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玄幻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儒道至圣_分节阅读_第1464节
小说作者:永恒之火   小说类别:玄幻小说   内容大小:6.3 MB   上传时间:2019-07-26 18:20:20

  方运扫视众臣,道:“与蛮族大战之后,景国百废待兴,我们万众一心获取的胜利果实,万万不可被篡夺。为了稳固景国上下,为了让景国能更加安定繁荣,为了应对接下来的妖界入侵,本相号召,从今日起,景国官员从自己做起,开始每日一礼的尊礼复古。待每个官员都能遵守礼教,我们再进行第二步,将礼教向全民推广。”

  众官立刻琢磨“每日一礼”这个新词语。

  方运看向监察院掌院御史,问:“何大人,监察院监察本官言行,若有官员违礼,诸位御史是否会参奏?”

  监察院掌院御史何鸣祥正色道:“人族重礼法,若官员违礼犯法,我监察院自当参奏。”

  何鸣祥只说礼法,不说礼教。

  方运点点头,并不在意何鸣祥的文字游戏,当场望向右相曹德安与辅相杨旭文,道:“曹大人,杨大人,本相欲命监察院在未来一段时间主要检举官员违礼言行,并列入考评,两位阁老是否反对?”

  曹德安立刻道:“尊礼乃是读书人首要之事,本官附议。”

  方运又盯着辅相杨旭文看。

  方运不主管监察院,若强行发令,监察院可以阳奉阴违,甚至有权抗令。但是,若内阁达成共识,拟出圣旨加盖玉玺,监察院若敢不作为,方运便可有借口拿下监察院的御史。

  毕竟,景国名义上还是内阁与国君共同治理天下,反对内阁统一的决议,那便是反对整个景国。

  杨旭文沉默数息,道:“老夫不会反对此事,只不过此事是否还需再容商议?”

  方运点点头,道:“既然杨大人不反对此事,那内阁三相已经达成一致。至于杨大人担忧的细节,事后内阁可再议,还会劳烦杨大人。”

  杨旭文愣了一下,微微皱眉,但没有说什么。

  一些支持皇室的官员暗道坏了,方运太过奸诈,他知道杨旭文绝对不会在这种时候站出来反对,所以问杨旭文是否反对,而不是问是否同意。这就导致方运掌握主动,顺势统一内阁的意志。

  毕竟方运不是左相,乃是四境大儒,是虚圣,关键为景国为人族立下大功,杨旭文这人又极为爱惜羽毛,至少目前不可能冒着得罪那么多人和势力的风险,在这种小事上反对方运。而且,方运还给他留了情面,这件事不会将他排除在外,以后他还有权参与。

  方运望向垂帘,道:“内阁诸相已经达成一致,今日便可草拟诏书,请君上示下。”

  垂帘之后,景君没有立即回答。

  但是,众官已经明白,太后基本不可能反对,因为方运占据了大义的名头,一旦太后反对,那便等于否定整个内阁,之后方运与曹德安必然联手发力,用内阁的方式对抗皇室,偏偏辅相杨旭文已经同意,他不好再反对方运与曹德安。

  众官甚至怀疑,方运背后一定有一个品级极高的老官僚在出谋划策,否则方运再天纵奇才,也不可能如此快便掌握朝堂斗争之法。

  毕竟,内阁的斗争手段和县令的斗争手段完全不同。

  许多人看向右相曹德安,怀疑他已经变成方运的影子幕僚,心中暗叹,这意味着曹德安已经抛弃右相的独立性,彻底倒向方运。

  这也意味着,即便是现在的方运,其权力也已经接近柳山的颠峰时期,只差将一些衙门的主管变成他的人。

  他们却不知道,方运很早就深刻认识到什么是集体意志什么是大局观,担任左相后自然而然会运用这种手段,与曹德安毫无关系。

  过了数百息,景君的声音才从帘幕后传来。

  “此事不可一蹴而就,待内阁拟出诏书,朕再决定不迟。”

  众官听后松了口气,看来太后也深谙斗争之法,知道没办法直接拒绝方运,那就暂时拖延一段时间,若是有转机更好,若是没有转机只能同意,也远远胜过当场同意。

  景君以后决定,也代表太后和皇室在向方运传达皇室并非软弱可欺。

  方运点头道:“那微臣命文书房拟旨,明天等消息。”

  一些官员皱起眉头,方运这话看似平平,实则是下达了限期警告,略显霸道。随后,他们反倒放心,这意味着方运做事的手段不会像柳山那么阴毒,很多事都会摆在台面上。

  吏部尚书盛博源冷哼一声,道:“方相年少成名,气血方刚,说话做事应考虑朝堂上下。”

  “本相知道了。”方运道。

  几个御史犹豫数息,终究没有参奏方运,毕竟方运没有直接命令太后国君明天给出结果,实在不算把柄。

  退朝之后,众官回到各自的官署。

  左相阁的文书房忙碌起来,开始草拟两份诏书,一份实行每日一礼,一份是命令监察院检举官员的违礼行为,并列入考评。

  至于监察院的正堂之中,则陷入激烈的讨论。

  监察院乃是开国太祖将都察院改制而成,第一主官乃是掌院御史,其次才是左都御史、右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再之后便是各道御史。

  景国开国伊始,每州分两道,京城一道,后给六部各开一道,其余衙门合成一道,屡有增减。

  目前,密州、江州、象州、燕州、东云州和京城共十一道,加七道,监察院共有十八道,每道各有一位御史。

  除却两位道御史在外,监察院的二十一位御史尽聚一堂。

第2424章 方运的吃相

  监察院中清流居多,常有铁骨铮铮之人,现如今的掌院御史便是当年反抗柳山的急先锋,因此由左都御史升迁为掌院御史。

  在场的御史,几乎都曾在朝堂上维护过方运,与柳山抗争。

  他们从来没想到,方运竟然可能成为下一个柳山。

  除了独立的清流御史,也有多位御史身在各党,代表各势力的意志。

  其实,那些清流御史直到现在都没有厌恶方运,因为方运担任左相半个多月,之前也担任两江总督,竟然一直没有向监察院安插人手。

  不像皇室和杨旭文,刚刚掌权,就立刻向监察院安排自己的人担任御史。其余御史虽然没有反弹,但却不喜他们的“吃相”。

  在许多御史眼里,无论怎样,方运的吃相至少不难看。

  这也是几位刚正的御史今天没有在朝堂上抨击方运的原因之一。

  所以,只要方运不强行干涉监察院,不犯大罪,大部分御史永远不会厌恶方运,至于说方运要揽权,一代虚圣多一些权力并不会毁灭景国,再者说,方运的功劳之大,已经可以弥补他的任何错误。

  对于方运的政令,御史们反应不一。

  坚定支持皇室的新任左都御史的反应最为激烈。

  “本官以为,方运携内阁压我监察院,违背景国多年的规矩,他身为左相,不应该干涉监察院运行。更何况,他竟然将监察每日一礼列入考评,这就意味着,他虽然没有直接控制我监察院,但却利用对吏部的控制,间接控制监察院,几乎是在威胁我等。此事,不得不防。”

  “不错,监察院是景国的监察院,并非是他方运一人的监察院,既然太后与国君为难,我们监察院应该在圣旨下达之前,展开抗争!”

  一些御史点头,吏部之所以是各部之首,便是因为其掌握官吏考评和影响官员的任命,而内阁和国君基本是通过考评来决定官员的升迁还是贬谪。

  很快,有反对的声音出现。

  “请问诸位同僚,即便方虚圣没有将监察每日一礼列入考评,吏部就无法根据此事影响我们考评吗?显然,他们可以。方虚圣之所以如此说,并非是手段狠辣,而是开诚布公,用堂堂正正的手段告诉我等,要认真看待检查每日一礼。”

  “不错。更何况,掌院大人也说过,监察官员的言行,本来就是我们的职责。方相并没有威逼我等,只是让我等在接下来的时间侧重监察官员是否尊重礼教,这有什么问题吗?我看,这是方相在加强我监察院的权力。”

  “说到监察院职权,诸位有没有发现一个细节?自从方相担任左相以来,所有监察院参奏的官员,即便是罪名很轻,都会被礼部考功司重新考评,并成为吏部重点观察之人。在下打探过,方运在视察考功司的时候,曾经明确说过,要尊重监察院的意见和建议,监察院的参奏,即便不是考评一个官员最重要的因素,也应当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这话在下也听说过,的确属实。”

  “那位柳山动辄唆使他的党徒祸乱监察院、影响御史参奏,相比之下,方虚圣任左相,对我们监察院的监察独立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听你们一说,我仔细想了想,至少目前为止,方相真的没有做一件越权之事,只负责他分管的事务。至于这次克己复礼,也是提前知会众官,而且身为众官之首,身为儒家弟子,他弘扬礼教乃是名正言顺,不算越权。”

  “此事我倒不清楚,但是知道一件事,方虚圣一没有夺我监察院之权,二是在下令之前先询问掌院意向,后联合内阁经过国君同意才会下达命令,不像那柳贼,经常以左相之身命令我等,殊为可恶。”

  众官纷纷发言,理越辩越明,众御史都意识到,不管方运如何,至少对监察院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左相人选。若是监察院对抗方运,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很快,掌院御史何鸣祥做出决定,支持内阁决议。

  他没有说支持方运,这也让反对方运的御史获得了一丝安慰,不再继续争斗。

  第二日,在下午五点众官放衙之前,皇宫的太监将加盖玉玺的两道诏书送入左相阁。

  又过了一日,方运代表内阁宣布两道诏书。

  随后,方运宣布,鉴于景国经历大战,需要休养生息,而且面临即将可能的妖界入侵,为了未来的战争做准备,众官一定要节俭。

  所以,今日一礼便根据《礼记·少仪》实行,从今天起,景国官员不得购买和使用过于精致的食具,平均每套碗碟筷的价值,不得超过五百银子。同时说明,只有当朝官员遵守此礼,没有官身的读书人或富有之人,无须在意。

  若是用过于贵重的食具,或者收起储存,或者上交朝廷,统一售卖,所得归入国库。

  景国一碟一碗一筷,哪怕是比较精致的瓷器和木筷,得益于工家技术的发展,价值也不过在两百文上下,至于陶器更便宜。

  百官得知这个每日一礼后,都松了口气,许多官员不仅没有反对,反而支持。

  实际上,一些官员也不想买过于贵重的食具,但是,官场攀比之风太重,同品级的官员买了,若是自己不买,家人同僚必然会提及。现在好了,可以省一大笔银子。

  那些非官员也称赞方运英明,因为方运只是禁止官员,没有波及其他人,否则的话,等于打击了制瓷业,影响工坊和工人的收入,最终的得失难以衡量。

  至于把食具上交朝廷,一开始许多官员是抗拒的,但深思熟虑后,众多官员当夜便让下人整理好贵重碗碟等食具,准备明日上交朝廷。

  这种赚清名的好事,只有蠢材才不去做。

  于是,次日负责接收瓷器的吏部衙门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不乏一些反对方运的官员的家属在上交名贵瓷器。

  在论榜之上,方运的第一礼也获得一致的赞美,限制官员,还不伤百姓,这是真正的德政,是真正的礼教,这样的官员,必然会让百姓归心。

第2425章 赏罚分明

  在一片赞誉声中,左相阁的第二礼也很快宣布,减少官员马车的装饰物,尽量做到朴素,并规定若换新马车,其价格进行根据品级挂钩,即便是一品大员,平日出行的马车造价也不得超过五百两。同时,若用于庆典或祭祀等特殊场合的新马车,则不受限制,但平日里不得上路。

  方运以身作则,摘除龙马豪车上的许多饰物。

  在圣元大陆,马车往往比许多用具更能彰显主人的尊贵,所以一些富豪高官的马车极尽奢华,用各种名贵材料制作装饰,实用性反而其次。

  方运的龙马豪车虽然价值高,但主要的花费都在防护性上,比如结实的木材或一些机关,在装饰方面上并不特别看重。

  第二礼一出,民间呼声更高,其实民众早就厌烦了那些高官坐着豪华马车招摇过市。

  一些富商和没有官身的读书人感受到了压力,主动宣布减少马车饰物,尽量不在国家有难的时候过于奢靡浪费。

  这第二礼也完全取自《礼记·少仪》,因此许多人开始预测方运的第三礼。

  这两礼在《礼记》的原文是“国家靡敝,则车不雕几,甲不组縢,食器不刻镂,君子不履丝屦,马不常秣”。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国家财政紧张、受灾或危难时期,车尽量不要雕刻过于华美的花纹,铠甲不要使用过于鲜艳的饰物,食具也不用精工雕琢,地位高的人不穿容易磨损且昂贵的丝质鞋,马也不要常喂谷物。

  又过了一日,左相阁颁布第三礼,正如许多人所猜想的那样,对官员的靴子进行了一定的规定。

  许多官员也没有反对,但是,却有一些官员暗地里说闲话,认为方运小题大做。

  还有一些官员表示方运真是喝酱油耍酒疯咸的,堂堂左相,竟然主抓这种小事,简直是把国之重器当儿戏。

  一些富裕之人也开始有了怨言,虽然方运明文规定没有官身的人不在受限范围,但为了避免被人指责奢侈浪费,他们只能跟着削减日常用度。

  也就是在这时候开始,市井百姓里出现了杂音。

  那些以制造马车和制鞋为生的富商和工人,开始埋怨朝廷乱下禁令,让他们受到损失。

  不过,总体上来说,官民的态度大都是支持。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029页  当前第146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464/202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儒道至圣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