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明郑之我是郑克臧_分节阅读_第388节
小说作者:caler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33 MB   上传时间:2014-04-08 20:38:48

  郑安涤想了想:“父皇圣明,只是若采用父皇的法子,儿臣还是会让士绅一方来办,取的就是他们一团散沙无法一致,至多最后由县内工房出面组织建设,士绅只需要投钱就可了,或可以避免迟迟无法完工之弊端。”

  郑克臧有些诧异的看了郑安涤一眼:“你有你的办法,这是好事。”

  说罢之后,郑克臧扭头向郑安洋问道:“宝官,你的教谕干得如何?”

  教谕在明清两代是县内学官的正式官名,但在华夏朝却是一府学部支司主官的尊称,正式的官名应该是学部某府都事,相当于学部某司正六品主事和学部某处地方(省)分司主事、地位犹在从六品普通知县之上,不过郑安洋的差遣中还有“任上学习行走”几个字,因此要比实任官低上一阶,恰与郑安涤的品阶相等,也算是郑克臧煞费苦心的蓄意安排。

  “回父皇,遵义虽然是贵州一等一的大府,但是比起湖广、益东、川西诸省的上等州府来却是远远不如,更不要说和江南、广东的富庶之地相同并论了。”郑安洋说这番话并非是叫苦。“朱子释《孟子》曰衣食足然后得以施教化,因此儿臣无能,在遵义一年,府学的学生并未增加,几处县学的学生还有减少。”

  “此事怨不得你。”郑克臧宽慰了几句,随后又问。“既然你是学官,那你说说,新学制施行以来,地方可有弊情?”

  “儿臣就任学官之后也曾揣摩过学制,只是觉得有几处不妥的地方。”既然郑克臧问,郑安洋也就毫不隐瞒的回答道。“第一,县学、府学肄业生员同时参与会试,其中拥有府学结业证明显然有较多机会,而落第者多数境遇极差,儿臣以为流外的吏员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学历,只要书、数两科过关即可,因此是不是可以考虑将一次会考分为两次会考,分别考核两者,以安抚一些失意者……”

  “县学文凭者参与会考譬如小儿舞动大锤,焉能如意。”郑克臧笑了起来。“我儿心善,看不得读书人窘迫,然而历朝历代能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能有几人,既然走上这条路了,那也是只能无悔了。”笑罢,郑克臧表情凝重的告诫道。“宝官,官吏一体是本朝国策之一,若是让县学之辈入吏途,无疑是动摇国策啊。”

  郑安洋也吃了一瘪,不过他倒是一样不动声色:“儿臣糊涂,儿臣受教了。”

  “这跟你糊涂不糊涂没有关系,须知道为政者必须考虑到各个方面,你要是站在朕的位置上,你就不会想那么多了。”郑克臧的这番提点即是针对郑安洋的也是针对郑安涤的。“届时自然有为数众多的既得利益者会哭爹喊娘的来劝你改弦更张。”

  郑安洋和郑安涤身子一震,两人随即俯身下去,认认真真的应道:“儿臣们明白了。”

  “好了,”郑克臧摆摆手,让两个儿子直起身来。“有第一就有第二,你且继续说下去。”

  “是。”郑安洋继续说道。“第二,儿臣也在首府贵阳的太学里与几位祭酒交谈过,大家以为太学生三年一考时间有些长了,而且朝廷也没有制定连续三次考核不合格者是不是该退出太学的章程来,有些不妥。”

  郑克臧想了想:“你以学部遵义府都事的名义递一份折子上来,走一走流程。”

  郑安洋知道郑克臧是重视自己的意见了,略有些兴奋:“第三还是关于太学方面,儿子和几位祭酒都以为如今各部各衙门都是分途进人,所以统一的吏部试是不是已经不合时宜,还是由各部列出每年缺员,自出考题,由吏部代为考核。”

  郑克臧站起来在室内转了几圈:“只怕太学生从此挑肥拣瘦……”

  郑安洋立刻接口道:“或可以用以前府学的办法,也可以要求太学生每次只准报考一个或两个部司,而且规定他们只能参加三次最多四次的部试。”

  郑克臧暗自一笑,显然这个儿子并不像他外相表露出来的那么稳重,比之郑安涤还是差了几分,自己什么都没说,他就把两个关联的问题及解决之道一股脑的端上了台面。不过这也情有可原,毕竟关系到储位花落谁家,要是一点都不动心,那就真有问题了。当然也可能是郑安涤和郑安洋所处的位置不同,虽然都是从六品,但一个掌握全局,一个负责方面,在掌握事情发展的节奏上自然而然有了区别,看来日后还是要再把两人放到地方上继续打磨,至于谁在什么位置上,倒是也要权衡一番再定。

  郑克臧内心的考量自然不能宣之于口,再怎么说,郑安洋都是嫡子,而且还有陈纤巧这位皇后母亲在背后,因此郑克臧也不愿太过打击他,反正争夺储位是一场长跑,只要自己把持得住,应该能磨砺出最后的胜利者来。

  “这事,你一并写在折子上吧。”郑克臧决定结束这个话题转入主旨。“朕不日要出兵北伐,原本是让皇后继续监国的,只是皇后最近身子不适,精力不济,所以想来想去,还是准备在你们当中选一个,至于另一个就跟朕北上见识一番吧。”郑克臧问道。“说吧,你们谁想留下,谁愿意跟着北上啊?”

  郑安涤和郑安洋面面相觑,两人自然知道北上能跟郑克臧同甘共苦共同对敌,自然是简在帝心,而留下也能获得监国的名义,别说在争夺储位中占了先手,就是眼光角度也会有所不同。怎么选择,这可是道两难的题目,或许也是郑克臧的进一步考核。

  考虑半天,郑安涤问道:“监国一职怕是会在百官面前露脸吧。”

  郑克臧笑答道:“也就是侍郎以上能看得清楚一点,至于等而下之,差不多也就能看到一个朦朦胧胧的影子而已。”

  郑安涤看了郑安洋一眼:“如此,儿臣选择陪父皇北上。”

  郑安洋一滞,随即也说道:“儿臣也愿陪父皇北上。”

  姑且不说郑安涤是怎么想的,郑克臧却已经做出决断:“不必争了,珍官先挑的,那就按珍官的意思办,宝官,你就留下来监国吧……”

  第563章 灭清之战(二)

  华夏武成十四年六月二十四日,率着禁卫军北行的郑克臧轻车简从的进入重镇开封。进城之后,尚来不及洗漱的郑克臧立刻听取了当前战局的报告。此时,东路夏军已经推进到了泰安、肥城之线;中路夏军主力也已经全部越过黄河进止到菏泽、濮阳之间。

  当前,扣除在进入山西后已经膨胀到十万人的西路军外,夏军在中、东两路尚有五十个师又二十五个重炮团、八个攻城炮团在内的五十八万兵马——这五十八万人已经包括从江北淮南及中州、河南等地抽调的全部戍守部队,甚至就连镇守江南、福建的三个师也被一并调了过来,以至于江南、福建两地的防务只能靠长江水师下属的龙骧军第二师和闽台水师下属的龙骧军第一师暂时维持,而江淮中州等地更是彻底唱起了空城计——因此可以说此役是举华夏全国之力做雷霆一击了。

  除了这五十八万人的主力之外,华夏枢密院还调集了以日本浪士为主要兵员组成的神策军十四个团近一万一千人出阵并强迫朝鲜派遣两个营一万兵马跨海助战,另外安南、越南也应总督衙门所请相继派出八个团约六千人的兵马参战。

  自己的本钱和外援相加,夏军可以投入的总兵力便达到六十一万的惊人规模。其中,东路军以江淮及江南驻军五个师、枢密院直属一个攻城炮团及神策军、朝军、安南军、越南军在内约八万人围攻济南并相机收复山东其他府县;中路军约五十三万人直面清廷在东昌、大名、彰德的三处备御大营。

  至于清廷方面很清楚自己的总兵力逊于对手,因此清廷一方面寄希望济南城中的两万旧制绿营及地方乡勇能凭借济南坚固的城防尽可能久的拖住夏军东路大军,另一方面清廷也想尽一切办法或用威逼利诱的手段、或靠打感情牌的方法从漠南蒙古和喀尔喀蒙古各部盟旗先后借调来大约六万人左右的蒙古骑兵。

  六万蒙古骑兵加上三十一万清军主力,清军的总兵力也不过是三十七万而已,根本无法和超过自己十六万人的对手一仗定胜负。为此,负责统一调度战事的太子胤禔作出各营死守的命令,希图用长久的围城战拖垮夏军的补给。根据胤禔的命令,清军在六月间便开始坚壁清野,对济南、东昌各府境内的青苗进行破坏性的抢收。

  除了坚壁清野决议死守外,胤禔在分配兵力上也动足了脑筋。

  由于考虑到彰德府城安阳周边的地形有利守城,因此清军彰德大营只保留了内外火器营十五个佐领七千五百人、八旗新军二十五个佐领一万二千五百人、绿营新军八镇四万八千余人,总数不过七万,且分屯安阳和城外大营,以作掎角之势。

  大名府城虽然位于一马平川冀南平原上,但城池极其坚固,清军又临时抢修了诸多的城外堡碉和炮垒,因此胤禔在此安置了十一万人,并将内火器营装备的武成永固大将军炮的一半布置在此,再加上外火器营的神威将军炮,整个大名大营共拥有大中口径火炮近三百门,火力空前强大,号称能将夏军至于“火海地狱”。

  因为东昌东联济南,所以剩下的清军主力十三万人全部布置在了东昌,再加上六万蒙古骑兵,东昌大营成了清军最大的战役兵团。

  最大的战役兵团自然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因此胤禔临时改变康熙的决定,由自己坐镇东昌大营,并把自己最为忌惮的胤禩调到彰德去守城,而让胤禛和胤禵配合留守大名一线。

  问完情况,郑克臧看着地图沉思了片刻,然后问道:“如此说来,由于东昌清军的六万蒙古军,所以济南方向也不敢安心攻城喽?”

  先期抵达开封的枢密院副使汤保意应道:“不但济南我军要担心攻城时蒙古骑兵突然杀出,就连我军实施北上抄袭清军后方粮道也要担心蒙古军的干扰。”

  郑克臧追问道:“那枢密院是如何应对的。”

  枢密院使封慧报告道:“已经安排东路军先以攻取山东全境为先。”

  “这似乎治标不治本呢?”郑克臧摇了摇头。“还是想办法先拔出了这颗毒牙才好。”

  汤保意报告道:“已经试过几次了,但胤禔似乎不为所动,要么死拽着蒙古军在手中不放,要么就是一出动就是起码两三万骑,根本让骑军方面无法下口。”

  “真的无法下口吗?”郑克臧眯起眼睛凌厉的扫了汤保意一眼。“尹卿,你亲自到一线去,告诉叶钊他们几个,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就算把铁骑军和骠骑军都打光了,也一定要把这六万蒙古军全部留在战场上。”

  也许觉得自己的话过于严厉了,郑克臧缓了缓语气道:“此战是彻底清算建虏的一役,关系到天下能否早日一统,要下面不要有任何的保守,打,打出一个汉家天下、朗朗乾坤来。”

  郑克臧说到这个份上,汤保意也只好领命:“是,臣这就赶往濮阳……”

  汤保意转身告退了,郑克臧向侍立在一旁的枢密院同知席大平问道:“黄河上的浮桥现在有几条了,可否能保证前方的粮草供应?”

  席大平答道:“目前已经在正州府城至民权县之间架设了十五条黄河浮桥,另外还有三条在架设之中,预计下个月初便可以全部架设完毕,届时一昼夜便可往返四万辆辎重马车,足以供输前线各部的所有军需。”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93页  当前第38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88/49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明郑之我是郑克臧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