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都市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潜入梦_分节阅读_第16节
小说作者:第十个名字   小说类别:都市娱乐   内容大小:3.28 MB   上传时间:2015-12-04 12:10:37

“不关她们的事儿,是我自己买的,您先别急,来帮我看看是啥木头的。”洪涛拉了拉大姨夫的袖口,然后指了指地上那个玩意。

“这东西在沥青桶里泡过吧……”大姨夫伸手摸了一下,然后从腰带上解下一串钥匙,拿出一把折叠电工刀,开始咔嚓上面的沥青。

“您慢点,别把木头划坏了。”洪涛看到阿姨夫大开大合的动作,有点心疼。

“嗨……有点意思啊……来,小涛,我们上太阳底下看看去,你还懂这个玩意!”大姨夫没理洪涛的啰嗦,他手底下很有准头,几下就把一块沥青皮刮掉了,露出了里面的木纹,这时他突然谨慎起来,蹲在地上借着灯光来来回回看了好几眼,然后干脆抱起来直接往外面走,屋子里的灯光还是有点暗。

“怎么样,姨夫,是不是紫檀?”洪涛赶紧拿着自己的万用表,拉着金月屁颠屁颠的跟在后面问。

“八九不离十,这应该是个放鱼缸或者花盆的架子,也不知道谁把它弄成这个样儿了,不过这也不值42块钱吧?如果给木工做几个刨子倒是不错,能卖个十块八块的。”大姨夫又用刀子刮掉一块沥青皮,仔细借着太阳光看了看,做出了最终的确认。但是他还是不明白,洪涛买这个玩意干嘛,在他眼里,这种硬木做木工工具最好,但是价值也够不上洪涛花的钱。

“嘿嘿嘿,我有用,您能不能帮我把外面这层沥青给弄下去,弄干净了,但是别伤到里面的木头?”洪涛没和大姨夫讲什么收藏、升值之类的道理,一时半会儿他也听不懂,讲了也没用。

“这得用稀料慢慢擦,我带回去给你弄吧,改天和零件一起给你送过去,你还买了什么?”大姨夫有看到洪涛手里抱着的那个大黑盒子。

“万用表!”洪涛举起来让大姨夫看了看。

“这不是电工用的吗?”大姨夫还真认识这个东西。

“不光电工能用,我打算自己做个收音机,等我做好了您试试,好用我就给您也做一个。”洪涛开始说起自己的计划。

“你就能吧,也不知道你爸怎么教的你,还做收音机,那玩意不顶吃不顶喝的,还得费电池。成了,你赶紧回家吧,没事儿别跑这么远,姨夫还在上班呢,我先走了啊!”大姨夫显然对收音机什么的不太感兴趣,拎着那个黑乎乎的玩意,爬上了三轮汽车的车斗里,拍了拍驾驶楼,汽车发出突突突的声音,冒着一股黑烟跑了。

“小涛哥,我也想坐汽车!”金月看着汽车跑了,很是羡慕。

“以后哥带你去坐卧车,这个破玩意没意思,过几年连3环都不让它进!”洪涛对于金月这个要求只能是画大饼了,这个年代让他去哪儿找汽车啊,连出租车都没有,就算有钱也买不到,也没人敢卖给私人汽车。

有了这次捡漏成功,洪涛也上瘾了,没事就往附近的委托商店里跑,东四、东单、安定门、东直门这一片都让他跑遍了,还真让他找到了几样好东西。比如说2块老瑞士表、一扇硬木的屏风、40年代的派克金笔、20年代德国原装的徕卡相机。

其中最让洪涛高兴的就是那台1923年出厂的徕卡1A型照相机,它其实一直就在委托商店的货架上摆着,但是洪涛开始并没发现,因为它外面还有一个皮套,洪涛只知道它是一台相机,但并不知道是什么牌子的、什么型号的。后来又一次洪涛又去逛委托商店的时候,正刚上快过阳历年了,售货员都在打扫货架上的卫生,就把所有的相机都拿下来放到了柜台上,这时洪涛才看到皮套的底部印着leica的字样。

到了这时洪涛也没太在意,只是出于对这个著名照相机品牌的尊敬,才打开盒子准备随意瞻仰瞻仰就算了,6、70年代的老徕卡放到后世里并不太值钱,因为产量比较高,国内少见,但是欧美国家很多。可是当他把那个棕色的厚皮壳打开之后,看到一架他从来没见过的怪异照相机。

这架照相机的镜头焦圈和快门包括过片扳手都和保险柜上的密码锁一样,一看那个外观就有一种古老的味道,而且那个手感太压手了,和这时国产的海鸥、友谊照相机完全不是一个感觉,这让洪涛的好奇心再次泛起。于是他又仔细翻了翻,在那个硬皮外壳底部居然找到了一张英文、德文双语说明书。

洪涛的英语还凑合,这得感谢他后世里的房客,他们是一对儿外教夫妇,被父亲的同事介绍来,租住了他家院子里的三间房。那对儿老外夫妇也是个碎嘴子加杠头,没事儿就喜欢和洪涛就中外各种问题抬杠,于是为了更能说服他们,洪涛特意把英语提高了一下,本来是打算以夷制夷的,副作用就是自己的英语水平也水涨船高。

大概把这份说明书看了一遍,洪涛立马掏钱把这架照相机买了下来,因为他看到了生产日期,1923年!就算这架相机坏了,放到后世也是一件精品,别说拿出去卖,就算是徕卡的厂家,也会出高价回收的。

其实这也不算是捡漏,这时一架全新的海鸥205/135照相机才卖60块钱,而这架老徕卡的售价也是60,按照当时人们的观念来说,一点儿都不便宜,甚至都有点贵了。不过这只是按照物品本身评估的价格,这时绝大部分人还没有收藏和升值的观念,并不了解什么叫附加值。

在这个年代买东西有一样非常让人舒服的地方,那就是省心,不论是什么商品,都是高保真,商品上写的是什么,就是什么。你根本不用去考虑这玩意是不是A货、是不是高仿、是不是山寨的,百分百是真的,想买到假货难于上青天。你可以问售货员这间商品有没有处理品,但是别问真假,否则人家会赏你一个大大的白眼球,然后像看傻子一样看着你。

第49章 有大动静了

洪涛本来还看上了不少东西,都想买回去,不过一是兜里的钱有些紧张,不得不挑一些升值空间大的东西重点购买;二就是姥爷快急眼了!

刚开始的时候,姥爷对于洪涛隔三差五弄回来一件儿东西,藏在他的屋子里还能忍受。但是随着东西越来越多,钱数也越来越大,姥爷终于忍不住了,他就是再溺爱孩子,也逃不出时代对他的束缚,好几百块钱,就换回来一堆旧货,而且基本都是家里用不上的旧货,老头儿开始找洪涛谈话了。

“姥爷,您玩过古玩字画吗?”洪涛对于姥爷的指责,只能是慢慢解释。

“没玩过,那东西都是旗人玩的,你可别学那个,败家!”姥爷还没等洪涛解释明白,直接就下了定义。

“您看啊,比如说我买的这个手表吧,它再过20年,能值好几万块钱,您信不?我这不是在乱花钱,我是攒钱呢,比存银行里还合算。”洪涛继续努力,打算用数字来打动老头儿。

“好几万!那是吃撑着了!就这个破表?还没我手上这块好呢!”姥爷还是不信。

“这不一样,就拿您的蝈蝈葫芦说吧,一把三河刘做的葫芦肯定比您这个值钱吧?手表也一样,看着是一样的表,但要的就是这个字号,我买的这两块表,就好比是三河刘做的蝈蝈葫芦,越放越值钱,您明白了吧?”洪涛让姥爷给弄得没辙了,忽然听见老头怀里揣着的蝈蝈叫了起来,又找到了一个说服姥爷的好说辞。

“要是这么说的话,倒也不亏……”听了小外孙的话,老头儿总算是听明白了,虽然他不知道什么叫投资,但是他明白蝈蝈葫芦的道理。

对付姥爷可以用利益引导,但是对付自己的父亲,就不能光说钱的事情,其它东西都可以放到姥爷的屋子里不让父亲知道,但是那台万用表还是得拿回家里去用的,对此洪涛只能再把这个屎盆子扣倒了大姨夫头上,说是大姨夫和他们单位里的电工借的。

“嗯,你喜欢无线电是个好事儿,爸爸支持你,不过你这个起点有点高了吧,收音机不是那么好做的,光靠看书不一定管用,你那位王叔叔就是教物理的,要不我礼拜日带你去他家去吧,让他给你讲讲课?”父亲对于洪涛喜欢无线电一点反对都没有,连洪涛私自用家里的钱给自己买了好几本《无线电》旧杂志也没说什么,只是觉得洪涛光靠自学恐怕不太合适,打算给他找一位老师。

“王叔叔讲的东西太深了,我还听不懂,我先自己学一段,等把基础知识搞明白了,再去找王叔叔吧。”洪涛一听父亲推荐他那个老朋友就头疼,那个王叔叔是师范大学的物理老师,和老爸在下放劳动的时候认识的,人是一个好人,学识也是没的说,上辈子的时候,就是他自己买零件,给洪涛他们家攒了一台14寸的彩色电视机,后来还自己发明一些专利。

不过这种搞研究人有一个通病,就是情商太弱,他甚至比洪涛的父亲还弱,你不和他说话,他能一下午看着电路图一个字都不说。后世洪涛的无线电就是和他学的,经常在他家里待一下午,结果他楞没想起你来,你必须不停的问他各种问题,否则你啥也学不到。洪涛可不想像个好奇宝宝一样去和那个王叔叔问一下午问题,现在他的知识足够用,等到以后真要自己攒电视机的时候,再去找他不迟。

“也对,他教你是有点早了,干脆我来教你吧,我大概也懂一些。”洪涛的父亲觉得儿子说的也对,那个王老师是个什么德性他心里最清楚,让他教儿子这些基础知识恐怕还真教不出什么来,于是他打算自己来教。

“我先自己看吧,不懂的地方再问您,我喜欢自己琢磨。”洪涛更不敢让父亲来教自己了,他是懂一下无线电理论,但是只限于是理论,他给你讲三极管的时候,讲着讲着就拐到如何计算三极管的放大倍数上去了,而且还不是泛泛的讲,非要让你把那些数学证明公式理解清楚不可,结果你是无线电知识没学到,学了一大堆数学公式。

“对!凡事儿都得琢磨,做学问就得这样,成,你自己看吧,不懂再来问我。”父亲满意了,他平时最喜欢教导洪涛的就是要有一颗喜欢问为什么的心,和不搞清楚决不罢休的意志。

父亲并没有对洪涛撒手不管,他也不知道从哪儿找来好几本有关无线电的书籍,也不管洪涛看得懂看不懂,全塞给了儿子,然后还从他们学校的实验室里,给洪涛借来一台示波器,用来让洪涛能更直观的理解交流、直流波形的变化。为了儿子的学习,他算是尽了全力了,示波器这玩意在后世不算什么,但是放到当时这个年代里,就属于高精尖的仪器了,普通单位根本没有,就算大学里有,他也得费好大劲儿才能借出来。

也还别说父亲的情商不高,他是忽高忽低,只要牵扯到儿子学习或者成长方面的事情,他都愿意去求人。那时候的大学里有不少好玩意,比如说可以从体育系里借冰鞋出来,然后带着洪涛和金月再加上他那个内弟、也就是洪涛的小舅舅,一起去前海滑冰;再从生物系里搞点蘑菇菌种出来,让母亲拿着一袋子棉籽皮,去单位的高温消毒柜里去消毒,然后自己用铁丝和塑料布凑合一个恒温恒湿的小箱子,让洪涛观察菌类的是如何从几根菌丝变成一堆蘑菇的。

或者从化学系里弄点化学元素出来,然后在他书房里搞一个小型的试验,告诉洪涛如何什么叫电解、镁条燃烧之后试管里会剩下什么。

虽然洪涛绝大部分都知道,却还得装作不知道,等听过父亲的讲解之后,就知道了大部分,然后再提出一两个比较有质量的问题,再让父亲讲解一番,最后全部听明白,就连去滑冰洪涛都得假装摔好几次跟头之后,才敢晃晃悠悠的自己去滑。每当这个时候,洪涛才能看到父亲笑得是那么高兴,那么发自内心,那么有成就感。

为了能让父亲多高兴几次,洪涛觉得摔几个跟头就摔几个吧,装傻子就装傻子吧,能让别人高兴,其实也不算是一件太难受的事情。

不管怎么说,洪涛对于自己目前的小日子还是比较满意的,除了早上去学校停课有点无聊、吃的东西有点单调、没什么业余娱乐活动之外,其它都还不错,至少是他觉得依靠自己的能力,能在这个时代里过上的比较不错的生活了,做人得知足,知足才能长乐嘛。

冬去春来,转眼又一个春节过去了,时间进入了1978年,当满天再次飘起杨絮的时候,洪涛已经整整6岁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他的身高又窜起一大截,已经超过了1米3,几乎高过了同龄孩子一头,虽然身体还是消瘦型的,但已经不像竹竿一样那么瘦了,至少胸脯上已经不是小排骨,胳膊腿也都发育得很好,由于长期锻炼,那里的肌肉摸起来比同龄的孩子都要硬很多。唯一的缺点就是有点黑,这也不怪洪涛,他天生就不白,再加上整天老在外面跑,晒的。

让洪涛吃惊的是,金月居然长到了128厘米高,看来那些鲶鱼还真的管用了,他上辈子记得他们两个一起去上小学的时候,金月的脑袋顶才到他的肩膀。虽然说女孩子比男孩子发育得要早,但是这种明显的变化肯定不是光发育早就能解释的。

其实过完78年的春节之后,洪涛就把鲶鱼给停了,代替鲶鱼肉的是每天两个鸡蛋,然后一周左右,大姨夫就会给他们家送来一只鸡、一只兔子或者一大条子五花肉。他实在是吃不下去那些油乎乎的鲶鱼肉了,没到吃晚饭的时候,他都开始不自觉的有一种呕吐感。

这些鸡蛋、肉都是大姨夫从农村买来的,从今年开始,进城卖东西的人越来越多,不光是城市边缘地区可以看到推着木板车、骑着自行车卖农副产品的人,有时候胡同里也会出现他们的身影,用鸡蛋换粮票的最多,还有换花生、瓜子、豆腐丝的。

洪涛一直都在关注着报纸上的动静,去年那位总设计师已经增选为常委,今年5月份的时候,他已经看到了光明日报上登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他知道时代的变革快来了,但是具体什么时候来,他心里没谱,谁让上辈子没关心过这个东西,学校里学的那些政治课也都还给老师了,老话说的好,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不过看目前这个形式,农村里面已经开始悄悄松动起来了,虽然上层还在进行最后的斗争,但下面的老百姓已经都忍不住了。

第50章 住院

按照洪涛和父亲以及白主任的约定,他应该是在6岁入学的,也就是1978年的9月1日,夏天的时候,父母已经把他上学时候穿的衣服给买好了,一条棕色的条绒裤子,一件雪白的确良的长袖衬衫和一双黑色条绒面的白色塑料底布鞋,算是比较有派头的一身行头。另外父亲还特意给他去百货大楼买了巨高档的塑料铅笔盒,盒盖上带着一块小磁铁,当磁铁吸上的时候,会发出啪啪的声音,比铁皮铅笔盒牛逼多了。

金月家里也没闲着,按照白主任的意思,金月可以和洪涛一起提前一年上学,因为她的小学一年级课程已经全都学完,都开始背乘法口诀了。而且要是让洪涛和金月一起上学的话,两个小孩还能有个伴儿,达到互相促进的作用。于是金月的妈妈特意在跑车去上海的时候,给金月买回来一条胸前绣着花朵的棕色背带裤和一双红色的小皮鞋,再加上一个同样的塑料铅笔盒,比洪涛还要牛逼几分,毕竟她穿的是皮鞋,洪涛穿的是布鞋,脚上无鞋穷半截嘛。

可惜的是,洪涛和金月都没穿上新衣服去上学,洪涛病了,准确的说,他和他小舅一起得了急性肝炎,统统住进了第六医院。这次还真不能怪他那个小舅舅,起因是洪涛非要让小舅陪他去大姨夫说的那个自发路边市场里看看,结果两个人坐上107路无轨电车,一路跑到了西直门外,还真找到了高粱桥的那个市场。

平时啥也吃不到的小舅舅一到了这里,就走不动道了,看到什么都想吃,两个人最终吃了一个肚歪,然后美滋滋的回家了,并且约好下周还去。谁知道没过几天,洪涛就觉得自己浑身关节都疼,就好像得了重感冒一样,刚开始他还以为自己真的得了感冒呢,没在意,但是病情越来越严重,有时候下午就开始莫名其妙的开始发低烧,看到油腻就恶心。

不光是他这样,他那个小舅舅和他一样,症状都差不多,这时洪涛知道,自己和舅舅估计是得了什么病了,赶紧把情况告诉了母亲,结果母亲也吓了一跳,第二天就带着他们去自己单位里检查,结果很清楚,两个人全都是急性黄疸型肝炎。

在这个年代,肝炎、肺结核都是可以病死人的,吓得洪涛立马就没精神头了,两条腿直发软,做为一个穿越人士,他应该算是天不怕地不怕、智珠在握、运筹帷幄,但是唯一有一个弱点,那就是怕得病。不管你怎么穿越,身体还是肉的,再聪明再有见识,一旦得病,和普通人没啥区别,该病死也得病死。

不过这次并没有这么危险,由于洪涛对身体比较敏感,捎带着小舅舅一起提前发现了病情,他们两个到第六医院里住院的时候,刚刚开始上吐下泄,还没正式进入黄疸期,属于有主动自首情节,可以从宽处理。

不管怎么从宽,他们俩都得在病房里老实待着了,由于肝炎是传染病,即使你病情稳定了,也不能四处乱走动,必须等传染期过去才成,至少3个月!

这样一来,学肯定就不能上了,不光他不能上,金月也跟着一起不上,学校老师怕金月也染上肝炎,把其他同学都传染上。而且金月本人也不想去,她和洪涛在一起待惯了,养成了好多洪涛身上的成年人习惯,比如说洗澡、注意穿着、比较讲卫生、花钱大手大脚、不喜欢和同年龄的小朋友玩等等,金叔叔本来也担心自己女儿上学太早会受欺负,现在连洪涛都不去了,他正好让自己女儿也晚一年。

除了不能上学之外,在洪涛母亲的带动下,金月家、洪涛家和姥姥家都进行了严格消毒,所有洪涛和他小舅用过的、盖过的、穿过的,最少都要放开水里煮煮,像那些已经旧了或者小了的衣服,干脆就给烧了,连被褥都给扔了。而且洪涛的母亲还给全家下达了最后通牒,不许私自去医院看洪涛,想去必须向她申请。

全家上下就这么一个医生,不听也得听,于是洪涛和外界算是彻底失去了联系,他那些收藏和自行车零件不知道会不会被扔到热水里煮,他又不敢问,因为父母不知道那些东西是他的。大姨夫自从他刚住院的时候来过一次,带来一兜子苹果,以后就再也没露面,估计是被母亲给挡驾了。

本来急性肝炎是不用住那么长时间院的,病情稳定了之后,就可以回家去养着,只要别和病人亲密接触、注意分餐就可以,但是洪涛不是有个当医生的母亲嘛,这回可算轮到老妈显示一下能力,她转了好几个圈,同事拖同事的找到了六院的医生,最终结果是洪涛和小舅舅还得在医院里住着,一直到病情完全好了为止。

住过院的朋友可能会有这种感受,那是真无聊啊!又没有电脑和手机可以玩,光是那几本小人书和杂志,都快给翻烂了。而且医院里的饭菜注重营养搭配,根本不考虑口味,还不舍得放盐,把洪涛给吃的,比得肝炎的时候还恶心反胃。

洪涛本来想拉着小舅舅偷偷跑出去玩的,这种小技巧对于洪涛来说,一点儿问题都没有,不过出去玩如果兜里没钱的话,也没什么快乐,洪涛的兜里肯定是没钱的,于是他百般耍赖,终于算是让母亲同意了,可以让姥爷来医院里看他。

姥爷这一来就不是一次,第二天的探视时间里,老头自己又偷偷出现在病房里,不光给洪涛和小舅带来了酱肉,还偷偷塞给洪涛一沓子钱。顺便还带来了大姨夫的消息,大姨夫很关心洪涛的身体,三天两头往姥姥家跑,嘴上都快急出水泡了。

洪涛当然知道大姨夫急的是什么,自己身体是一方面,那些还没攒好的自行车才是主要。可是现在自己还在住院,肯定不能穿着病号服跑回去给他攒车,让街坊邻居看到了,很快就会传到父母耳朵中。其实不光大姨夫急,洪涛自己也急,钱这个玩意,挣起来哪儿有够啊,尤其是这个攒自行车的生意还不是能一直挣下去,过两年国家政策一改变,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什么的肯定货源就会多起来,到时候就不好卖了,就算卖出去也赚不了太多利润,所以必须加紧干,能卖多少算多少。

可是人在医院里,着急也是白着急,自己年纪又太小,和医生说出院的事但人家根本不理他,顶多让他乖乖听话,别给父母添乱。鉴于这种情况,洪涛不得不祭出他的大杀器:烦人大法!

首先倒霉的就是护士,她们经常会发现,11房3床和4床的病人不见了,然后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一把半大小子和一个小子就晃晃悠悠的从楼道外面穿着病号服走回来了,要不就是举着半根糖葫芦,要不就是拿着半块烤白薯。你说他们吧,他们虚心接受,但是下次该跑还是跑,搞得这些护士们整天神经兮兮的,万一赶上护士长查房,发现病人没了,她们就得挨批评。

光折磨了护士洪涛还不满意,他从商场里买了两副扑克牌和一副象棋回来,外面天气不好的时候,就在病房里聚众赌博,教同房的病友玩斗地主,很快就发展到了整个病区,和他一个病房而且不爱热闹、不爱玩牌的病人全都闹着要换房。

要是护士看得紧,洪涛就不玩扑克牌了,该成摆残局,拿着一个象棋盒四处乱窜,只要你搭茬,他立马和你码一局,什么都赌,大到糕点、水果,小到卫生纸,就是不赌钱。他身后还跟着一个保镖,负责维持秩序记录下注情况,最火的时候整个病区里都紧缺卫生纸,但是洪涛和小舅舅的床底下都快堆满了。

更让病人和护士难办的是,洪涛这个怂孩子每天跑到男厕所里用凉水冲澡,至少一次!费不费水先不说,他把厕所弄得到处都是水,然后光着屁股从男厕所就回病房了。虽然他才6岁,但是该长的地方也都长了,护士和女病人看吧,不好意思,不看吧,有躲不开。你还没法骂,他个头不小,但是岁数小,6岁,不上不下,正好卡在这个能正经也能不正经的坎上。

这就么努力了1个月多一点,母亲托的关系终于扛不住了,医院借着过元旦的理由,把洪涛和他那个小舅舅给劝退了,回家的时候,母亲又和父亲吵了一架,怪他把孩子教育歪了,现在她的同事和同事的同事,都知道她家里有一个很不是东西的坏小子。

父亲和洪涛一个性格,表面上你说啥都是好好好、是是是,但是过后坚决不改。对于自己对洪涛的教育,父亲一点不觉得跑偏了,反而非常自豪。这可不是他自我感觉好,到他家来的同事、朋友、同学、包括他那些学生,无一没有见识过洪涛过人的聪慧。

第51章 迎接新时代

当着客人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或者作品,已经成了洪涛家里的保留节目。只要父亲来了新客人,必须来一次,母亲来了客人,也得来一次,为此洪涛平时没事儿的时候,特意背了点唐诗、宋词,再写了点硬笔书法、画点水粉画什么的,以便应付这种迎来送往的应酬。

“大姨夫,你能不能和姥爷说一声,就说你们单位有一批旧砖、就木料,问问他是不是再给小舅舅盖上一间房啊?”洪涛出院之后,只在家里躺了2天,就迫不及待的投入了攒自行车的工作中,大姨夫在他住院这3个月的时间里一点没闲着,各种自行车零件攒了一大堆,如果洪涛再不出院,他的资金链就断了。

“盖房?干嘛又盖房!小明才多大啊,就准备房子了?”大姨夫让洪涛说糊涂了。

“不是专门给他盖,你那个旧砖、旧木料啥的就不能稍微多出一点来,结果浪费也是浪费,把房子盖大一点儿,我不就有地方放这些玩意了嘛,老堆在姥爷屋子里,这个味道不太好,也影响姥爷休息,您说呢?”洪涛把自己真正的意图说了出来。

“也对,成,晚上我再来,把这个事儿定下来,顺便把小厨房也拆了,重新盖,连带着就多盖一间房,院子里的邻居们也说不出什么来,反正咱不占院子里面的地方,直接盖院墙外面去,你说怎么样?”大姨夫明白了洪涛的意思,这是要打着给他小舅盖房的幌子,给他自己找一个库房加操作间。

“对,这个主意好,工钱和料钱您报得便宜点儿,一说就让我姥爷动心那种,不盖下次就找不到这种好事的那种,不够的从自行车钱里扣。”洪涛觉得大姨夫在这方面想得比自己还周到,连院子里邻居的反应都算计进来了。

这时候的大杂院情况很复杂,一般一个院子里住上十多户很普通,有的院子大一些,有的院子小一些。不管大小,院子里的空间都是有限的,你多盖一间房子,肯定会影响院子里其它住户的利益,轻的就是影响观瞻、影响通风什么的,重一些还会影响院子里邻居的走动,甚至会影响人家的采光。

这样就会产生矛盾,关系好点的还可以商量,万一平时两家关系就不怎么样,肯定就没商量了,一旦闹到革委会去,这个房子就不好盖了。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性,羡慕嫉妒恨是人的天性,在76年之前,大家都是住在国家分的房子里,谁也没想起来自己家多盖出一间来。但是现在有人开了这个头,肯定就会出现你家盖了两间,我家才该了一间,甚至一间都没盖上的问题。

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

一旦你家多了,我家少了,轻则是羡慕嫉妒,重了就是恨了。你一旦被周围的街坊邻居恨上了,那这个房子就很难盖起来,众口烁烁,革委会也要考虑大家的情绪。

至于洪涛为什么非要着急盖房子,一是他真的需要一个比较保密的空间,二是他知道在后世里北京有这么一个政策,那就是在6、70年代中盖起来的房子,都属于防震棚,是国家允许自行加盖的,而且可以加进房管所的蓝图里。这样一来,等到拆迁的时候,就等于平白多了好几间房。

后世的房价洪涛肯定清楚,现在看上去很不起眼的一两间小房子,加起来不过30多平米,到了拆迁的时候,就能换来至少一套2居室甚至三居室,或者十几万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拆迁款。所以趁着时间还来得及,洪涛打算把姥姥家和自己家所有能用的空地都用上,能盖多少就盖多少,等自己长大了之后,哪怕啥都不干,守着好几套拆迁房,也可以不愁吃不愁喝的提前进入小康生活了。

1979年的春节和前两年过得完全不一样,老百姓饭桌上多了几斤花生瓜子杂拌糖,肉类副食也略有增加。就在洪涛住院的时候,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在北京签署了《中日和朋友好条约》,早在2月的时候,中日两国就签署了中日长期贸易协定,这就意味着中日两国进入了蜜月期。

这次蜜月期一直持续了5、6年,期间大量的日本投资、贷款涌入了中国,当时日本国内有一个叫做“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即OfficialDevelopmentAssistance,简称ODA)的组织,它基本上承担了绝大部分日本对中国的低息、无息长期贷款,在79年之后的20年里,大概向中国发放了3万2千亿日元(约合300亿美元)。

这些钱确实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8、90年代里,你几乎找不到那一个大工程里没有日元贷款的影子,如果当时的中国是一艘体型巨大但锅炉还没有烧热起来的巨舰,那日元贷款就是这艘巨舰的助燃剂,它让锅炉迅速燃烧起来,给巨舰提供了足够的动力开始前进。

不过有意思的是,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在20多年前还是一对仇人,猛然间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两国的民间和官方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日本国内没有强烈的反对声音,中国国内也没有强烈的反对声音,大家好像突然间互相原谅了。

当时日本《读卖新闻》撰文宣称:不要求中国人感谢,只希望中国人记得。而中国的官方媒体一般也就用中日友好之类的标题来回应,至于这些无息贷款是不是做为战争赔款来支付的,双方谁也不说是,也不说不是。而中国老百姓也不关心这个事情,买一两件日本电器成了那个年代里中国人最热衷的事情,你家里如果没一台日本电视机或者一台日本冰箱,那你家的日子肯定过得紧巴巴。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48页  当前第1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6/34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潜入梦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