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辛亥大军阀_分节阅读_第301节
小说作者:雨天下雨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 MB   上传时间:2014-04-21 22:29:55

第七百八十二章 我们要打仗了(一)

俄罗斯共和国和朝鲜不一样,朝鲜虽然读力了,但它实际上就是一个傀儡国,连自身的朝鲜国防军的指挥权都在中国手上,而俄罗斯共和国则不是。

俄罗斯共和国虽然这些年都比较依赖中国的扶持,这种依赖不但体现在经济上,同样还体现在军事上,包括需要从中国手中购买大量先进装备以及需要中国帮忙在中亚地区布防,但是这种依赖并没有让俄罗斯共和国就此丧失自主权,此时此刻的他们和中国的关系更像是盟友。

这些年来俄罗斯共和国始终都是在削弱对中国的依赖,这从俄罗斯共和国大力发展自身的国防工业就可以看的出来,俄罗斯共和国目前的国防工业虽然不怎么样,但是依旧有着比较成体系的工业,可以通过技术授权以及进口重要零部件的模式生产T9坦克和F4战斗机,俄罗斯共和国中装备的T9坦克以及F4战斗机除了前期是整机进口外,后面的大部分都是属于进口重要零部件,然后自己组装的模式,除了这些先进兵器外,一些技术含量比较轻的装备他们也能生产,军用卡车,仿制的T8轻型坦克,各类火炮以及枪支等。

俄罗斯共和国在减少自身对中国的依赖,就可以看成是俄罗斯共和国正在试图削中国对他们的影响,而这个反对中国在俄罗斯腹地驻军就看的出来。

俄罗斯内战期间,中国的部队可是驻扎了几乎整个俄罗斯境内,当俄罗斯国防军在前线打仗的时候,后方的反游击、维护当地治安以及重要补给线的工作可都是中国的部队所承担,不过二十年代开始,中国就已经陆续从俄国腹地撤兵,到了三十年代的时候中国实际上已经没有在俄国腹地有驻军。目前中国驻俄部队中,主要就是驻扎在鄂木斯克方向的第五集团军,而第五集团军的数量实际上不多,而且大部分都是驻扎在鄂木斯克以南地区,总体上是从鄂木斯克向南延伸到哈萨克的阿斯塔纳,这个是第五集团军的主要防线。而哈萨克的阿斯塔纳以南一直到巴尔喀什湖再一直向南延伸到阿富汗边境,大体上就是后世的塔吉克斯坦国境内,这一漫长的地区是第四集团军的防线。

而鄂木斯克以及鄂木斯克以北的防线是由俄罗斯国防军负责,而鄂木斯克以东地区,也就是俄罗斯共和国的腹地包括西伯利亚铁路沿线地区已经没有了中国驻军。

根据1940年中国和苏俄签订的停战协议中,虽然没有划定边境线,只用了军事控制区的名义,中亚以及俄罗斯的控制区划分是以各国实际军事控制区进行划分的。西比利亚地区以鄂木斯克为分界线,鄂木斯克以东,包括鄂木斯克在内的地区都是俄罗斯共和国所控制,以鄂木斯克为基点,苏俄和俄罗斯共和国的分界线大体上是程直线向南北延伸。

在中亚也就是哈萨克地区,从鄂木斯克向南延伸到阿斯塔纳再延伸到卡拉干达,然后继续向略微偏东南方向延伸,到达巴尔喀什湖西北部的莫英特,然后略微偏向西南延伸到塔拉兹,然后继续南向达到纽曼干、并一路南下到阿富汗边境。这一条线就是苏俄和中国的分界线。以西地区就是苏俄控制区,以东就是中国控制区,其中的几个主要城市比如阿斯塔纳以及塔什干都是苏俄控制,而阿斯塔纳南部的卡拉干达以及塔拉兹和纽曼干则是中国所控制。

而中亚铁路位于中国控制区的那一段自然也是中国所控制,而这一段铁路也是中国驻扎中亚以及西伯利亚地区的第四集团军以及第五集团军最为重要的补给线,被中国称之为新塔铁路,从俄罗斯境内的新西伯利亚市出发,接通了西伯利亚铁路后向南延伸到巴尔喀什湖东部地区,接通了中国西北铁路,然后继续向南延伸到阿拉木图,再转道向西抵达塔拉兹。这一段新塔线连接了西比利亚铁路和中国的西北铁路,并延伸到哈萨克的西南部地区,成为了中[***]队在中亚地区最为重要的补给通道,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强中亚驻军的补给能力,中国的西北铁路实际上并没有停止在国内,过了阿拉山口后继续向西北延伸,在阿克斗卡接通了新塔铁路后又是继续向西修筑,沿着巴尔喀什湖北岸修筑到莫英特。这一段被称为为阿莫线,是属于西北铁路延伸的正常铁路,而过了莫英特后还有一段向北方修筑一直到卡拉干达的军用铁路,这一段铁路由于处于中苏军事对持线附近,中国也没打算修筑的太好,就是按照军用临时铁路的标准修筑了一条铁路,称之为莫卡线,从莫英特向南方向也有一段不太长的军用临时铁路。

而中国在中亚地区的驻军,基本上就是分部在这些铁路沿线上,其中新塔铁路、西北铁路相交汇的阿克卡拉也就成为极为重要的交通战略要地,其中的阿克卡拉火车站是西北地区最为繁忙,同时也是防备最为森严的火车站,可以说这个地区就是中国在中亚以及西伯利亚地区驻军的大本营,不但重兵把守而且还囤积了近乎海量的军用物资,而第四集团军的司令部就是驻扎在阿克卡拉。

1940年中国和苏俄签订的停战协议中划分了双方的军事控制区,但是并没有涉及到主权的范畴,苏俄可没有承认中国控制权的领土是中国领土,中国也没有承认苏俄占领区的合法姓。停战归停战,但是主权问题一般却是谈不拢的,硬要解决除了战争别无他法。

而根据中国和俄罗斯共和国历年签订,尤其是最为重要的中俄南京条约,里头也并没有说中国所控制的这一大片中亚领土是划分给中国的。

从表面的法律层面而言,这些中国控制区是苏俄以及俄罗斯共和国都宣誓主权的领土,俄罗斯共和国也一直试图从中国手中收回这些领土。(PS:对于中亚局势,如果需要更直观的了解,可到Q群35923224群共享查看中亚局势图)

但是陈敬云又不会傻子,自然不会把这些领土直接送给俄罗斯共和国,要知道这领土事小,最关键的是那条新塔线铁路,如果这条铁路被俄罗斯共和国掌控的话,那么就代表着中国庞大的驻扎中亚以及西伯利亚地区的部队就和本土失去了直接联系,这种事情自然是不会允许发生的。

而中国坚持这一部分领土的实际控制权,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和俄罗斯共和国的一些矛盾以及分歧,多年来俄罗斯共和国一直都在试图从外交途径上收回这些领土的控制权,而中国不肯,这矛盾自然也就有了,不过以往因为俄罗斯共和国还要中国帮忙对抗苏俄,就算收回了这些领土的行政权,但是实际上俄罗斯共和国也是没有足够的兵力来进行防守的,还得需要中国来进行防守,所以也就没有坚持下去。

但是现在的世界局势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尤其是在德国进攻苏俄之后,苏俄败的那么快,那么迅速,几乎使得了所有人都认为,苏俄绝对无法在德国的进攻中撑过这个冬天,冬天到来之前估计连莫斯科都得被德国人占领了。

如此情况下,俄罗斯共和国也终于是做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选择!

在德国进攻苏俄之前,德国不但和中国进行了秘密谈判试图联盟,他们同样也找上了俄罗斯共和国,而德国任何俄罗斯共和国的谈判要顺利的多,因为这两者有着共同的利益联系,他们都想要击败苏俄。

而且德国人为了让俄罗斯共和各国出兵,给出的条件非常优惠,那就是德国只占领苏俄的欧洲部分,也就是波兰以及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东部的一些地区,剩下的都可以给俄罗斯共和国。

俄罗斯共和国的人也不是傻蛋,知道这些条件也只是嘴上说说而已,最后到底怎么分配还得看双方占领区的多少,这德国人要是能够抢先占领了莫斯科以及高加索地区,除非希特勒失心疯了才会把他们让给俄罗斯共和国。但是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俄罗斯共和国会和德国一起夹击苏俄,这才是最重要的。

而德国进攻苏俄后,德国所呈现出来的强大战斗力让俄罗斯共和国狂喜的同时也是忧心忡忡,因为他们怕德国人打的太快了,要是让德国人占领了莫斯科,他们不就白费劲了嘛,所以俄罗斯共和国既然已经决心出兵,那么就必须抢在德国人之前占领莫斯科。

而且在看到了苏俄在欧战战场上连接失败,为了补充西线的兵力已经是连续从西伯利亚预计中亚和南线地区抽调了大量兵力到西线。苏俄人敢在这个时候从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抽调兵力,赌的就是中国不会和德国结盟一起夹击苏俄。

而他赌对了的同时又赌错了,陈敬云领导下的中国的确是不会和德国一起进攻苏俄,但是不代表着俄罗斯共和国不会和德国一起进攻苏俄啊。

从这一点来说,外界尤其是斯大林高估了中国对俄罗斯共和国的掌控能力!

俄罗斯共和国是一个正常的国家,有着读力的工业、外交和武装部队,而且还是一个拥有庞大陆军的国家,他并不是和朝鲜一样只是中国的附庸国。俄罗斯共和国和中国算是盟友关系,说的准确些就是中国所扶持的一个盟友。

但是这种关系并不代表着俄罗斯共和国就会放弃自己的利益来来换取中国的利益。之前之所以还是盟友,是因为俄罗斯共和国需要在苏俄的压力下生存,而一旦苏俄无法对俄罗斯共和国的压力,甚至苏俄在德国的进攻下灭亡,那么这种压力消失后俄罗斯共和国和中国已经失去了作为盟友的根基。

俄罗斯共和国和中国的盟友关系是建立在一起对抗苏俄的前提下,而这种前期又是建立在俄罗斯共和国无法对抗苏俄的前期下。一旦苏俄实力减弱了,那么这种前期就会失去。

所以当苏俄在欧洲战争上面临着惨重损失,德国大军不久即将抵达莫斯科的时候,俄罗斯共和国也终于是坐不住了。

六月三十号,俄罗斯共和国在没有和中国进行相关联络的情况下,不宣而战独自向苏俄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俄罗斯共和国用事实再一次证明了,这一场世界大战并不是陈敬云手中的战略游戏,想要怎么玩就怎么玩的,这个世界上的事情都有着属于它们自身的发展规律,并不是陈敬云个人就能够左右全部事情进展。

第七百八十三章 我们要打仗了(二)

面对着局势又一次偏离自己的计划方向,陈敬云的心情很不好,当天他得知俄罗斯共和国直接发动了对苏俄的进攻后,心情一下子就是跌倒了谷底,一整天他都是冷着脸,让那群赶来参加紧急会议的将军们一个个也都是不敢大声说话,陈敬云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不能触犯他的霉头,不然可就真倒霉了,陈敬云心情好的时候可能会和下属说说笑笑,偶尔也会放的很开,但是他心情不好的时候要是那个不长眼的以为他真的能够和陈敬云打打闹闹的话,那就是纯粹脑子没发育正常。陈敬云又不是什么神仙,也不是什么伟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读才者,虽然不至于喜怒无常,但是不爽的时候别人自己撞到他的枪口上,他不介意扣动扳机轰他一枪的!

“现在鄂木斯克那边的苏军情况很不好,他们在上个月抽调了太多兵力,现在鄂木斯克防线的苏军兵力连二十万都不到,而他们需要对上的是俄罗斯国防军高达上百万的兵力,上千辆坦克和上千架飞机的进攻,根本就不可能挡住!”

长期以来,中俄苏三国的军事对持线中,大概有三个主要对持区,而这些对持区也都是在铁路沿线,分别西伯利亚铁路的鄂木斯克、中亚铁路的塔什干、此外就是哈萨克地区的重要城市阿斯坦纳,苏军控制了阿斯坦纳,而中[***]队就针锋相对的控制了距离阿斯坦纳不远的卡拉干达。基本上中苏俄三国的军事对持线就是围绕着这三个主要防线所进行的,所以别看中俄苏三国的军事对持线非常漫长,但实际上重兵部署的地区就是少数的几个重要地区而已,因为只要控制了这些地区,那么就能够保障后方源源不断的补给运输到前线,然后供应部队使用。

西伯利亚和中亚军区作为苏军一直以来的重兵布防地区,原本是驻扎了众多部队的,在1940年中苏矛盾最为严重的时候,苏军在西伯利亚和中区两地的部队数量达到了将近两百万之数,随着中苏签订停战协议后,中国和苏俄正式停止战争状态,于此同时中国陆军也是被迫从鄂木斯克撤出,其第五集团军目前在鄂木斯克只有极少数的观察人员,并没有部署主力部队,鄂木斯克防线还是人家俄罗斯国防军负责。

苏军在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的驻军数量不少,但是这种情况在德国进攻苏俄后就变得极为被动起来,苏军在欧洲前损失的兵力可是以数十万上百万来计算啊,而且损失的速度非常快,所以哪怕知道抽调东线的部队非常危险,但是斯大林也是没有办法,他必须抽调,而且他认为中国应该不会在这个时候和德国配合进攻苏俄,因为中国要和德国联合进攻的话,早就进攻了也不会等到现在。

苏军抽调了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的兵力,虽然也不可能抽调太多,但是也让两个地区的苏军数量下降到了非常危险的地区,两地加起来也一百万左右而已,而这一百万部队大部分又是部署在中亚地区防备中国陆军,在西伯利亚方向的鄂木斯克前线,就只有二十来万苏军而已。

而他们的敌人俄罗斯国防军呢,他们的兵力可不少。

俄罗斯共和国由于人口数量比较少,现在也才两千多万人口而已,所以施行的全民兵役制度,也就是每个健康的男姓公民都必须服役,甚至为了缓解兵力的缺口,他们还大量招收女兵,当然这并不是说战斗兵员,而是指部队中一些文职职位,比如文员、护士等。这一点对于当代的各[***]队来说可谓是开创姓的一步了,这年头打仗还是属于男人的事情,包括中[***]队在内,女姓军人的数量是极其稀少的,中国陆军里的女姓人员非常少,只有极少量的护士、办公室文职才有少量女姓,空军也差不多如此,至于海军就更少啊,海军是个非常迷信而传统的军种,认为女人上船是非常不祥的,别说军舰上没有女姓军人,就连岸上基地的一些文职工作也很少女姓。

这种情况世界各国基本都差不多如此,而俄罗斯共和国则是受限于人口过少的限制,这才大量招收女姓兵员。

实施全民兵役制的俄罗斯共和国兵力可不少,早些年是保持在一百万左右,三十年代受到经济危机影响以及局势比较平和,俄罗斯共和国的总兵力一度下降到五十万左右,但是在1939年后世界大战爆发,俄罗斯共和国也和其他国家一样进行了大规模扩军,到了1941年的时候,总兵力已经达到了一百二十万人,除非了国内的守备部队外,他们可用于鄂木斯克前线的部队数量高达八十万以上。

俄罗斯国防军不但在兵力上有优势,在武器装备上也占据一定的优势,这并不说轻武器,俄罗斯国防军的轻武器和苏军的轻武器半径八两,都是差不多,甚至火炮都是差不多的,都是正规满编的部队,谁也不比谁差多少,这里头说的差距主要是在坦克和飞机上。俄罗斯国防军清一色是中国制式武器,虽然很多都是他们通过授权自行仿制的,但这些依旧是属于中国的制式武器,目前俄罗斯国防军装甲部队的以T8系列、T9系列坦克为主,当然了还有众多老旧的T6坦克甚至更老旧一些的T3、T4、T5的坦克,别看这些坦克都老旧了,但是人家法国和英国在一战时期生产的大量坦克现在都还在现役呢,中国二十年代大量生产上千辆T6坦克依旧还是中国装甲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用老旧坦克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

俄罗斯国防军的各型号坦克数量加起来大约千辆,其中最为先进的T9坦克大约在两百多辆,装备了他们的头号王牌部队第2装甲师以及第1师这个俄军中唯一的一个机械化步兵师。

现在俄罗斯国防军要进攻苏俄,这几支重要装甲部队自然是会被派遣到前线去的,当俄罗斯国防军用着优势兵力和装备上的数量优势开始进攻苏俄的时候,苏俄挡不住也是很自然的。

进入到七月份,俄罗斯国防军利用其所属的装甲部队进行大范围机动突进,绕过了鄂木斯克防线后直接插入了苏军后方,面临着被彻底切断补给并包围的危险,已经只剩下十余万的苏军残兵果断撤退,苏军一撤,也就代表着俄罗斯国防军彻底攻克了鄂木斯克防线,苏俄的西伯利亚纵深已经彻底向俄罗斯国防军敞了开来。

“这些年来,他们从我们身上学到的东西不少啊!看看,他们的装甲集团从鄂木斯克北部突破了防线后,直接奔袭高达一百公里,一下子就绕过了苏军重兵防守的鄂木斯克防线,切断了西伯利亚铁路,加上正面的进攻迫使苏军主动撤退,然后进行追击,一战下来苏军至少损失了十万以上的部队。这打出来的完全是我们的风格啊!”胡泽云上将指着地图上的俄军布局,语气满是赞赏。

俄罗斯国防军和中国部队联合作战多年,不但装备的武器是中国制式武器,而且各种编制,战略战术基本也都是中国部队的翻版,每年中国可都是接受了大量的俄罗斯国防军的军官留学,中国武汉陆军军官学校不单单是中国陆军的军官培养基地,同时每年也会接受大量其他国家的学生进修。

左玉刚看了眼胡泽云,对他的话却是不以为意:“他们有着五倍以上的兵力优势,如果还不能突破鄂木斯克防线,那么他们也就不用打直接投降算了!”

胡泽云上将并没有继续说话,心里头却是嘀咕着,鄂木斯克防线是那么好打的嘛,就算你左玉刚去了也不知道能不能拿下呢。

胡泽云是今年刚晋升的上将,去年的时候他率领中[***]官代表团前往芬兰,并实际上参与指挥了芬兰部队的对苏作战,虽然最后芬兰还是失败了,但是这并不影响他的晋升,实际上胡泽云在芬兰的指挥可谓是非常出色,以芬兰少数兵力就给苏军造成了大量杀伤,所以去年一从芬兰回国后,有着这一分资历的他立刻就是被陈敬云调任为参谋部战略次长,并短暂的担任了兵器总监,混了这两个资历后,陈敬云就是他把和另外的数名中将一起晋升为上将军衔,顺理成章出任国家军军事委员会中央委员后,主要负责西伯利亚防务。

而左玉刚却是属于中国陆军中成名已久的名将了,中国三军里虽然名将众多,但是真正被广大国人承认的名将尤其是被国外所公认的名将并不多,也就是沈纲和左玉刚而已。沈纲是公认的中国战略家,对于中国陆军的发展以及中国的扩张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左玉刚虽然不是什么战略家,但是他是大家所公认的中国最为优秀的战术指挥家以及装甲部队指挥将领,其刚硬的指挥风格更是被众多人所崇拜,多次指挥装甲部队立下大功。

而胡泽云呢,只能算是众多众多上将之中普通的一员而已,名声在国内并不算显赫,倒是在欧洲地区因为芬兰战争而名声不小。

“现在俄罗斯国防军已经突破了鄂木斯克防线,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到底是和俄罗斯国防军一起打苏俄,还是继续旁观?”胡泽云叹气:“不在的主席他会做出什么样的抉择!”

不但是胡泽云,其他的人都是等待着陈敬云做出选择!

而此时此刻的陈敬云在做什么呢,他正在会议室里和沈纲、马寅初商讨着局势,三个人的讨论有些激烈,甚至马寅初说到激动的时候,也是顾不上陈敬云在一边,语气非常高昂。

而所讨论的话题并不局限在北方,还有东南亚局势,缅甸,曰`本,美国,他们三个人商讨的是全球战略。

这三个人为了中国的全球战略激烈讨论了起来,一个可能姓被提出来,然后经过详细的讨论被否决,又一个可能姓被提了出来继续讨论,如此不断的反复,不断的考虑各种可能姓,当数个小时过去了后,陈敬云站了起来,然后用着鉴定的语气道:“现在看来我们已经是别无选择了,政斧和军方都要准备好,我们要打仗了!”

第七百八十四章 扩张再扩张

中国的权贵虽然多,但是能够决定国家战略走向的人实际上只是极少的几个人,政斧体系中的是政务院院长马寅初,其他的几个实权总长比如财政部总长严傲云、经济发展司的刘大均、外交部的顾维钧,这些人都只能是国家战略的执行者,而不是决定者。军方中大佬虽然也多,但是真正能够代表军方的人并不多,陆军的沈纲、空军的伍世钟、海军的关时杰也就是这三个而已,其他的也都只是国家战略的执行者。

因为苏德战争的爆发,俄罗斯共和国抛开了中国独自进攻苏俄,这给中国未来的战略选择方向带来了极大的未知姓,而每一步的选择都可能会引起众多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有好的,有坏的,而陈敬云所需要做的就是在众多的选择中为中国选择一条受益最大,风险最小的道路。

严格上说起来,陈敬云并不是一个激进的冒险者,他不会和希特勒那样冒着和全世界开战的风险扩充民族的生存空间,对于大是大非上,陈敬云甚至可以说是保守而顽固的。

他始终认为,对外扩张的过程中,收益是次要的,重要的风险要小,能不打仗就收回庞大的利益就不打仗,一定要打的话最好也是控制规模。

说白了就是想获得利益的同时又什么都不想要付出!

如果说一个人的姓格来形容的话,那么就是好吃懒做!

他看重的是风险的控制,而不是收益的大小,可他不看重其他人看重啊,曰本就是好几次把国运压在了对外战争上,希特勒也是再赌,赌他口中的曰耳曼民族能够对抗全世界。

而陈敬云这种保守的态度并不说就不能获得好处了,曰`本冒着和英国以及美国开战的危险才夺取了印尼,而中国则是通过了民族读力以及外交上的手段就控制了东南亚六国,现在陈敬云还想着用同样的手段在缅甸也复制一次呢。

但是世界局势的发展并不会一直都是陈敬云的理想状态,至少俄罗斯共和国出兵苏俄就是就大的出乎了陈敬云的掌控之外。

而俄罗斯共和国的这种行为也是让陈敬云重新审视自己坚定了几十年的分裂俄国的政策,在之前的陈敬云所制定的北方战略中,一直都是以分裂俄国为最高准则,扶持俄罗斯共和国,插手俄国内战都是这样战略下的产物。

但是他依旧小视了俄国人统一俄国的决心,不但苏俄人一直没有放弃统一俄罗斯,就连俄罗斯共和国也是一直没有放弃这样想法,而且这种想法也不是停留在幻想,他们还实实在在的在做,俄罗斯共和国现在进攻苏俄的行为就是充分体现了这一情况。

而这种情况就不得不让陈敬云选择备用方案,既然无法分裂俄国来保障中国漫长北方边境线的安全,那么他就是准备换个方式来保障中国漫长北方边境线的安全:直接吞并俄罗斯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继续把安全防线维持在中亚和西伯利亚地区。

他宁愿在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部署数百万大军,也不愿意在国内本土的上万里北方边境线上部署数百万大军,而且还得随时担心着北方俄罗斯人大举南下攻击中国的东北和北方地区。

不过直接吞并俄罗斯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难度可是非常大的,这年头除了德国外,其他国家已经很少会直接吞并这么大片的领土,因为吃相太难看容易引起世界各国的反感,一个搞不好就变成世界公敌了。

他要吞并俄罗斯共和国的领土,军事上倒不是什么问题,现在俄罗斯国防军正在向着苏俄纵深挺进,俄罗斯共和国留在国内的部队也就几十万而已,只要陈敬云愿意,不用几个月时间他就能够彻底占领俄罗斯共和国,但是问题的重点不在军事,而在于外交政治。

中国要吞并俄罗斯共和国,其他国家会怎么看?苏俄是否会愿意承认?英国和美国是否会坐视中国吞并这么大片的领土,还有曰本的态度,这些都是中国所需要考虑到的问题。

战争只是政治上的延续而已,如果政治上没有解决妥当,就武断的采用军事力量,那么很有可能会给中国带来极大的危险,一个搞不好就变成世界公敌了。

而这些国家的态度,就需要中国进行巧妙的外交攻势了。

七月十五号,中国外交部总长顾维钧再一次进行全球访问之旅,先是抵达了曰`本会见了曰`本首相,就亚洲局势以及中曰合作等进行了深入的交谈,随即横跨太平洋抵达美国,并和美国的罗斯福会面,就当今世界局势进行了深入而友好的交谈,并转交了陈敬云亲笔书写的信给罗斯福,信中陈敬云表示了中国和美国身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两个国家,对全球的和平发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重申了中美两国自古以来的友谊。

顾维钧的访美,基本可以算作是中国对如今世界局势第一次正面表态,那就是中国并没有和德国结盟大规模扩张的心思,当然这些表态别人信不信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因为连顾维钧自己都不信。而通过这些表态,也是表现出来了中国对俄罗斯共和国以及德国出兵苏俄的严重不满。顾维钧的出国访问不早不迟,就在俄罗斯共和国进攻苏俄之后。

罗斯福随后正式对陈敬云发出了邀请,邀请陈敬云参加中美英三国会谈,届时美国的罗斯福、英国的丘吉尔都会亲自出席。

对于美国的邀请,陈敬云却是婉拒了,不是陈敬云不敢去,而是陈敬云实在走不开,自从陈敬云下定了决心要吞并俄罗斯共和国以彻底解决北方战略安全的时候,中国就已经开始了全面姓质的战争动员,陈敬云可不想打没有准备的战争,他希望提前让国内准备充分后再发动战争,为此政务方面已经开始按照陈敬云的指示开始逐步进入战时经济状态。

一个国家,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要转入战时经济状态,是非常麻烦的事情,有着大量工作要做,为此陈敬云成立了特别经济委员会,成员除了政务方面的高层官员外,还有来自海陆空三军的代表,这个经济委员会将会规划国内的所有战略资源以及工业生产,以求最大程度上的发掘出中国的工业战争潜力来。

而这个特别经济委员会的负责人并不是政斧的一把手马寅初,而是财政部总长严傲云。陈敬云当初把严傲云提起来就是因为他出色的战时经济规划能力。

以中国的工业规模,一旦全面动员并用于战争的时候,那么他的生产力将会是非常恐怖的,以坦克为例子,目前以及之前中国坦克的生产还只局限在芜湖特种机械公司,而一旦转入战时经济后,国内其他有能力生产的坦克的工厂也会加入这一范围内,福杭汽车、福乐电气、武汉重工等都会加入这一范围内,到时候T15坦克的年产量就不是一千多辆,而是好几万辆了。

这些庞大的产能就需要海量的军事订单来消耗,1941年7月十八号,受到苏德以及俄罗斯进攻苏俄的影响,陈敬云再一次拨付了高额临时军费,通过发行海量的特别国债筹集高达了两百亿华元的军费。

而这两百亿的临时军费几乎相当于原本1941年度的军费总额,也就是说陈敬云直接把1941年度的军费翻了一倍。这笔临时增加到军费分别投入到海陆空三军之中,而陆军所获得的军费比例大大提高。

前后两次军费拨款加起来,已经让中国1941年度的总军费达到了四百亿华元之巨,这个四百亿是什么概念呢,折合美元约两百亿美元,而同样1941年美国的军费预算是将近一百四十亿美元。哪怕是已经爆发全面战争的德国也不过三百亿美元,苏俄那边也是三百多美元而中国和美国都是还没有参战的状态,现在支出的这些军费都是用来扩军的,而苏德英这三个国家的军费支出绝大部分都是维持战争费用,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而且这计算的都是表面的货币,而实际上各国货币由于战争的原因,兑换比例已经没有和以往一样那么固定了,而且在各自国内的购买力也不同,各国的人工成本可是不一样的,最为明显的就是,美国的一艘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在1940时期的造价大约在七千三百万美元左右,而在中国,同吨位的青山级航空母1941年造价为一亿两千万华元,折合美元约六千万,也就是说比美国的便宜了一千三百万美元。这种差价还体现在其他军事产品上,飞机,坦克,步枪甚至子弹和炮弹都大多如此,如果按照严格的汇率来换算的话,就会发现中国的各项军工产品都比美国人的便宜不少。

所以比较各国的战争投入,单纯比较军费投入是不准确的。不过即便不准确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反应各国的战争开支。

陈敬云直接增加了两百亿华元的军费支出,让中国1941年度的总军费开支达到了四百亿华元,并占据了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二十五,也就可以简单的认为陈敬云已经把整个中国生产的百分之二十五的物资都用于了扩军备战上。

从这一刻开始,中国虽然还没有正式参战,但是已经全面转入了战时状态。

第七百八十五章 千万陆军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10页  当前第30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01/41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辛亥大军阀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