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古代群穿生活_分节阅读_第242节
小说作者:寒小期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936 KB   上传时间:2021-10-20 19:17:49

  府城果然不一般!

  “你俩想好联手了吗?”趁着这两天的时间,周生生也略微的思考了一下跟他们的合作方案,但好像只有一个办法,“如果你俩能合作,倒是可以将孝义镇的那条主要的商业街进行大改造。我呢,可以为你们提供水泥原材料,当然这些可以不收钱,但必须给我三股分红。”

  什么都不管,直接收取三成分红,周生生啊,终于也成为了她最讨厌的那种黑心资本家。

  但两人却猛点头。

  在这两天里,他俩终于弄清楚了之前那位在官府里见过的郭十六郎是什么人了。确实不是一般的读书人,郭家、日禄书院,那是在府城都是赫赫有名的。假如连这样的人都要找周生生帮忙才能弄到水泥,他们是何德何能才能摊上这种好事儿呢!

  然而事实上……

  赵闰土没那么不要脸,他这人确实是个生意人,但他一贯都对员工和合作伙伴很好的,再说人家日禄书院也不是不给钱。

  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日禄书院所有的室内以及部分室外场地,都由赵家出一切材料和人工费,铺设了水泥地。时间还是在去年年末一直到年初才弄好,因为日禄书院过年是放长假的,完全没必要像当初赵家那么着急,这才会一直拖到正月过了元宵才弄好。

  天知道当那些完全不知情的先生和学生回来时,看到这一幕有多震惊。

  其次,郭家自个儿的祖宅部分,这些赵闰土也让人去弄了,时间要更晚一些,郭家人还不敢催,差不多一直陆陆续续的折腾到上个月月底才办完。

  这一部分是要收费的,材料可以走出厂价,人工费是由郭家给的。另外,做工期间郭家为那些工人包吃包住。

  所以问题来了,郭十六郎这是在干啥呢?

  答案很简单。

  谁还没个亲朋好友呢?

  郭家是上百年不曾分家了,但还有其他的亲戚,比如姻亲之类的。再就是,郭十六郎还有同窗好友,能读得起日禄书院的,多半都是非富即贵的。当然像官衙门那边,赵闰土早就派人接洽过了,但府城多少人呢,都知道赵家免费给日禄书院铺设了水泥地,不得求到郭家头上来?

  当然,没人敢直接跑去郭山长跟前,但大家都敢去郭十六郎面前说。

  如今的水泥厂正在扩建中,等产量完全提高后,再购买就很容易了。但这么一来,他们的面子往哪里搁?

  水泥啊!

  这可是这个夏天最火热的东西,绝对的C位主角!

  在了解到了郭十六郎那边的情况后,周生生也帮他安排了。卖给谁不是卖呢?况且他们现在只有厂子,没有实体店,确实销售要靠口口相传。

  说到没有实体店这个事儿,赵家有很多铺子,就算租赁出去了不少,留在自家手里的也还是有很多,随便收回来一家简单收拾一下就可以用了。

  但有个问题……

  亲,您见过卖水泥的实体店吗?

  但凡是硬装用的材料,搁在他们上辈子都是要去建材市场里批发的。当然某宝也行,但这个现实吗?

  而建材市场又是出了名的脏乱差,甭管什么东西,往那边一搁……

  好家伙,瞬间身价暴跌!

  可现实的情况是,水泥确实没办法做成高大上的商品,哪怕装修的再好,门口搁俩水泥袋子,里头堆个小山一样的水泥袋子,再来各种工具?

  要知道,赵家的店铺几乎都是在繁华的商业街。周围不是绸缎铺子就是高档酒楼,还有银楼古董铺。

  赵闰土无论如何也下不了决心在闹市开一家卖水泥的店铺,他光是想想就觉得牙疼。

  万幸的是,前期赵家铺子的宣传广告做得相当不错。尤其那些铺子本身就是对外营业的,直到如今,每天还是会有不少人去铺子里看西洋镜。

  你看,正常来购物的人是眼神平视前方的,而但凡发现某些从一进门就低着头仿佛在地上找金子一样的人,那就是从外头赶来凑热闹的。

  更巧合的是,本来要是赵闰土开了水泥店铺,可能大家也就不稀罕了,因为你都开店出售了,是不是代表但凡来个人给了钱就能弄到手了?那还有啥稀罕的!

  可正因为赵闰土怎么都没办法说服自己在闹市街上开这么个玩意儿,阴差阳错的反而给水泥变相得涨了身价。

  还有郭十六郎弄得那一出……

  反正在如今的府城上流社会里,就流传着一个传说,据说只有跟赵闰土关系极好的人,才能弄到一小袋水泥。

  甚至于,这些富贵人家在各家的宴请上碰面后,互相之间打招呼都用那句话。

  ——今天,你弄到水泥了吗?

  偏生,赵闰土还跑了,大家还不能怪他,因为他是被公主传召到身边的。

  再看赵家这些人,赵老太太年事已高,好多年前就已经不管事儿了,别说自家的生意了,听说她连府内的中馈都是撂开手不管的。

  赵闰土还有个堂妹,最可惜的就是已经嫁人了,不然赵家的门槛都能被踏平了。嫁人也没啥,关键是她还怀孕了,月份还蛮大了,这连登门拜访都很难,尤其赵桂枝压根就不是在府城长大的,她连个闺中密友都没有。

  至于赵爸……

  不好意思,赵家一直没有正式对外宣布他的身份。

  从未有过官宣的赵爸,身份格外得尴尬,当然不可能有人给他难堪的,但也确实没人找他谈正事儿。主要是,假如承认赵爸的身份了,那么哪怕赵闰土仍然是赵家的继承人,但凡赵爸再娶妻生子,仍是可以获得家产的。甚至他本人就可以啊!

  于是,脑补过多的富贵人家们,都认为赵闰土是故意不对外正式宣布赵爸的身份。

  赵家二老爷?人家在二十多年前就没了。

  现在那位?不想得罪赵家大少爷,我劝你最好说话前先过下脑子。

  天知道赵闰土只是没意识到这个事儿,说白了,他之所以在两年前公开承认了赵桂枝的身份,其根本原因在于赵桂枝她不是赵家的人啊!

  因为不是,所以要官宣。

  换成了赵爸,原身就是赵家的二老爷,所以官宣个鬼哟!

  关键是,赵家在府城是有朋友,却没有那种特别知心什么话都敢说的朋友。也因此,这些流言从未出现在赵家人的耳中,大家更热衷于讨论怎么样才能尽早的弄到水泥。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找周生生。

  周大姑奶奶手里有水泥!

  周大姑奶奶是赵闰土特别信任的人!!

  周大姑奶奶她绝对跟赵家大少爷有一腿!!!

  啊这……

  只能说,人类的想象力是非常好的,幸好人类的求生欲也很强。

  反正周生生很快就成了府城里的头号风云人物,在赵闰土不在府城的这段时间里,她出够了风头,也顺便忽悠瘸了孝义镇的那两位家主。

  等她琢磨着时间差不多了,就把这两位忽悠走了。

  还特地拜托他俩在走的时候记得捎带上周老爷一家四口,她虽然已经跟周老爷断绝了父女关系,但也不希望听到周老爷一家出事的消息。

  两位家主顿时对她肃然起敬,并表示一定会让周老爷他们安全的回到孝义镇的。

  “哦对了,你们是什么时候到的?”分别前,周生生随口问了一句。

  就是因为这句话,三郎老惨了!

  甚至周生生都不用亲自对付三郎,她只是跑去江奶奶跟前一顿哭诉,江奶奶就帮她做主了。

  “生生这丫头多可怜呢!打小就没了娘,有个亲爹还不如没有,在后娘手底下吃尽了苦头……”以下省略几百字。

  江奶奶用实力证明,她果然是江母的婆婆,婆媳俩真的是一样的能叨叨。

  当然,假如单论战斗力,她肯定是不如江母的。

  这里头还有黄氏的事儿。

  黄氏怀孕要比赵桂枝还早,自然她的月份更大,平常如果幼娘不去前院,她就会跟幼娘待在一块儿。假如是前两月,她还会去幼儿园帮忙。但因为她如今的月份太大了,已经不再出院子了,就算要走动,也是在抄手游廊里慢慢走的。

  江奶奶则陪着她。

  今个儿,江奶奶特地将三郎唤到跟前,好一通的数落。黄氏生怕江奶奶气坏了身子骨,忙唤了个仆妇去前头找江母,让她赶紧回来一趟。

  那江母又不知道仅仅是发生了奶奶痛骂孙子的事儿,她还以为黄氏提前发动了呢!

  急急忙忙的赶过来一看……

  江母差点儿没被气傻了。

  她真的很想叉腰骂黄氏这个啥世面都没见过的倒霉儿媳妇,不就是当奶奶的骂了孙子吗?别说只是骂了,就算打了又咋样?多大回事儿呢!那是亲奶奶,还能把你男人打死不成吗?

  当然,黄氏只是担心江奶奶被三郎气坏了,可惜江母不知道。

  可黄氏是最后一个进门的,她的性子又偏软,如今更是身怀六甲,就快要临盆了。哪怕江母脾气再坏,她能怪黄氏小题大做吗?那必然是不能的。

  再看那边正在数落三郎的江奶奶,江母也不敢真的跟婆婆怼上。

  那咋办呢?

  只能说,虎头啊,你为啥不来府城啊!

  知道后续的周生生相当得心满意足,哪怕她从头到尾没骂过三郎,这口气还是痛快的出了。

  至于三郎……

  他真的好后悔,他就应该在前阵子,跟钱货郎一起回乡下。

  “你做梦!你媳妇儿就快要生了,你还想跑哪儿去?信不信老娘把你的腿打断,你哪儿都去不了!”

  三郎也没想到,他在不知不觉中将心里话说了出来。

  于是,他又多挨了一顿骂。

  挨骂这种事儿,多来几次总会习惯的。

  ……

  比起三郎,显然周老爷要更惨。

  返城的路上自是很辛苦的,但其实也还行,因为去府城也不轻松。唯一不同的点在于,去的时候他们是满怀希望的,而回来时更多的是聚在一起商讨接下来该怎么做。

  一家四口在车里商量着。

  二百两银票早在之前还在府城时,就被周老爷兑成了现银。主要是他不放心银票,只有真金白银捏在手里,他才能感到安心。

  还有就是,孝义镇只有一个金银铺子,并没有钱庄。金银铺子并不能直接用银票兑换现银,只能用金子兑换成银子,或者铜板之类的。再说二百两银子,听着好像是挺多的,其实换成银子也没太多,一个小匣子就能装下了。

  为了更保险一些,周老爷还兑换了一部分的金子。

  此时的市价,是一金十银。因此,随身携带的细软确实不算重。

  都说钱能壮人胆,即便周老爷这十几年来一直过着富贵日子,可饶是如此,他也从来没有一下子拿到过那么多钱。

  说白了,周老太爷当年采取的是最稳妥低风险的投资方式,不是买地拿租子,就是买店铺收租金。还是后来周老爷开始鼓捣酒楼后,才陆续有现钱流入,但他急于扩张,留在手里的钱并不多。

  一下子拿到了二百两银子,他是既兴奋又有些不安。

  兴奋的是终于可以真正的当家做主了,不安的则是后续彻底没了依靠。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48页  当前第24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42/24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古代群穿生活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