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重生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家养小首辅_分节阅读_第276节
小说作者:假面的盛宴   小说类别:重生小说   内容大小:1.1 MB   上传时间:2018-02-28 13:09:02

  不过不管能不能当上主副考,这种差事都是让众京官趋之若鹜的,也因此各部院少不了生些明争暗斗之事,当然这一切都和薛庭儴没什么关系。

  按照他的资历,其实这次也该在试差范围之内,起步就是一省之主考官。可惜遇不逢时,此时新政正进行到关键之处,他也抽不出空闲。

  倒是陈坚机会不错,此次正好赶上。

  对了,还有林邈。

  不过林邈的意思是这一次他就不凑热闹了,也是怕他和陈坚都离京,薛庭儴一人在京中孤掌难鸣。

  可薛庭儴的意思却恰恰相反,林邈虽已入阁,却是垫底的存在。出任考官乃是积累资源的好机会,万万不可舍本逐末。

  经过薛庭儴一番劝,林邈倒也改了主意,只是到时候能不能选上,那还得看嘉成帝是不是愿意给他机会了。

  试差整整进行了一个月,才选出这次入选的官员,不过对其所出任的地方,却是并没有公示。

  七月十五这日,林邈突然招了薛庭儴和陈坚去林府。

  原来这次嘉成帝打算派林邈出任主考官,只是暗示了一二,对于地方并没有点明。而林邈之所以会叫来两人,一是吩咐离京之后京中事宜,二来也算是提前通个气,免得两人没有心理准备。

  而陈坚这次也是应选范围之内,也就是说两人都要出京,京中只剩了薛庭儴一人。

  对此,薛庭儴浑不在意,只道两人放心出京就是。

  虽是如今新政已经进入了关键地方——江南一带。但整个大昌也就只剩江南一地,想必那些人不会负隅顽抗,再说了还有嘉成帝呢。

  嘉成帝可比他本人更上心。

  之后,三人又就着此事商议了一二,便各自归家。

  

  七月十八日,正是朝廷公示各省考官之日。

  凡试差应选之官员,皆自备行李奔赴午门,听候宣旨。

  而主考官则是在次日听宣,由内阁发下中选之人,听宣之时方知监考之地。

  所有官员接到圣旨后,必须立刻启程,不准携带家眷,不准辞别亲友,也不能过多携带随从,行在途中不得闲游,不得当地官员接待。抵达所差之省,由提调官即刻迎入公馆,不得接见当地官员,直至入贡院。

  就这样,嘉成二十一年的大考终于紧锣密鼓的在各地开始了。

  而与此同时,顺天贡院的乡试也开考在即。

  这次薛家有两人要参考,正是薛耀弘和王葳。

  之前两人顺利拿到生员的名头,又在国子监攻读一年,心中颇有自信,便想下场试一试手。

  对此,薛庭儴是不反对的。

  能不能考好,其实不光看学识,还看临考的反应和经验。这些东西是教不来的,只能自己去实践。

  如若考不上,就当是积累经验了,反正二人还算是年幼。

  招娣和沈平不在京中,平时王葳都是招儿管着的。这次两个孩子一同下场,招儿又开始忙了起来,除了多给两人安排好的吃喝,临考前补补脑,还忙着给二人收拾行李用物。

  这乡试不同其他,一考就是多日,两个孩子没吃过苦,又才是十四五岁的年纪,她难免就会担心。

  这种担心一直持续到顺天贡院开考,将两个孩子送入贡院之中,才算是歇下了,剩下的就是尽人事听天命。

  第一场结束时,招儿亲自在贡院门口等候。

  果然两个孩子是没吃过苦,从贡院里出来都是面色惨白,脚步虚浮。

  问过之后才知晓,两人是被饿的。

  也是薛耀弘和王葳,打小日子就过得富贵,两人虽是勤奋好学,温谦有礼,却也是真正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别说是做饭了,连火都没有烧过。

  基于这些,招儿在两人进贡院之前,专门给两人准备了做好的干粮。

  可惜天气太热,第一天还能吃,第二天已经馊了。两人只能拿出行囊里的小锅煮粥,幸亏招儿之前为了以防万一,给两人带了锅具和米。

  问题是两人不会煮,好不容易烧了火,却是煮的半生不熟,还有一个直接煮糊了锅。也就是说后面这两日,两人就靠着吃了点煮的半生不熟的粥,就这咸菜熬过来的,不怪两人会是这般模样。

  回到薛府后,先是梳洗了一番。

  等梳洗完,招儿已经命人准备了吃食,都是好克化的,且油水不多的。两人多日不食油,唯恐突然大油大荤,闹得腹泻。

  薛庭儴从户部回来,得知这一切,满是调侃地跟两位少年郎,分享了自己早年下场的经历。

  听闻爹(姨夫)当年在贡院里,煮粥做饭还煎蛋吃饼夹肉,两个少年满脸都是羡慕,暗暗发下狠心这趟考完回来一定要学会做饭。

  二人已预感这次考得不好了,实在是腹饥难忍,又哪里有心思去做题。

  次日,两人再入贡院考第二次,招儿又闲了下来。

  可就在这时,朝廷却是出了事,还是一件不小的事。

  苏州贡院考生罢考了。

  

  历来各地乡试都是顺天先考,各省次之。

  并不是特意安排了时间,而是顺天贡院就在京师,考官都是直接入场的。其他各地还需要有个考官到当地的时间,也因此会迟上数日不等。

  不过一般不会迟上太久,也就是三五日的模样。

  也因此顺天已经考上了,苏州还没开考。

  到了开考当日,苏州贡院慎重以待,可惜考生在奔赴考场后,却拒绝入场,而是在贡院门前静坐罢考。

  此事引起苏州当地官员重视,规劝无效后,当即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将消息递往京师。

  获知这一消息,满朝哗然,嘉成帝速召众官,在乾清宫商议这件事。

  乾清宫里,嘉成帝面色铁青,高坐龙椅之上。

  其下站了二十多个官员,俱是一水的绯色官袍,皆是高官重臣。

  “郑赟杰,你来说说怎么回事。”

  已经晋升至都察院左都御史的郑赟杰,将事情大概说了一遍。

  其实事情的起因很复杂,竟是和新政有关,同时也和司礼监有些关系。

  当初司礼监半路截胡揽下加征商税之事,并将试点定在苏州。

  苏州历来繁荣富饶,当年沿海还没开阜时,朝廷每年的赋税一半来自江南,其中苏松两地就占了整个江南的近七成。

  所以苏州的富,天下皆知。

  司礼监会将此地作为试点,明摆着是想干场大事,立一场大功,也免得人们提前宦官,都觉得他们就是群阉奴。

  想法是挺好,可惜苏州当地的情况太复杂,且这也与用人有关。

  事就出在郑安成的干儿子,一个叫做李金忠的太监身上。

  这李金忠在郑安成面前,可是头字一等有脸面的人物,这些年来也帮着郑安成干了不少事。

  郑安成的几个干儿子都被派出了京,唯独李金忠一直留在他身边侍候,就是因为这李金忠会来事、懂眼色。

  这次加征商税乃是重中之重,郑安成去不得,就只能派心腹去,便挑中了李金忠。李金忠当着郑安成面是直拍胸口,发着毒誓道绝不让干爹失望。

  事实上李金忠确实忠心,问题他就是太忠心了。

  到了江南后,他哪儿都没去,就先去了上海一趟,见了镇守在上海市舶司的顺喜。两人促其长谈数日,李金忠心里终于有章程了。

  在李金忠心里,他本就觉得苏州富,经过和顺喜的一谈之后,更是觉得苏州富得流油。

  他若是将在苏州加征商税的事办妥了,可是大功一件。

  可惜此人忘了一件事,他即是先入为主觉得苏州富得流油,又冲着加税而来,这差事打从一开始就注定办不好了。

  李金忠踌躇满志到了苏州,却遭遇了极为尴尬的境况。

  地方官都懒得搭理他,他去见人家,人家倒也见他,可对于加征商税之事,却是连手都不伸。只道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再说了商税之事繁琐,人家也不懂,自然不敢搀和。

  李金忠屡遭冷遇,受尽白眼。

  就在这时,他经由人介绍认识当地的一伙帮闲,就在这群人的出主意之下,开始了自己的加征商税之举。

  他先是在当地设了税收所,同时将自己从京里带来的人,一一给了税官的名头,同时又让这些帮闲充作参随,开始在苏州设置税关税卡。

  苏州的纺织业最为繁盛,李金忠并未忘记这茬。

  他命人统计了当地所有的织坊和织户,定下每张织机加收税银两钱的章程,又规定缎一匹,税银三分,纱一匹,税二分。所织纱缎,必须缴税后由税官加印,方准发卖。

  同时又在城门处设税卡,凡进出城门者,只要是和商有关,皆需纳税。

  一时间,民怨沸腾,许多织户因不堪重税,已经停机不干了。

  历史在这里进行了诡异的重合,若是李金忠熟读史书,当知在前朝万历年间,有一个叫孙隆的太监,也干了与他差不多同样的事,因此致使苏州发生暴乱,又称织佣之变。

  可惜他并不知晓,正在因替朝廷多收了商税高兴着呢。尤其苏州富饶,有许多都是他在皇宫里没见过的世面,在那些参随的引领下,他过得醉生梦死,大把的银钱花不完,并不知晓黄泉路已经在他脚下铺开。

  暴乱的起因是税收所一位参随,带着人去织户家收税,要了钱不说,见户主妻子生得貌美,一时没按耐住调戏了对方。

  户主不堪受辱,当即和这些人打了起来。

  这些帮闲原不过只是一群地痞流氓,因熟悉当地事为李金忠所用,这些日子在苏州城里横行无阻,早就忘了自己是谁,见这户主如此大胆,当即将之一顿痛打。

  可惜下手没轻重,将人打死了。

  这些人见打死了人,也有些惊慌,当场就想逃逸,却被户主之妻死死拉住。而此时,听闻动静的街坊邻居都出来了。

  这些街坊们大多都是织户。苏州当地人为了维持生计,少不了在家中置一两张织机,一年到头织缎换银,也能养得一家老小,还略有剩余。所以从事这一行的人很多,几乎是家家户户都有织机,家家户户都是织户。

  织户痛恨税官,又见打死了人,就和这些人打了起来。

  人多手杂,织户们打死了两个,打伤了几个。

  见惹出人命官司,这些织户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召集了城里大量织户、织工,一同去税收所进行打砸。各处税卡皆被冲击,打死税官数人,罪魁祸首李金忠也送了命。

  这场暴乱发生在乡试大考前几日,发生后地方官员当即出面,将带着织户闹事的几个人抓了起来,并查明事情原委,上报朝廷。

  只是当地官员办事不出效率,等这份奏疏往京城送来时,正是苏州贡院开考的日子。紧接着又发生苏州贡院士子罢考之事,两份奏疏竟是前后脚送到京城。

第260章

  “事情大概就是这样了。”郑赟杰道。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03页  当前第27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76/30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家养小首辅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