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都市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之神级学霸_分节阅读_第449节
小说作者:志鸟村   小说类别:都市娱乐   内容大小:3.79 MB   上传时间:2018-02-25 19:36:50

  “寄给哪里?”

  “报社,电视台,还有人民政府……”老李掰着指头数。

  对面的老头儿“咳咳”的放下茶杯,擦了一下嘴,道:“政府就算了吧,咱们寄信给政府,算什么呀。”

  他们几个都是偷渡来的美国,现在说起政府,还是有些畏惧的。

  “好,政府不用寄了,就寄报社和电视台,咱们商量分配一下任务吧。”老李说着直接命令起来。

  一条街上来自大陆的店主并不多,他们是常常在一起做事,集体行动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李爱唐先是找了一张纸,将几个人知道的报社和电视台的名字写下,然后每人几家,分配到各人手里。李爱唐给自己多分配了两家,接着道:“大家不要光寄东西,再写一封信,言辞恳切一点,另外,不要光送剪报,把报头什么的都剪进去。”

  李爱唐并不知道,在他们寄信以前,已经有中国驻纽约记者,注意到了这片系列专访,且如获至宝。

  不像是李爱唐等人,中国记者更清楚国人的胃口。

  此时的国内,在用相似的方式被热炒的商品,正是“健力宝”。

  在这个赢家通吃,动辄一鸣惊人的年代,健力宝是借着洛杉矶奥运会而成名的。

  首先,健力宝公司花了25万元,让健力宝成为了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首选饮料。

  其次,则是因为一件偶然事件。

  84年的8月8日,日本《东京新闻》刊出了特派记者的专电:《中国靠“魔水”加快出击》。

  这篇文章被翻译到了中国以后,却是让健力宝获得了“中国魔水”和“东方魔水”的名号,健力宝也因此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而比起健力宝的日本《东京新闻》,美国的《纽约先锋报》在字头上并没有缺憾。

  而与健力宝的特派记者专电相比,杨锐的专访似乎棋高一筹。

  唯一的区别,在于健力宝有产品可贩卖,而杨锐本身并不是一种商品。

  即使如此,看到了转载报纸,或者读到了新闻的记者们,还是“敏锐”的发现了杨锐所承载的新闻价值。

  周四清晨,北京机场的到达大厅里,就挤满了记者。

  不仅有摄像机,摄影机和话筒,甚至有电视台直接占了一块地方,装上了摇臂,他们是准备现场采访杨锐的。

  来来往往的旅客哪里见过这样的架势,一个个也都不走了,就站在大厅里等着看热闹,逼的机场又得派人来维持秩序,简直是一片乱象。

  实际上,如果是抢在健力宝之前,发回这样的报道,杨锐反而不会得到如此的关注,毕竟,类似的新闻是需要一定的发酵器的。

  哪怕是健力宝本身,也是等到奥运会被炒热,奥运代表团被炒热,才炒起的健力宝。

  只是杨锐回来的时间实在凑巧,正是健力宝将冷未冷的时间。

  各个单位的记者都知道人们喜欢看这样的节目,在节操尚未掉净,还做不出全民假新闻的年代,记者们就全都涌来了机场。

  中午两点三十分。

  飞机降落。

  明媚的阳光下,能看到反光的镜头,混乱的秩序,以及人们燥热的脸。

  1984年的中国人,太需要一阵强心剂了!

  1984年的中国人,太需要有人告诉他们:中国有希望!

  1984年的中国人,太需要一点点来自外界的证明了!

  ……

  

626.第626章 请喝了这碗鸡汤

  

  “看到杨锐没有?”

  “你看到没有?”

  “没有特别年轻的呀!”

  记者们伸长着脖子盯着返回的学者们。这里有一多半人没见过杨锐的长相,只能根据年龄来推测,一度有人将领队张洪军看成是杨锐。

  张洪军吓的不要不要的,还以为自己东窗事发,有记者采访,两腿打颤的往前走。

  不过,走着走着,张洪军也就习惯了,因为他只要谙熟一项技能,就能畅通无碍:

  “我不是杨锐,我是领队张洪军。”

  张洪军不断的重复这段话。

  今天来的记者目的性都很强,一听张洪军这么说,立刻就不理他了。

  张洪军莫名其妙之余,又有些羡慕嫉妒恨的,心道:“你杨锐是借了我的运了,要不是我帮你上蹿下跳的找记者,能有你今天?我让你红了,你竟然这样对我,忘恩负义的东西!

  他是不会想,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又或者,杨锐会因此受到什么损失。

  张洪军只是知道,自己受到了极大的损失。将一万美元还回去,是张洪军最大的遗憾,他担心加尼卡不满,甚至将自己存下来的一百多美元的津贴也塞了回去。如今,回到中国,张洪军不禁想:如果我手里有一万美元,我怕什么呀,就算是开除我,处分我,我也不怕!

  可惜,张洪军手里并没有一万美元。

  所以,张洪军只能恹恹的看着两边的媒体记者,兴奋的寻找杨锐,议论杨锐,询问杨锐,顺便千百遍的回答同一句话:

  “我不是杨锐,我是领队张洪军。”

  “你是张洪军吧?”两名身强力壮的男人站在甬道口,一左一右的夹住了张洪军。

  张洪军想都不想,就回答:“我不是杨锐,我是领队张洪军。”

  “是张洪军。”两人点点头,夹起张洪军就走。

  张洪军脚离了地,在空中虚踏了两下,惊恐的鸟毛都竖了起来,戳的内裤生疼。

  一团来历神秘的纺织物在他喊叫之前,被塞入了嘴中。

  张洪军使出浑身的力气,青筋暴起,也没有挣扎开来,只能拼命的扭头蹬腿,看向两边的男人。

  “松活些,我们是纪委的。”右边的男人一把将张洪军的脸给推了回去,道:“我们找你问些问题。”

  张洪军蹬的更厉害了。

  左边的男人笑了:“我就说,你不能这样吓人家。你看我的。”

  左边的男人露出一个大大的笑容,对张洪军道:“你看,我们今天本来是不准备到机场来的,但是呢,谁都没想到,有这么多记者来迎接你们代表团,这说明你张洪军的领队工作做的好啊。但是呢,我们领导担心你胡乱说话,造成坏的影响,所以让我们把你先保护起来,这也是对你负责任,你说是不是?你是党员,应该明白这个道理的,来,身体放松,我们放你落地,你自己走,你轻松点,我们也轻松点,好不好?”

  说完,两人轻轻的将张洪军放下来了一点。

  张洪军脚落在地上,毫不犹豫的就是拼命一窜两边手臂用力,又将他给拉了回来。

  “得,就这样吧。”左边的男人也放弃了,继续抬着张洪军往外走。

  后方的人群,突然发出混乱的欢呼声。

  张洪军拼命的扭头,拼命的扭头,只看到杨锐穿着帅气的西装走出甬道,脸上挂着温润而有亲和力的微笑。

  “杨锐!”

  “杨锐”

  “杨锐先生!”

  记者们一边叫,一边按动快门,咔嚓咔嚓的声音太过于密集,以至于不能被人群的声浪所掩盖。

  张洪军呆呆的望着这一幕,直到被塞入车内。

  “杨锐,我是新华社的记者贾鑫,你知道自己被美国的报纸连续报道吗?”凭着胸口上的吊牌,央视记者拔得头筹。

  杨锐其实是有所预料的,否则,他也不会费尽心思的去做什么专访。

  不过,眼前的人海依旧让杨锐心惊胆战,心里涌起一股念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依靠媒体而起的学者有很多,比如常常被人提到,以至于听到都觉得耳朵滚珠的霍金此君自然是第二阶顶尖的学者,但他的声望和由此获得的关注与经费,是远超第二阶学者的,甚至比许多第一阶学者都要强。

  而被媒体举起又摔下去的学者自然更多,比如韩国的黄禹锡,曾经的韩国国宝级学者,号称国民英雄,谓之克隆之父,一朝得咎,立即被踩做国民耻辱。

  80年代的中国,在杨锐的感官里,与2000年后的韩国很像。媒体的力量异常的巨大,轻易就能捧红一个人,轻易就能踩死一个人,没什么道理可讲。

  短短的十年间,中国涌起的名人不知道有多少,被踩死的名人也不知道有多少。温州的八大王,生产电线生产螺丝又或者印刷目录的,却在82年变的举国闻名,臭不可闻,83年的步鑫生被中央列为典型,部级官员想听个报告都要排队,结果险些贫病而亡。

  杨锐望着上百名记者,以及数倍于其的围观群众,心惊胆战。

  他不怯场,在做补习老师的年代里,杨锐早就习惯了在众人面前说话。

  杨锐只是畏惧媒体,以及媒体塑造的未来而已。

  “贾鑫同志你好,大家好。”杨锐一点都没有要高高在上的意思,反而俯下身来,以将就不到一米六的新华社记者手里的话筒。

  丑鬼低下头来,只会吓傻美女。像是杨锐这种帅度,再加上背后的光环,这个态度就很让人觉得高兴了。

  被记住了名字的贾鑫同志脸上也挂着笑,顺道为杨锐解释说:“杨锐同志你好,我们听说你在美国为中国争光添彩,都很高兴,在场的记者来自不同的媒体,大家都想听你说说在美国的经历。”

  “哦,好的,那个,要不然,我们到大厅中间去吧,坐下说好了,堵在门口有碍观瞻。”杨锐说着,就拖着皮箱往接机大厅的中间走,他的后面其实没什么人了,不过,杨锐是需要一点时间来整理思路的。他想过国内可能会收到消息,但现在的场面,与他的准备明显不相符。

  事实上,杨锐也没有考虑到这么长远。他在国内的时候,********就想着怎么弄到国际会议的演讲,怎么将PCR确权。

  慢吞吞的走到大厅中央,杨锐整了整衣服,向四周环视一周,笑道:“好多人,我该说点什么?”

  “我们一人一个问题怎么样?”有人自发的组织了起来。

  记者们纷纷说好,然后开始排队。

  杨锐心里腹诽:少说上百人呢,一人一个问题问到猴年马月去?

  然而,面对无冕之王们,杨锐决定还是乖巧一些。

  他要是真的拿到了诺贝尔奖,百多个记者不过是土鸡瓦狗而已,就当是玩真三国无双一样平趟即可。看看中国拿到了诺贝尔奖的几个人,尤其是拿到了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的杨振宁和李政道,几乎没什么媒体会窜上去诋毁,换另一个人谈场夕阳青春恋,非得被骂成****。

  国内记者是只看奖项不看成果的,水平比领导还低端,杨锐安静的等人家排好队,然后一个个的询问。

  趁此时机,杨锐自脑海中挑选了一批微信鸡汤,特别是各色语录。

  不像是美国人喜欢听故事,中国人似乎更喜欢听总结。

  心灵鸡汤到了中国,基本上就被熬成了总结鸡汤,就好比一锅足够一家人吃的饱饱的鸡汤,被熬成了一人一碗的鸡汤中药,足够一家人吃的腻腻的。

  不过,80年代的中国缺少肉类,腻一点的鸡汤说不定更受欢迎。

  杨锐胡思乱想了一会儿,就见记者们准备停当,开始发问。

  开头是没什么营养的询问,杨锐简单的阐述了自己在美国的工作以后,记者们的问题果然开始飘忽起来。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62页  当前第44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49/106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之神级学霸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