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辛亥大军阀_分节阅读_第106节
小说作者:雨天下雨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 MB   上传时间:2014-04-21 22:29:55

张勋比曹锟更郁闷,第八师可以他的部队,他的命`根子,虽然历尽苏南战事中,他的第八师已经名存实亡,之前留在南京当中的一旅两团完全没了,从镇江前线撤回来的主力部队历尽前后多曰的苦战,早也是损失惨重,当初从清江浦出发时足足一万三四千人,加上运送补给的民夫之类更是高达一万五千余,然后两个月不到在这苏南打一场过后,第八师现在竟然只剩下了四千人余人,火炮等重武器更是丢了个一干二净。可谓是把根基都打掉了,不过为了让张勋答应为全军当后路,冯国璋和袁世凯的已经给了他双重承诺,等战事一了就重建第八师,到时候会调拨足够的军费,甚至将会调拨一批火炮给第八师,这才让张勋有了个盼头。

虽然担任后军危险很大,但是在曹锟和冯国璋的逼迫下他也不能不答应,本来想着如果行动快速的话,自己的第八师也应该能跟着第三师和第五师的后头回去的,但是没有想到第八师担负掩护任务一天不到,就已经差不多奔溃了,如果说是被国民军的猛攻打败的也就算了,偏偏还不是,而是第八师自己的自乱阵脚,人家国民军还没上来呢,自个就打着白旗投降去了。

由于第八师已经陷入混乱,曹锟心一狠,当即就是命令唐天喜率领属下一团残兵担负阻击任务,并且加紧了组织全军渡江撤退。

而此时,国民军也已经发现了北洋军的曹锟部想要全面渡江撤退,于是在八号晚给警卫师下令暂缓撤退,命令起迅速的组织机动兵力牵制打击北岸冯国璋的部队,同时已经司令部给海军舰队下令,要求主力舰队在一天之内重新到达南京恢复炮火支援。海军方面为了抽调主力,连还在维修中的海容号都紧急`抽调了,其他的大小炮舰不管新旧大小,全部一股脑的派去了南京方面,试图阻击北洋军的渡江北返。

程璧光也是得到了严令阻挡北洋军的渡江,所以冒着北洋军的陆地重炮团的火力再一次往上游驶去,并且对正在渡江的北洋军曹锟部进行了炮击,不过由于北洋军的重炮团火力太猛,程璧光不敢停留,当一艘炮艇又挨了一枚六寸榴弹后,程璧光不得不再一次下令撤退,所以并没有有效的阻击了曹锟部队的渡江。

十号凌晨,国民军第二师突破第八师最后一道防线,击溃了第八师最后的两千主力部队,打死打伤北洋军五六百余人,余者不是四散逃跑就是投降,第十六旅旅长蒋雁行少将以及大批军官被俘,而蒋雁行也成为了辛亥以来北洋军体系当中第一个被俘虏的将军。这个蒋雁行在辛亥前是陆军第十三混成协的协统,辛亥后也随大流组织了个军政斧自认江北都督,但是和革命党人关系不好,捕杀了不少革命党人后期和南京临时政斧决裂就投向了袁世凯,后来袁世凯撤销江北都督并派遣张勋率部进驻清江浦,以张勋的江防军为主体组建第八师,同时原有的江北陆军也就随之加入到第八师当中,蒋雁行也就成为了新成立的陆军第十六旅少将旅长。

北洋军自从辛亥后,历尽数场战事中包括湖北战事,山西战事,南京战事基本都是获胜,所损失的军官大多都是一些尉官,甚至校官都没几个,然而苏南战事打了一个月多月后,北洋军原先南下的三个师里头差不多四万人现在只剩下了两万多的残兵,损兵之余肯定也是折将的,尉官之类的低级军官就不说了,那是说也说不过来,就连校官损失的也不少。如果说校官还算是中级军官,被俘阵亡之类的不奇怪的话,那么少将被符就是一件大事了。

原本南下的北洋军三个师当中,除开陆军部和袁世凯派下来的那些观察将领外,第二军的固定编制中一共也没几个高级将官啊,就连冯国璋在内也不过十来个而已。北洋军前段时间的授衔中,给下属部队的授衔还是控制的很严,没有出现一大群将军的情况,而且目前的北洋军体制中是没有副军长、副师长这样的副职,就导致了作战部队中将官更少。分别是各旅少将旅长、三个中将师长、第二军的少将参谋长、之后就只有冯国璋这个上将军长了,这加起来才也才十一个人而已。

而相对于的国民军的作战部队中将官其实也不多,一个师当中,师长是中将或者少将,而副师长是少将,也就两个将官而已,其余的师参谋长是上校,没有旅这一级别,接下来的团长不是上校就是中校。

不过不管是国民军还是北洋军,都是作战部队将官少,但是陆军部或者司令部这些总指挥部机构里却是有着大批的将官,有些是单纯是闲职用来安置人的,而有些则是需要这么高的军衔来办事,另外就是升迁的需求等等,比如国民军的司令部当中,不算海军处的话,只算三部总长和次长,然后各司司长就有差不多二十个将官了,这些还是有着实权职位,然后还有一批顾问之类的闲职,比如孙道仁任职参谋部高等顾问也是配的的中将军衔。袁世凯帐下也有一大堆的将官顾问参谋之类的。

然而不管怎么算,前线部队里头要俘虏或者打死一个地方将官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就算一个最次的少将在北洋就是混成旅的旅长,然后在国民军那也是副师长,平时也是前出带领加强团或者混成旅规模的部队作战,这样的角色想要受伤或者俘虏那是很困难的,因为哪怕就算败了人家跑的也比普通小兵快的。

出现阵亡和被俘就只能出现在被包围而无法突围的情况下,很不幸,蒋雁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包围俘虏的。

蒋雁行被俘,这事情如果放在平时肯定是一件轰动的大事,但是在十二月十号这一天的南京南城来说,这事和其他发生的大事比起来就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了。

十二月十号夜,已经朝着江边沿岸发动猛烈攻势数天的国民军终于看见了长江的江面,次曰,曹锟亲自接应断后的唐天喜部渡江成功,事后曹锟和冯国璋联名向袁世凯报捷:幸不辱命,第二军上下奋斗已成功渡江反攻南京北岸。

十一号,国民军南岸的主力部队占领南京南城全部地区,同曰泰山镇的警卫师经过事先准备后,顺利撤离泰山镇前线,随后朝着[***]方向转进。

当天,国民军福州舰队下属的海军大量主力舰艇抵达南京江面,对北岸的北洋军进行了大规模的炮击,并和北岸的北洋军重炮团进行激烈炮战。

十二号,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让英国驻上海领事法磊爵士去见陈敬云,询问国民军停战议和相关事宜。

第二百五十三章 战损报告(一)

随着曹锟所部在冯国璋的求援下仓皇渡江北撤,长江以南的苏南地区宣告全部落入国民军控制当中,同样随着北洋军撤回江北,同时也宣示着苏南战事即将告一段落,此时国民军和北洋军隔着长江在南京对持,纵然国民军的警卫师还在南京东部的[***]地区,但是已经无法发挥更大的作用,接应曹锟部渡江后,冯国璋随即派王汝贤的第七师和第二混成旅为主力东进[***],初步交战后国民军司令部命令警卫师进一步东撤,避免无所谓的损失,而后在海军的沿岸掩护下一路沿着刚开始渡江西进南京的路线快速向扬州方向撤退,试图在仪征、扬州一线重新建立稳固防线。

然冯国璋这个时候是憋着一股气,苏南战事的是失败让他遭受了巨大的政治压力,随后最后曹锟所部的渡江北撤是袁世凯亲自准许的,但是作为北洋军在整个苏南战事中的实际指挥官,他对苏南战事的失利是有着的不可推卸的责任的。而为了挽回危局,同时也作为当初主张接应曹锟渡江北撤的理由之一,那就是要把在江北的国民军警卫师给吃掉,所以一接应曹锟渡江成功后,他就是迫不及待的抽调了主力部队准备追击围剿江北的警卫师。

北洋军收复[***]后又一路紧随警卫师其后,进抵仪征扬州一线,面对北洋军的紧追不舍,国民军司令部方面担心已经损失惨重的警卫师会遭到被围歼的命运,就连陈敬云也是极为担心,责令参谋部方面拿出一个可行方案来,最后参谋部方面通过预演,认定南京方向的北洋军主力已经没有力量再一次发动渡江作战,在南京前线继续保持大量的主力部队已经是没有必要的,随后作战司梁训勤和陈仪等参谋部内军官制定了新一轮的调整计划,将集中在南京附近地区的国民军主力部队东调,留下国民军第二师、第七师防备南京附近地区,第一师回师镇江到上海一线,而第四师的主力部队则准备紧急渡江增援扬州方向的警卫师。

不过这个作战计划还没有完成,北洋军的东进部队已经发动了对仪征和扬州的进攻,警卫师不敌,连接丢失仪征等扬州外围重要防线,配属警卫师作战的第四师四十二团损失惨重。而此时,国民军准备调集第四师的主力部队渡江增援还没那么快到呢,于是乎警卫师又是向被赶鸭子一样收缩在扬州主要战线里。

“这几天第二旅打的很不错,可以说大震我军军威!”江北泰山镇内,北洋军第二军的司令部内,曹锟和冯国璋细细交谈着扬州方面的战事。

冯国璋也是一边点头一边道:“这一次,我是要国民军的这个警卫师回不去了!”

曹锟此时却是道:“此事怕是没那么容易,王汝贤不是说国民军已经在扬州开始构筑工事防线了吗,而且从对岸的国民军动向来看,他们的主力部队应该也是开始东调了,极有可能会对扬州进行增援!”

冯国璋听罢也是叹了口气:“对岸的国民军是越来越多了,这两个月来我们少说也打掉了他们两万多人,但是人家却是依旧主力未损,而反看我们?唉,如果我们手中兵力足够的话,再派遣一个师增援扬州方向,说什么也能够拿下来的!”

冯国璋的感叹不是凭空而来的,苏南战事打到现今,双方可谓都是损失惨重,国民军那边的损失到底有多大冯国璋自然是不知道详细数据的,但是通过下属部队的战报而他自己的估计,大体上也能够估计的出来,这前后两个月加起来少说也打掉了国民军两万人。而北洋军自己呢,损失更大。

此时苏南战事当中,北洋军前后一共投入了四个师一个混成旅以及一个重炮团。分别是前期南下作战的北洋军第三师、第五师、第八师。失守江北后紧急从山东、燕京增援而来的第七师、第二旅、重炮团,总兵力高达六万余人,师属中口径火炮一百七十余门,大口径重炮三十余门。

这样大规模的战事可谓是北洋军自从成军后所经历的第一场大规模战事,惨烈程度远不是去年的湖北战事和南京战事可以相比较的,前后作战两个月,北洋军虽然前期控制了整个南京以及南下溧水和镇江,但是后续作战当中一步一步退守,最后又把南京南城给丢了,让国民军把整个江南都占据了。而这一场战争中,到目前为止北洋军可谓是损失惨重,伤亡总人数将近三万人,其中张勋的第八师可以说几乎被成建制的消灭,张勋的第八师从一开始就比较倒霉,当初还在扬州时准备渡江就损失了不小,然后留守在江北驻守扬州和南京的两个团在冯国璋的率领下几乎警卫师全歼,只剩下不到数百人的残部而已。

第八师主力在镇江前线以及后来的南京防守作战中又遭到极大损失,到北洋军北撤前夕已经不足四千人,而在撤退前夕第八师发生大规模崩溃,众多部队向国民军投降,到最后张勋只是带着五百多人的部队跟着曹锟撤退而已,后来又是收拢了几百人残兵,一整个师万三千余最后竟然只剩下千人不到,可以说已经被彻底歼灭了。而张勋的一回到江北后就是向冯国璋和袁世凯哭诉啊,最后袁世凯不得不让张勋暂时率领他那残兵撤出南京前线,现在张勋已经是带着他的残兵往清江浦回去了,至于事先承诺的重建第八师袁世凯也是明确表示会做,但是现在战事紧张自然不可能现在就给张勋多少钱或者装备之类的,只是给了张勋一个名头,让他回去清江浦地区休整。要重建第八师,恐怕就得张勋自己一个人面对天空一边流泪一边狠狠的搜刮地方了。

第三师和第五师以及第七师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以第三师唐天喜的第五旅损失为重,唐天喜的第五旅在整场苏南战事中几乎重头到尾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个抵达镇江前线,重创立足未稳的国民军第一师,从而造成了战争初期的国民军镇江大败,更让国民军第一师前任师长陈卫华的被罢免。后来江北泰山镇失守后,曹锟又让他率领本部防守大卓镇,成功的只用了三千不到的步兵和千骑不到的骑兵部队阻挡了国民军林肇民部第七师的北上步伐,保证了曹锟和张勋的主力部队西撤的路线。固守南京时又是独自承担了面对着国民军主力第一师的进攻,撤退前夕唐天喜更是被曹锟委以重任,接替已经奔溃的第八师担任全军渡江撤退的后军,阻击国民军的追击,唐天喜的第五旅是最后一支渡江北撤的北洋军部队。

这一连串战事当中,让唐天喜的第五旅成为了北洋军在苏南战事的唯一亮点,虽然北洋军最后败退苏南,但是也掩盖不了唐天喜的赫赫战功,几乎唐天喜刚渡江成功,袁世凯的嘉奖就已经抵达,授唐天喜少将加中将衔,勋五位。成为苏南战事当中唯一得到晋升嘉奖的北洋军高级将领。

俗话说的好,一将成万骨枯,唐天喜得到晋升的时候,他所带领的第五旅也是损失惨重,伤亡人数高达七成,占据了第三师伤亡的绝大多数。加上第三师其他部队的伤亡人数,第三师的伤亡总人数接近六千余,几乎损失高达四成。

北洋军第五师相对要好一些,溧水前线的战事中损失不大,后续南京撤退当中又因为没有承担全军掩护阻击任务,虽然在南京防守作战中有所损失,但是总体来说损失不大,第五师的损失不大,也就让第五师成为了北洋军南下各部队当中唯一一支没有受到重创的部队,就连后续增援而来的王汝贤第七师和第二旅都比第五师损失的大。

王汝贤的第七师损失主要是因为增援南下后,因为急着救援被围困的泰山镇冯国璋,后来又因为要求援困在南京南城的曹锟部,几乎从头到尾都是再猛烈的打着攻坚战,如此一来损失自然很大,总体伤亡也有数千人。

这些部队的伤亡人数全部加起来,倒是北洋军伤亡高达近三万人,其中第八师占了半数,剩下几支部队各有损伤。除了人员伤亡外,重武器损失更多,第八师就不说,整个师都没了,师属炮团也丢了一干二净,而第三师和第五师在撤退过程中,火炮之类的重武器也多数被遗弃,加上之前的战损,北洋军的火炮几乎损失过半。

如果说北洋军要把第三师、第五师恢复建制,人员兵力好说,但是武器装备的漏洞就不是那么容易填补的了,没有外来资金援助的情况下把现在的北洋军底`裤都当掉都重建不起来,不过北洋军体制和国民军不一样,中央没钱不代表下面各师没钱,比如张勋要重建第八师,袁世凯不给钱他照样也咬着牙重建,曹锟和靳云鹏要恢复第三师和第五师的战斗力的话,中央不给钱他们自己也会想办法的,上面不给钱自己搜刮就是了,简单的很。

冯国璋叹息着北洋军的损失,陈敬云也是在上海听着袁方回报苏南战事的相关报告,里面的伤亡数字的同样让陈敬云为之动容。

第二百五十四章 战损报告(二)

手指抽筋似的连写了两章,各位慢看,雨天再喝两杯去……

-----------------------

“参谋部根据各部队的上报已经做出了大体上的简报,司令请过目!”袁方拿着报告让陈敬云看,陈敬云接过来后一边打开随手翻看起来。此时袁方也低声解释着:“我军部署在浙北和苏南地区一共有六个师、三个地方守备团、一个一百零五毫米榴炮团、一个航空联队以及海军风方面的福州舰队。

其中部署在金华一带的第六师主要用于警戒浙北西部方向并未参战,三个地方守备团主要担负杭州、宁波等地的守备任务也没有参战。参与苏南战事的有我军警卫师、第一师、第二师、第四师、第七师以及航空联队和榴炮团和我军海军部队。”

“根据报告,各部队的累积伤亡认为分别为,第一师阵亡两千六百人,伤四千人;第二师阵亡九百人,伤两千三百人;第四师阵亡一千五百人,伤两千五百人;第七师阵亡九百人,伤一千人;警卫师阵亡三千五百人,伤两千五百人;海军阵亡五十人、伤百人。航空联队阵亡十人,伤三人。总阵亡人数为九千六百人,伤一万三千人。”袁方念着这伤亡报告时,声音也是带着丝丝的颤音,这轻飘飘的几句就已经代表着上万生命的流逝,上万人的伤残,数万个家庭的破灭。

陈敬云看着手中的报告,心中感触也是良多,为了所谓的中国统一,为了所谓的华夏复兴,诸多的年轻人或者热血的主动迎向子弹,或者是被督战队的机枪威胁下瑟瑟发抖的端着枪冲上了阵地,然后无一例外地倒在同胞射出的子弹之下。这一切到底是对是错陈敬云已经无法分辨,而现在陈敬云唯一所知道的是,要当一个政治家,要当一个军阀那心肠必须硬的和坚石一样,把那些活生生的生命全都当成一个数字,对待敌人冷血,对待自己人要更冷血。

如果说那些将军们都是冷血的刽子手,把敌人或者自己的士兵都当成数字的话,那么发动战争的政治家就是恶魔。

心中的感慨自然不会在这个时候流露出来,陈敬云问着:“怎么阵亡的比例这么大?”

陈敬云对国民军的阵亡大体数字也是有所了解的,知道前后作战两个月来前线部队少说也伤亡了差不多两万人,毕竟补充的新兵都过万了,这伤亡人数怎么也是小不了的。但是他没有想到阵亡的比例会这么大,竟然差不多达到了近万人,这让陈敬云有些无法理解。

袁方解释到:“这个数字暂时还是估算数字,阵亡的比例大是因为战争前期我军第一师撤退时无法带走伤员,警卫师从南京撤退时也无法带走重伤员,参谋部就将这部分人判定为阵亡。另外由于医疗条件的落后很多重伤员无法得到治疗,大批伤员死亡。”

国民军现在的医疗体系还极其薄弱,在前线作战的时候根本无法有效的为受伤的士兵们提供战场治疗,很多士兵受伤后只能痛苦的等死,就连一些低级受伤军官也有时候因为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而死亡,而在机动作战的时候,受伤和阵亡没什么区别了,至少警卫师从南京泰山镇撤退的时候,就没能够带走大多数的伤员,留下来的不是被杀就是被俘。就算受伤士兵有幸得到了战场上的临时治疗,甚至被转运到了后方战地医院中,部分也会因为受到感染,一旦受了感染后,截肢是小事,有些则是无法撑过去而死亡,真正能够从伤兵营里平安无事重新出来的重伤员屈指可数。

事实上,医疗体系的落后并不限于国民军当中,中国的其他军队大多如此,甚至外国的列强军队也好不到那里去,重伤和死亡没什么区别。这个不是说什么训练啊水平上面的,而是受限于医学的发展,只要抗生素没有被发明出来,战场受到感染后就无法治疗,那么阵亡和截肢的比例就不会降低,这一点不管是中[***]队还是外国列强军队都是同样如此。

另外,这还和国民军计算阵亡和受伤的方式有关,现在国民军对于阵亡的判定很简单,那就是死亡,不管是当场战死还是受伤后死亡又或者因为事故死亡等,甚至连生病都算进去了,现在的国民军可没那么多功夫来做那些详细的判定,所以只要是死亡的一律算阵亡。至于受伤的一般也是要进了战地医院登记过后才会计算在内,那些在前线作战中只受了小伤简单包扎后继续作战的轻伤战士并没有计算入内。不像后世美军里对阵亡的限定极其严格,只要不是当场死亡一律不算阵亡,哪怕是中弹后还有一口气那就受伤,哪怕是被被抬下阵地立刻就挂了都不算阵亡。

“根据我们的估计,我军和北洋军的伤亡比例大概保持二比三。不过敌我双方的火炮以及其他武器装备的损失差距较大,我军的重武器损失主要集中在第一师和警卫师部队,其余部队损失不大,但是反观北洋军,渡江作战的三个师重武器装备几乎损失殆尽,我军各部队已经缴获俘虏各型火炮五十余门,其中部分虽然已经遭到破坏,但是装备部已经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修复,由于火炮型号和我军的火炮型号相差不大,目前参谋部已经计划把这批火炮按照型号补充到各部队当中,弥补前期的作战损失。”

袁方继续说着:“另外海军方面也已经汇报,目前为止包括海容号和海筹号在内一共有六艘军舰受伤,一艘炮艇搁浅沉没,目前海军处已经打捞和对受伤舰艇进行修复。”

陈敬云一边听着一边道:“航空部队那边呢,飞机损失大不大?”

袁方道:“航空部队的损失到目前为止一共有一架侦察机被击落,三架侦察机因为其余故障而坠毁。四架轰炸机被击落,两架因为机械故障坠毁。战斗机暂无损失报告!”

陈敬云此时也是合上了报告书,国民军的损失尚在他的预计之内,对于两万人的伤亡结果并没有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事实上能够在战损比上甚至胜过了北洋军,这已经让陈敬云极为欣慰。

国民军作为一支成立不到一年多的部队,老底子只是第十镇而已,而这一年的紧急扩张后就和成军多年号称国内第一军的北洋军交战竟然能够和北洋军打个平手,甚至还一定程度上占据了优势,这让陈敬云自己也是觉得有些意外的。从战前的忐忑不安到后来的慢慢心定,这样的一个过程已经让陈敬云觉得极为顺利,事实上国民军的发挥已经超乎了陈敬云的预期。

而陈敬云也明白,国民军之所以能够很北洋军打成平手,除了武器训练这些因素外,和国社党在国民军中的推行以及福州军校也大有关系,这两个月战事当中他已经听到了太多关于国社党党员的事迹,比如杜云鹏就是其中一个典型。那些加入了国社党的基层年轻军官们,他们以国社党员的身份自豪,更视为国社党主席陈敬云为精神领袖,用着最热血的方式带领部队作战。同时,福州军校在短短一年内为国民军提供了大量的基层军官,之前的一月期速成班和三月期的正式班为国民军提供了大量的合格基层军官,也许他们的军事素养还不如那些国民军的中高层军官们,但是历尽一年战事后,这些年轻军官中已经涌现了一大批人才,晋升为校官的福州军校毕业生更是大有人在。而现在福州军校已经停办速成班,用扩大规模的三月期正式班为代替,同时设立了半年期的高级班,主要用于中级军官的进修培养。而福州军校和国社党是相互成型的,因为几乎所有的福州军校毕业生都是国社党的党员。

陈敬云觉得自己似乎已经看到了一支有着信仰的军队正在慢慢成长,不管这支军队的信仰是什么都已经不重要,哪怕它信仰的是撒旦魔鬼,只要能够提供军队的战斗力,陈敬云都会毫不犹豫拿来用,更不要说那些被后人视为猛兽的民族主义了。

鉴于国社党在国民军中的积极作用,党部需加大对推行力度,吸收更多的军官和优秀士兵加入国社党当中来!这是陈敬云对国社党委员会秘术长钱翰朗提出的新一轮指示。

国民军在苏南战事中损失很大,不过人员和武器方面的补充一直都在进行,所以目前苏南前线的各师都还保留着主要战斗力,这和北洋军是很大的不同。北洋军里头袁世凯可不会把训练了两三个月新兵后补充到各师当中,曹锟和靳云鹏要恢复部队的兵力就只能自己招兵,袁世凯是只给编制和部分经费装备,人员以及所欠装备经费是下属各将领自己解决。

而这也就造成了苏南战事当中,北洋军各部队损失惨重,但是得不到新兵的补充,只能拉一些壮丁,要增援的话袁世凯也只能成建制的抽调主力部队前来。而国民军的话,则是一直可以持续不断的得到新兵的补充,这些训练好的新兵虽然战斗力和老兵无法比较,不过几场仗打下来后如果还没死,那么也就成老兵了。

这样的一加一减,也是后期北洋军曹锟第三师和第五师以及张勋的部队在南京失利的重要原因。因为他们北洋军是越打越少,而对面对的国民军番号没变,部队的兵力也可以一直得到补充,长久以往双方的差距就大了。

不过不管怎么样,这让双方都损失惨重的苏南战事已经是进入尾声了,南京之战已经结束,北洋军和国民军围绕着南京进行的苏南战事也就结束了主要的战斗,尽管扬州方面还有着战事但是已经不影响大局。

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驻上海领事法磊爵士提出的议和方案也就送到了陈敬云面前。

第二百五十五章 和谈倡议

6.5K二合一章节,情节不好拆分就不分章了,直接发!

------------------------------

“我想知道,这是贵领事个人的意见还是贵国公使的意见?”陈敬云一手拿着茶杯,另外一手的手指则是有节奏的在椅子的扶手上敲击。

在陈敬云对面,英国驻上海领事法磊爵士同样面部保持着微笑,喝了口陈敬云府上的好茶后才道:“这是朱尔典阁下的意见,同样也是我个人的期望!”说到这里,他略微停顿了会,又是喝了口茶后才继续道:“贵军和北洋军在苏南地区的交战已经严重影响到无辜人们的生活,战事导致的津浦线不能正常运转,长江航运更大受大极大的影响,这些除了影响到贵国人民的正常生活外,同样也影响到了我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商人们的正常商贸活动。”

“战事爆发两个月以来,我已经接到了众多商人的来信,向我反映他们正常商贸活动受到战事影而导致出现呢重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仅仅是我国商人这两个月来就已经损失高达上百万英镑。身为帝国驻华外交人员,我不能无视他们的请求。”

陈敬云对此不以为然,战争嘛,肯定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商业活动,这一点不但对各国商人在华商业活动有所影响,更对本国商人的正常商贸活动影响更大,不过这并不能成为外国干涉中国内战的借口。事实上,苏南战事虽然一定程度上对商业活动有所影响,但是绝大部分都是对国内商人,对于外国商人而言,这种影响是有限的,不管是国民军还是北洋军都是保持相当谨慎的,在战火纷飞的时刻里,除了南京战事最紧张的那几天外,实际上长江的航运一直都没有停止,各国商人的轮船依旧能够正常通过长江流域,甚至津浦线一定程度上还保持了正常的旅客运载。

影响虽然有,但是绝对不大,远远达不到需要到各国政斧出来干涉的局面,各国政斧的政治干涉也不是什么便宜货色,可以随便就拿出来用的。能够让朱尔典为之侧目并让法磊爵士出来找陈敬云的,没有一定分量可不行。

事实上,陈敬云自己也能够猜测地出来朱尔典的心思,无非就是想要支持袁世凯,压制国民军的势力扩大,尤其是在击败北洋军沿着津浦线北上掌控中国政权而已。目前而言,英国方面的远东政策在朱尔典的倡导下已经定下了大体的基调,那就是支持袁世凯这个中国最有实力的军阀来维持中国的统一,避免中国陷入动乱从而影响到英国在华利益,更不想因为中国的动乱而影响到英国的整个远东政策。但这种对袁世凯的支持并不是绝对的,更和朱尔典和袁世凯的私人亲密关系无关,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尤其是英国这种议会明煮国家的政策很难会因为一个人的因素而改变,而朱尔典身为一个标准的英国官僚主义者,脑子里装的都是曰不落帝国,不会因为他和袁世凯的私交而影响到他的正常判断,英国之所以目前支持袁世凯很简单,因为他有能力维持中国的统一而已。假如换一个人,比如陈敬云,在陈敬云不反英,承认英国在华利益,并且有足够的威望和能力维持中国统一,那么英国方面也会毫不犹豫的支持袁世凯。在国家利益面前,任何选择都是从残酷而现实的。

然而很不辛,现在袁世凯依旧是中国唯一有能力统一并维持中国统一的人,他在个人威望上放眼国内,其他人是拍马也赶不上,孙文不行,其他的黄兴,宋教仁之流也不行,而新兴势力的闽浙陈敬云和云贵唐继尧更是差的很远。对比袁世凯,他们都有很大的局限姓,比如孙文等人,他们大多只限于革命党内部的支持,工商阶层尤其是传统的士绅阶层对他们还是比较反感的。而陈敬云则是由于崛起时间太短,加上个人的年轻导致政治威望基本只限于国民军控制区内,而对于内国其他民众而言,陈敬云这个人还太过陌生,太过稚嫩。尤其是北方的士绅工商阶层根本就无法相信也无法想象把中国的未来交给一年仅二十五岁的毛头小子,哪怕这个年轻人已经手握十万大军,掌控数省地盘也不行。至于其他南方军阀,就更不行了,之前能够在南方和陈敬云相提并论的蔡锷自动下台北上,继任的唐继尧在威望上无法和蔡锷相比,同样也无法和陈敬云相比。

除了这种个人威望比较玄乎的条件外,北洋军的实力更是关键。北洋军的数十万大军放眼国内是暂无敌手,哪怕是现在的国民军也不行。别看国民军在苏南地区和北洋军打了一仗,而且还是取得了不小的胜利,但是这种胜利是有着众多条件而形成的。首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北洋政斧由于缺少足够的军费,导致不能支撑太多的部队上前线作战,苏南战事中满打满算也不过四个师一个旅,这还是逐次投入的结果。假如北洋军获取了足够的贷款,当军费不在困扰他的时候,北洋军全军南下,少说也是十个师,然后加上北洋军体系下的其他军队,比如定武军、安武军、毅军等等,这些军队虽然暂时还没有改编为北洋军中央陆军的编制,但是这些军队和北洋军的联系是千丝万缕,乃是同属于北洋这个体系之下。这些军队加起来数十万之数,一旦有了足够的军费用起来的话,那么就是横扫南方诸军阀的态势,到时候别说国民军读力支撑,哪怕就是和孙文联合起来都很难抵挡。

所以尽管北洋军有着诸多问题,但是就目前来说,北洋军依旧是唯一能够维持中国统一的势力。至于未来的事谁也说不清楚,谁也不知道过几年袁世凯会不会晕了头当皇帝,更不知道国民军会发展到那种地步,说不准以后能取代北洋军也不一定。

不过未来的事情还没有发生,而眼前的利益是需要保证的,这也是法磊爵士今天来的目标。

了解到英国方面的意向后,更从法磊爵士口中得知这次的和谈倡议不但英国方面提出,而且还是各国列国方面的意思,这就不得不让陈敬云慎重考虑了。

送走了法磊爵士后,陈敬云自己也是一个人呆在书房里陷入了沉思,考虑着目前的苏南战事,考虑整个国内局势,更考虑着国民军的未来,思虑半天后觉得这个和谈还是有必要谈的,至于怎么谈那里另外一回事,但是谈是要谈的,国民军在前期作战当中,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果,控制了长江以南地区,尤其是控制了南京这个战略要地,切断了北洋军大举渡江南下的通道,使得曰后北洋军要南下的话困难大大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进行下一步战事却依旧是个麻烦事。

是大举渡江一举夺取江北,然后沿着津浦线北上,来一次彻底的北伐?还是和北洋军保持现有态势下的军事对持?

然而这两个选择都不是什么好选择。

首先是北伐,北伐两个字不是说说就可以办到的,需要众多的条件相互配合。先不说国民军如果渡江北伐的话会遇到北洋军的顽强抵挡,更不提一路沿着津浦线上千公里的战线。单单是国民军内不所面临的困难也不允许国民军继续进行大规模的战事,甚至发动北伐战争。

国民军历尽苏南战事两个月,各方面的消耗都极其大,参战的数个师当中兵力都损失惨重,虽然前后补充了上万新兵和部分的武器装备,但是兵力和武器装备上都无法和战前相比较,现在各师都急需进行休整补充,尤其是还在扬州坚守的警卫师更是危机重重,继续打下去恐怕警卫师就得被完全打掉了。

除了人员和武器损耗外,国民军的后期供应也已经跟不上了,原本在南京战役发动之前国民军的弹药库存就已经到了很低的地步,期间早已经开始对各部队进行弹药限量供应,使得前线部队无法得到足够的弹药补给,南京战事一结束之后,后勤部干脆就大幅度降低长江南岸部队的供应,把主要的弹药供应都集中到了警卫师那边。然而尽管采取了限量供应,但是国民军的弹药库存也已经见底,根本无法凑够足够的弹药来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渡江北伐作战。

为了解决弹药问题,国民军想了很多办法,除了让福州兵工厂下属的各个兵工厂赶班赶点外也扩建生产线,自产严重不足之下又进行大量的采购,包括向曰`本和美国采购。不过曰`本现在由于平衡中国局势的缘故已经停止对国民军的采购供货,只剩下一个美国方面的来源,外购弹药不仅价格昂贵,更重要的是无法及时到达中国,这么长时间过去了,从美国采购的应急弹药都还没有回来呢。

在国民军储备到足够的弹药之前,国民军已经没有能力在苏南发起一场大规模的战事,更不用说渡江北伐作战了。除了陆军弹药外,海军的弹药也已经宣告枯竭,目前海军方面已经把主力舰队停泊在江阴基地,只在南京江面上保持有限的几艘军舰而已,并且已经停止和北洋军方面的大规模炮击行动,这一切都是限制于弹药的紧缺,海军处已经上报陈敬云,称目前海军的剩余弹药已经严重不足,而为了保持对长江的封锁阻断北洋军可能进行的渡江作战,海军处已经决定让大部分舰艇停止作战,保留最后的弹药用于曰后可能的作战,总不能让全部战舰把弹药打光了以后面对北洋军的可能渡江干瞪眼不是。

人员、武器装备、弹药的紧缺可以说已经让国民军失去了下一场大规模作战的可能姓。除了这些硬条件限制外,国民军参谋部内对于北伐也没有任何一个可行的作战计划,甚至之前连想都没有想过。在苏南战事之前,国民军的全部作战计划和构想都是围绕着南京一带的苏南地区,当初想的如何在北洋军的进攻下保住南京,依靠长江天堑抵挡北洋军的南下,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反客为主主动渡江北伐作战。

排除国民军的内部限制外,国内的其他军阀反应也必须注意,如果国民军大举北伐之际,国内南方军阀和陈敬云突然发难的话,那么国民军就得陷入绝境了,比如陆荣廷这人,袁世凯一直拉拢着他,而且还让陆荣廷当了广东都督,但是国民军现在控制了广东包括广州在内的东部地区,用脚趾头想都知道陆荣廷不会甘心当个有名无实的广东都督的,万一在国民军大举北伐之时桂军出兵广东的话,到时候面对两线作战的国民军不败都难。

除了陆荣廷外,就算是孙文和黄兴、柏文蔚这群革命党人的反应也不得不考虑,虽然说陈敬云以前也加入到了同盟会当中,现在陈敬云自己弄出来了一个国社党后,就和改组后的国民党矛盾重重,尤其是前段时间的浙江议会选举中,国民党摆在了国社党之下更让两党的冲突公开化,虽然现在两者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敌人袁世凯而保持了克制。但是谁也不会知道国民军北伐之际,国民党的军队会不会从江西和安徽对国民军发动攻击。这个举动而且还是有着很开明的前进,国民党要是能够趁着国民军北伐之际攻占福建和浙江,那么孙文所领导的国民党势力就能够控制四省,届时就有了和北洋军一争高下的资本。

人心这个东西,是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尽管发生这些事情的可能姓不大,但是必要的防范还是要的。这也是国民军在苏南战事中打的那么辛苦,但是始终没有抽调浙西金华的第六师、福建第五师、广州第三师到苏南参战的原因,甚至连新编的第八师和第九师都还待在福州呢,根本就没有外调的迹象。这些军队留在后方除了守备地方之外,更重要的自然是防范陆荣廷或者孙文的革命党人趁火打劫。而有了这些牵制后,以国民军目前的兵力,也只能在苏南地区集中五到六个师的兵力进行渡江北伐。而这样的兵力哪怕就算是再自大的国民军将领都看不到胜利的希望。

北洋军现在在江北地区还剩下三个师一个旅,然后京畿和东北还有大量军队呢,主动派到南方来作战或许困难重重,但是防守作战有关系到整个北洋体系存亡的情况下,国民军要是能够一路顺利北上才见鬼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10页  当前第10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06/41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辛亥大军阀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