是成为内阁中的一员。

  原本李自成的余部也多有迁居东北省,正是在顾君恩手中,沈阳一府就新开辟数百万亩良田,不但可以让沈阳做到自给给足,每年还可以有近百万石的余粮,运送到新开发的地方,供移民使用,大大减轻朝廷移民的负担,故夏完淳才有此一说。

  见到夏完淳不居功,皇帝没有再说什么,将目光转向人群搜寻,没有发现自己要找的人,脸上闪过一丝失望之色。

  夏完淳当然知道皇帝要找的是什么,低声道:“皇上,家姐已离开沈阳,到外面云游去了。”

  王福心中怅然若失,世上之事终非十全十美,纵然自己是皇帝,依然有得不到的东西。

  在沈阳停留了五天,皇帝的车驾离开,向北巡视,一路经过长春、哈尔滨等重要城镇,十月中旬时,皇帝到达海参威。

  在海参威停留后,皇帝并没有继续前行,整个北方实在是太大了,以眼前的条件,真要全部走上一圈,即使花数年时间也不够,何况到了冬天也不适应继续走路,如果有生之年整个北方铁路修通,皇帝或许有机会绕着北方走上一圈,眼下却不适应再向北,趁着海参威水面还没有结冻,皇帝一行乘着蒸汽舰从海路返回。

  “皇上,前面就是朝鲜的元山港了。”郑成功指着远处的大陆道。

  皇帝乘坐海军战舰从海上返回江南,海军上下自然是欢喜异常,北洋海军总督郑成功亲自率主力为皇帝护航。

  大明目前的政策是海陆并重,但实际上内阁还是偏向陆军,虽然海军的人均费用远高于陆军,但因为陆军庞大,海军总经费只有陆军一半左右。

  能得到陆军一半经费,在以前是海军想都不敢想之事,不过,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还是有不少海军将领希望朝廷能将经费进一步向海军倾斜,最好能与陆军相当,如果不行,那也要扩大一点,而皇帝一直是海军最有力的支持者,这次皇帝乘坐海军军舰,海军上下都敝了一股劲,希望能在皇帝面前露一次脸,加大皇帝对海军的好感。这次到元山港口视察,就是海军极力向皇帝所争取的。

  王福用望远镜向港口看去,只见港口已是人山人海,最前面一人穿着大明亲王服饰,后面也是一些穿着大明官服的官员,只是帽子和大明官员有明显区别。

  “郑爱卿,你通知了朝鲜国王?”

  “回皇上,皇上来到朝鲜,蕃属国王自然需要觐见。”郑成功回道。

  “朕听说你多有欺压朝鲜国王之举,不知是否属实?”

  皇帝语气平淡,郑成功却冒出一身冷汗,暗骂哪个小人在皇上耳边说自己坏话,连忙道:“皇上,臣冤枉,臣一直飘浮在海上,与朝鲜国王一年也见不到数回,又如何会欺压他?”

  对于郑成功有无欺压朝鲜国王,皇帝其实并不在意,“小国之主,犹如大国之臣。”既然如此,郑成功即使欺压到朝鲜国王,也只是大臣之间的纠纷,皇帝在意的是会不会造成朝鲜上下对大明怨恨,继而损害到大明在朝鲜的利益,或使朝鲜脱离大明的掌控。

  “朕不管以前是否有此事,以后不可对国王过于无理。”

  “臣遵旨。”郑成功松了一口气,既然皇上只说不可过于无理,那么一些小小的要求就不算什么了。

  “小王拜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帝的座船刚一靠岸,朝鲜国王李棩和世子李焞已经被引导上舰,对皇帝大礼参拜。

  李棩刚年过三旬,只是酒色过度,身体有一些虚,登上大舰时已是满头大汗,李焞则是一个十一岁的少年,对于这座庞大的钢铁战舰很是好奇,即使是跪在甲板上,眼睛也是向四周乱转。

  “免礼。”

  “谢皇上。”又磕了一个头,李棩才从甲板起身,只是不知是因为风浪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他起身时没有站稳,重新跌坐下去,引得随同的大明官员一阵轻笑。

  李棩脸上一红,连忙谢罪道:“皇上,小王失礼了。”

  皇帝用目光严厉的转了一圈,甲板上的笑声顿时消失,李焞倒是很懂事的样子,过去用力拉了几下,才将李棩从甲板上扶起。

  “李卿年纪尚轻,不意身体如此之虚,此非长寿之道,有些事还是要节制一下才好。”皇帝意味深长的道,赐了几味补药,又夸赞了一下李焞的孝顺。

  李棩的脸再次红了起来,他知道皇帝赐下的补药是何意,只是听到皇帝夸赞自己儿子,李棩心中又高兴起来。

  对于大明皇帝的突然驾临,李棩心中不可能有什么想法,不说李氏王朝两次都是靠着大明才免去灭国之祸,单是现在,银行、海关都捏在大明手中,一些重要的经济命脉也全都被大明商人控制,朝鲜根本动弹不得,虽然如此,朝鲜的经济却比以前好了许多,单是海关收入就可以养活整个王室和官员,因此朝鲜王室和官员都很满足,只要能象现在一样,一直享受着荣华富贵就可以。

  至于独立自主,那东西是什么,有什么好处?离开大明,国家的财政收入起码要下降大半,各种从大明过来的奢侈品无法享受到,还要组建军队镇压出现的农民起义,脑子有病才会要什么独立自主。

  之所以会有郑成功欺压朝鲜国王之事传到皇帝耳朵里,实在是因为郑成功抢了李棩看中的一个女子,李棩忍无可忍才会想到要告状,如今刚与皇帝一见面,李棩却因为身体虚弱出了一个大丑,被皇帝告诫,他再也不敢这样的事拿出来烦皇帝。

  尽管李棩再次邀请皇帝到平壤做客,皇帝还是谢绝了李棩的邀请,在元山港停留了一天就起程,李棩大为遗憾,只得将早准备好的各种朝鲜特产进贡给了皇帝,对于李棩的进贡,皇帝倒是没有推迟,收了下来。

  舰队到达对马岛时,日本幕府将军德川家纲派遣使臣向皇帝觐见,皇帝召见了德川家纲的使者阿部中秋。

  日本从1633年发布锁国政策后,只有荷兰与大明的商人允许与日本交易,荷兰人被大明赶走后,大明是和日本唯一来往的国家,日本存在与世隔绝的状态。

  皇帝重申了大明与日本的友好关系,遵从祖训,将日本列为不征之国,只是要求幕府必须保证大明商人在日本的安全和来去自由。

  阿部中秋代表幕府一口答应,双方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阿部中秋满意而回。

  对于日本的锁国态度,皇帝当然支持,而且干脆在外面再给日本加上一道锁,下令海军,不论是商船还是单纯的传教士,冒险者,严禁大明商人以外之人进入日本列岛,再过数十年,其余国家恐怕有没有日本这个国家都不能确定。

  这样下去,日本将会一直沉醉在自己的闭关锁国梦中,成为大明商品的绝佳倾销地,如果有一天日本不允许大明商人进入,大明的舰队才会去敲开大门,这远比出兵征服日本要好的多。

  十二月份,皇帝的车驾返回南京,年底,大明颁布了《工人组织法》,允许工人在工厂中组建工会,工会目的是为工人争取权利,代表工人与工厂主谈判,可以选择罢工的方式向工厂主施压,但严禁游行,暴力等活动。

  之所以严禁游行,是因为游行实在有太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尽管如此,《工人组织法》还是在工厂主之间引起轩然大波,许多工厂主都不理解朝廷为什么要颁布这样严重损害他们利益的法律。

  第四卷 帝国东升 第448章 大结局

  工厂主不理解归不理解,最多只是嚷嚷几句而已,敢反对的却没有,私营工厂规模一般不大,工人大多是相熟的亲戚,并没有人因为有了《工会组织法》就当真组建工会反对工厂主,而大型工厂都是朝廷所有,工人福利待遇非常不错,虽然按规定开始组织工会,却没有工人因为加入工会就提出各种要求,除了开始有些工厂主嚷嚷外,大家都平静的接受了这部《工会组织法》。

  这部《工会组织法》只是未雨绸缪罢了,皇帝也不寄希望于这部《工会组织法》现在就起多大作用,王福可以确信,至少百年内,大明不用担心工人运动,而到了工人运动兴起时,希望有这部法律进行规范,不至于发展成暴力运动。

  《工会组织法》颁布后,皇帝组织人手,要求编撰一部总纲性的法律,对以前太祖所颁布的《大明律》和后来陆续颁布的一些法律作一个总结,将其中不合时宜的律法去除,对以后立法也做出规范,皇帝给这部法律亲自提名为《大明宪章》。

  《大明宪章》无疑是一个庞大的工程,皇帝为此专设了一个机构,抽调了熟悉法律的人手百名,并要求皇长子和各部主官都需要参与其中,给出五年的时间来完成这部法律。

  皇帝如此重视这部法律,皇长子和各部主官自然也不敢怠慢,从弘光二十九年到弘光三十四年,各部官员都将大半精力放在这部《大明宪章》的编撰上,报纸也对此多次报道,尤其其中一些惊世骇俗的条文,引起全国大范围的讨论,也引发了民间对《大明宪章》的热情。

  在大明忙于制定《宪章》时,而欧洲的战事开始有了转折,弘光二十九年四月,英国人眼见荷兰舰队力量强大,又得到西班牙、奥地利等国支持,有了见好就收的想法,向荷兰伸出了橄榄枝。

  而对荷兰来讲,法国才是最大的敌人,虽然愤恨英国人抢夺自己的商业利益,威廉三世还是接过英国人伸过来的橄榄枝,英荷双方签定了和约,结束了彼此之间的战争。

  英国虽然没有取得战争的胜利,实际上完全达到了战争的目的,新的条约荷兰向英国赔款80万镑,承认英国夺取的荷兰海外殖民地,英国的《航海条例》有效,正是这个条约,使得英国取代荷兰成为欧洲新的海上霸主。

  对于英国擅自与荷兰签订停战条约,路易十四大为恼火,大骂查理二世背信弃义,只是法国海军弱小的实力却让他拿英国无可奈何,只得继续加大对荷兰进攻的力度,到了最后,几乎是以法军一己之力对抗荷兰、西班牙、奥地利数国联盟。

  而在这一年年底,大明第二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当年大明钢铁产量为220万吨,超出原计划10%,占全球产量99%;煤产量达到2900万吨,超过原计划45%,占全球产量95%;蒸汽机产量23500台,超原计划17.5%,占全球产量100%;铁路里程突破15000里,超原计划50%,占全球里程100%;石油产量15万吨,占全球产量99.99%;棉花产量600万担,超原计划9%,占全球产量51%;蚕茧产量38万担,超原计划8%……

  当欧洲各国看到这份数据时,心中的震憾可想而知,他们与大明的差距犹如非洲土箸与他们的差距一样大。

  在巨大的差距面前,不少以文明自许的欧洲学者沮丧不已,转而对大明产生疯狂崇拜,他们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表示欧洲与中华文明相比完全是落后的文明,欧洲要想崛起,必须完全系统的学习中华文明,将字母改为汉字、引进文官考试、学习大明礼仪……

  各国学者在报纸上的文章热闹非凡,各国也确实展开了对大明的学习,汉语在欧洲成为一种强势语言,贵族以学会汉语为荣,但真正接受全盘中化的国家却没有,更多欧洲学者并不服气,他们认为这是欧洲与大明差距如此大,是中国人对蒸汽机垄断的结果,如果能将蒸汽机研究出来,欧洲大可以迎头赶上。

  就在此时,剑桥大学著名教授艾萨克·牛顿从东方学习归来,得到英国上下热烈欢迎,只是当他在伦敦发表对东方神学的研究演讲时,许多原本对牛顿抱着很大希望之人大失所望。

  虽然大明对蒸汽机技术全面封锁,弘光三十一年,蒸汽机还是率先在英国获得突破,由英国皇家科技院研究出来的蒸汽机效率远不如大明,可是比起水力来,蒸汽机的效率至少提高十倍,英国的纺织业开始获得飞跃发展。

  弘光三十二年,大明取消了对蒸汽机出口的一级限制,部分蒸汽机开始出口欧洲,虽然出口的都是早期旧机器,只是这些机器依然比英国人自己生产的蒸汽机要先进许多,欧洲各国获得和英国一样的发展机遇,而英国的蒸汽机生产遭到重创。

  弘光三十四年,历时五年的《大明宪章》编撰终于完成,宪章总共七十二条,几乎涵盖了大明的方方面面,而最重要的是对各种权利进行了限制和制约。

  第一条规定:大明帝国是以皇室为领导,士农工商各个阶层为基础组成的国家,皇室为大明帝国象征,大明帝国属于全天下而非皇家一家之天下,皇家权利非神授而是民授,即权利来自于人民。

  第二条规定:皇帝为军队领导者,军队效忠皇帝和国家,皇帝为帝国保护者,使帝国不受外敌入侵。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71页  当前第28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80/47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超陆权强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