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武夫当国_分节阅读_第115节
小说作者:闽南愚客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28 MB   上传时间:2014-05-14 22:54:26

  这一点不单单是他有所顾虑,相信包括段祺瑞、靳云鹏、曹锟这些北洋老臣们来说,或多或少都会有同样的忌惮。在袁肃还没有出现之前,他们这些人才是袁世凯真正的嫡系亲信,可袁肃与袁世凯毕竟是叔侄关系,哪怕二人之间有所隔阂,但毕竟是血浓于水。

  之前倒是没有什么,无非是袁世凯对袁肃这个小子种种作为有所包容,可通过前不久发生的“国会危机”这件事,联系到前因后果,以及袁肃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得不让他们这些北洋老臣们感到有一股潜在的威胁。

  首先是袁世凯在各种场合表露出愿意与宋教仁合作的态度,最后还特别派遣侄子袁肃南下去迎接宋教仁。到后来宋教仁顺利北上,前前后后与袁世凯经历多次密谈,虽然包括冯国璋、段祺瑞等人在内,外界都不清楚密谈的内容到底是什么,袁世凯和宋教仁是否达成合作的意向,可这的的确确是造成了对北洋集团的威胁。

  好在段祺瑞从中做了一些手脚,至于是什么冯国璋并不清楚,但是他清楚的是袁世凯最终打消了之前的念头。

  做为袁世凯的老部下,他同样可以猜测的到,一旦袁世凯下定决心来做一件事,那肯定是九头牛都无法拉拽回来的。换句话说,段祺瑞显然是用了一些不恰当的方法,最有可能的就是威逼和施压。

  身为北洋集团的领袖,被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威逼施压,个中滋味肯定不好受。

  显然因为这件事,同样会让袁世凯对之前的这些旧臣感到不放心。在这个时候袁世凯心中肯定会想着尽快摆脱这种不利于自己的地位,或许是在今后疏远段祺瑞、冯国璋等人,又或者是培养新的亲信势力。

  袁肃做为袁世凯的侄子,能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成为一旅官长,坐拥东直隶八县,放眼全国以及过去几十年的历史,这都是极其罕见的现象。

  无论是冯国璋本人,又或者是其他北洋的老臣子们,面对这样一个极有争议的后起之秀,怎么会能够安下心来?就算他们忠于袁世凯也忠于北洋集团,但大前提是个人利益不容有损。尤其是对冯国璋来说,他是直隶都督,可是袁肃的地盘也在直隶,这显然就是最直接的势力利益的冲突了。

  “还能怎么样,既然是上面的命令,那自然就得自从。”冯国璋语气不疾不徐的说道。

  “大人,若是段总长下的命令,显然是段总长要借此机会来消弱咱们。您试想,若是我们在前线一路高歌猛进,打的顺利了,功劳多少要分给这袁肃,并且这袁肃又是大总统的侄子,分的少了还不行。相反,若是咱们打得不顺,以袁肃这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不添乱倒罢了,一旦添乱那反而是哑巴吃黄连啊。”参谋官高昌允煞有其事的说道。

  “添乱倒不至于吧。这小子多少有点能耐,要不然怎么可能把王怀庆那老匹夫都赶跑了。怕就怕主弱宾强,到时候不好约束。”一旁的师景云一语双关的说道。

  “是啊,总之这就是一块烫手的山芋,不容易接纳也不容易打发。”另外一名参谋官深沉的叹了一口气,语重心长的说道。

  “你们把事情想的太复杂了。之前我本就没有派去任何消息和命令到滦州,期间这袁梓镜也没有发电文来询问,可见其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掺和这次南北纷争。此次他是被迫前来,但是段芝泉那边显然还是有另外一层意思。”冯国璋倚老卖老的说道。

  在场几人面面相觑一番,各自露出不同程度的思索之色。

  冯国璋忽然笑了两声,冷不防的说道:“说到底,段芝泉这人就是小鸡肚肠,什么事都要考虑到入微。此次他让袁梓镜的这支人马跟着一起来,说白了就是想把袁梓镜从近畿赶走,顺带的也让其在战场上一番消耗,省的让这个年轻人一路走过来太过轻松顺畅了。”

  听完冯国璋的话,三人自然明白是什么意思,不过说来说去这都是猜测。

  他们此次之所以接受上面的命令,带领大部队南下江苏,目的就是要趁着南北矛盾打下一片势力的根据地出来。江苏比起直隶来说,不仅远离近畿要地,更容易掌握省内大权,更重要的是江苏要远远比直隶更加富饶,无论是在公在私都是有利可图。

  哪怕段祺瑞真的是打算借机打压袁肃,将其赶出直隶省,但袁肃手里好歹也有几千人枪,出了直隶省还能去哪里?还不是跟着第二镇到江苏来。到时候这地盘划分的问题又该如何去解决、去权衡?

  高昌允寻思一阵,继而说道:“既然如此,不如我们调袁肃这支人马打头阵,硬骨头由他啃,我们就在后面坐收渔翁之利,岂不是更好?”

  冯国璋冷冷“哼”了一声,没好气的说道:“猪脑子吗?冲在前面,他便能先拔头筹。你们当真以为江苏那些所谓的革命军有多厉害,除了第八镇那几个营之外,剩下的全是乌合之众。说句不好听的话,即便是第八镇的人马也并非无懈可击。既然是打着咱们北洋的旗号,稍加变通早晚还是自家人。”

  他最后一句的潜台词,已经一目了然的指出了第八镇是可以通过策反和收买来分化力量。这本来就不是什么难事,尽管大革命那会儿第八镇担当过主力军,现在的统制官也是心向着革命,但当兵的可不会有那么高昂的热情。

  再加上中下层军官有相当一部分还是左右摇摆之态度,一旦觉察到情况不对劲,再经过稍微的劝说和引诱,很有可能立刻就会临阵倒戈。

  -------

  【明天启程返回厦门。希望各位读者大大能在返程途中顺顺利利,高高兴兴。过完节好好调整一下。】

  第73章,南北交锋

  师景云点了点头,深以为然的说道:“大人所言极是。打头阵虽说会有一定风险,可一旦拿下了一些重镇,不仅可以获得充裕的物资,甚至还能收编降军。到时候攻坚的那点损失根本可以忽略不计,反过来还会让其一跃而坐大,到那时后果不堪设想。再者,单凭这袁梓镜是大总统侄子的身份,到时候即便想要抢功都不容易。”

  另外一名参谋官不禁问道:“那我们应当如何处置?”

  冯国璋沉思片刻,随即说道:“先让第一混成旅担任后勤,一旦开战的话,将其调拨到偏远的小地方去收拾一些零碎的敌人即可。”

  高昌允连忙说道:“还是大人高见。”

  冯国璋鸣鸣自得的笑了一阵,脸色渐渐又恢复平静,说道:“先不管其他,袁梓镜的部队让他跟在咱们队伍后面,通知还在济南的鲍霆九,让他负责接应袁梓镜的第一混成旅。我部明日继续开拔南下,在徐州中转之后往港城和宿州方向挺进。”

  高昌允进一步向冯国璋请示道:“大人,那接下来是不是要通知下去,各部做好备战准备,随时准备应付向乱党军队发动进攻?”

  冯国璋沉稳的点了点头,缓缓的说道:“该来的总是要来的。不是我们下手,就是南边的那些人下手,这先机我们还是要掌握在手里才是。这样吧,就按照你的意思,把命令传下去,五月二十日,全军随时作战。”

  高昌允正声答道:“是。”

  随后,众人又具体商议了关于对南方用兵的详细战略战术部署。冯国璋的主张十分明确,他对徐州的张勋部仍然有所芥蒂,对方虽然是担当第一路的进攻部队,可终归不能完全放心。所以在进攻的布置方面,他要求第二镇兵分两路,一路与徐州江防营会合,一起沿着长江方向南下压进,另外一路则由港城沿着海边经淮安向盐城挺进。

  在战事的预测方面,显然江防营这边会承担大部分的阻力,冯国璋派去与江防营合作的部队会担任侧翼掩护,最主要的还是会控制整个战场的进展情况。既不能让江防营进展的太快,也不能让江防营坐享其成。

  关键的一点,还是要与另外一路从盐城方向挺进的部队达成一致协调。

  一旦双方进展达到一定的默契,便可以在同一时间向南京发动渡江作战。当然,在渡江作战方面,海军同样是调拨了三艘海防炮舰前往南京江面上提供掩护,届时在配合陆面上的炮兵掩护,争取能够一举压服南京。

  关于南方革命军的抵抗情况,同样早先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包括江苏革命军主力部队的第八镇在内,还连带着有一些江浙的地方军队,比如镇江的革命军两个营的兵力,再比如盐城、淮安等地的地方革命势力。不过总的来说,这些地方性质的革命军都是乌合之众,不仅武器装备落后,兵力十分欠缺,而且极其缺乏必要的组织性,几乎全部都是各自未战。

  此次北洋军的军事行动一直都没有浮出水面,各路部队的调派全都是潜移默化。

  除了之前张勋一时脑热又或者是巴不得尽快挑起战事,公开发表了一次通电,引起了南方各界人士的敏感。不过即便如此,对于南北双方而言也都是心照不宣的事,如今南方诸省或声讨或抗议或整军备战,俨然已经是摆出了决战到底的姿态。

  在冯国璋而言,此次接到命令率军南下,虽然公文上依然是写着调防,可是他心里很明白,大军一旦开进江苏,驳火那是一触即发。不管双方是否都准备好了,肯定要把握好先发制人的这一手。

  两天之后,袁肃的第一混成旅先头部队第一团在天津完成集结,换乘前往山东的铁路线向济南转移。陆军部的命令是五天之下开拔到位,袁肃却从一开始就没打算严格的遵从这个命令,一方面要表现出一副“极不情愿”的样子,另外一方面还要做出物资不足的样子。

  第一混成旅派遣的联络官是通讯室主任陈立,在第一团正在向济南转移的期间,他已经来到了枣庄。然而枣庄的第二镇总镇昨天下午刚刚开拔,冯国璋等一众高级将领业已出发南下,只剩下一些后勤的部队还在一点一点的收拾。

  陈立在枣庄发了一封电文到天津,向袁肃汇报了这边的情况,随即一刻都没有消息,紧接着又火速赶往徐州去追赶第二镇总镇。

  同样是在这一天下午四点钟的时候,北京总统府下达了一项任免命令,宣布免除安徽都督柏文蔚、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江苏都督程德全,同时下令取消上海都督一职,改设上海镇守使。

  这一项命令一经发出,不到几个钟头的时间便引起了轩然大波。

  任谁都知道这项命令是有针对性,任谁也都知道这项命令其实就是一个信号:北洋军即将发动武力镇压的行动!

  一夜之间,全国为之轰动。对于许多老百姓们来说,一次政治危机已然上升到了军事对决的地步,南北之间的内战正在快速的拉开帷幕。

  到了第二天一早也就是五月十八日,孙中山在上海郑重宣布“讨伐国贼袁世凯”,并发表长达十分钟并且慷慨激昂的“二次革命”演讲。到了这天中午的时候,江西都督李烈钧宣布江西独立,并且命令麾下两路革命军向赣北主动发起进攻。

  紧随其后广东都督胡汉民、四川都督熊克武、上海都督陈其美以及湖南都督谭廷闿等人纷纷宣布独立。不过除了胡汉民和陈其美尚且有组织军事行动之外,四川和湖南都仅仅是坐而观望,一方面是不敢轻易出兵,另外一方面即便想出兵麾下的军队也不一定听命,所以只能表面上跟风附和,实际上则生怕会弄巧成拙。

  安徽都督柏文蔚在十七日清晨时,便在安徽省长李安之的促使之下,化装乘坐民用火车经江苏向上海出发。柏文蔚名义上是一省都督,可实际上手中一丝一毫的兵权都没有,行政大权还不如省长。安徽军务会办倪嗣冲早在几天前便频频调动军队,接防了合肥周边地区的警备部队,甚至连合肥巡防营都派人监视。

  十七日下午倪嗣冲接到陆军部的第一道命令,解除柏文蔚的所有职务并监管起来。倪嗣冲这才由芜湖动身向合肥挺进,不过刚刚到达合肥郊区时,又收到了陆军部第二道命令,要求是逮捕柏文蔚。

  只不过虽然整个合肥都在倪嗣冲两个混成旅包围之下,可当倪嗣冲进城时,柏文蔚早早已经乘坐火车离开。倪嗣冲并没有对此有什么懊悔,他最重要的意愿还是尽快入住安徽都督府,接替柏文蔚成为安徽都督。

  于是在占领合肥之后,他便开始各方面加强个人的统治,包括更换各部要职的人员,清一色的换上自己的亲信。甚至还派人去向省长李安之进行施压,明确的摆出姿态要求限制省政府的职权范围,还放出风声试图解散省议会。

  南北双方第一轮交火正是发生在上海,陈其美拒不接受中央政府的命令,下令麾下由青帮分子组成的民兵以及之前革命沪军的两个营,总计一千余人,趁夜向江南制造局发起了强攻。试图在第一时间攻克江南制造局,控制住上海警备司令郑汝成。

  郑汝成早先有所准备,虽然他的部队尚且在城郊,但之前早已调派了几个加强机枪连入驻江南制造局。尽管从场面上来看,他手中的兵力并没有革命军多,可革命军毕竟是乌合之众,比起正规军的战斗力显然是相差甚远。再加上三挺马克沁重机枪横列在江南制造局大门口,革命军想要硬着头皮硬冲都很困难。

  就在江南制造局发生激烈战斗的同时,郑汝成同时发出电报,调动在城外的部队火速驰援城内。虽然一时半会城外的部队无法进城,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一些倾向革命的军官从中作梗,但是郑汝成相信,只要能顺利扼守住江南制造局,等到革命军弹尽粮绝之时,大局依然可以弹指而定。

  而做为南北交锋最主要的战场,江苏的情况从一开始就不是很明朗。

  北洋第二镇和第五镇,外加徐州的江防营几万大军恢弘南侵,北洋政府用以镇压南方反对派的主力部队几乎全部云集于此。正是因为有这样庞大的军队压境,江苏都督程德全这几日一直精神恍惚、寝食不安,都督府所有事务全部是交由黄兴在打理。

  事实上从“国会危机”刚开始的那会儿,程德全一直强调应该理应来处理问题,而不是盲目的扩大南北之间的矛盾。他虽然知道江苏有第八镇这支武装力量在手,可面对山东、安徽的北洋军,还有腹背淞沪一带的北洋军,政体形势显然是不利于自己的。

  ---

  【今日启程返回厦门!】

  第74章,两淮之想

  到了十八日这天,黄兴屡屡催促程德全宣布江苏独立,然而程德全始终迟疑未决。

  直到当天下午,上海传来进攻江南制造局的消息,黄兴亲自奔赴程德全官邸要求其宣布独立。程德全迫于无奈,只好签署了一份通电书,这才宣布江苏拒绝接受中央政府命令,与中央政府彻底断绝关系。

  就在江苏宣布独立的第二天,张勋的江防营先头部队与第二镇先头部队完成会师,并在一个小时之内攻克淮安,随即又兵分两路。一路经安徽滁州境内直扑南京,另外一路则沿着淮安经高邮直下扬州。

  第二镇的另外一支部队也在同一天占领港城,建立后勤支撑点之后,即可又派出先遣部队直奔盐城。

  无论是淮安还是港城的守军,之前无非是接到江苏都督府的命令,要求抵抗北洋军南下。不过南京方面并没有派遣专门的官员到这些城镇前来督导,于是当北洋军发动进攻时,这些地方原本少的可怜的守备部队,除了少数坚定革命官兵之外,其余的几乎都不战而降了。

  江苏的战事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北洋军压进之势势如破竹。

  前前后后只经过了两天的时间,第二镇和江防营的大军便占据了南京周边重要的交通城镇。扬州、镇江相继告失,冯国璋本人也在二十一日这天凌晨从后方赶到镇江设立总镇司令部,亲自制订对南京的作战计划。

  面对如狼似虎的北洋军和江防营,南京城内早已是人心惶惶。黄兴与第八镇统制张彪同样感到压力斐然,他们都没有料到苏北地区会沦陷的如此迅速,甚至连一丁点的战斗火花都没看到,几乎就是如入无人之境一般。

  在过去的三天时间里,黄兴并非什么事都没有做,他一直在加强南京江面上的防御,决定以长江为决战战场,阻挡北洋军发起渡江作战。同时,他还不断与镇江、上海的海军司令部保持联络,虽然自己很清楚以眼下的情势是无法说服海军支持革命,但最起码也要劝说海军舰队保持中立,不要向南京发动进攻。

  毕竟南京临时政府时期,驻扎在镇江、上海一带的海军当中,还是有不少官兵是坚定不移的向往革命政府。此次因为国会危机引发的南北交火,显然是所有人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再加上黄兴亲自的游说,多多少少是能争取到海军的同情。

  哪怕不能拒绝中央政府的命令,在派遣舰只围困南京江面时还是能手下留情。

  正所谓祸不单行,当南京面临北洋军和江防营团团包围并步步紧逼之际,身为江苏都督的程德全居然趁夜一声不吭的偷偷离开南京。消息一经传出,对整个南京革命阵营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黄兴更是对程德全痛骂不止,连连发了三、四封通电,又是宣布开除程德全的党籍,又是郑重其事的与其断交。而随着黄兴的通电,江浙沪很快就获悉了程德全逃跑的情况,于是整个南方革命阵营都出现了士气低落的痕迹。

  第八镇统制张彪为此还专门找到黄兴,埋怨其就不应该急着发表通电,在眼下这种危急关头最重要的还是要保持士气。本来程德全就没什么实际地位,任由其偷偷逃跑就罢了,将消息暂时压下来,反倒不会造成负面影响。

  黄兴意识到之前因为情绪冲动而忽略了事后影响,然而脾气火爆的他也没有任何废话,只是愈发坚定的决心跟北洋军一拼到底。他的目的就是要让所有立场不坚定的人们知道,真正有一腔革命热血的人一定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这或许是理想主义者的片面执着,可也能看得出来这是一种无奈和发自内心的怒吼。

  十几年来,为了探寻中国的救亡之路,无数革命烈士以鲜血来铺洒道路。在经历了数不清的失败,终于完成了推翻腐朽清廷的大革命胜利,又岂能眼睁睁的看着革命果实落入独裁者的手中!民主和共和的大业理想岂能就这么消亡?

  与此同时,滦州第一混成旅才刚刚抵达济南,而先头部队第一团也才前进到徐州。

  负责留守济南接应袁肃一行人的正是第二镇第二步兵旅旅长鲍贵卿,不过鲍贵卿麾下的主力部队也都已经陆续开往江苏境内,他本人只留了一支警卫队以及辎重部队在后面,等待袁肃的第一混成旅到来。

  中午时袁肃与鲍贵卿见了一面,虽然鲍贵卿与袁肃同样是第二镇的旅长,但前者如今已是年近四十五岁的中年人,又是老一届北洋武备学堂的毕业生,无论是资历还是系统都要远远超过袁肃。因此在鲍贵卿眼里,多少对袁肃是有几分不屑一顾。

  整个会面过程中,鲍贵卿一直都是一副官腔官调的一样,没有给袁肃什么好脸色。

  尽管如此,袁肃也没有放在心里去,他只当自己与第二镇还不能完全融洽,更何况论资排辈自己也确实不如鲍贵卿。简单的从鲍贵卿这里了解了情况,获知第二镇和江防营已经完成对南京的战略包围,接下来第一混成旅要做的就是开赴江苏,确保津浦线苏北路段的安全,负责保障和护送后勤物资。

  担任后勤任务原本就是袁肃所期待的,于是他没有任何闲言碎语,直接应承了下来。

  当天晚上,鲍贵卿借口前线有事,没有再继续招待袁肃,达成了一班早已准备好的火车动身南下去了。

  袁肃则在济南休整了一天,按照火车站的安排,最快也得在明天下午才能搭乘另外一列火车向徐州赶去。

  倒是山东军务会办王怀庆专门在济南最好的酒楼设下晚宴,邀请袁肃等一众第一混成旅的军官到场。王怀庆与袁肃没有什么交情,也听说过段、冯两位大人物都对袁肃有所介怀,不过他却不吝感情的要打好这层关系,正所谓点塔七层不如暗处一灯,只要自己与袁肃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多一个笑脸迎人绝不算是坏事。

  晚宴上,袁肃与王怀庆一番推杯置盏,趁着酒兴时倒是从王怀庆口中套得了一些消息。

  在此次南下进攻江苏的军事行动当中,事实上山东第五镇并没有出兵,无非只是在名义上响应了中央政府的号召罢了。第五镇仅仅只派出了几队杂役和工程营,在前线协助第二镇和江防营修营驻垒、运送物资罢了。

  除此之外,王怀庆也透露了一些关于安徽目前的情况。安徽省内正经编制的兵力只有倪嗣冲兄弟两的两个混成旅,之前倪嗣冲一直担任安徽军务会办,其弟倪毓棻在担任皖北警备司令兼任安庆镇守使,实际上便是操作着整个安徽的军政大权。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09页  当前第11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15/20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武夫当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