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同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历史同人)盘点千古风流人物_分节阅读_第165节
小说作者:墨尔玉   小说类别:同人小说   内容大小:537 KB   上传时间:2023-08-03 12:36:22

  这下可出了个难题。张若虚在充满才子的长安,名气处于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属于有点名气,但不多。

  侍从找了半天,找不到对方的诗篇,也对他的作品没什么印象。

  很多唐朝诗集似乎都没有收录他的诗文。简单来说,他的诗篇不算流行,只在小圈子内流传。

  不光是唐朝人对他的名字有些陌生,宋朝也是如此。?

  sp;?张若虚在宋朝的名声也不显著。诗集是诗人影响力的重要参考依据。宋朝的很多唐诗选本也无他的名字。

  直到明朝,张若虚才声名鹊起。

  武则天对张若虚好奇极了,恰好这时,天幕放出了《春江花月夜》的原文。武则天视线扫过,眼前顿时一亮。

  “春

  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武则天会写诗,更会解诗。

  细细品读,便感觉自己眼前出现一幅画卷。

  青墨色的天空浑然一色,落月西斜,水雾如同飘渺丝带轻柔婉约。诗人漫步于江水之边,举头望月。万般惆怅,浮于心头。种种意象在诗人指尖跳跃,任他驱使,来告诉读者他所见到的美景。

  武则天惊叹于其中诗美,又摇摇头。诗仅仅是美,还是不够的。人们欣赏美人,也希望美人有与美貌相配的聪明才智。否则便是胸无点墨的花瓶了。

  她继续往下看,目光停滞住了,念着那一句: “江畔何时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望相似。"

  淡淡的悲凉涌上心头。她想要长生,想要万岁万岁万万岁,连续武周。可人生只有短短几十年光阴,哪里比得上月亮的百万分之一?

  和近乎永恒的月亮相比,人类不过蜉蝣罢了。

  她驾崩之后,武周又能延续多久?

  武则天被这一句话,说得焦虑起来,过了一会才平复好情绪,暗暗惊讶。

  "能把乐府旧题写成笔落天外、思考宇宙的伤春之诗,倒让朕意外了。"

  这首诗不仅诗美,在哲理上也一骑绝尘,让人难以望其项背。

  武则天继续往下看,又有些说不出的哀伤: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诗人在外求官,家乡的妻子对镜梳发。

  她孤独寂寞,悔叫夫君觅封侯,却还是“愿逐月华流照君”,希望夫君有个好前程。诗人惆怅不已,在这春江花月夜,又有几位游子能够回到家乡?

  武则天忍不住想起了已死的丈夫,曾几何时,他们也是“愿逐月华流照君”的夫妻啊。很快,她收拾好心情,想他做什么,死掉的丈夫才是好丈夫。武则天看向上官婉儿: "这人文采斐然,做那芝麻小官实在可惜了,召他来见朕吧。"

  上官婉儿点头应是,心想,张若虚的诗中隐隐有怀才不遇的意味,谁知道这首诗能让他改命?他这下可要发达了。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武则天等人看外在,专业诗人看技法。

  杜甫凝神望着天幕,越看眼睛越亮: "平声庚韵,仄声霰韵……每四句换一次韵,穿插交错,声调整齐。而且每种韵对应不同的景象。春江花月夜这五个意象断而续复,飞丝相接。真乃大才!"

  从开篇的“春江潮水连海平”,到“落月摇情满江树”。春、江、花、月、夜这五个意向全部出现,且错落有致。

  杜甫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种开天辟地似的全新写法。事实上正是如此,《春江花月夜》开创了顶针续麻体,直到现在还有人在使用。

  诗人好像在细心地编织上好的蜀锦。没有一个字是无用字。他驱使文字的能力,已经达到了臻至化境的地步。事实上,《春江花月夜》甚至出了顶针续麻体。李白也有些惊艳,放下手中酒樽: “我怎么没在诗集中读过他的诗?”

  天幕放出原文之后,那些不满张若虚的声音渐渐小了。

  他们不得不承认,孤篇压全唐有些夸张了,但说它是唐诗巅峰之一是不为过的。

  可这么厉害的人,他们偏偏没怎么听说过他的名声,张若虚就像他的诗一样,仿佛被浓雾笼罩,身上充满神秘色彩。

  这时,天幕解释道: 【唐朝印刷技术并不发达,张若虚的诗大多失传了,时至今日,只剩下两首。】

  杜甫比自己的诗失传还心痛:“真是明珠蒙尘,暴殄天物。”

第111章 师父,我们想学写诗!

  《春江花月夜》让各大世界的人都眼前一亮,心中叹服。苏轼眼中闪过惊艳之色,若有所思。

  李白曾写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他自己也曾写过: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都是思考宇宙真理的佳作。

  张若虚写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也一点不差,而且极其唯美。

  苏轼惋惜地说道:“光凭这一句超脱寰宇的诗,便可传唱千年。我家中的唐诗选本怎么都没有收录他的诗呢,真是可惜。"

  苏辙也叹服不已,好奇地问:“兄长之前说他不配被称为孤篇压全唐,现在态度怎么大变了?”

  苏轼摸摸鼻子: "我哪知道还有这么一颗沧海遗珠啊!书商害我!"

  唐太宗李世民视线都黏在上面,回过神来,立马叫人抄录。

  长孙皇后有些诧异:"还是第一次见陛下这么积极地让人抄诗。这么喜欢这首诗吗?"唐太宗李世民叹服: "从没见过如此没有齐梁奢靡遗风的宫体诗,实在是有些喜欢。"

  对古人来说,识字很奢侈,诗歌更是贵族的艺术。南朝时,简文帝萧纲当太子的时候,雅好赋诗。他经常跟东宫的臣子唱和,所以时人称之为宫体诗。

  简单来说,就是记录宫廷贵族的快乐生活。

  宫体诗往往闺情声色,清绮靡丽,伤于轻艳,格调不高,被称为靡靡之音。

  陈后主,隋炀帝,包括唐太宗写得最多的都是这种诗。

  在这之后,诗歌这种爱好由上而下,走出皇宫,走向民间。于是士大夫阶级扛起了诗歌发展的大旗。

  杜审言等人奠定格律,初唐四杰拓宽诗歌题材的发展……诗歌才空前繁荣起来。宫体诗这种流派于是渐渐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

  对唐太宗这个中年人来说,《春江花月夜》是他能最能接受的舒适区体裁,不会让他感觉太超前,看起来很舒服。而且它还有着深沉的人生感慨和迥绝的宇宙意识。

  他的审美一下子被戳爆了!

  他甚至有些看不下去自己之前写的宫体诗了。如果张若虚生在他的时代,他甚至愿意好好请教一番。

  长孙皇后心下好奇:"那孤篇压全唐这个称号,

  他当得了吗?"

  唐太宗李世民果断地说: "朕说他当得了,就当得了。"

  长孙皇后失笑: “二哥,你不是也很喜欢李杜的诗篇嘛?怎么有了新人就忘了旧人?”唐太宗李世民含笑说道: "别促狭了。朕都喜欢,硬要挑一个最喜欢的,还得是这篇。"长孙皇后心下诧异:“这是为何?”是李白不仙了,还是杜甫不伟大了?"仙太过遥远,圣太过沉重。"

  唐太宗李世民叹息道: “而它没有魏晋时代人命如草芥的痛苦哀歌,也无齐梁的奢靡艳情,更无饱经苦难的吞声踯躅。它有的只是少年人所见的无边风月。这张若虚写的是我们每个人啊。"

  "朕要让那些文武百官都好好看看这首诗,看看张若虚那种志气。"

  这首诗的底色是一个纯粹的少年。他思想健康,知识渊博,目光可放在天边,也可放在小家。

  “人生代代无穷已”,面对仕途失意,他有感伤,但哀而不伤。他的哀伤是暖色调的,少年意气也从来没被消磨。

  可以说,这首诗就是盛唐少年该有的模样。

  唐太宗如果生在未来,应该会说: “张若虚传达了一种少年人的价值观。”

  长孙皇后惊讶于他对张若虚的高评价,转念一想又觉得合理:"它的格调确实非旁人能所及。“”对了,臣妾记得炀帝好像也有一首?"

  《春江花月夜》是陈隋乐府旧题。很多诗人都写过,隋炀帝杨广就是其中之一。"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这是首很小清新的宫体诗,一经发表,就脍炙人口。

  要是以前,唐太宗李世民很喜欢这首诗,现在却觉得不行。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要是他还活着,也不得不说一句长江后浪推前浪吧。”

  普通的诗看一遍便解透了。但这首不一样。它诗情,画意与哲思,三位一体,是诗中的诗。很多人停杯投箸,越看越着迷,等到回过神来,饭菜都凉了。

  他们已经不为“孤篇压全唐”这个称号吵了。

  即使是再吝啬赞美的人,也不得不说一句: “孤篇压全唐夸张了,但说压过九成九的人,在下没有异议。"

  然而这个时候,天幕却主动开始解释这个称号。

  【其实“孤篇压全唐”这个称号并不是闻一多给的。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唐宋似乎声名不显,很多诗集都没有收录。

  可能因为张若

  虚官不大,好像也不怎么整理自己的诗集,所以诗篇丢了太多,不像会整理诗集的杜甫一样在死后爆红。

  直到明代,有个著名诗人叫做李攀龙。他掌控文坛很多年,堪称文坛大佬。他准备编写了一本诗集。

  他这个人很特立独行,觉得诗集太同质化,已经很不新鲜了。他开始思考,是否有一些没被大家发现的好东西呢?

  他于是开始编新的诗集。别人做诗集是选诗,他是删诗。那些名气低的别人不看的诗,他都要拿出来看一遍。突然间,他找到了落灰的《春江花月夜》。他看完之后拿给别人看,大家都惊为天人。

  在文坛大佬的推崇下,被埋没千年的张若虚,崭露头角。又因为良好的质量积累了大量自来水,突然爆红了。

  众人直呼:“孤篇横绝”!

  自此之后,这个称呼经久不衰。比如清末学者王阎运评价《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到了近现代,闻一多写了一本书,来探讨宫体诗的发展。

  他评价道: "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后来,大众综合了一下明清时代的评价以及闻一多的评语,得出了一个非常具有拉踩意义的称号。

  ——

  “孤篇压全唐”】

  古青青又说 【现代人对这个称号耳熟能详。有人觉得过誉,也有人觉得合理,总之各花入各眼吧。

  这首诗是中国诗歌皇冠上的明珠的事实,是不可否认的。因为唐朝国力蒸蒸日上,诗人们越来越自信,视角也越来越大。他们开始将视线从宫廷中拉出来,投向祖国的大好河川,以及更加广博的宇宙。

  所以他的《春江花月夜》被称为初唐向盛唐过渡的标志性诗作。

  文学评论家曾说:“只有具有杰出成就而且影响也极其深远的人,

  才能被称为大家。然而张若虚,只有一首诗就能被称为大家,这在文学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人类的本质是好奇心。张若虚这样一位神秘又厉害的诗人,引起了无数人的好奇和赞叹。

  苏轼在自己的书房里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张若虚的记载,对方的形象在他眼前充满浓浓的迷雾。

  苏轼感慨万千: “无论是他的诗,还是他的人,都有着志怪故事的传奇色彩。”

  他像是想到什么,摇摇头说道: “连李杜二人编写诗集的过程都非常波折,更不用说其他人了。张若虚只是被埋没的一员。整个唐朝,又有多少张若虚这样的才子被埋没了?他们真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啊。"

  明代文人的做法给了他不少启发,或许,他也可以编一本诗集,让更多的好诗流传下去。

  压根不用别人操心,武则天时期,神龙年间。

  很多书商就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去打探吴中四士之一张若虚的消息。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69页  当前第16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65/16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历史同人)盘点千古风流人物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