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同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历史同人)盘点千古风流人物_分节阅读_第151节
小说作者:墨尔玉   小说类别:同人小说   内容大小:537 KB   上传时间:2023-08-03 12:36:22

  所以李渊对李世民的心情很复杂,怨恨、骄傲、悔恨……种种情绪交杂在心中,说不清也道不明。

  退休后,他怀揣着一些报复心理,天天造儿子,给李世民添了不少弟弟,尽自己的能力给他添堵。这时,李渊听到天幕说得什么太原公子,眉头一挑,腰杆下意识挺直:"这说的莫不是在下?"

  天幕说了,这榜单是按照时间顺序排的,现在应该盘点到唐朝了。他出自陇西李氏,年轻时也是风华正茂的太原公子。

  怎么看,这天幕说的都是自己!

  至于这诗人可能是李世民,呵呵,不孝子也配?妃子含笑说道:“陛下也写过不少诗,文采斐然,确实有可能上榜。”

  李渊是个非常在意门第的人,常常为出身而自傲。

  他志得意满,侃侃而谈:“我们李家祖上七代都是贵族,乃是权贵中的权贵。我七岁袭爵,被封为唐国公,曾经发奋苦读,要不是忙于正事,说不定也能成为千古留名的诗人呢。"

  他说的正事,自然是造反。

  妃子吹捧道:“上皇乃是大唐开国君主,不用当诗人,也千古留名。”李渊自我感觉良好:"这不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吗,还用说吗?"然而就在这时,天幕揭晓了这位诗人的身份。

  【太原公子,裘褐而来。】

  【第六位诗人就是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李渊的面色有些黑了,感情是他自作多情了!这臭小子怎么阴魂不散?!

  古青青:【599年,李世民出生了。

  李世民四岁的时候,被他爹李渊带着出去玩。

  有位算命先生跟他父亲说:“您是贵人的命格,你儿子也是位贵人。他龙章凤姿,气宇轩昂,天日之表。你得好好栽培你儿子,他长大之后能济世安民。"

  李渊一听,这吉利话听起来真顺耳,于是给儿子取名“李世民”。也就是济世安民。

  李家非常显贵。李世民的七世祖就已经在朝中非常显赫。李世民的曾爷爷李虎被北周封为唐国公。从此李家世代承袭唐国公这一爵位。

  不过李世民不是长子,所以爵位跟他没什么关系,他只需要尽情享受富贵生活就行了。

  据记载,李世民长得也非常英俊,李渊还经常显摆儿子的颜值。

  总之,李世民是太原富n代,有钱还长得帅。】

  天幕中播放了李世民纪录片的片段。

  年轻的李世民过得非常肆意,身上仿佛有股纨绔气质。鲜衣怒马少年郎,长安走马,洛阳观花,今天骑马打猎,明天沉迷博戏。

  李世民的几个儿子用一种全新的眼神看着李世民。好家伙,向来稳重的父皇年轻的时候原来是这样子的?

  李治:“父皇,你前些天才教导我不要沉迷斗鸡,可是你年轻的时候……”斗鸡算是大唐的国民娱乐了,皇子们都爱玩。李世民却让他们不要玩物丧志。

  大人怎么这么双标啊?!

  李世民差点被茶水呛到:“咳咳咳。”

  怎么把他的黑历史给放出来了?这样他以后怎么教育孩子?

  【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李世民可能一辈子就是个普通的勋贵子弟。但是他正逢乱世,所谓乱世出英雄,他赶上了好时候。

  隋炀帝杨广,也就是他表叔,大量征召百姓修大运河、修宫殿,搞到民怨沸腾,民不聊生。所以很多人掀起了起义。

  而且北边的突厥势力很大,经常侵犯边境。

  当时,隋炀帝被突厥包围了,连忙表示:文武百官,菜菜,捞捞!

  李世民当时才十六岁,放在今天,不过是高中生的年纪,他却义无反顾地去了。他采用疑兵之计,让军队多带旗鼓,假装人数很多,吓退了突厥。

  从此,一举成名,为人侧目,出道即巅峰。

  十八岁,父亲李渊奉旨去太原领兵,被贼寇抓了。李世民带着骑兵在万众敌营中救出父亲。

  十九岁,李世民在前线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等级噌噌地涨。而且他也看到了民生疾苦。表叔太昏庸了,各路反王层出不绝,他实在捞不动。

  他开始琢磨前路,要不要在这些反王里找一个人投奔?

  俗话说得好,当打工人,不如当老板。他爹告诉他,咱们开个叫做大唐的公司,自己当老板好了!

  父亲李渊早就蠢蠢欲动。他们李家这个唐国公的爵位是从后周得来的。隋朝取代后周,根基还浅,不算很得人心。

  母亲窦氏还是后周皇帝的外甥女,曾经表示:“恨不生为男儿,向那隋文帝复仇!”

  总之,他们李家是一百斤的身体,九十九斤的反骨。

  李世民生在这种家庭,耳濡目染之下,对隋朝也不算很忠诚,于是开始筹谋造反大业,帮助父亲造反。

  造反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刘武周、梁师都、窦建德、李密、王世充、薛举,再加上北边的突厥,他们都对李渊虎视眈眈。

  李渊遇到难题,就开始召唤李世民。

  二十岁的李世民,也只是大学生的年纪,却仿佛打游戏开了挂。什么反王在他面前都是渣渣。

  唐军势如破竹,攻破长安,建立大唐。

  李渊算是很轻松的开国皇帝了,关门放李二就行了。】

  天幕下的众人:"????"等等,你管这叫文皇帝?

  汉武帝啧啧称奇:“这礼官是干什么吃的?威彊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这李世民应该跟朕和赵武灵王一样叫武皇帝才对。"

  很多开国皇帝看到李渊这么轻松,实在酸了,他们怎么就没有这么好的儿子呢?

  秦始皇似有若无地看了一眼扶苏。

  扶苏果断认错:"……父皇,是孩儿无能。"

  汉高祖刘邦看了一眼太子刘盈,失望地摇摇头。

  这儿子是他打天下之前生的,却没能帮他造反。以前觉得刘盈无功无过,现在跟李世民一比,实在有点拿不出手。

  他恨铁不成钢:“你

  要是能有他半成功力,朕打天下都没那么难。”

  刘盈:"……"

  别卷了,别卷了。

  朱棣察觉到朱元璋的眼神,有些如芒在背,赶在他开口之前回怼道:“父皇,你登基的时候,儿臣才八岁,有心无力。"

  朱元璋想起这茬,这才重重哼了一声,收回挑剔的目光。

  他转而说道:“这天幕说的轻飘飘的,实际上,咱翻过史书,在那隋朝末年造反可难得很。突厥大军虎视眈眈,反王贼心不死,朝廷昏君当道。堪称死局啊。

  可是他二十岁就打下来了天下。你二十岁在做什么。"

  朱棣:"……他二十岁刚娶媳妇,老婆孩子热炕头呢。

  李世民成了很多皇帝嘴里“别人家的孩子”,李渊也成了很多人羡慕的对象。

  可李渊一点都不高兴,骂道:“能不能别胡说了?世民确实帮了我许多,但是他不过是我手下的将领。合格的君主,才不亲自上战场。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懂不懂?"

  事实上,李渊心安理得地享受儿女们为他打下来的天下,感觉他们的功劳都是自己的。李渊也瞧不起泥腿子。拜托,他李渊可是贵族,刘邦和朱元璋这种开国君主就是臭要饭的!

  他曾经说:"前代的帝王,多起于微贱,比如那汉高祖就是草莽中的草莽,居然要自己上战场跟人搏斗,简直脏了手。

  我出身簪缨世家,无数英雄豪杰向我涌来,为我出力,我根本用不着亲自下场。

  我的功劳太大了,恐怕比那汉高祖还能流芳百世。"

  正当李渊辩解什么君主之道的时候,天幕接着说道。【李渊是大唐的开国君主,但是很多人把他开除了开国君主籍。

  比如,狄仁杰认为李世民才是开国君主,曾经跟太后说:“文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

  李渊:"……"

第95章 十八岁的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是什么?

  李渊面色不好。自从天幕出现在大唐之后,他特别希望神仙能够肯定他的功绩。最好再批判一下那不肖子孙的暴虐行为,为自己这个被半圈禁的太上皇平反。

  可谁知道,他迎来的不是鲜花和赞美,而是赤.裸裸地忽视。还不等他发作,身旁的妃子就立刻生气地说:“这狄仁杰是什么东西,也敢妄议上皇?”

  紧接着,天幕道出了狄仁杰的身份。【狄仁杰是大唐宰相,在他眼里,大唐的开国皇帝才不是唐高祖李渊,而是李世民。】

  李渊:"呵呵……"

  他安慰自己没关系,唐朝宰相自然畏惧儿子的威严,所以非常谄媚。宋朝,明朝应该会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他的功绩可不亚于汉高祖刘邦呢。

  紧接着天幕继续说道:【很多宋朝和明朝人也不觉得他是开国皇帝。比如朱元璋就觉得李渊的天下是靠儿子打的。

  元末明初文人黄哲:“唐宗开国任房乔。”

  明代三才子之首杨慎写:“李世民,十八岁,举义兴兵。扶立起,老令公,大唐高祖。据长安,平祸乱,济世安民。"

  在很多人眼里,唐朝的开国皇帝实则是唐太宗李世民,而所谓的玄武门之变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李渊眼前有些眩晕,双手止不住地颤抖,双腿失去力气,整个人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摔倒在地上

  旁边的妃子惊恐不已:“来人啊,快叫太医!”

  李渊心中咆哮,这不孝子在未来的评价怎么会这么高?!他这个父亲,在他面前竟如影子一样,黯淡无光!

  他是个很好面子的人,不然也不会说出“朕会比汉高祖还要流芳百世”。

  天幕的话,简直杀人诛心。

  他推开身旁的妃子,吼道:“打仗的时候,我虽然在后方,但是智谋在握,谋定天下。怎么被说得一文不值?"

  天幕仿佛听到了他的话,继续说道:【其实唐高祖李渊也没那么垃圾,文治武功也能达到及格线。那他为什么这么没存在感呢?

  因为人比人气死人,刘邦、赵匡胤,朱元璋这些同行文韬武略样样精通,都是能骑马打天下的人。

  而且,李渊还挺会拖后腿。造反途中,李渊大军碰上了隋朝名将宋老生。久攻不下,李渊就不想打了。还是李世民在他帐前哭了一晚,还权衡利弊,这才让李渊坚持下来。

  后来称帝之后,北边的突厥虎视眈眈,李渊很害怕,居然想向南逃。还是李世民劝他,现在把领土让给异族人,以后回来可就难了。李渊这才没有跑。

  伟人只给李渊五个字“遇事无断制”。

  李渊这个人优柔寡断,他的魄力好像在决定造反的那一刻就用完了。

  更绝的是,他在大方向上拿不准主意,打辅助打的也不行。

  李世民在外征战的时候,经常收不到粮草,不得不就地征粮:“师有经年之举,食无盈月之储"

  李世民手下的人,心想既然不给粮,那我们就自己囤田吧。结果李渊那边并不同意:“以为烦扰,不许”。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69页  当前第15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51/16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历史同人)盘点千古风流人物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