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明郑之我是郑克臧_分节阅读_第383节
小说作者:caler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33 MB   上传时间:2014-04-08 20:38:48

  华夏武成十二年十月十四日,在东国已经降了第一场雪的时候,夏军主力开始大举在神户、尼崎、大阪、堺港等地登陆。面对汹涌而来的夏军,大阪城代只坚守了一天便被迫开城投降,岸和田城也跟着举起了白旗,至于堺町和大阪的商人更是战战兢兢的向夏军奉上数以百万计的犒赏,以免重蹈第一次夏、日战争中城市遭劫的惨剧。

  十月十七日,在沿海地区站稳脚跟的夏军开始沿着淀川向平安京进发,沿途地侍纷纷逃亡,夏军得以兵不血刃的控制了和泉国大部、摄津国西部及山城国的部分土地。只有辗转进入大和国的德川吉宗还在高调的以御三家的名分召集近畿、东海各藩,组织抗夏大军。

  十月十九日,夏军进入平安京。根据之前与公卿们达成的协议,天皇朝廷发出了幕府是朝敌的诏书,并宣布剥夺家宣的将军之位实施王政复古以日本朝廷重新执掌天下权力。消息一经传开,日本全国哗然,各地武家惶惶不可终日,不少人宣布继续效忠幕府,当然也有人立刻就改弦更张了。其中,西国的毛利家就不出意料的第一时间宣布归顺朝廷,而有影响力的鸟取、广岛、冈山诸藩就意外的继续保持沉默,让各藩大呼不妙。

  王政复古的消息传到江户,幕府上下捶胸跌足,一副末日来临的样子,对此,将军家宣也十分吃惊。家宣原本以为夏军会沿着上一次攻日的路径卷土重来,为此他在江户地区布下重兵应战,却没曾想这次夏军却虚晃一枪直奔近畿,让他的图谋落空,更没有想到华夏会联手朝廷和地方强藩,让幕府的统治有土崩瓦解的可能。

  在形式已经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家宣立刻召集亲藩和谱代会议。在幕府面临灭亡的时刻,德川纲条等亲藩也终于团结起来支持幕府与夏军决一死战。得到了亲藩和谱代的支持,家宣便发出诏令,宣称朝廷的旨意是在夏军的攘挟下做出的,是无效的,要求各地大名继续忠于幕府,齐心协力把夏军赶出国门。

  幕府的反击诏令虽然下达了,可是幕府军却无法第一时间赶到近畿和西国作战,更有甚者,幕府内部有人担心夏军可能实施声东击西之策,一旦幕府主力离开江户,夏军就有可能利用强大的海运能力乘虚而入,再占江户地区。

  既然幕府主力一时无法调动,家宣只好授权德川吉宗出任近畿总大将、尾张藩主德川吉通为副将,命令两人就地组织兵马迎战夏军夺回京都重新控制朝廷。

  在幕府的余威下,中山道、东海道的各藩大名纷纷出兵向近江国集中。只是总大将吉宗和副将吉通之间关于如何作战却发生了矛盾。吉宗自然是按原定的设想,试图以袭扰为主要作战方式,以拖待变,消耗夏军的军粮及火药;而吉通却要求根据幕府的指令尽快夺回京都,以免部分诸侯动摇,进而分裂日本,造成幕府权威丧失。

  两人的见解孰高孰低,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好作出一定的评价。只是随着毛利家表明态度,北九州的福冈(筑前)藩、佐贺(肥前)藩、平户藩也相继支持朝廷,这就让吉通的主张占了上风。而广岛、大洲、麻田、小松、足守、山家、福知山等最终在夏军大炮的威胁下投靠天皇朝廷更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华夏武成十一年、日本东山天皇宝永九年十二月十六日,德川吉宗和德川吉通统兵四万进入山城国,与夏军在平安京外伏见一带会战。此战,夏军投入二万人、六十余门火炮。对阵的幕府军虽有四万但却是诸藩拼凑的杂牌,少量精锐如纪州备也被有私心的吉宗雪藏,因此根本无法与夏军抗衡,短短半天就溃不成军。夏军顺势追击,一路追杀至近江境内,幕府军大败而归,先后有近万日军或亡于阵前或死于逃命路上。

  战后德川吉宗遁入伊贺、德川吉通逃亡美浓,德川幕府在近畿统治彻底土崩瓦解。

  随后,夏军又以水师三旅及仆从军合计万人在阿波境内击败德岛、土佐、伊予松山、今治和宇和岛等四国诸藩的联军二万人,确保了己方后方的安全。

  受到夏军两次大捷的影响,冈山、冈田、朝日山、小泉、圆部、峰山、林田等藩纷纷转向,一时间除了无法更改阵营的幕府亲藩及部分死忠以外,包括部分谱代大名在内的绝大多数西国、四国的诸侯都加入了朝廷一派的阵营。

  对于冥顽不化的诸如姬路等藩,夏军也不客气,立刻命令归附各藩联手攻灭,并操纵天皇朝廷下达旨意,宣布只要攻灭继续效忠幕府的各藩,其中半数藩领归朝廷所有,剩下的则在有功者中分配。这就大大的刺激了各藩,于是整个冬季,日本西部战火不断,几乎重演了百年前日本战国时期的血腥一幕。

  在顺者生、逆者死的局面下,那些撑不住劲的诸侯纷纷宣布反正,却被理所当然的缩减了领地,甚至剥夺了大名的地位。只有部分持国级的诸侯还能继续生存下,但他们显然也在担心,自己继续死撑下去,是不是会引来夏军的出手。

  因此,在同族的冈山藩的中介下,鸟取藩也在武成十三年的春天向天皇朝廷输诚了。

  这样一来,在整个西国就剩下萨摩岛津藩还没有表明立场了。

  面对越来越大的压力,吃过夏军几次亏的岛津家显然是等不到幕府从东国出兵了。

  武成十三年四月初八,岛津藩遣使进入平安京,正式归顺天皇朝廷。

  形势是如此的对幕府不利,但德川吉宗却没有服输,他一面组织伊贺、大和等地的武家继续对抗天皇朝廷,一面敦请加贺前田、越前松平等藩重组大军与夏军再决高低,并且亲自赶赴江户痛陈利害,要求幕府出动主力西进。

  不过吉宗没有想到的是,面对半壁江山失控的情况下,担心朝廷影响力扩大到东国的一些幕府高层却出现了退缩,以水户藩主德川纲条为领袖的他们试图以现有地位做筹码与华夏议和,以此维持幕府的地位。

  于是古怪的一幕出现了,在幕府守战未定的情况下啊,一场秘密媾和开始了……

  第556章 再战日本(五)

  “本官倒没有料到幕府的人脉隐藏的这么深,都宣布实施王政复古了,居然公卿中还有人联通幕府。”看着面前一副高家打扮的织田信春,时任驻日国信使的戈卫宁情不自禁的冷笑起来。“也罢,既然是兵部卿引荐,且听一听阁下的来意好了。”

  “上国大人明鉴,”织田信春微微躬身行礼之后,直起身子诉说道。“幕府统治日本百多年,藩幕格局已经稳固,此时上国要在日本改天换地,恐怕对日本的冲击颇大。”织田信春知道自己这话说服不了对方,因此很快拿出了干货来。“本家上下以为上国要的是一个稳定的日本,是一个能消化上国出产的日本,而不是一个兵火连天,连武器都要赊购的日本。”

  戈卫宁击节赞道:“看起来幕府还是有明白人的,请继续说下去。”

  “听说上国正欲集中力量驱逐北方的满清,想来上国也不可能把数万精兵一直留在日本。”织田信春见到戈卫宁附和自己的观点,顿时有了更大的信心。“当然,也许这几万兵马对上国来说可有可无,但能集中力量总比分散力量要好,所谓算多胜算少败也正是这一道理。”

  戈卫宁点头道:“却是如此,一旦消灭了幕府主力,剩下的仗还是要日本国内制剂解决的。”

  织田信春立刻顺势问道:“上国大人,不知道若是幕府保守关东坐视近畿、西国变化,上国大军如何消灭幕府的主力?倘若只是由朝廷组织军队东征幕府,日本的战事又将持续到几日才能结束?战事若是迟迟不决,上国只怕不仅不能从日本收取赔款、销售货物,反而还要加大给予天皇一方的支援,这样真符合上国的利益吗?”

  戈卫宁大笑道:“好一张利嘴,只是阁下是不是漏算了一点?”

  作为好说客的织田信春显然对戈卫宁的反应早有预判,因此他不温不火的应道:“在下知道上国大军可以直指江户,但一来,幕府在江户颇多经营,上国大军即便能攻克江户,想必也要比前次付出更多乃至十倍的代价,这二来嘛,朝廷的根基浅薄,一旦上国大军离去,只怕不用幕府在外用力,内部争权夺利之下,就有野心勃勃之辈搞什么毛利幕府、细川幕府了,这岂不是让上国的一番心思化为乌有吗?”

  织田信春这番话显然是有几重意思在里面的。

  首先,他确认江户是挡不住夏军的攻击的,但是德川家完蛋了,有一大帮子人要跟着倒霉,在同仇敌忾的情况下,这些人绝对会拼命的,而一旦拼命的话,夏军这边必然有大的伤亡;其次,织田信春强调日本的传统是武家治理天下,并因此认为朝廷再兴势必不会长久,日本迟早还会陷入内乱,与其等着出现一个武力实现的新幕府,不如让德川幕府继续维持下去;最后织田还责问戈卫宁,若是一定坚持朝廷取代幕府,导致日后日本政局出现反复,华夏费尽心机却落了一场空的话,责任在谁?

  戈卫宁却看似固执己见的回应道:“织田大人,回到过去是不可能的了。”

  这也是事实,关西已经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别的不说,从从忠于幕府的亲藩、谱代大名手中摄取的领地已经分配掉了,又怎么可能老老实实的归还原主?再说了,反幕的力量已经站在前台了,难不成还等着幕府缓过手来一一整肃不成?

  所以戈卫宁代表华夏朝廷向幕府提出两个建议:“第一,实现公武合体。”

  华夏主张的公武合体有几个内容:其一,是将军驻地从江户迁回平安京;其二,将军以右大臣的身份与关白、左大臣共同处理国政;其三,将军的天领由朝廷直接管理,将军保留其中四分之一作为领地;其四,左、右大臣、征夷大将军、关白以下官位官职的授予权收回天皇朝廷所有,但将军和关白有权提名候任人选,也有权否决对方的提名;其五,僧官和寺院、神官和神社的管理权也收归天皇朝廷;其六,保证各藩的现状,受到损失的幕府谱代、亲藩可以从天领中获得补偿;其七,在地方设置管领以安置强力大名,并在中央设立参议,以邀请各地诸侯一起议政。

  除了公武合体之外,华夏还有第二个建议:“东西分治。”

  所谓东西分治即以如今双方的实际控制线为界,东部依旧有幕府控制,实行藩幕体制,至于西部则由天皇朝廷管理,实行朝廷—藩的两级体制,进而完成所谓的王政复古。

  “公武合体”的好处是日本保持统一,继续执行两元政治,只是幕府的权利受到缩减,将军的地位被虚化,德川家康时代制定的针对天皇、朝廷、寺社、武家的三个法度完全废止;而“东西分治”虽然保持了幕府在日本东部的权威,但意味着日本从此走向分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要保持日本完整的市场的华夏其实更倾向于“公武合体”,如此既可以给各方一个交代也便于日后操纵日本朝局以确保华夏在日本的最高利益。

  不过织田信春却被戈卫宁的两个建议吓坏了:“这,这是不是太过苛刻了。”

  “苛刻?没有把德川家连根拔起,本朝已经够宽容的了。”戈卫宁似笑非笑的看着织田信春言到。“再说了,织田大人此来议和真是代表幕府代表将军本人的意思吗?”

  织田信春一滞:“上国大人,何处此言,在下不是代表幕府代表将军,又能代表谁呢?”

  “那么就请织田大人出示幕府的授权文书吧。”戈卫宁嘴角挂着一丝讥讽的笑容。“经过上次议和,幕府不要说到现在还不知道规矩吧。”

  织田信春是参加过上次夏日谈判的,自然知道所谓的规矩,但他却拿不出幕府的证明来,只好抵赖道:“只是私下接触,并非正式谈判,在下又如何有所谓的授权文书。”

  戈卫宁只是冷笑,好半天,信春最终承认道:“好吧,在下说实话,这次接触是水户黄门殿私下主张的,然而贵方的条件如此之苛刻,显然是无法说服幕府上下接受的。”

  戈卫宁阴森森的挑唆道:“想来只要下面重臣取得一致,就算是将军也不能否决吧。”

  “下克上?”信春似乎想到了什么,浑身发抖。“上国是要彻底毁了幕府的基业吗?”

  日本百年无事,时人很难想象战国时代子杀父、臣弑君的惨烈,不过作为织田氏的子孙,家学渊源的信春当然知道历史上那血腥的一幕。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93页  当前第38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83/49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明郑之我是郑克臧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