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古代群穿生活_分节阅读_第84节
小说作者:寒小期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936 KB   上传时间:2021-10-20 19:17:49

  也因此,旁的糖果好处理,剩下的长条糖……

  其实也不难处理,降价销售就成了。

  赵桂枝这次就没折腾自家人,她冲着亲戚们下了手。

  吃完喜宴回到村里后的第二天,她就喊了江大伯娘过来,宣布要选经销商。周家那边还要继续销售,但他们走的是精品路线,主要的客户也都是那些有钱人家。因此,江家这边无论如何都不会影响到他们的销售。

  因为江家的目标客户是乡下赶集的人。

  “这都腊月中了,眼瞅着就要过年了,就算是再抠的人家,也会买几块糖回家甜甜嘴儿的。我是这么想的,咱们家人手少,我大嫂这随时都可能要生产,身边完全不能离了人。所以,大伯娘你打算挣这个钱吗?我低价打包卖给你,你呢,可能让大堂嫂二堂嫂她们去年集上摆摊,也可以让丰收满仓他们学周家的赘婿钱货郎那样,挑个担儿去各个村里卖糖。”

  江大伯娘又不傻,她跟江母当了这些年的妯娌,两人的感情还十分得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俩真的挺像的。

  回想着先前在镇上看到的各色喜糖礼盒,她稍稍一寻思,先问道:“那我能拿周家的喜宴来说事儿吗?”

  “可以。”反正中低档喜糖礼盒里,确实是有冬瓜糖的。

  “那成啊,现如今这十里八乡的,谁还能不知道周家大姑娘娶夫婿的事儿啊!只要扯上她,保准卖得掉!”

  赵桂枝心说,你就算不扯她,这糖也不难卖。

  江大伯娘喜气洋洋的包下了这些长条糖,也搭配一些其它糖果,当然价格肯定是不同的。她拿得略便宜,毕竟是包圆的,但也不是一口气全拿走了,而是先拿一部分,卖光了再继续过来拿。

  年前的集市多,尤其是从腊月中到小年的这些日子里,几乎天天都有集市。

  大堂嫂几个就见天的往集市上赶,糖果的份量是实打实的,她们就推着小推车往别的村子去。而丰收满仓几个壮小伙儿,倒是用不上手推车了,他们挑着担子背着箩筐,挨个儿村子推销糖果,还专门往村口的热闹处去。

  知道他们的售卖方法后,赵桂枝给他们量身定做了缺德招数。

  她建议丰收满仓带上扁担和板凳几个孩子,可以一个壮小伙带一个熊孩子,也不需要孩子干啥,就是吃呗。当着别个村里的别个孩子的面,大吃特吃,要吃得特别香,把其他孩子馋死。

  想想看,这大过年的……

  这话的杀伤力堪比“来都来了”,也因此,除了极个别特别抠的,一般来说当爹娘的还是会给自家娃儿买点儿糖块甜嘴儿的。

  见赵桂枝出了个缺德招儿,江母也不甘示弱,她建议江大伯娘可以允许用粮食换糖块。这去赶集的多半都是妇道人家,这些人习惯了扣扣索索的,一下子让她们掏钱,不一定就舍得。可如果是拿粮食换呢?或者拿鸡蛋换也是可以的,这不比直接掏钱舒服吗?

  如此这般,在江家堆积如山的长条糖,赶在年前,去了个七七八八。

  就这样,江大伯娘还不满意,特地过来跟赵桂枝说,年后再做一些,她打算正月里接着卖。

  “没冬瓜了。”赵桂枝摊了摊手,“长条糖旁的都好,就是太费冬瓜了。我家的你家的,咱们全村外加相邻几个村的冬瓜都没了。再远的话,光是大冬天的运输就是个大难题。而且成本价贵了,糖块也要跟着提价,划不来啊!”

  江大伯娘顿时傻眼了。

  冬瓜啊!

  他们家家户户都当是最寻常的蔬菜瓜果,几乎每家都会种一些,但谁家也不会特地种很多的。甚至于,农家集市上也有人会拿自家地里头出产的东西去卖,却极少有人会卖冬瓜的。

  别看这玩意儿份量重又容易储存,但实际上卖不上价的。

  “那、那……”江大伯娘张口结舌的好一会儿,最终不得不放弃了,“那我明年多种一点儿。”

  “成啊!”赵桂枝应得格外干脆利落,反正又不用她下地去种,她干嘛不答应?因此只道,“只要有原材料,回头拿来给我做,做好了加钱卖给大伯娘,至于大伯娘你想干啥都成。”

  江大伯娘得了准话,哪怕心头还略有些遗憾,但到底还是心满意足的离开了。

  也不算是离开,她还有不少活儿要做呢。

  过年啊,都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托赵桂枝的福,不光江家自个儿得了一大笔收入,就连大伯娘家也是如此。别看只是个转手价,但百八十斤的批发价,跟一块两块的零售价,那是能比的?

  大伯娘特地跟儿孙叮嘱了,十斤八斤的是客人,一斤半斤的也是客人,实在是没啥钱的,一文钱也能买一块长条糖,或者拿精细粮食和鸡蛋换,咋样都成。

  也因此,他们家今年注定是能过一个大肥年了。

  赶在年前,大房那头杀了一头大肥猪。而江家这边,开春捉的小猪崽到这会儿虽然也可以出栏了,但总归不大划算,他们准备再养几个月,等来年春耕结束了再卖,到时候肯定有人家要嫁娶,自家留一些,剩下的都能卖掉。

  当然,就算不杀猪,江家这边也不愁肉吃。

  因为先前周大姑娘送给江奶奶的寿礼里,就有两头大肥猪。尽管早在做猪油糖的时候,两头大肥猪就光荣了,但剩下的肉却留下了大半。

  卤的卤,熏的熏,还有做腊肉的,哪怕什么都不做,剁了馅儿还能包饺子,横竖外头已经到了滴水成冰的时候,怎么都放不坏的。

  江奶奶就很高兴,因为是她的寿礼,她还让送了一些去大房和镇上的二房。大房和二房自是不能白得,回过头又送了不少吃食过来。

  大房送的是一整袋足足一百斤的精细面粉,不光是年礼,还有江奶奶的吃喝开销。毕竟,他们已经看出来了,江奶奶爱极了赵桂枝的手艺,哪怕是连哄带骗的,也不可能把人哄走了。

  二房更实在,知晓乡下地头不差吃食,就送了料子和棉花,还有家里女眷做的厚棉鞋。

  不过,要说家里最高兴的人,却不是江奶奶,而是虎头。

  虎头太高兴了,他敢说他从出生到现在,再没有过过这么好的年。

  从腊月中旬,他就跟着丰收出去卖货了,到底是读过书的娃儿,丰收卖糖,他不单是跟在旁边吃吃吃,还能边吃边念叨几句诗词。乡下地头能供孩子念书的人家到底是少数,乍一看到这么个虎头虎脑的娃儿,穿着打扮很是喜气,样貌还端正得很,一张口就是诗词文章……

  反正,在他的广告效应之下,丰收卖的糖块远胜于其他兄弟。

  其实大房的扁担书念得比虎头更好,但扁担属于那种坐得住的孩子,上课也认真听讲,回家还能反复学习的。但成绩好跟能叨逼真的不是一个概念,他就算会得再多,不好意思开口有什么用?

  虎头就不同了,哪怕他学了一整年的光景,念来念去就只有那几段,可他们是挨个村子卖货的,就算重复了,人家又不知道的。

  年前糖果吃了个够,过年了家里全是各种好吃的,不止熏肉腊肉,赵桂枝为了犒劳自己,还折腾出了炸鸡。

  炸鸡烧烤,那才是永远的神。

  当然,在家里吃烧烤是要被江母骂的,赵桂枝就只做了炸鸡,另外还熬了个锅底,带领全家人吃起了麻辣火锅。

  大冬天的,哪怕屋里搁了炭盆,依旧还是冷飕飕的。但吃着火锅就不同了,那是浑身都直冒热气。

  吃着喝着……

  薛氏生了。

  她生得其实都有些迟了,但因为大夫看过了,说问题不大,家里人也就只能小心再小心。好在,赶在大年三十晚间,她终于发动了。

  江母提前跟江大伯娘打了招呼,毕竟这大过年的,就算想去找稳婆都难。索性,薛氏是生过一个的,大房那头又跑来在江奶奶跟前过大年。发动时,大伯娘、大堂嫂等人把嘴儿一抹,就去帮忙了。

  赵桂枝和幼娘都没经历过这些,就跑去生火烧水了。

  没过多久,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虎头的弟弟虎脑出生了。

第70章

  虎脑这个名字,是虎头贡献出来的。

  用虎头的话来说,他们是亲哥俩,最好是能从名字里就能看出来。就好比他爹和两个叔叔,这大郎二郎三郎的,一听就是亲兄弟!

  别看这倒霉孩子书念得不咋样,说话却是一套又一套的,愣是说服了他爹娘。当然,这也是因为大郎和薛氏就没念过书,虎脑听着是有些别扭,可名儿嘛,多念念自然会顺口的。

  等家里其他人知晓后,皆一脸懵圈。

  还是江二郎开口帮着解了围:“左右不过是个小名儿,大哥大嫂爱叫啥就叫啥。虎脑……总比煤球和黑炭好听。”

  这话一出,就算是持不同意见的人,也被说服了。只有赵桂枝疑惑的问道:“煤球和黑炭又是谁?”

  于是,江家人在短时间内第二次露出了无言以对的表情。

  赵桂枝一看他们这副模样,就知道自己肯定是不知不觉间犯蠢了。可她一寻思,大郎二郎三郎这本来就是小名儿啊,其他两人暂且不提,她是知道的,二郎的大名叫江仲义,估计大郎和三郎也是类似的画风。至于幼娘,以及跟家里许久没联系的大姑姐孟娘,这年头的女孩儿少有取大名的,多半小名就是大名。

  再不然……

  江父也不可能啊,江父的小名儿是就叫老三,江奶奶老喊的。江母和薛氏的小名儿叫啥尚且不清楚,但煤球和黑炭听着就不衬她们。

  “煤球和黑炭到底是谁啊?”赵桂枝忍不住再一次追问道。

  二郎忍着笑告诉她:“是大堂嫂家的孩子。”

  大堂嫂?!

  赵桂枝一脸“你是不是逗我玩”的表情,丰收和满仓啊,这哥俩她可熟悉了。最早是跟她一起出摊,帮着推车搬东西生炉子,后来则是给她送来了冬瓜花生等等东西,再等做猪油糖前,杀猪熬油时,还过来帮衬了一把。

  “大堂嫂生了四个儿子。”二郎见她这副表情就知道她在想啥,索性解开谜底,“分明叫做,丰收、满仓、煤球和黑炭。”

  啊这……

  这爹娘取名的方式确实是有些任性的。

  三郎还嘴欠的跟了一句:“这就不错了,起码比村口老李家的驴粪蛋要好。”

  呃,那确实。

  有了这么个小插曲之后,赵桂枝意外的觉得,江虎脑这个名字竟然还行?

  行不行的也就那样,横竖只要娃儿们长大以后要念书,先生一般都会帮着起个名儿的。哪怕大名起了,这不还有字吗?

  想到这一茬,赵桂枝就分外的淡定,瞅着幼娘已经将吃剩下的饭菜和脏碗碟都收拾了,她转身先去了自己那屋,从嫁妆箱子里取了一个小布包袱,进去薛氏那屋。

  大冬天的,家里又个随时待产的孕妇,早在两个月前,江母就弹了几床新棉被,全都是极厚的十斤棉花被。别家那最多也就是被子厚实,褥子还是凑合的,或者干脆垫干稻草,再铺点儿破旧的衣裳啥的。可江家这边,却是连褥子都是极为厚实的。

  别说被褥了,甚至连门帘都重新做了一套。这样就算进出门会带风,也好叫厚厚的门帘挡一下。

  也因此,薛氏这屋里舒坦得很,只是因为通风不大好,空气中隐约有些血腥味儿,旁的倒是都挺好的。

  薛氏人躺在土炕上,身上盖着厚被子,背后还靠着一个叠起来的小被褥,炕旁边是一个竹编的小摇篮,虽然一看就是旧的,但却是大郎早早寻出来仔细清洗干净又晒好的。

  见赵桂枝过来,薛氏抬起头冲着她笑了笑:“倒是没想到这娃儿会赶在这天生出来。他倒是能耐,一出生就两岁了。”

  旧时的说法,孩子一生下来就唤作一岁,待过了年则算两岁。

  江虎脑这娃儿,赶在了大年三十晚间生出来,又还没过子时,等子时一过到了正月初一,可不就是两岁了吗?

  这么一下,好家伙,出生还不到二十四个小时,这娃儿就两岁了?!

  赵桂枝明显懵了一下,心说这要是摊在自个儿身上,该有多亏呢,平白多长了一岁呢!甚至她上辈子都不爱说虚岁,周岁都妥当呢,不到过生日咋就不算长大一岁!

  好在,她及时想起自己不是那个倒霉娃儿……

  暗中松了一口气后,赵桂枝拿出了手里的小布包递给薛氏。

  薛氏好奇的接过来一看,顿时急了:“送这个干啥?乡下地头没这个习惯。”

  “为啥啊?”赵桂枝也奇了,“就算我是忘了以前的事儿,可大嫂你也不能这么糊弄我吧?送新生儿银锁片和小银镯还能出错啊?”

  搁在她上辈子,能送的东西倒是多得很。什么尿布啊奶瓶啊,婴儿床婴儿车啊,当然就算这些父母都准备好了,还可以送小衣裳小玩具啥的,咋样都成。

  可这些东西,放在这年头就不大适合了,再说也没地儿买呢。

  赵桂枝原先是真的不知道该送啥好,结果赶在年前收拾屋子时,整理嫁妆箱子发现了不少小孩儿用的东西。她拣了一个银锁片和一对小银镯,感觉这玩意儿男孩女孩都合适,还特地拿了块样子好看的帕子包了起来,就等着今天了。

  “不是出了错,而是太贵重了。”薛氏还是执意推辞。

  好巧不巧的,就在妯娌俩说话时,虎头猫着身子进来了,也不知道他在门口听了多久,把脑袋凑过来就问:“二婶,为啥我弟有这些,我没有呢?”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48页  当前第8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4/24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古代群穿生活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