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明郑之我是郑克臧_分节阅读_第442节
小说作者:caler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33 MB   上传时间:2014-04-08 20:38:48

  怎么才能抢在各国之前获得这项技术并且阻止中国人把这项技术传播到其他欧洲国家呢?路易十四眉头不由得紧锁起来,连带着对大嘴巴的易施劳也有些不满起来。

  边上的御前大臣揣测到太阳王的心思,躬身说道:“陛下,施劳腾子爵阁下也是法国人。”

  路易十四恍然大悟,点头道:“舞会结束后,去问一下,如果朕赐予其法兰西伯爵爵位和采邑,施劳腾子爵可否向法国提供这一技术……”

  说起来,太阳王给出的价码实在不低,易施劳当然愿意用热气球的技术换取法国伯爵和采邑,怎奈何,他只是看过气球升空而已,对于如何升空只是七窍通了六窍,因此面对如此的诱惑,他只好忍痛回应道:“此事我无法做主。”

  看着面色严峻的法国大臣,易施劳解释道:“看起来阁下并不知道科学院监理大臣的职权,说起来,我本人只是为那些科学家们服务的人,科学院们有什么需要都会来找我申请,所有研究的进程,我也是了解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本人就是科学家。”

  御前大臣接受了易施劳的说法,但并不死心的他转而问道:“可否请全权大臣阁下转让这一技术呢?法国愿意为此支付必要的报酬……”

  “报酬?法兰西连年鏖战,只怕已经窘迫到极点了,所谓报酬,该不会是一样给本官法国爵位吧?”得到报告的卢维骏面色古怪的说道。“易大人以为法国与华夏相比如何?”

  易施劳摇头道:“以前总觉得老家好,但这次回来一看就如一个大粪坑,远不如华夏。”

  卢维骏再度问道:“那你以为本官会稀罕法国的爵位、领地吗?”

  易施劳想了想回答道:“的确不如在朝廷手中获取正经的爵位。”

  “那就是了。”卢维骏冷笑道。“本官又如何稀罕彼国所谓报酬。”话虽如此,但气球一事是郑克臧授意要传播到欧洲的,否则易施劳又如何能够知晓其中关窍。“且去告诉法国大臣,只要法王答应促成西班牙向本朝转让吕宋且能安排部分法兰西科学院学士前往本朝交流,本官自可以答应无偿转让此等军国重器。”

  第636章 后手

  用法兰西科学院院士交换华夏浮空气球技术当然是一笔不划算的买卖,毕竟离开蒙昧的中世纪之后,任何科学家都是一国的瑰宝。不过对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路易十四来说,恢复法兰西在欧洲的霸权显然要比尚无能力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利益的科学家们更重要。何况此时法国国力不济,无力给科学院院士们提供更多的研究资金,法国的科学研发水平已经大大落后了同时期的英国,用欧洲二流的科学家换取世界领先的军事技术,且能加强与东方大帝国的关系,自然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情。

  然而劝说法国本土的科学家们冒险远赴异域或许还是可以勉强做到的,但要说服西班牙出售菲律宾就不那么容易了。新任西班牙国王菲利普虽然是路易十四的亲孙子,但是西班牙王庭却不是法国政府能轻易操控的。

  自大的西班牙人显然不愿意放弃自己在东方的殖民地,好在葡萄牙与华夏正式签订《凌牙门条约》以及夏荷开战的消息次第传来,让沉溺在往日荣光里的老大帝国清醒了过来。是的,买不到,人家不会直接抢吗?以西班牙如今的实力,又如何能派遣大舰队前往亚洲与世界第一帝国交战了。正是有了这样的明悟,西班牙人开始与卢维骏进行了冗长的谈判。

  谈判无法是讨价还价,就出售金额纠缠不休。西班牙人似乎发觉华夏并不想中断大帆船贸易,因此不愿意松口。闻讯的英国人、荷兰人也纷纷向西班牙施压,希望西班牙能顶住华夏的压力,甚至愿意与西班牙组成联军共同对付华夏。只是西班牙国库甚为空虚,根本拿出钱来做远征的准备,再加上三国之间彼此有宿怨,法国又在其中挑拨,因而所谓三国联盟的计划还未真正进入谈判阶段便宣告夭折了。

  只是夏西双方在售卖价格上一直没有谈拢,因此谈判一直拖到第二年荷军战败投降的消息传来,这才最终在西班牙方面退让的情况下达成一致。最终,华夏以四年支付三百万法郎(约合半贯武成银币二千五百万枚)或等值商品的巨款从西班牙手中购买下整个菲律宾,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

  就在卢维骏在异域他乡孤军奋战之际,出巡大半年的郑克臧回到了武昌。

  回到武昌后,郑克臧第一时间宣布了将太平府降等划入江南省,原隶属江南的通州府再度回归江淮治下。消息一出,浙西阖省上下大失所望,然而郑克臧的理由也很充分,毕竟太平有数万工徒和奴隶,三省之中唯有江南有充足的兵力就近监控、弹压,因此只能划给江南,至于通州本在江北,回归江淮也算是正本清源。

  且不管浙西方面如何觉得朝廷处置不公,但既然传说中的太平府降等已经变为了现实,那么太平铁矿和太平冶铁场的出售也就在指日之间了,为了获取第一手消息,武昌府城里依旧充斥着各路钻营、打探的商贾之流。

  为了尽快平息市井的骚动,华夏朝廷遵照郑克臧的旨意随后发布公告,正式宣布将太平铁矿和太平冶铁场分割后向国内市场出售。

  其中太平冶铁场的股票计价八百五十万贯,分为三个部分发售:

  大约一成左右的以票面价格发行的铁场股票将向大作、炉头以下铁场各级工徒出售的,所有工徒可按各自技工等级和职司购买相应数额的股票,手中无钱的可以用未来利息抵充赊购,但在十年内禁止所有工徒向其他官吏商民出售;兵部、计司、内廷保有的约计三成的股票,这部分股票中除兵部是冶铁场原始拥有人不用支付任何费用外,计司和内廷都要向兵部以票面价值支付购买金,不过鉴于朝廷财政紧张,因此计司和内廷同样以未来三十年的收益抵充购股款及利息;剩下的六成股票则面向天下官吏、商贾、富民发售,这一部分股票采用溢价申购的办法对外发售,最后达成的申购价为每贯面值的股票溢价至四贯七百文,几为票面价值的五倍之多……

  不过对于兵部而言,二千余万贯的收入并不让他们满足,毕竟冶铁场的技工是无价之宝,而场内的蓄热池高炉和焦炭炼铁更是秘密中的秘密——果然在数年后,弄清楚朝廷铁场出好铁、好钢的秘密后,蓄热池高炉和焦炭炼铁迅速推广到全国,大大提高了国内生铁生产的数量和质量,给了郑克臧一个意料中的惊喜……

  在冶铁场股票成功发售后,盐铁衙门工商司还专门召开了第一届股东大会,并制定了股东权益和身息十三股的分红及发展金制度,规定凡购买十万股以上者可获监事资格,以及监事可以监督铁场营运。同时除兵部、计司及内廷派遣的部分监事外,兵部驻太平冶铁场的大使、副使以下各级官吏全部撤出,新的场监、主事由监事会遴选产生,今后场监和各级主事将直接向监事会负责,在经营自主的前提下为股东们赚取更多合理的红利……

  太平冶铁场成功发售后,华夏朝廷又对太平铁矿及淮南煤矿的营运作出调整,采用承包作业,即以小组产量获取报酬的办法实施劳动自治以避免官府与矿工直接发送劳资冲突。

  此外,为了避免频繁的事故在附近华夏百姓中造成不良的影响,太平铁矿和淮南煤矿开始全面使用国外契约奴隶,而不再使用华夏劳工;至于原本冒险采矿维生的华夏贫民将由朝廷全部无偿授予边郡土地实施强制移民,而原本用于各地矿山劳作的清军俘虏及满蒙八旗兵则陆续转移至重建郑国渠工程及江淮、海西、山东沿海海塘建设工地……

  北面的清廷已经被赶到俄国人的地盘上,南面的荷兰人也已经被赶出了华夏势力范围,西南的土司也甚为安分守己,各地的经济恢复也走上了正轨,但是郑克臧却依旧闷闷不乐——从这一年的正月开始,前后有四名昔日元老重臣病逝,如今他又得到郑克爽病危的消息,如何不让他感叹光阴如梭、岁月无情、时不我待。

  “秦舍,不必担心,慢慢将养,身子骨会好起来的。”驾临郑克爽府邸的郑克臧只能如此安慰已经病入膏肓的弟弟,看着对方瘦骨嶙峋的样子,几十年前的事情如永不退色的影片一样重新在他眼前一一浮现。“你还年轻……”

  郑克臧的安慰在外人听起来是语无伦次、不知所谓,因此勉强睁开眼的郑克爽含笑道:“皇兄,不必宽慰秦舍了,我的身子我知道,是不成了。”

  “胡说,来人,”郑克臧有些声色俱厉的向随侍学士命令道。“传旨下去,加封渔阳郡王为燕王,再命令天下宫观为燕王祈福延寿。”

  郑克臧此时的加封是所谓冲喜罢了,至于祈福延寿也是尽人事而已,对此心知肚明的郑克爽摇了摇头:“皇兄,不必兴师动众了,其实我已经是多活了,要是当年清算冯锡范时,皇兄不留手的话,只怕我早就是穴中枯骨了,我已经知足了。”

  说到这,郑克爽已经支持不住,他半梦半醒的说着:“有人说要是当年冯锡范成事了,如今江山就是我的,但我知道,我换成我是东宁之主,又怎么可能领着郑氏走得今天。所以,皇兄不让我干政,不让我经商,我不委屈,见到姑婆、阿爹、阿母,我,我也好……”

  “十六年十月乙亥,夏燕文王郑克爽薨,帝大恸,缀朝三日以悼之”——《夏太祖本纪》

  “传旨下去,”看着比自己尚小六岁的郑克爽的棺椁被运上灵船运往东宁落葬,感慨万千的郑克臧觉得应该为自己不在时考虑了,中国有太多的人亡政息的故事,因此他必须要做一些准备。“朕寻访各地,查试行功民会之利弊,今日观之,可曰善,故诏告天下,武成十七年于各县、州府城全面推行。”

  让只有监督权和部分弹劾权的功民会成为华夏朝野的一股新兴力量只是郑克臧第一步,接下来还要设置与功民会对等的基础更加广泛的乡贤会,完成两级议会的架构,进而将部分立法权、财政监管权交给议会才是郑克臧的真正目的,不过,事情是急不来的,还要一步一步的进行,以免动摇了功民制度这一华夏国策。

  颁布完全面设立功民会的诏令后,郑克臧又重新厘定内藩制度,正式确立了公国、侯国、伯国以及都总管治地的划分标准。今后县男可以在海外获得方圆一百至两百(夏)里的世袭都总管领地;县子可以获得方圆两百以上三百以下(夏)里的世袭都总管领地;县伯、郡伯在海外的领地可称伯(爵)国,面积在方圆三百(夏)里以上、五百(夏)里以下;县侯、郡侯的领地称为侯(爵)国,面积在方圆五百(夏)里以上、一千夏里以下;县公、郡公、国公的领地称为公(爵)国,面积在方圆一千(夏)里以上;不设立王(爵)国,以免尾大不掉最终出现郑氏一族自行相残的局面。

  根据新的内藩制度,洪磊之子洪钧、柯平之子柯世良、陈绳武之子陈琼、杨英之子杨文杰在交出原有邑田后分别得了北苏拉威西、西努沙登加拉群岛、东南群岛及原荷属伊里安查亚的部分领地建立侯国,另有洪拱柱、郑英平之子郑国芬以及林升、蔡汉襄之子蔡博伦等功臣及功臣子弟同样等到了北苏拉威西及荷属伊里安查亚的部分领地建立伯国……

  第637章 翻盘

  郑克臧在为日后做着准备,清廷方面也在考虑着未来。如今的清廷虽然占据了大部分的下贝加尔地区,但一来境内还有大量尚未攻克的俄军据点,二来夏俄两国随时可能出现的征讨大军也如高悬在头顶的利剑一般威胁着清廷的未来。不过相比这些还没有爆发出来的外患,内部的矛盾才是清廷最大的危险。

  说到清廷的内部矛盾,其实是来自两个方面。

  其一,是满蒙之间的矛盾。眼下清廷尚有三万余兵马和包括王公贵族家属在内不足三万人的部众,而随着清廷一起西进的科尔沁六旗加起来也有二万五千骑及六万多部众。从这些数字来看,就算科尔沁六旗眼下的战力不如清廷,但就未来的潜力来说,远在清廷之上,实际上已经出现太阿倒持的现象。更不要说本地投靠过来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茂明安等部也是蒙古人,几部蒙古人加起来已经对满人占有了绝对的优势,足以让清廷上下对此惶惶不安。

  其二,是满人自身的矛盾。由于在伯力屯、同江口的连续失败,禁旅八旗的兵力只剩下四千余人,博果铎、衍潢等人统领的诸王联军也在与俄军的几次交手中折损不少,因为如今超过三分之二的兵权都在允禵手中,臣强主弱的格局进一步强化,让不少人都对此深为警惕。

  为了解决这两个关系到清廷最后存续的内部矛盾,同治三年十月十九日,清廷在博尔贾举行了廷议。在廷议上,前吉林将军觉罗杨福提议将科尔沁六旗以外的蒙古人整编为蒙古八旗,由满洲贵胄担任旗主和都统,在蒙古人当中选拔副都统,以强化对其的控制。

  “杨福大人这个主意不错。”允佑眉飞色舞的回应道。“眼下已经归附的本地蒙古人已经有五万之众,其中精兵也有万余,若是能就此掌握的话,不但朝廷可以在此立稳脚跟,更有机会杀回黑龙江去,皇上,奴才以为应该立刻推行下去。”

  或许是不愿意看见朝廷的实力大增,也或许是洞察了其中另有玄机,允禵阴着脸反问道:“郭尔罗斯旗和科尔沁左翼前旗几乎丢光了部众,两位旗主原本正琢磨着从本地蒙古人中补充一些,若是朝廷将其编为蒙古八旗了,两位旗主方面怎么交代?”

  “大将军王这话有道理。”博果铎也跟着说道。“有些部族已经归附了科尔沁左翼中旗和科尔沁右翼前旗,吃下去的肉要让他们吐出来,只怕是不可能的,而且扎赉特旗、杜尔伯特旗也损失不小,正指望着合并几部布里亚特人、茂明安人来挽回损失,朝廷要是虎口夺食的话,只怕要让科尔沁人离心离德啊。”

  多罗安郡王马尔浑愤然道:“喂饱了科尔沁人,那不是就压在朝廷头上了吗?”

  剑拔弩张的话让场内气氛顿时紧张起来,于是前黑龙江将军觉罗孟俄洛提出一个折中的建议:“奴才以为或可以将科尔沁六旗及本地蒙古人混编为蒙古八旗,其中科尔沁左翼中旗改为蒙古正黄旗、科尔沁右翼前旗改为蒙古正白旗、杜尔伯特旗改为蒙古正红旗、扎赉特旗改为蒙古正蓝旗,上述四旗旗主兼任都统,朝廷派一副都统居间联络,其余具由其自行委任;郭尔罗斯旗改为蒙古镶黄旗、科尔沁左翼前旗改为蒙古镶白旗,以上两旗旗主不兼任都统,都统由朝廷派遣,副都统以下由两旗与朝廷各派一人;至于本地蒙古人则编成蒙古镶红旗、蒙古镶蓝旗,旗主和都统、副都统具都由朝廷派遣,参领以下则在本地蒙古人中选任。至于旗下丁口嘛,吃下去的就不用吐出来,不足的就由本地蒙古人填补。”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93页  当前第44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42/49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明郑之我是郑克臧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