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第一帝国_分节阅读_第37节
小说作者:易中天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9 KB   上传时间:2015-04-04 14:36:59

  其实就连这点小心眼,也被郭嘉看穿。郭嘉一针见血地指出:刘表很清楚自己的才能不足以驾驭刘备。给予重任吧,恐怕不能制约;给予轻任吧,刘备不为所用。因此郭嘉极为不屑地说:刘表不过“坐谈客”罢了!3

  看来,刘表不该生在弱肉强食的乱世,也不知道在这乱世该如何自保。刘备天下枭雄,诸葛亮人中之龙,他居然敬而远之;中原士族南下荆州的有千人之多,也只见他安顿,不见他重用。如此不智,又岂能守住家业?

  因此,北方的曹操,东边的孙权,都虎视眈眈。

  孙权是孙坚的儿子,孙策的弟弟。孙坚在与刘表部将黄祖的战斗中阵亡,长子孙策接班,年十八岁。后来孙策被刺客谋杀,二弟孙权接班,年十九岁。这时,他名义上是大汉的讨虏将军,实际上是盘踞江东的小军阀。4

  说起来孙氏家族也真是少年英雄辈出。孙坚成名时只有十七岁,孙权则同样不同凡响。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孙权一举攻破夏口城(今武汉汉口),杀了刘表的大将江夏太守黄祖,天下为之震惊。

  当然要震惊。因为此战意味着孙权的势力已向西部扩展,下一步必将觊觎江陵,贪图襄阳,鲸吞荆州。

  曹操立即感到时不我待。事实上,他对荆州早已觊觎多时,而袁绍的残余势力也已剿灭尽净,北部中国几乎尽收囊中。曹操本人则自任丞相,大权独揽令行禁止,完全可以夺取荆州,也必须夺取荆州。5

  当年七月,曹操南征刘表。

  与此同时,刘表也一病不起,并于八月身亡,接管荆州的是他的小儿子刘琮。刘琮岂是曹操的对手,刘表旧部蒯越、韩嵩、傅巽(读如训)等人也都劝他投降。

  刘琮说:我就不能和诸位一起,守住先君基业,以观天下之变吗?再说还有刘备。

  傅巽说:不能。以人臣对抗人主,是以逆抗顺;以地方对抗中央,是以弱战强;以刘备对抗曹操,是以卵击石。三个方面都不行,还要抵抗王师,那是找死。

  刘琮犹豫。

  傅巽便问:将军自己想想,你比得上刘备吗?

  刘琮说:比不上。

  傅巽说:那好!如果刘备不能战胜曹操,将军就无法自保;如果打得过曹操,他还会再做将军的部下吗?

  刘琮一听就明白了。

  没错!要对抗曹操,只能依靠刘备。但无论刘备是输是赢,自己都没有好下场。那还不如投降!6

  刘琮投降,曹操的大军便如入无人之境。刘琮这才派人去告诉刘备。刘备闻讯大惊,拔出刀对来人说:今天就是宰了你也不解恨,只是不想弄脏了我的刀!7

  不过现在说什么也都没有用了,刘备唯一的选择是走为上计。然而刘备跑得快,曹操追得也快。他亲点五千精锐骑兵,以一天一夜三百里的速度追了过去,试图将刘备这个眼中钉、肉中刺一举歼灭。

  与此相反,刘备却是跑得快,走得慢。因为他路过襄阳时,许多士人、百姓和刘表旧部都跟着南撤,随行人员多达十几万,辎重数千辆,一天只能走十几里。

  这就几乎是等着挨打。

  危在旦夕的刘备却拒绝了先走一步的建议,坚持与民众缓慢同行。他的解释是:成就大事必须以人为本。现在人家跟我生死与共,我又怎么忍心抛弃他们!

  可能,这是刘备一生中最闪光的一笔。

  然而后果却十分严重。曹操很快就追上了刘备,两军在当阳的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相遇。刘备再一次丢掉了老婆孩子,与张飞和赵云等数十人落荒而逃,随行人员和车辆辎重全部被曹操缴获。8

  幸运的是,曹操并没有穷追猛打。他放弃了刘备,带兵直奔江陵而去。那里屯集了大量的军需物资,包括水战必需的舰船,是绝不能让他人得手的。

  靠张飞保全了性命,靠赵云找回了妻儿的刘备,决定东行去夏口,跟事先安排在那里的关羽,以及跟刘琮分道扬镳的刘表长子刘琦会合。但,刘琦的一万人马,关羽的一万水军,能抵挡曹操的泰山压顶吗?

  也许,这就得问诸葛亮了。

  诸葛亮出山

  诸葛亮是在前一年来到刘备身边的。

  这又是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三顾茅庐。这个故事由于罗贯中的演义而广为人知,可惜却是小说家言。历史的真相也许并非如此,或不完全如此。

  那么,真相可能是什么?

  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亮曾经见过刘备。

  建安十二年,曹操平定了北方。洞悉形势的诸葛亮料定下一个攻击目标必是荆州,也清楚刘表不可依赖,能救荆州的只有刘备,便从隆中去见他。

  刘备并不认识诸葛亮,也没太把这个二十六岁的年轻人当回事,尽管他身高一米八四,容貌甚伟风度翩翩。但在四十七岁的刘备眼里,诸葛亮依然是小字辈。

  那天可能是刘备的接待日,来座谈的士人很多。谈完众人散去,只有诸葛亮不走。刘备也不问他想说什么,顺手拿起一根牦牛尾巴就编起工艺品来。

  诸葛亮说:将军的雄心壮志难道就是这个吗?

  刘备说:这是什么话!聊以忘忧罢了。

  诸葛亮说:请将军度量一下,刘镇南(刘表)与曹公(曹操)相比,怎么样?

  刘备说:比不上。

  诸葛亮又问:将军自己呢?

  刘备说:也比不上。

  诸葛亮说:那么,难道就等着人家来宰割吗?

  刘备这才发现诸葛亮非同寻常,诸葛亮也为刘备出谋划策。他的建议,是鼓励流入荆州的游民发展生产,并登记在册。刘备依计而行,实力果然大增。9

  不过这事也就到此为止,诸葛亮又回到了隆中。他真正成为刘备的得力助手,应该是在司马徽和徐庶极力推荐之后。即便如此,刘备也仍未高度重视。

  刘备对徐庶说:那就请他和足下一起来吧!

  徐庶却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岂能随便召唤?将军还是屈尊亲自去拜访他吧!

  这才有了三顾茅庐。10

  但,这里面有问题。

  是啊,诸葛亮不是“可就见,不可屈致”的吗?他怎么会主动去见刘备?他既然已经见过了刘备,刘备又怎么还需要三顾茅庐?以上说法,可靠吗?

  可靠。

  事实上,诸葛亮完全有可能去见刘备,因为当时的荆州山雨欲来,危在旦夕。以诸葛亮之心系天下,绝不会坐视不管。我们甚至可以推测,正是他的这种责任感,从一开始就赢得了刘备的尊敬和信任。

  有一个旁证可供参考。

  也是在荆州,而且就在刘表席间,刘备就曾毫不客气地痛斥一个名叫许汜(读如四)的人:国难当头,民不聊生,天子失所,正需要有人为国分忧。足下名为国士,却不知忧国忧民,只知求田问舍,实在让人不齿!11

  诸葛亮当然不是许汜。作为“每自比管仲、乐毅”的有志之士,他可是以天下为己任的。

  因此,诸葛亮会去见刘备,刘备也会去见他。

  实际上,两汉原本就有聘请名士为官的制度(请参看本中华史第八卷《汉武的帝国》)。而且无论是皇帝的征聘,还是州郡的辟除,都是礼聘,不能令召,光武帝刘秀甚至还碰了好几个钉子。三顾茅庐,不足为奇。12

  更何况,刘备拜访诸葛亮,也未必是招聘。

  这一点,有诸葛亮自己的回忆为证。他在二十一年后曾这样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13

  很清楚,诸葛亮去见刘备,是“提出建议”;刘备去见诸葛亮,是“征求意见”。两人谈得投机,这才决定合作。也因此,诸葛亮到刘备军中,一开始是没有职务的。担任军师中郎将,是在赤壁之战以后。14

  至于打动刘备的那一席话,则是《隆中对》。

  这是一次极其严肃认真的对谈,双方也都表示了最大的诚意。为了郑重其事,刘备使用了“孤”的自称。他在建安元年被封为宜城亭侯,可以称孤。15

  于是刘备开诚布公: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自不量力,一心想要伸张正义于天下。奈何智术浅短连遭挫折,只剩下壮心未已,先生认为计将安出?

  诸葛亮的对策则极为务实。

  早已看清时局的诸葛亮告诉刘备,当今天下之势,并非人人都像将军一样心系汉室,心忧主上,而是都在抢占地盘。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这是完全有可能的。曹操以弱胜强消灭袁绍,便是证明。

  那么,什么地方可以考虑?

  北方显然不行。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东边也不行。孙权据有江东已经三代,既得地利又得人和,这就只能联合,不能图谋。

  能打主意的,是荆州和益州。

  荆州下辖七郡,领县上百,而且北据汉沔(汉水、沔水),利尽南海(广东、广西),东连吴会(江苏、浙江),西通巴蜀(重庆、四川),堪称“用武之国”,碰巧主人又守它不住,简直就是天赐,就看将军想不想要了。16

  益州的情况也差不多。这个地方,对外是天险,对内是乐土,高皇帝就是在益州的汉中成就帝业的。然而成都的刘璋昏庸软弱,汉中的张鲁则不怀好意,因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只不过得自己动手去拿而已。

  拿下了荆州和益州,又怎么样呢?

  诸葛亮说,以将军帝室之胄的身份,信义著于四海的名望,总揽英雄思贤如渴的号召力,只要实行“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的政策,事业就能发展,力量就能壮大,也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至于将来,如果形势发生变化,则可兵分两路。一路由大将率领从荆州出发,取道宛城挺进洛阳;另一路由将军亲自率领从益州北上,取道秦川直抵长安。那时候,百姓万民还不捧着酒饭来夹道欢迎吗?

  于是诸葛亮说: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如此醍醐灌顶,刘备豁然开朗。他高兴地对关羽和张飞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啊!17

  可惜,诸葛亮为刘备做的只是战略规划,现实问题则是刘备一行逃到夏口后,曹操并没有放过他。十二月,在江陵养足精神备齐军需的曹操,率领大军顺江而下抵达巴丘(今湖南岳阳)。目的很明确:消灭刘备。18

  刘备大难临头。

  在这个关键时刻,并无官职的诸葛亮挺身而出。他对刘备说,情况紧急!请明公授权,让我去江东求救。19

  这是正确的决策,因为此时能救刘备的只有孙权。问题是孙权与曹操并未翻脸,跟荆州反倒是世仇。至少,他可以坐山观虎斗。即便收不到渔翁之利,也犯不着来蹚这浑水。因此两家能否联盟,完全取决于孙权的态度。

  那么,孙权的态度又如何?

  鲁肃设谋

  孙权在观望。

  事实上,荆州事变后,孙权就到了柴桑(今江西九江)。态度则很明确:拥兵自重,观望成败。20

  这并不奇怪。毕竟,曹操不是冲他来的,刘备跟他也非亲非故。他当然清楚刘备不是曹操的对手,因此他要算的账是:如果刘备败了,曹操会不会继续东进?如果帮助刘备抵抗曹操,自己又有什么好处?

  不过,这可以慢慢想。

  没错,孙权是一个沉得住气的人。后来曹丕和刘备先后称帝,他却一直等到曹丕死后三年,看清楚万无一失才肯戴上皇冠。结果是什么呢?三国当中他称帝最晚,国祚却最长。所以,看不见兔子,孙权绝不会撒鹰。21

  诸葛亮使命艰难。

  实际上,真正促成孙刘联盟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另外一个人,因为他比孙权还会算账。当他把所有的账都跟孙权算清楚以后,孙权就拍板了。

  此人就是鲁肃。22

  鲁肃是在周瑜的建议和推荐下投奔孙权的,而且初次见面就有了“合榻对饮”的密谈。这次密谈,跟当年毛玠劝说曹操,沮授劝说袁绍,后来诸葛亮劝说刘备,意义同样重大,堪称“鲁肃版”或“东吴版”的《隆中对》。

  孙权问:如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孙某有幸继承了父兄余功,便也想建立齐桓和晋文那样的霸业。先生既然看得起孙某,不知有什么办法可以教我?

  这跟刘备问诸葛亮,是一样的。

  鲁肃却当场泼了一瓢冷水:将军怕是当不成齐桓和晋文了。想当年,高皇帝也想尊奉义帝成就霸业,但是项羽不同意。今天的曹操,就是当年的项羽。有曹操在,将军怎么成得了齐桓公和晋文公?

  做不成齐桓、晋文,那做什么?

  做皇帝。

  鲁肃说:当今天下形势,是大汉已无希望,曹操实力雄厚。因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等到北方处于多事之秋时,再向西进军,将整个长江流域都据为己有,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这可是高皇帝的功业啊!

  这当然是一个宏伟蓝图。但在建安五年十月,曹操刚刚战胜袁绍的时候,鲁肃也好,孙权也罢,恐怕都只能说说和听听。因此孙权淡淡地回应:孙某尽力一方,只是为了辅佐汉室。先生所言,可不是孙某敢想的。

  其实鲁肃的话,孙权听进去了,尤其是“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猝)除”这两句。其中奥妙,则不言而喻:汉室不可复兴,由霸业而帝业就是可能的;曹操不可卒除,先三分后一统就是必须的;孙权的路线既然是与曹操划江而治,南方对抗北方就是必然的。

  但,南方弱小,北方强大。南方要想对抗北方,就非得联合不可。这正是鲁肃要极力主张与刘备联盟,孙权也最终要去赤壁之战蹚那汪浑水的根本原因。

  所以,不仅诸葛亮未出隆中已知天下三分,鲁肃同样知道,而且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早了七年。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9页  当前第3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7/4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第一帝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