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玄幻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超级农业强国_分节阅读_第143节
小说作者:凌烟阁阁老   小说类别:玄幻小说   内容大小:1.87 MB   上传时间:2022-08-20 20:39:02

  应下后,助理没有离开,他咬咬牙,继续汇报最新得到的消息“您让投资部评估的京东电商,刚刚接受了嘉谷齐政的投资……”

  方荣轩眼里利芒闪过,“嗯……”

  助理连忙递上调查报告。

  方荣轩一目十行,随即“呵呵”笑了起来。

  “真有意思……”

  助理背脊更加发凉。

  方荣轩看好京东,刚指示投资部对其进行相关的价值评估,齐政就抢先下手了——哪有那么巧的事情?

  方荣轩不知道有齐政这种bug的存在,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公司里出了内鬼。

  他气极而笑,随手将报告扔在桌上,此时京东的投资已经不是重点。

  只是他不知道,齐政所拥有的这15的京东股份,就算经过各种风投稀释下去,也将会在未来京东达到最高700亿美元的市值后,博得多大的利润。

  他更不知道,自己因此错失了多少与顶尖投资机构相交的机会。

  他只知道,公司里有人吃里扒外。

  “很好,听着,给你十天时间,将公司里的小虫子揪出来,我倒要看看,是谁这么不怕死……”

第231章 海外大圈地之始

  齐政的一步闲棋,将众盛资本搅得人心惶惶。

  而他在与京东签订投资协议后,才慢悠悠地回到公司总部。

  此时已是2005年年底,集团的各项年终运营数据总结陆续出台。

  集团大管家王昱业因此忙得连轴转,这不,齐政一回来,他就找上门来汇报今年的经营状况。

  “听说你个人投资了一家电商公司,这家公司的前景很好吗?”王昱业坐下后倒不急着进入正题了。

  因为是齐政个人投资而非集团项目,王昱业开始只当齐政是见猎心喜,但最终得知投资了几千万不过得到15的股份,才意识到齐政对京东的看好。

  “公司前景啊……”齐政喃喃道,点点头,“这次投资的公司,将成为电商业界数一数二的存在。”

  王昱业对齐政自信强大的话习以为常,没有任何质疑,不过这也是因为他根本想象不到,在互联网时代浩浩荡荡地到来之际,电商业务将是如何变革社会。

  但齐政知道并亲身体会过。

  因此,投资京东,某种意义上,也是为嘉谷集团未来的线上业务埋伏笔。

  齐政知道线上线下的结合,才是未来。但包括自己在内的嘉谷管理班子,都对互联网的打法不在行。

  很多时候,不是说你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就能做到相应的程度——互联网业务的发展,跟农业的生产管理完全是两个领域。嘉谷如果想拥抱未来,最好是组建一个专注于互联网+农业的专业团队。

  而京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作为国内电商界的两极之一,是电商界当之无愧的“黄埔军校”。

  譬如后世扛起“无界零售”的一面旗帜的盒马鲜生创始人,就是京东的前任高管,只是其提出盒马的雏形方案后,被刘强栋否决,才投身阿里并得到支持创立盒马鲜生。

  因此,投资京东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股份价值的提升,更在于一脚踏进互联网的圈子后,能为嘉谷集团日后的战略转型找到合适的人才。

  当然,这些想法,齐政没有跟王昱业解释,未来一切自见分晓。

  简单聊了一下京东的投资,王昱业的话题拉回到嘉谷的本年度经营状况上。

  其中重点是嘉谷集团的两大大宗商品业务。

  “今年,我们启动主粮战略后,集团的水稻自有生产基地达到70万亩,水稻合作生产基地达到450万亩。其中仙茗大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80万亩左右,产量突破120万吨;‘嘉籼1号’种植面积合计340万亩,产量在170万吨以上;另外秋收后还收购了优质粳米200万吨;嘉谷粮油目前的稻谷年加工产能达到350万吨,剩余稻谷储存在我们的自有粮库和合作的基层粮库里面。”

  “总的来说,集团在国内的优质稻米种植基地在扩大,总产量持续提高。嘉谷粮油的大米销售量也保持快速增长,仙茗大米和嘉谷大米的价格总体保持稳中有涨的态势。”

  王昱业都不用看资料,一连串的数据就脱口而出,充分显示其对集团运营状况的掌握程度。

  齐政听得连连点头,今年是嘉谷启动主粮战略的第一年,集团自营的水稻产量能达到300万吨左右,再加上额外收购的优质粳米,近500万吨的水稻收储和加工,在国内已经属于数一数二的大米生产加工企业了。

  明年嘉谷的水稻生产和收储规模将继续扩大,必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大米生产加工粮企。

  说完轻松的,王昱业语音一转“如果说集团的水稻业务可以自给自足的话,油料——主要是大豆业务,就大部分依赖进口了。”

  “集团的大豆年加工能力超过900万吨,但我们扶持的国产大豆种植面积仅为500万亩出头,产量不过100万吨,即使加上补充收购的其他优质国产大豆,也不过堪堪突破150万吨,而且,即使是集团扶持种植的国产大豆,成本也比进口大豆要高。”

  齐政略微皱眉“国产大豆的单产还是低了点。”

  王昱业先是点头,然后摇头“除了单产低,还有大豆属于土地密集型农作物,适合于大规模机械化种植。但东北的大豆生产,除了国营农场,面临的困境都是农户土地规模过小,且机械化程度低,难有规模效益。”

  “今年,农民种植玉米的亩收入是大豆的3倍以上,明年必然有更多的人倾向于选择种植玉米。”

  尽管因为旱田轮作的需要,黑省大豆的播种面积一直位居全国之首。但这样的破碎化种植,齐政即使有灵阵助力,也无从下手;而没有规模化,成本自然降不下来。

  这不是嘉谷加大扶持就能改变的现状,毕竟,国家也倾向于牺牲大豆,保证主粮——尤其是玉米的产量。

  中国东北玉米带从黑省南部起始,包括吉省全部、蒙省东部地区,延伸到辽省北部的区域,与同纬度的美国玉米带、乌克兰玉米带并称为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

  依赖于这个地域的肥沃黑土地,玉米的平均产量都在亩产产1300斤以上,个别水土丰厚的地域,不依赖人工灌溉也能达到亩产2000斤的水平——对比起大豆两三百斤的亩产,吊打都不足以形容两者的差距。

  从气候条件说,东北玉米带大部分地区的无霜期大约在140天左右,正好和玉米的自然成熟期相吻合。

  这些最优质的土地、最适宜的气候,种出的玉米才能保证产量最高和质量最好。

  这么多年以来,东北核心产区出产的玉米都是一等粮和二等粮,从来没有过三等,胶质率高。如果换了一种作物,既不能保证产量,也不能保证效益。

  最主要的支撑还是产量,只有产量才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底”。也只有有了这个“底”,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一个大国才不会“心慌”。

  齐政的手指无意识地轻敲桌面。

  稍作思索后,他抬起头说道“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集团对大豆的需求将有增无减,而国内的大豆种植面积,连我们集团的需求都很难满足,更别说国家了。”

  “对国产大豆的扶持还是要保持,合作种植基地的规模也要继续扩大,但我们也要考虑到海外‘觅食’了,而且还要尽快。毕竟,国内的土地开发早点晚点都是盆里的菜,但海外的土地争夺,可是越来越激烈了……”

  王昱业大笑“看来我们是想到一块去了!”

  齐政也笑了起来。

  其实这是必然的结果。国内有限的耕地要力保粮食生产,嘉谷的小胳膊拗不过国家战略的大腿,大豆只能依靠进口满足国内需求。

  但对于嘉谷而言,虽然都是进口,自己能控制的进口和被他人掌控的进口,完全是两码事——谁让嘉谷曾经一把得罪了掌控大豆产业链的国际四大粮商呢?

  在全球的粮食供应版图上,如美国、巴西等国是粮食生产的“旧世界”。

  而从大豆的种植加工生产运输整个产业链来讲,美国和巴西基本上是不可替代的——嘉谷今年进口的700多万吨大豆,都是来自这两个国家。

  能向中国大量粮食进口或者有巨大潜力的还是那么几个国家美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和俄罗斯、乌克兰。

  从根本上讲,我们国家的饲料粮,完全离不开美国和美国资本。在今后很长的时间里,也不可能有别的国家可以替代和分担。

  但对于嘉谷一个企业来说,乌克兰、俄罗斯等国完全可作为粮食生产的“新世界”。

  其中,乌克兰拥有世界大约三分之一的黑色土地,相当于巴西和阿根廷两个国家拥有黑土地的总和,一度被称为“欧洲的粮仓”。

  除了土地资源优势,乌克兰的农产品亦具有运费低、没有转基因等优势。假如基础设施能够完善的话,乌克兰的农业产量至少能再翻一番。

  “但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投资乌克兰的态度还是观望为主。在乌克兰,土地不能买卖,各种法律规则也变动频繁;另外,乌克兰实在远了点,又处于欧洲腹地,各方关注,鞭长莫及……”王昱业首先否定了乌克兰。

  齐政也赞同,将视线投向东北方向,“那么,我们最好的选择就是俄罗斯了。”

  “准确来说,应该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王昱业说完,想起什么似的笑了起来,“张泽宏那小子去探路,估计是乐不思蜀了……”

第232章 越烂越好的俄远东地区

  张泽宏不至于乐不思蜀,但他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混得如鱼得水倒是一点都不假。

  嘉谷集团很早就有了海外圈地计划,一直到今年才正式启动。

  长相憨厚,实质长袖善舞的张泽宏带着从战略公关部挑选出来的精兵强将,按就近原则,早早地绕着我国周边的国家考察农业开发市场。

  从东南亚、中亚再绕一圈到达俄罗斯远东地区,累得够呛,也收获不浅。

  老实讲,从国家层面上,无论是进入东南亚、中亚亦或是俄远东地区,都是很难的。

  东南亚多民族混居,各方势力交织,就如同一个泥沼;疆省面对的中亚却比东南亚好得多,和我国的关系也好很多,但因为是俄罗斯的后院,也不易染指;至于老毛子的远东地区,更不用多说。

  但是作为民间贸易却是大有作为的。

  个人来说,张泽宏不是很喜欢成熟市场,他更喜欢新兴市场,例如东南亚、中亚。因为“新兴”就代表着规则不完善,而规则的不完善代表着他可以上下其手。

  在东南亚,他试探着做了一笔针对越南的种子生意,然后彻底打开了眼界——相关的官员非常“热情”,“热情到”主动要求回扣,当然,附带的他也增加了利润。

  还别说,越南的惠农政策比国内更好,因为反正是越南政府的钱,大家都不心疼,拼命捞。张泽宏充分见识到了什么叫做“团结你我他,大家吃国家”。

  中亚也不遑多让。

  在张泽宏看来,中亚和东南亚适合拓荒者,而不适合正规玩家。

  因为中亚、东南亚多是法律很差的“流氓”国家,合同说撕毁就撕毁。张泽宏在考察过程中就学到一句话这种地方合同有用吗,那不过就是纸,关键还是看互相利益诉求和相处情况。

  但不得不说,在这样的“流氓”国家,发展机会也太多了。

  当然,最后与俄远东地区相比,东南亚和中亚还真的是小巫见大巫。

  刚到俄远东地区时,齐政问过张泽宏对其的看法,张泽宏如是说“俄远东地区虽然农业开发潜力很大,但环境对外来投资太不友好了,建议集团慎重考虑。”

  张泽宏有充分的理由证明这一点。

  首先,俄罗斯的劳务审批政策、关税和检验检疫等措施繁杂,就抑制了中俄农业合作的快速发展。

  俄罗斯地广人稀,当地劳动力短缺,但俄罗斯偏偏就实行劳务大卡控制政策,抑制境外劳务输入——这种限制劳务指标的做法,简直是平白导致企业用工成本的增加。

  其次,农用物资过境相当难。

  俄罗斯境内作物种子产量没有国内种子产量高,而农药和化肥等物资还是采用计划供应的模式,需要提前一个季度报计划,不仅价格高,而且需要到莫斯科购买——来回一趟黄花菜都凉了。

  至于进口,那必须不允许啊。

  另外,你想使用国内的农机具?可以。只需要得到莫斯科出具的许可,并缴纳保证金,且只能在俄罗斯境内工作2年,如到期不返回,呵呵,对不起,保证金不返还了,机械工作也不合法了。

  除此之外,俄罗斯方面政策相当不稳定。

  农业开发方面,俄罗斯就没有对企业的统一收费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地方政府的自由度大。所以,地方政府换届后,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什么?以前的政策是这样的?我不管,我心情不好,赶紧将政策改了……

  这尼玛,哪个投资者扛得住啊?

  远东的农业发展极为薄弱,耕地面积大概只占全部面积的3,耕地利用效率较低,大面积撂荒。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59页  当前第14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43/45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超级农业强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