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明郑之我是郑克臧_分节阅读_第369节
小说作者:caler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33 MB   上传时间:2014-04-08 20:38:48

  “臣明白了!”即便不明白,此时郁平也要说明白。“臣妄议国策,请圣上责罚。”

  “责罚不必了。”郑克臧让郁平爬起来。“朕知道你的忠心,朕不会想着处处树敌,饭要一口口的吃,这个道理,朕是明白的……”

  第537章 经略

  因为陕西、朔方、陇东三省战后重建工作极其繁重,也是因为三省地理位置过于偏离华夏的行政中心,更重要的是因为为了防止三个方向的蒙古各部及山西清军,在西北三省囤积了十余万夏军,所以,武成八年十二月初七,华夏朝廷正式设立三省经略大臣,首任经略由卸下内阁总理大臣的林良瑞出任,经略行辕设在陕西凤翔。

  不过时间已近新年,林良瑞又是闽人不耐风寒,让他从此上任自然不是优待元老重臣的章程,因此郑克臧便安排他二月后再行上任。

  光一个前首相,郑克臧还不放心,因此他把嫡子郑安洋也派了入了经略大臣行辕任事。

  当然以便是连蹦带跳的超擢,此时的郑安洋也不过拥有正七品的官职,在经略行辕里只能充当一名管理文书往来的经历而已。

  “林卿,朕就番禹郡公交给你了。”御书房里,郑克臧向林良瑞交代“玉不琢不成器,千万不要因为他皇子的身份放纵了他,该怎么管教就怎么管教。”

  林良瑞觉得自己责任重大,但也知道郑克臧把储君交在自己手上的用意,于是庄重的表态道:“请圣上放心,臣一定一视同仁,不使番禹郡公的身份曝露。”

  “果然是跟朕多年的老臣子了,好,明白就好。”郑克臧笑着命内侍送走了林良瑞,转过身冲着郑安洋问道。“笙官,知道阿爹为什么把你安排在这个位置上吗?”

  也算是从不入流的小吏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历练到现在的郑安洋含笑回应道:“父皇,儿臣明白,经历一职管勾文书往来,看起来是个繁琐又无关轻重的职司,但如果能认真揣摩的话,可以从中看得出很多事情。”

  “说得不错。”郑克臧夸奖道。“经略府经历一职不比你以前的一乡一县一府,三省的事务汇集,可谓千头万绪,你不必事事盯紧了,只管看牢了林大人的批复,再前因后果的对照着看,当会多几分为政处事的见识。”

  郑克臧这是把郑安洋放在一定高度上看全局,当然以郑安洋现在为官的阅历,让他了解一国宰相高屋建瓴的执政手腕似乎有些拔苗助长,但郑克臧却觉得提早让他见识一下也无妨,至多过后再让他沉下去踏踏实实的做一两界亲民官即可,就一如他把长子郑安涤塞入都督赣州等处地方行尚书台的林维荣的幕府一样。

  郑安洋若有所思的应道:“儿臣明白了,儿臣会在陕西用功的。”

  “这就好,”郑克臧点点头。“过完年就自去陕西吧。”林良瑞是元老可以二月以后才去陕西,但经略大臣行辕里的架子却不能等他到了以后再组建,因此郑安洋不想大大咧咧的暴露跟脚的话,也只能随着吏部派员一并提早出发了。“对了,这次把你媳妇一起带去陕西,让他看着你,省得到了一地就喜欢上一个。”

  郑安洋有些讪讪,但少年好艾是天性,倒不是他生性见一个喜欢一个,而是憋不得。

  对于他没出息的样子,郑克臧倒也忍俊不住:“好了,不要作出一个扭捏的样子了,儿子女儿也有好几个了,这事有什么说不得的,你能守住底线不去欢场寻花问柳得一身脏病回来,阿爹已经很满意了,只是这回放在林良瑞的眼皮底下,要有分寸才是。”

  郑克臧的话说得很隐晦,但郑安洋却听得分明,是的,这次是在重臣的眼皮底下,要是再做出荒诞的事情来,那口碑上就有了问题,少不得为将来的前途造成一些障碍,所以这也是郑克臧对他忍耐力的一次考验。

  “好了,不要再琢磨了。”看着郑安洋低头不语,郑克臧有些感慨的摆了摆手。“去见你阿母吧,年后笙官也要下到地方去历练了,一下子两个儿子都外出远行了,你阿母或也有些戚戚,趁现在还有时间,去多陪陪她。”

  郑安洋应声退了下去,郑克臧跺到书桌前,捡起一本已经尘封许久的报告,这是枢密院使洪拱柱特意呈送的。郑克臧看了一会,凝着眉头,随即又翻看了之前贺发关于进军甘肃的奏报,思索再三,终于下了决心。

  “来人,去把兵部林升、枢密院洪拱柱给唤来,朕有事要问他们!”

  兵部尚书林升、枢密院使洪拱柱很快次第赶到,看着面前的两位夏军宿将,郑克臧让内侍把两封文牍递了过去:“贺发的呈报中说,各师炮军几乎无法通过白龙江谷道,而枢密院奏报前次观看泰西列国在椰城郊外大战也提到夷兵广泛装备小口径火炮,朕对照读了读,思绪良多,看起来咱们的建军思路出了问题。”

  夏军的前身郑军原本是装备过类似四磅炮、六磅炮的轻型火炮的,但是随着郑军进入南中国后的大发展,为了强化与清军对战中的射程优势,火炮口径越造越大,如今装备夏军旅一级的十一分(新制,约合66mm)炮已经是泰西十磅炮的水平,师一级的一寸半(约91mm)炮更是达到泰西十八磅炮的水平,笨重姑且不说,在对射中也未必能胜过清廷内火器营说装备的口径在110mm以上的武成永固大将军炮。

  造炮和制定部队编制都是兵部的事,因此林升试探的问道:“那圣上的意思是?”

  “如今我师已经光复大部分国土,除了继续北伐外,驻防成了长久要务,各省多不过两师,少只有一师,分摊府就只剩下了一团。”郑克臧有些担忧的说道。“虽说平定民乱用不着重火器,但现在也不是海清河宴的盛世,各处山林或有盗匪,想要一一镇戍的话,朕觉得,团一级还是要配属几位火炮的为好。”

  林升倒吸了口冷气,给团一级配属火炮,还不是一门两门,这不但意味着对现有军制又要修改,而且意味着庞大的开销。说起来花费的钱越多,证明兵部的权力越大,然而事情却并非光他想就可以的。中州、江淮的治水、移民,西北三省的用兵,哪一项不需要华夏朝的巨大财政补贴,度支衙门已经哇哇大叫了,哪还有多余的财力给兵部额外的军费。

  所以林升苦笑的答道:“圣上,此事牵扯甚多,不可不慎重行事啊。”

  “继续北伐是国朝最大的事,”郑克臧显然主意已定。“一切都要为这个国策让路。”话虽如此,但钱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所以郑克臧话锋一转。“朕也不是要你一蹴而就,先把改制的方略做出来,至于怎么配属,当分若干年逐一完成……”

  武成九年三月,根据郑克臧的提议,华夏兵部出台夏军陆师改编方案。该方案中哨一级不区分装备火铳的火器哨或是披甲使用冷兵器的白兵哨,统一以混合编制的步哨,每个步哨内配属装备火铳俄步队两个,披甲白兵队,总兵力依旧维持百人的定额,但病重搭配更为合理。

  但这个不是这次改编的核心内容。这次改编的重点是扩大团的规模。

  一个团将由统辖六个哨扩编为统辖七个哨,其中五个是混合步哨,一个是负责全团运输补给的辎重哨,另一个就是增编的炮军哨。

  炮军哨也是百人编制,除开哨指挥所的人员外,下设三个炮队。

  每个炮队编有两个各装备一门炮的炮班和一个装备步铳的步班;炮班除班长、炮手以外,其余候补炮手多充当弹药搬运兵及最后护卫火炮的白刃兵;如此,一个炮军哨装备的相当于四磅炮的八分炮计有六门,以保证小规模作战时每个混合步哨都能得到一门轻型野战炮的支援。

  另外由于编列了辎重哨,所以团直属的辎重队被取消,全团兵力因此定额为七百二十人。

  旅继续统辖三团兵马,并直辖辎重哨、中垒哨、游骑哨各一;据此,全旅兵力定额为二千五百人。

  师辖三旅,并直辖辎重团、中垒团、炮军团、跳荡(白兵)团各一,此外还辖三个游骑哨和亲卫哨、军医院、病马厂、旗鼓队等,全部兵员的一万一千人,较原先增长了百分之十。

  其师属炮军团编列五个炮军哨、两个辎重哨;各哨的编制与团属炮军哨、辎重哨相同,只是装备的火炮为十一分炮。据此,师属炮军团装备火炮三十门,全师装备火炮八十四门。

  师一级的火炮数量明显增加,但却变得轻型化,因此为了在大规模会战中压倒清军的炮兵,这次改编又在各师之外组建了直属于枢密院的重炮团、攻城炮团。其中重炮团装备二寸(约120mm)重型长炮三十门;攻城炮团装备口径更大的水师用短管舰炮和短管臼炮,装备数量同样是三十门。根据现有从各师装备的情况,兵部此次一共计划编成二十二个重炮团、九个攻城炮团。

  此外,铁骑军、骠骑军及飞骑军等骑军师、骑马步军师装备的火炮口径近一步缩小,以便其快速机动。其中,骑军团、骑马步军团装备的火炮口径缩小为等同于泰西三磅炮的六分(约36mm)炮;师一级也只装备略等于泰西六磅炮的九分(约55mm)炮。

  当然,改编方略是一早公布了,但由于财政上的问题,夏军各部真正要实施起来还有待时日。

  正当夏军上下和华夏朝廷一起重新过上苦日子的时候,西北的战争已经一触即发了。

  第538章 和硕特

  华夏控制甘陕大部并置西北三省之后,在陇东尚有肃州(酒泉)道兼肃州总兵海有芬、甘州(张掖)道兼甘州总兵冯硕、凉州(武威)道兼凉州总兵李毓枚及小军阀安西参将兼安西州知州张豫章没有归降。当然这些大大小小的军阀并不是对清廷尚有着眷恋之心,而是或因为有蒙古部族就近撑腰或因为与夏军主力相距甚远,所以并不愿意放弃土霸王的身份,到华夏治下当一个有名有实的空头贵爵,更不愿远赴万里到南洋、西洋重起炉灶。

  这些军阀当然也知道自己不顺服必然引来夏军的打击,因此在武成八年至武成九年的秋冬季节里,彼此之间放下成见互相串联,同时还勾连蒙古部落准备负隅顽抗。

  常言道: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的。由于华夏方面暂时还只顾得巩固到手地盘,顾不得向北发展,因此这些即互相勾结又彼此勾心斗角的军阀们便萌生了先下手为强的想法,姑且不说占据陇东成就霸业,但至少也要将华夏的北上时间往后拖延下去。

  算盘是打得挺美的,但想用不足两万人且又貌合神离的联军去直面华夏在陇东、朔方的七、八万驻军,哪怕这些驻军现下已经改为军屯了,海有芬等也没这个胆子。

  正在举棋不定之际,清廷的使节穿越草原戈壁带来了康熙的旨意。

  根据康熙的旨意,实力最大的海有芬进爵三等精奇哈尼番(子爵)并授甘肃巡抚;冯硕进爵一等阿思哈尼哈番(男爵)并升任甘肃提督;李毓枚进爵二等哈达哈哈番(轻车都尉)并从汉军正蓝旗抬入汉军正黄旗,此外还另外授与正二品汉军正黄旗副都统;就连手上只有区区八百马队的安西参将张豫章这回也搭上了顺风车,不但进爵某些人一辈子都不能指望得到的拖沙喇哈番(云骑尉),而且还被超擢为甘肃按察使。

  当然空头的爵位对改善四人的处境并无益处,好在清使领侍卫内大臣、和硕额驸尚之隆还带来了康熙对阿拉善厄鲁特、鄂尔多斯等蒙古部族的谕令。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尽管大清的实力已经今非昔比了,但是靠着与内蒙古诸亲王的联姻以及大清尚存的威慑力,远在北京的康熙可以轻而易举的命令两部蒙古人对四镇进行援助。这就使得平日里对这些部族影响卑躬屈膝,却不曾得到好脸色看的甘肃四镇如获至宝、如虎添翼。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93页  当前第36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69/49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明郑之我是郑克臧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