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小镇人家_分节阅读_第20节
小说作者:朽月十五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317 KB   上传时间:2022-09-19 20:01:49

  阿夏被两双猫眼看着,杵了杵旁边的山桃,轻声问道:“这不会是来找我们要吃的了吧?”

  “能给它们吃吗?”

  山桃不明所以,摊开自己手上的油纸袋,上头只有一堆的豆粉。她的猫才新养,还不知道能不能给它们吃这些东西。

  “应当不能。”

  她不是很确信,只是家里的年糕和汤圆都没吃过豆粉,也不好给这几只小猫吃。

  在三人犹疑是去买点猫食来喂,还是光明正大溜走的时候。她们坐着的小道尽头传来咚地一声,有人在敲鼓。

  阿夏循声望去,佛殿后面走出来一个身量比矮墙高一点的小沙弥,圆头圆脑,脸上肉嘟嘟的,腰间挂一只红腰鼓。

  他一出来,那些小猫跟闻着鱼腥味似的跳过去,靠着墙蹲下,没有乱跑的,只把头给仰起来。

  那小沙弥背着手,看到猫咪配合,很满意地点点头。而后从拐角处费力地抱出一个木桶,和一叠瓷碗,挨个放到猫猫的前面。

  阿夏发现小沙弥特别有意思,他每在一只猫碗里倒猫食后,就会去拍拍小猫的头,严肃认真地说一句,“要听话,不能去讨要施主的吃食,那被住持看见,是要罚打坐的。”

  小猫舔舔毛,听不懂他在说什么。小沙弥严肃地板起脸,把小橘猫给按住,叫它不要乱动。

  山桃笑着揉肚子,她看到这幕才想起来,跟她们两个说这些猫全是外头跑进来的,一待就不肯再走了。住持也心善,进了寺庙那就是有缘,拿出一部分香火钱养着它们。

  大家把这些在寺院的佛像、屋檐、矮墙上随处可见的猫称之为禅猫,与佛有缘。至于小沙弥,他修佛不静心,年岁小爱玩又爱闹,住持干脆让他领一群小猫,如何把猫猫给带到不闹,就能回去继续修佛。

  所以每日小沙弥都会让它们听木鱼声,听佛号,从一开始被人围观的羞赧,到现在对目光全然无视。

  阿夏听完又去看蹲在一群小猫旁边,试图教会它们道理的小沙弥,那一脸认真的模样,差点没让她大笑出声。

  突然来个主意,摸摸自己之前攒的一袋子铜板,她悄悄地在山桃和晓椿的耳边把自己的想法给说了,几个人凑了一点银钱。

  跑到一旁卖纸笔的小贩那里,请他请了几个字,把钱全装到信封里,沉甸甸地一袋,投到香火罐里头。

  与旁人写的都不相同,她们的香火钱上写着很大的三个字,猫食费。也许今日翻看香火钱的僧人,见到猫食费还会愣一会儿,再会心一笑。

  临走前,阿夏瞟了一眼那个窄小的过道。小沙弥气鼓鼓地插着腰,教训抢食的橘猫,挨训的橘猫可怜巴巴蹲在地上,旁边几只猫见惯不惯地甩甩尾巴。

  她笑起来,双眼弯成跟月牙似的,脚步轻巧地离开佛殿。

  “走吧,”阿夏左手挽山桃,右手挽晓椿,嘴上还道:“我们去塔上走一圈。”

  “走走走,到时候顶上都是人,什么也看不了。”

  山桃赶紧拉住她的手往前走。

  千光寺这座高塔让人慕名而来,顶层永远是人最多的,因为从那里可以眺望到绝大部分陇水镇的景致。

  塔里的楼梯是蜿蜒而上的,每一层都有不少人支摊子,热闹地不像是平日清净的佛家圣地。

  阿夏看的眼花缭乱,第一层卖书,第二层织布,第三层衣饰,第四层是佛经,第五层不开,可只消看见屋檐上出现蜿蜒盘旋的青龙,就晓得必然到了高塔楼顶。

  作者有话说:

  猫猫:排排坐,分果果~

  豆酥糖的做法参考《宁波老味道》,不过这个糖也算是挺出名的,网上都能买的到,味道也还行,但天热容易化会沾糖纸。感谢在2022-07-01 22:08:19~2022-07-02 22:39:31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山有明月、秋子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秋子、43028686 5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23章 焖肉面

  从最后一级楼梯上去,入目是青砖铺面的塔屋,四周雕花窗户洞开,有两扇拱形石门。石门前都有僧人守着,不叫太多人一起出去到塔外。

  人成群出去,最后从另一扇石门回来,等了许久才到阿夏她们三个,守门的僧人前还支了张雕花木桌,敞开的木盒里一叠花花绿绿的纸,印着佛教繁复的图案,每张都写着祝福,诸如六时吉祥,平安喜乐。

  这些小而方的纸,又称为福纸,平日没得卖,只有到庙会时才有。四月初八佛诞日时的纸又不一样,那时的纸要更好一些,此谓佛纸,除散佛纸外,佛诞日比庙会还多了一项,晚上可从塔上放孔明灯。

  阿夏每年都会来,每次来也必买福纸,厚厚的一大叠才十文,握在手里,走出拱门外。

  她没敢靠到石栏边,千光寺的塔之所闻名,就在于高耸,这样的塔要是紧挨着围栏往下看,还没看出名堂来,就会生出头昏目眩的感觉。

  可若是远眺,景象又不一般。举目是明蓝色的天,浮云朵朵,白又亮。底下的河流盘旋蜿蜒,乌篷船、渔船、货船错落其间。陇水镇的屋子高矮各不相同,黑瓦檐背,一只只竹匾里晾晒着春日的山鲜海物,偶尔一抹亮色,不知哪家酒楼的旗子飘起。

  水村山郭酒旗风。

  阿夏很喜欢这样明亮又有风的天。她往前走几步,将手掌摊平,那叠青红蓝紫的福纸微微摇曳,第一张打旋飘起,另外的纸紧随其上,翻滚着飘向远处。

  一叠的福纸不算什么,可当塔楼上每人手里的福纸一同飞起时,炫目得像刮了一阵五彩的风,混到一起从塔楼飘出去。有的纸顺风直下,落到寺庙里,有的纸要寻山安家,有的纸飘飘荡荡落到船上。

  大家把这放福纸叫做撒福,谁能捡到落下的福纸,则表示福气已至,所以底下的人都仰头摩拳擦掌准备接福。

  这叫千渡塔接万福。

  撒福完后,阿夏目视福纸越飘越远,消失在金光里,她面色柔和,转身和山桃她们从另一扇拱门出去。下楼和上楼并不是同一条楼梯,这条石梯很有意思,上头刻满复杂的经文,重叠往复。

  每个下楼的人会凝神细看,也不会觉得下楼的路漫长,只觉得还没有看完,就走出了头。

  此时已至晌午,塔外人愈发多,阿夏她们从廊桥底下过,迎面一股馥郁的桃花香,两边栽种了不少桃花株,繁花如盖,白得似雪,粉得如美人面。打从那走一圈,都要沾染不少的香气。

  这般适合文人骚客风花雪月的廊桥,尽头却卖的不是什么文雅之物,而是焖肉面。

  桃花散尽的深处,一只小棚子孤零零地支在那里,几张小桌上零星地坐着几人。小贩是个老丈,他给自己弄了张案台,搓上粉后,手里甩着细长微黄的面条。

  看到她们三个人来,脸上浮起和煦的笑意,“几个小囡焖肉面吃伐?”

  阿夏点点头,嘴巴甜,“老伯您给我们做三份面。”

  “得嘞,要红汤还是白汤?”

  红汤在汤头盛出后还会搁半勺的酱油提色,略微有点咸,白汤则是不添,就用煨好的汤,色泽清亮。

  她们几个的口味都有点偏淡,浓油酱赤的也吃,焖肉面却一致选白汤的。

  老伯的面是手打鸡蛋面,每一根揉的粗细差不多,细长又不粘连,打开锅盖,等水滚起就甩面条,时不时用竹爪篱扒拉一下。

  面熟好后捞起放到粗瓷大碗里,从红泥砂锅里舀出一勺清汤当头浇下,取一块焖肉放上,搭几株烫后还嫩生生的小青菜。

  阿夏最喜欢吃这一大块焖肉,用五花肋条排,放数来种香料在砂锅里焖煮到肉酥烂为止。放到汤里时,肥腻处会渐渐化开,却不显得油腻。

  叫用鸡架子煨出来的汤都浮上一层清浅的油光,汤味淳厚,青菜爽口。而这手打出来的面,最是筋道滑溜,不容易烂糊。

  她们吃面不算太过讲究,只要味美就成,吃完一碗也不挑错处。稍坐会儿就离开了,庙会通常要摆到晚上,所以阿夏她们就在庙里头闲逛。

  看见有人背着只稻草杆,上头插着不少只晶莹剔透的糖葫芦,买上一只边走边吃。有人摆字谜,也上去猜一猜,有小孩赌气闹着不走,她们三个闲得一起蹲在那里,看小孩什么时候起身,最后蹲不住自己起来走了,回头看那小孩还耍赖趴在那里。

  也有逛累的时候,那就找个大殿进去坐下,听一听老和尚念佛经。不过阿夏从来都不是能听得进去的主,坐得很端正,到后头眼神都迷糊起来。

  一日下来,买了大袋小袋的东西,摸黑回到船舱时,靠着墙壁就睡了过去,回家时还以为自己在做梦。

  躺到床上没多久沉沉睡去,梦里梦到她站在高塔上,福纸飘扬。又梦见她们的猫食费被僧人看到了,拿钱买了不少鱼,烘成小鱼干,叫小沙弥喂给一群小猫吃。

  梦里的最后是一群猫窝在屋檐上吃着小鱼干打滚。

  以至于阿夏一大早起来,忆起梦里的事情,拿出自家放小鱼干的青花罐子,跑到楼上的猫窝旁。

  天还早着,年糕和汤圆是实打实的夜猫子,闹腾一晚上,此时没醒。汤圆是缩在年糕的身子底下睡的,头探出来正好对着猫窝门。被光一照拿爪子盖住,一耸一耸地往年糕头旁边凑。

  “来,醒醒,我们吃小鱼干啦。”

  阿夏拿手指头挠挠它们,不奏效,心生一计,把小鱼干放到两小只的鼻子底下,立马睁开圆溜溜的眼睛。

  拿头去蹭阿夏的手背,咪呜咪呜直叫,吃到小鱼干后才停住嘴巴。这一日阿夏走到哪,这两只就跟到哪。

  她都忍不住感慨一句,“果然有小鱼干吃就是娘。”

  到第二日时,她才刚下来,就听见太婆和方母嘀咕,“赵山家的媳妇要生了,明明估得不是这一日,孩子等不及要出来咯。”

  “这不是好事,”方母边帮太婆一起收拾接生要用的东西,一边说:“这孩子怀了九个月,也足月了,早点生下来才好。这洗三和满月,也得去见礼,东西是该准备一些来。”

  太婆正准备说话,阿夏扶在木栏杆上插了一句话进来,“太婆,晓椿的嫂子要生啦?”

  方母被她给唬了一跳,拍拍胸口没好气地道:“你走路咋没声,差点没把你老娘我吓出好歹来。”

  “我这不是想知道吗,”阿夏从楼梯上赶紧跑下来,又问了一遍,“她嫂子今日就要生了吗?”

  “要生了,我刚去看过,怕是不太好生。”

  太婆今早急匆匆地跑去瞧了眼,这孩子吃得好,只怕个头太大,就算生下来只怕也要受一番罪。

  她叹口气,看了眼阿夏。早些时候方母说要早把婚事给筹备起来,她没拒绝,可也明确地说过,一定要拖到十八再嫁人。

  十五六岁还正是长身子的年纪,这时候嫁人有孕,大多不是去母留子,就是母子双亡。太婆看得太多了,才不舍得叫孙女那么早嫁人。

  外头传来催促声,太婆也就没再想了,她拍拍阿夏的手,“我知道你与晓椿好,不过今日她家忙着,你可别去看这些热闹。等洗三的时候再上她家去。”

  “哦。”

  阿夏本来想跟着一道去的,不让去她就只能看太婆拎着木箱出去,方母想想不放心,也跟着一起出门。

  她只能一个人留在家里,没想到两人这一去到了傍晚才回来,身形疲惫。

  “阿娘,太婆,喝口水先。”

  她赶紧从旁边倒了两杯温水递过去,两人一饮而尽,太公编着箩筐抬起头问了一嘴,“生下来了没?”

  “生下来了,称了重有七斤呢,是个小子,”方母啧了声,“磨了他娘老半日,差点去掉半条命。”

  方父感慨,“这孩子也太大了。”

  太婆去搬了盆水洗手,附和道:“可不是,这般大的孩子少见,今日我都差点失手,还好胎位是正的,不然只怕命都保不住。对喽,她家后日洗三,到时候都去瞧瞧这胖小子。”

  “得添盆,到时候买几个喜果。”

  方母盘算着,阿夏在这种场面上是全然插不上话的,她只能静静地听着。

  连到了那日洗三礼,都得要方母领着她一道去,不好再跟平日一般自己单独跑过去。

  今日的赵家有喜事,门前灯笼都换了一对,大红色,还挂起红绸,赵父赵母见人就是笑,寒暄着往里头迎。

  看到方母两个来,赵母立马脸上浮起真切的笑意,“哎呀,小芹和阿夏过来了,快进去,等你们几个呢。”

  “拿点东西耽搁了,我家老太太在里头了吧?”

  方母提提手上的东西,又问了一句。

  “在里头了,这边迎几个人,我也进去了,要不是多亏你家老太太,哪有这么白胖的孙子哦。”

  “这孩子命好,生得好。”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3页  当前第2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0/7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小镇人家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