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嫡长子_分节阅读_第2节
小说作者:皇家雇佣猫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9 MB   上传时间:2024-04-15 20:31:08

  拖了半年之后,大臣发现不对劲,这不是在忽悠我们吗?

  被点出心思的弘治皇帝只能求饶,说我儿子太小。

  于是大臣们就只好再等等。

  等到弘治九年,一帮文臣实在受不了了,内阁首辅徐溥都跟着急了。

  弘治皇帝没办法,只得封了以徐溥为首的十一人为东宫官。

  可是之后又觉得心里实在难受,想来想去又去商量,要不各位“仍以旧职供奉”?

  等到今年,大臣们的奏疏就如洪水一般怎样都拦不住,

  一些头脑不好还觉得自己很刚直的大臣说的话就越来越没法儿听,

  甚至就直接点了出来:皇帝你太感情用事,在教育儿子的这个问题上任性过度,实在是个昏君的做法,这样下去就是昏君又培养了一个昏君!这便也罢了,但陛下你就这么一个皇子,他若不成才,陛下以何面目去面对列祖列宗。难道陛下就想凭着性子让太子一直玩闹,以后以嬉戏玩闹来治国吗?

  朱厚照啧了一下嘴,虽然只能看个大概,但也觉得皇帝是该生气。

  这和骂人有什么区别?

  “殿下,该回宫了。”

  “知道了。”

  回去的路上他还是一直忍不住想这些事情,紫禁城虽大却也难让他开心。

  尤其身处五百年之外的异时空,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不免有些独孤寂寥。

  这样的夜晚,这样的安静,

  回到东宫,看着自己宽阔的撷芳殿,他感慨说:“是住大屋子了,可也太空旷了些。”

  刘瑾是察言观色的行家里手,马上回说:“若是殿下觉得空旷,明天奴婢就让人搬些物件进来。”

  “算了吧。”朱厚照倒头躺在了床上,却没有睡意,脑海中是自己父皇那无力的模样,“仔细想想,宫里虽然空旷,但闪转腾挪一下也非易事。”

第二章 圣旨就是圣旨

  天亮之后,

  朱厚照起床在殿里晃了几圈便无聊的端着下巴呆呆望着东宫院落里凋零的枯树,

  小小的脑袋在窗户前,对着异时空的蓝色天空入了迷,思绪也飞出了紫禁城。

  跨越500年的时光,他其实特想知道这个年代的北京城是怎样?

  广阔的中华大地上又是怎样?

  人们怎么生活?

  江南的女子,西北的汉子,戍边的士卒,稚子、女童、文人才子、贩夫走卒……

  何不食肉糜的想,也许不是太子,每日会更精彩些也说不定。

  但现在他就是太子,这紫禁城,洪武永乐、洪熙宣德,至如今的弘治,之后注定会是他的故事。

  “殿下。”带着黑纱帽的老太监躬从殿外快步走了过来,他有些气喘,还擦了擦汗,动作略微有些夸张。

  “如何?”朱厚照垫着下巴,也没看他。

  刘瑾添油加醋的说:“这些外臣当真可恶,我听说陛下是以商量的口吻和几位阁老提议待明年春日转暖后,再提东宫出阁讲学之事,却没想到阁老们跪了一地,就是不同意陛下所请。”

  其实大概猜到是这样,但真的听了还是叹了声气,

  窝囊透了。

  本来弘治朝的臣子们还是很不错的,诞生了一大批有能力名臣。

  但是这些个皇帝和臣子相处的关系始终让他觉得难受。和坐牢似的。

  朱厚照秀气的眉头落了几分,眼神之中有几分凝思,随后缓缓的开口,“东宫现在有詹事府的官吗?有的话,给我叫两个过来。”

  詹事府是专门为太子服务的官方机构,类似于教师团队的概念。只不过其中许多官,并不是那么实。

  像大名鼎鼎的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右春坊右谕德,属于詹事府。但他同时也是翰林院的日讲官。

  太子现在还很小,也没有正式开始读书,所以相比于后者,前者几乎就是个名头,基本没什么事。

  詹事府的一把手吴宽,弘治八年回乡守孝,大约也要到今年年底才能回来。人都不在一切还是照常。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不在。

  詹事府里有专门负责记录太子言行的小官,叫左、右中允。

  刘瑾想到的也是这两个人,“回殿下,左右中允在,殿下要见他们?”

  老太监心里有些许抗拒,皇太子开始主动接触文臣,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

  就如同文臣不希望太子只接触太监。

  太监也不喜欢太子和文臣走得太近,

  以至于在真实的历史中,詹事府的官员还向皇帝告状,说太监总是找理由让太子请假,不来读书。

  “嗯,快去!”

  深秋的微风有些许凉,但吹拂在身上感觉还是很不错的。

  不久之后,身着青色官服的两位……应该说是中年人了。

  岁数不小了,官职还不算高。但是他们都是清贵翰林出身,又都在东宫,一旦改朝换代就是青云直上。

  朱厚照坐在石凳上,这两位照例叩拜,口称:“臣左中允杨廷和、臣右中允张天瑞参见殿下。”

  杨廷和?

  这名字熟悉,他忍不住多看了一眼,发现他鬓发也有丝缕白色了。

  “平身吧。你们两位,都是什么功名?”

  杨廷和先说,他语速不疾不徐,“臣是成化十四年戊戌科赐同进士出身。”

  张天瑞则回:“臣是成化十七年辛丑科一甲第三名。”

  朱厚照点了点头,仿佛他知道赐同进士和一甲第三名的区别似的。

  只能糊着说:“都很好。”

  言罢便让刘瑾着人把书案抬了过来,上面是笔墨纸砚和一本《大学》。

  他个头小,只能把书案放得低些,同时让刘瑾举着书,翻开第一页,照着上面歪歪扭扭的写下八个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随后说:“这几个字,两位先生谁替我读一遍?”

  杨廷和和张天瑞互相看了一眼,殿下这是要读书?

  但他们心里都清楚,太子读书是有很大的规矩的,绝不是他们两个小臣在这私自就可以教的。

  说句不好听的,谁知道私下里你们教什么给太子?至明朝后期,就有臣子骂过一些阁老权势过重,竟然连教授太子的内容都必须得给他们看过才行。

  这些讲究,他们两个十几年的为官生涯,不会这点敏感性都没有。

  但是皇太子这样直接把他们两个人召过来询问,似乎又不能不答?

  而且,太子召他们到身边,尚属首次,这等近身机会也是非常诱人。

  杨廷和心思一动,便说:“太子询问,不可不答。”

  这是其实说给张天瑞听的。

  后面才是说给太子听,“殿下,此句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杨廷和读了,他也跟着读,之后转向另外一边,准备雨露均沾,“张先生,你可知道这句的意思?”

  张天瑞说着便跪了下来,颤声说:“殿下若要读书,可奏明陛下。陛下降旨,礼部备东宫出阁讲学仪,到时陛下和阁老为殿下挑选良师,必能事半功倍。”

  朱厚照哪里听不懂这话的意思,这位先生大概是对于文臣圈子的潜规则半分都不敢逾越,于是笑眯眯的说:“张先生说的对,那张先生便先下去吧。”

  张天瑞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也无法从边上杨廷和的表情上看出什么,但殿下已经说了,他也只能惨然应是,随后退去了远处,背身后还擦了擦额头的汗。

  私自教导太子,这事可大可小。

  这一节,朱厚照又怎会不懂?

  这根本也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事。但他没办法,皇帝现在春天转暖再读书的旨意推不下去,被架在那边,

  为了解皇帝的套,只能再给他们一个套。

  他略有深意的问杨廷和:“圣人之学不易,但杨先生饱读诗书,定然也是读了个通透,可愿为我解惑?”

  杨廷和执礼,“殿下过誉,臣不敢说通透,只是自小便习《大学》,偶有所得。不过习字读书,自有先后。文章字字句句皆相连,只解释半句,不免首尾难顾。不如殿下再写,臣再教,等到一篇皆可读顺,到时候臣为殿下释义,殿下自然能融会贯通。”

  朱厚照有些讶然,这个家伙……真聪明。

  说白了,事情来的突然,杨廷和也不敢随便乱教。

  解释含义会带有私货,到时候有心之人故意说你故意引导太子。

  但是教怎么读总归没事,即便朝臣追究,也可说只是通读而已,虽然仍不合礼制,但是没有大错……

  争取到这些时间,今天退去之后再由阁老选定太子的授业之师。

  而他,既在太子面前露了脸,满足了太子的要求,同时也不至于太得罪盯着东宫的眼睛,

  主要是这个态度就是在说,我杨廷和不仅没有故意逾越规矩,而是在太子要求的同时还尽量守规矩,我可不是想当幸进之臣!

  朱厚照又问:“张先生担心的事,你不担心?”

  杨廷和很是大义凛然的说:“殿下心向圣人之学,作为臣子岂有心怀他念,拒而不教的道理?殿下每多学一分,我大明江山便会稳固一分。与此相比,臣的荣辱得失,又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

  朱厚照听完已经心服口服,再追下去就没有意思了。

  就此为止,他的目的也能达到。

  于是转而说起其他。

  “说起来,杨先生是不是疑惑,今日我为何这番作为?”

  “殿下英明。臣,确有不明之处。”

  话讲到这里,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66页  当前第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86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嫡长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