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第一帝国_分节阅读_第41节
小说作者:易中天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9 KB   上传时间:2015-04-04 14:36:59

  吴军却大踏步地撤退了。

  下令撤退的是陆逊。陆逊跟孙权一样,也是一个非常沉得住气的人。他很清楚,刘备来者不善锐气正旺,又凭借高地据守险要,因此必须避其锋芒打持久战。只要把蜀军拖成疲劳之师,就能静观其变以求一逞。

  陆逊的估计完全不错。来势汹汹的蜀军被死死堵在猇亭前线,只能驻扎在夷陵到猇亭数百里的崇山峻岭间。这是陆逊主动让给刘备的,却未必是什么福地。

  刘备当然不会坐等。可惜,尽管他一再挑衅,陆逊却稳坐钓台拒不应战。一连几个月找不到决战机会的蜀军情绪低落,再加上运输困难,给养不足,天气渐热,他们的人心越来越涣散,实际上已成强弩之末。

  这时陆逊宣布,反攻的时机到了。

  就在吴军士气高涨之时,刘备的破绽也暴露无遗。他到达猇亭前线后,放弃了水陆并进的有利条件,反而命令水军上岸,立营数十屯,绵延七百里。远在洛阳的曹丕得到消息后立即断定:我看孙权的捷报就要来了。40

  陆逊用的,则是赤壁之战中的老办法。他命令先头部队的士兵每人都带一把茅草,到了刘备的军营就放火,同时进行猛攻。一旦火势形成,诸军同时出击。

  这一办法果然奏效。在陆逊的号令下,吴军主力齐集猇亭大战刘备,连拔蜀军四十余营。刘备猝不及防,焦头烂额仓皇出逃。蜀军土崩瓦解,狼奔豕突,尸骸塞满长江漂流而下,再也回不了益州。41

  陆逊一战告捷。

  这是继官渡和赤壁之后第三次划时代的战争。官渡之战后,北部中国成了曹操的天下;赤壁之战后,南部中国成了对抗的力量;夷陵之战后,曹魏固然过不了长江,孙吴和蜀汉也吞并不了对方。

  三国鼎立,已成定局。

  刘备的野心也画上了句号。他在闰六月兵败猇亭,八月退回巫县(今重庆巫山),之后驻跸白帝城(今重庆奉节东)。不久,刘备就染疾在身,回天无力。据说,他曾写信给陆逊,表示将要卷土重来。陆逊却坦诚地劝他不必送死,还是安心养伤为好。42

  实际上刘备也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有条不紊地安排后事。他把十七岁的长子刘禅(读如善)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并为他选择了一位副手──尚书令李严。

  公元223年6月10日(章武三年四月二十四日),刘备驾崩于永安宫,享年六十三岁。43

  诸葛亮的时代开始了。

  

  第五章 武侯治蜀

  

  诸葛亮兑现了自己的诺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他却跟曹操一样,成为最被后世误解的人。他的政治理想没人继承,脸上却被涂满了道德的油彩,变成圣坛上和舞台上面目全非的偶像。

  刘备托孤

  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其实很微妙。

  没错,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的,在赤壁之战中也不负厚望。他出使东吴,折冲樽俎,促成联盟,战胜曹操,与刘备度过了一段如鱼得水的“蜜月期”。

  然而战后的他却似乎退居二线。夺取益州,是庞统极力怂恿,并出谋划策;进攻汉中,是法正极力主张,并出生入死。所以庞统战死,刘备“言则流涕”;法正病故,刘备“流涕累日”。法正死后的待遇,甚至比关羽还高。1

  庞统和法正,才是刘备的左膀右臂。

  难怪赤壁战后整整十五年,我们很少看见诸葛亮的身影,听见他的声音。也难怪关羽征襄樊,刘备征东吴,诸葛亮都既不反对也不赞成,干脆一言不发。

  诸葛亮保持着沉默。

  沉默是可以理解的。刘备兵败猇亭之后,诸葛亮曾长叹一声说:如果孝直(法正)还活着,那就一定能阻止皇上东征。就算东征,也不至于败得如此之惨啊!2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诸葛亮并不赞成伐吴,却无法有效地阻止,因为刘备只听法正的。他对诸葛亮,不过相敬如宾。对法正,才是言听计从。法正不在了,刘备就谁的话都不听,孔明先生也只好去做“事后诸葛亮”。

  问题是:何以如此?

  因为理念发生了冲突。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政治家与政客的区别,就在于政治家有理想,政客只有利益。诸葛亮是有理想的,这才放弃曹操、刘表和孙权,跟了当时一无所有甚至性命难保的刘备。

  那么,刘备有没有理想呢?

  原先或许是有的,但是后来忘了。忘记的时间,大约是在得到了荆州和益州之后。此时,咸鱼翻身的他,就只有利益没有理想了,这才不伐魏而伐吴。什么“汉贼不两立”云云,不过是称王称帝的招牌。3

  刘备忘了的,诸葛亮没忘。然而尴尬的是,这种微妙的变化谁都不能说穿。刘备要装着没忘的样子,诸葛亮也不能提醒。于是只好心照不宣:诸葛亮埋头苦干做好份内的事,刘备则依靠庞统和法正攫取更多的利益。

  问题是现在法正已死,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庞统、许靖、刘巴、马良也都去世。有威望有能力的,只有赵云和魏延。能够托孤的,则只有诸葛亮。

  刘备能放心吗?

  既放心,又不放心。

  放心不难理解。对于诸葛亮的忠诚和能力,刘备从来就不怀疑。何况诸葛亮要的是理想,刘备要的是利益,两人的诉求并不冲突。更何况刘备很清楚,理想主义者是不会为了个人利益而突破道德底线,不顾君臣大义的,他并不担心诸葛亮变成曹操或曹丕。

  不过,最让刘备放心的还是诸葛亮的风格,这个风格就是谨慎。刘备非常清楚:诸葛一生唯谨慎。因此,当刘备决定豪赌一把时,他得依靠庞统和法正;当他需要守住家业时,谨慎的诸葛亮就是合适人选。

  实际上,诸葛亮自己也这么认为。他事后的回忆和说法就是: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4

  这是实言。

  那么,刘备为什么还不放心?

  因为事关重大。

  事实上,刘备要托付出去的不仅是儿子,更有他一手建立的蜀汉政权。可惜这个政权却危机四伏,既有内忧又有外患。外患毋庸置疑,当然是曹魏和孙吴,何况他们正彼此勾结。那么,内忧又是什么呢?

  地方势力。

  我们知道,刘备建立的蜀汉是一个外来政权。更麻烦的是,这个外来政权之前还有一拨外来的,这就是刘焉和刘璋父子及其部属。再加上益州本土的官僚和豪强,蜀汉王朝内部就有了三股彼此制约的政治力量。

  一、益州集团,即本土士族。

  二、东州集团,即刘璋旧部。

  三、荆州集团,即刘备亲信。

  这三股力量的关系错综复杂。刘焉入蜀时,益州集团是主,东州集团是客。刘备入蜀后,东州集团是主,荆州集团是客。主客新旧先来后到,就造成了荆州(新客)与东州(新主)、东州(旧客)与益州(旧主),以及荆州(客人)与东州(新主旧客)和益州(主人)的三重矛盾。

  这可不是什么好玩的事。

  更不好玩的是,刘备在猇亭和夷陵一败涂地,这就难免让一些原本就心怀不满的人蠢蠢欲动。可以这么说:刘备建国,基础不牢;夷陵战败,地动山摇。5

  刘备深感忧虑。

  毫无疑问,可以为刘备分忧的只有诸葛亮,最让刘备放心不下的也是诸葛亮,因为诸葛亮有理想。如果他为了复兴汉室,不惜以卵击石与曹魏决战,岂非内外交困?当然,诸葛亮是谨慎的。但,万一呢?

  这不能不防。

  刘备也表现出惊人的政治智慧。

  兵败猇亭的四个月后,犍为太守李严被任命为尚书令。六个月后,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同时指定李严为副。李严原本是刘表的人,曹操南下时投奔了刘璋,刘备入蜀时又投降了刘备。可以说,李严属于东州集团,却又与荆州集团最为亲近,这一人事安排的用心十分明显。

  接下来,就是与诸葛亮的谈话了。

  刘备说:先生的才能十倍于曹丕,定能安邦治国成就大业。因此,请先生酌情处理。如果觉得刘禅还行,请先生辅佐他。如果这孩子不成器,不妨自行其是。

  没错,原文就是: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什么意思?

  一般认为,君可自取,就是授权诸葛亮取代刘禅自己当皇帝。但也有人认为,是让诸葛亮从刘备的其他儿子中另选一个,也就是赋予诸葛亮废立之权。

  两种解释,都有道理。6

  但,无论取而代之,还是有权废立,都非同小可。因此这话首先是说给李严听的。刘备的组织路线很清楚:荆州集团是政权主体,益州集团是防范对象,东州集团则是团结对象。所以,他必须告诉大家:诸葛亮才是朕最信任的人。你们可以积极靠拢,绝不能公然挑衅。

  后来诸葛亮废李严,也因为有此政治底气。

  传达给诸葛亮的信息同样明确:蜀汉政权是我的,也是你的。我死以后,就是你的,不管名义上是谁的。既然如此,先生总不会一时冲动就把它弄丢了吧?

  诸葛亮当然完全明白这意思。他匍匐在地,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地表示:为臣一定鞠躬尽瘁辅佐皇上,忠贞不二报效国家,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7

  什么叫政治?这就是。

  现在,刘备可以放心去死,因为诸葛亮一定会竭尽全力守住蜀汉政权,也不会再有什么万一。至于接过权柄的诸葛亮如何去做,那不是刘备需要操心的事情。

  诸葛亮执政

  诸葛亮忧心忡忡。8

  忧虑是必然的。实际上,此前一直在二线和后方工作的他并非广为人知,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蜀汉政权仅仅属于刘备。所以刘备一死,南中(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昌一带)就反了,曹魏则给诸葛亮寄来了劝降书。9

  可惜,他们都小看了孔明先生。

  四面受敌的诸葛亮头脑异常清醒。他很清楚,这时的当务之急是减轻蜀汉政权的压力,而减压的有效措施莫过于釜底抽薪,化敌为友。因此,他不但没有兴兵为刘备报夷陵之战的一箭之仇,反倒向孙权伸出了橄榄枝。10

  孙权更是明白人。他一面继续与曹丕眉来眼去,一面立即与诸葛亮握手言欢。这一互利双赢的做法为两国赢得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从此,吴蜀不再有战争。孙权固然可以做大做强,诸葛亮也可以从容治蜀。

  刘禅更是忠实地执行了刘备的遗嘱,继位之后立即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府治事,领益州牧。封侯则位尊,开府则权重(具有独立相权),丞相兼任州牧则既能牧官也能牧民,这是只有曹操才享受过的政治待遇。

  从此,政事无巨细,全由诸葛亮拍板。

  那么,他的决策是什么?

  以攻为守,以法治国。

  前一条是对付曹魏的。孙吴成为友邦以后,曹魏就是唯一的外敌,而且不可和解。因此,蜀汉政权可以考虑的只有两个选项:主动进攻或者被动防守。

  诸葛亮选择了前者。刘备去世后四年,四十七岁的诸葛亮上《出师表》,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北伐。之后,这样的战争又有四次,总体上可谓略有小胜,得不偿失,劳而无功。最后一次,他本人也以身殉职,病逝于军中。

  这并不奇怪。

  首先,曹魏不是纸老虎,也不腐败或腐朽,国情并不比蜀汉差。其次,益州虽为天府之国,却很难成为夺取天下的根据地和策源地。第三,诸葛亮的能力特征,是治国第一,治军次之,用兵最差,又岂能战胜曹魏?11

  曹魏非速亡之国,益州非进取之地,诸葛非将略之才,都决定了北伐不可能成功。因此魏军统帅司马懿信心满满地说:别看孔明来势汹汹,消灭他却指日可待。12

  敌人都看得清的,诸葛亮不会不明白。实际上,当年他在隆中就说得很清楚,北定中原,复兴汉室,一要天下有变,二要两路出兵。现在,天下无变而荆州已失,岂是可以大举兴兵推翻曹魏的时候?

  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

  除了政治理想,还有现实问题。这一点,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得非常明白──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很清楚,北伐的原因,是益州疲弊。

  所谓疲弊,其实就是弱小。然而越是弱小,就越要奋发图强。以弱为强,犹可自保。如不主动进攻,就只有坐以待毙。所以,刘备要攻汉中,关羽要围襄樊,诸葛亮也要出祁山。这是他们的一贯方针。13

  问题是,蜀汉虽然弱小,却非危在旦夕。曹魏方面既不曾主动进攻,东吴方面的盟好也已修复,南中各郡更在两年前基本平定,至少相安无事。那么,北伐之前的蜀汉政权,怎么会处于“危急存亡之秋”?

  如非外患,必因内忧。

  内忧是毋庸置疑的。荆州、东州和益州三大势力的三重矛盾,是根本利益的长期冲突,绝无可能在短时间内得以消除,哪怕诸葛亮人品再好,能力再强。

  事实上,蜀汉之亡的原因之一,就是益州集团兴风作浪,开门揖盗。问题在于,这个内忧目前还只是隐忧,不能明说也不敢明说,《出师表》只能话里有话。

  大政方针则确定无疑,那就是不断地北伐曹魏,让国家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以外战防内战。因为无论是转移注意力,还是加强凝聚力,战争都是最好的手段。如果还要整治或镇压反对派,更是便当得多。

  这是另一种以攻为守,也是一箭双雕。

  没错,小国更要图强,安内必先攘外。

  不过,以攻为守也好,以外防内也罢,既是妙棋也是险棋,关键在于分寸。仗打小了,不起作用;打大了,敌人倾巢而出,内鬼开门而应,岂非自取灭亡?

  这对诸葛亮的智慧是一个考验。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9页  当前第4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1/4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第一帝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