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玄幻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超级农业强国_分节阅读_第251节
小说作者:凌烟阁阁老   小说类别:玄幻小说   内容大小:1.87 MB   上传时间:2022-08-20 20:39:02

  这一点齐政也略有耳闻。毕竟,小麦是国内近四成人的口粮,对比同行的两大综合粮商巨头国粮集团和益海嘉里,它们旗下大米、小麦业务兼具,没有人觉得嘉谷会放过小麦。

  而其中,豫省作为国内最重要的小麦主产区之一,每年小麦产量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四分之一;掌握了豫省的小麦粮源,成为全国性的面粉企业也就有了基础。这是粮企的必争之地,省内各方也因此对嘉谷的态度很是复杂。

  “想来,我们选择在沙漠里种小麦,让不少人松了一口气吧。”齐政轻笑道。

  彭丰田摇头道:“不会不会,相反,在豫省,应该有很多人会对嘉谷种植小麦,尤其是种植优质小麦,抱有很大的期待。”

  “据我所知,豫省很多面粉加工企业,一到小麦收获季,就要将人手撒到全省各地,一个个村打听,一块块地找,看哪儿有优质小麦。不过,我们省虽然是小麦种植大省,但优质小麦种植规模小,而且品种杂乱,品质不纯,经常是跑断腿也完成不了收购计划。”

  “一方面是普通小麦库存堆积严重卖不上价,一方面是面粉企业不得不守着‘粮仓’花重金购买进口优质小麦,供需出现明显错位。如果嘉谷推动豫省的小麦种植结构改革,想来会大受欢迎的……”

  但齐政同样摇摇头,笑而不语。

  他心知肚明,起码就豫省的同行来说,大部分应该是不愿意看到嘉谷的。

  最明显的就是益海嘉里了。

  在嘉谷有意进军小麦行业的风声传出去后,益海嘉里在豫省、鲁省等小麦主产区的布局陡然加速!

  尤其是在豫省,益海嘉里的面粉加工项目扩张得热火朝天。不仅新建、扩建小麦加工产能,还通过订单合同锁定更多的小麦资源。

  而且,益海嘉里还开启了面粉价格大战。就拿小包装面粉产品来说,益海嘉里的同类产品至少要便宜2~3元,如果从行业的平均水平来看,这个价格甚至是亏本的。

  业内人士都知道,对于益海嘉里而言,在食用油领域遭到嘉谷的强势狙击之后,在大米领域被嘉谷一骑绝尘抛在后面之后,嘉谷暂时没有染指的小麦行业,已经是不容有失。

  益海嘉里目前的面粉销量绝对量不大,但市场占有率已经攀升至全国第四。现在又打出“低价牌”,显然是要在嘉谷全面入局前,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

  对此,一旁不出声的郑权反而看得更加明白。

  不比专注于小麦种植质量的彭丰田,出身于农业部粮油处的郑权,对小麦行业的市场态势了解更通透。

  要说嘉谷介入豫省的小麦业,会是鲜花和掌声迎接,别说齐政了,就是他也不信。

  直接受益的农户们并不关心嘉谷的动向;面粉加工同行都是竞争对手,谁乐意看到嘉谷这样一条“大鳄鱼”游进来搅风搅浪?呃,大概也就政府方面会乐见其成。

  千万别说嘉谷种植优质小麦会满足同行的需求。如今谁不知道,作为农产品全产业链整合运营的粮油大鳄,嘉谷从来不是简单进入产业链的某个环节,而是全方位渗透。

  凭借其资本和品牌效应,从原料种植、储存、加工,再到终端市场销售,嘉谷入局后,必将对整个行业的整合产生巨大影响。

  豫省的面粉企业可谓是星罗棋布,相应的,竞争自然也极为激烈,面粉加工企业利润率仅为2%~4%,有的甚至就是挣个加工费,这种情况下,有多少同行有把握扛得住嘉谷的冲击?

  从这个角度来看,嘉谷真可谓是“哥不在江湖,但江湖人士都怕哥”。

  所以齐政其实说得没错,嘉谷选择在沙漠里种植小麦,不少同行绝对是大松一口气。

  郑权颇为景仰地看了心里同样有数的齐大佬一眼,想到自己能加入这么一家“威胁十足”的企业,心里还有些小激荡!

  只见齐政清醒地说道:“豫省作为产粮大省,粮食生产任务重,嘉谷想要推动小麦种植结构的改革,还需要积蓄更多的力量。相比之下,沙漠里天大地大,任由我们发挥。”

  “国内面粉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既然如此,我们就要避免低层次同质化竞争。”

  “我知道在国内烘焙界,不少发烧友也是言必称岛国日清、富泽商店,法国伯爵等进口面粉,甚至家里用来包饺子、擀面条的面粉也要从外国远道而来的产品。那么,是国内生产不出同样品质的产品吗?”

  “我还真的不信这个邪。一句话,干的就是进口优质小麦。”

  顿了顿,齐政对彭丰田说道:“彭教授,我们去年在沙漠里试种植了贵单位培育的‘新麦26’小麦品种,事实证明,适应性良好,实现替代进口不是难题。”

  “但一个优良品种,必须采取配套的农艺措施,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今年我们打算进行大规模种植,所以还需要彭教授在配套农艺上提供帮助。”

  有些热血上头的彭丰田恨不得立下军令状:“……必不负重托!”

  ……

第443章 长远的目光

  绿洲内,小麦大田里,黄绿相间的色彩,让人看到沙漠的勃勃生机。

  几架大型平移式喷灌机,由十几个塔架支承一根很长的喷洒支管,一边行走一边喷洒水源,滋润着小麦的生长。

  本应是机械默默作业的田间,此时却是人来人往。一群技术人员在测土配方,另一群种植管理员在观察着小麦的长势,并交流田间管理经验。

  带着帽子的彭丰田和郑权在田边看着自动化的灌溉设备和投入的工作人员,脸上都泛起了笑意。

  “怎么样,在沙漠里种植小麦确实行得通吧?”郑权不无揶揄道。

  彭丰田笑笑:“不得不承认,百闻不如一见。我也大概明白了,嘉谷为什么要坚持在沙漠里种植优质小麦。”

  郑权反而好奇问道:“哦,你明白了什么?”

  彭丰田认真道:“因为这边具备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所需的一切因素。”

  他弯下一根手指:“土壤就不必多说了,如白纸一样的沙质土壤,嘉谷又舍得投入,真的可以做到缺啥补啥,可以按照小麦生长所需改造成最合适的土壤环境。”

  然后弯下第二根手指:“本来我最担心的就是水资源。不同于玉米生产的雨热同期,小麦受水资源约束明显,优质麦品种也不例外。既要保证较高产量和较好的品质,还要降低水肥等投入,以提高产业竞争力并保护生态环境,这在干旱严重的沙漠里更为重要。”

  说到这,彭丰田看了一眼田间缓慢作业的大型平移式喷灌机:“但这个问题显然不是问题了。嘉谷财大气粗,购置了成套的灌溉设备,还能实现节水、节肥、节药的水肥一体化技术,而且夜间还有水雾补充水分,降不降雨已经影响不了小麦的生育期了。”

  彭丰田驻扎下来才知道,夜间降温后,绿洲里隔三差五的居然还会大雾漫天,虽然下雨不多,但这一点简直是得天独厚了,彭丰田自觉明白了沙漠在短短两年内变绿洲的最大原因。

  说着又弯下第三根手指:“也正是因为日间干燥少雨,而且环境纯净,与世隔绝,对小麦威胁很大的赤霉病在这边简直是绝迹了。”

  “再者,嘉谷在种植业上是老行家了,深知只有科学的田间管理,优质小麦品种的品质和产量才有保证。这不?选定了最适合这边生长的‘新麦26号’之后,还跑到我们农科院将我挖过来指导完善栽培管理措施。这心思,啧啧啧……”

  都知道小麦的品质好坏跟生存环境有很大关系,一个优良的生长环境是能提升小麦品质的。这有区域优势,有专业化生产,有规模化经营,同是“新麦26号”品种生产出的小麦蛋白质含量都比在豫省种植更胜一筹。

  但郑权听完之后,笑着摇摇头:“老伙计啊,你这只是看到了点,还没有看到面。”

  面对彭丰田疑惑的眼光,郑权侃侃而谈:“有一点你不觉得奇怪吗?嘉谷的小麦种植基本实现机械化覆盖种植,但田间管理人员数量却远超正常所需,这是为什么?”

  彭丰田瞅了瞅田间成群的种植管理员,发现还真的没错。他本以为是要为了扩大小麦种植规模而准备,但这人员规模还是太大了。

  “扩大小麦种植规模是没错,但嘉谷不是为了在沙漠扩大种植规模而准备,而是为了整合小麦主产区而准备。”

  彭丰田闻言一怔。

  郑权接着解释道:“一般粮企推广优质小麦品种种植,基本都是采用订单模式。但你我都知道,由于气候影响、品种退化、农户田间管理等问题,订单农业的实际执行率顶天了也不过是30~50%。”

  “怎样使优质品种实现产业化的跨越?如何解决订单农业履约率低的难题?很显然,除了品种本身,气候、土壤和种植者是影响优质麦生产的三大因素。因此,优质小麦生产核心基地建设和田间管理技术服务是破题的最佳手段。”

  “但优质生产基地好建设,田间技术推广可不容易啊!在我看来,老彭你们这种科研单位,最短板的就是推广工作的欠缺,尤其是基层推广人员,工资没保证,队伍不稳定,品种和技术的推广力度都跟不上,又怎么能形成产业化呢?”

  彭丰田已经反应过来了,他指向田间:“你是说,这培养的都是嘉谷的小麦种植推广人员?”

  郑权肯定地点点头:“要不然呢?你看看他们的培训,要掌握秸秆还田作业质量标准规定、深松作业质量标准规定、小麦宽幅播种质量、自动化植保机械等一些先进的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和相关知识……这哪是简单的培训?分明就是要培养能独当一面的人才!”

  彭丰田喃喃自语道:“在沙漠里建设优质小麦生产核心基地,培育出更优良更稳定的优质小麦;同时大力建设推广人才队伍……齐董说的没错,嘉谷这是在积蓄力量啊。一旦准备妥当……”

  彭丰田也带着几分敬意说道:“一点都没错。如果你留意,就会发现嘉谷培育的田间管理人员里有不少就是豫省人。而且,嘉谷的准备还不止这一点。”

  “说起来,老彭,我是过来跟你道别的。”

  “嗯?”

  “我要去豫省、鲁省等粮食主产区,为嘉谷延揽一批优秀的小麦经纪人。你知道的,这些农业经纪人,一头连接广大农户,一头连接粮企,是粮食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不少经纪人不仅帮助农民把粮食变现,还会带着农民一起种植优质麦。嘉谷希望招揽他们,筹备建设新型小麦联合体,实现小麦种植经营模式的转型。”

  彭丰田再次“啧”了一声,突然无话可说。

  嘉谷为什么能很好地和千家万户的农户打交道乃至将他们组织起来?看看这长远的目光就知道了。

  “嘉谷在大米领域称王,花费了八九年时间吧?我看呐,你们在小麦领域复制同样的成功,都不需要一半时间!”

  “嗯,我对此毫不怀疑!”

  ……

第444章 他们必将实现复兴

  齐政不知道有人对嘉谷“大杀四方”信心十足。

  此时他正批准了嘉谷沙漠治理开发部门的扩张方案。

  如今,沙漠治理开发团队已升级为部门级别,作为集团总部直辖,协调各子公司在沙漠开展相应业务。

  嘉谷第二期治理开发沙漠的规模达到500万亩,预期投资50亿元——随着嘉谷治沙技术的成熟,改造每一亩沙漠的成本已经开始降低。当然,第一期工程还没有收回多少投资,又砸下去这么大一笔金额,看上去还是有点吓人的。

  不过,经济效益先不说,治理的成果——上百万亩恢复绿色的沙漠实实在在地摆在那里,而且嘉谷开始着手发展经济产业,国家当然会一如既往地表示支持。

  为了协调嘉谷的劳动力需求,政府主导了分散在沙漠里的游牧村庄进行搬迁定居。由嘉谷出资在绿洲里建了生态移民新村,为游牧民们提供安定的家。

  敖特根图一家是举双手双脚欢迎。

  沙漠里的生活不过不知道,实在太苦了。

  他们村有三十户人家,说是村,但最近的两户人家也相距五六公里。沙漠里没水、没电、没路,去镇里靠骑骆驼,早上出发天快黑才能到,晚上只能随便在镇子里过一夜,第二天起一大早,匆匆忙忙买完生活用品,紧赶慢赶往回走,天黑后才能赶到家。

  这还不算什么,关键是没有收入。

  敖特根图一家五口人,住在低矮的土房子里,靠游牧为生。

  由于气候干旱,牧草零零星星的,要想让羊活下来,他们必须不断转场,一个地方的草被羊儿啃光了,就到另一个地方,一年要转场五六次。

  天气干旱加上人为活动,仅有的植被被破坏得太严重,现在是一年转场七八次羊都吃不饱。在村里,放眼望去,到处是茫茫沙海,他们的日子快过不下去了。

  现在能搬到基础设施完备,水电路都通了的新村里,那简直就是天堂。

  更高兴的是,他们夫妻都被嘉谷聘用了,成为嘉谷绿洲的长期管理户,有了稳定的收入。

  因此,对于嘉谷开启的大规模改造沙漠行动,像敖特根图这样“重获新生”的游牧民们,迸发出了强烈的工作热情。

  废话,吃过沙尘暴肆虐的苦,谁也不想再看到昔日“莽莽黄沙遮天蔽日”的景象,眼前这样梭梭成荫、郁郁葱葱,是多么的喜人啊!

  这都是嘉谷的第一批“开荒牛”的成果,如今,他们要沿着“前辈”的脚步,深入腹地,将防风固沙的“绿地毯”铺满沙漠。

  铺设草方格沙障;生物土壤结皮;植树种草……改造沙漠环境,就像打游击战一样,根本无法一蹴而就,只能积小胜为大胜。

  累得直不起腰,坐在地上歇一会儿继续忙活;白天沙漠中的气温高达五六十摄氏度,水管还没铺设到位,要一趟趟拉水浇灌,外衣在烈日照射下散发出一股股刺鼻的味道;成活后的防风固沙带,要重点加强管护工作,每天分组扛着铁锹,不厌其烦地巡查,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上心……

  ……

  又是一天傍晚,起早贪黑的“开荒团队”经过一天的鏖战,纷纷返回了营地或家里。

  营地里的阿莫斯透过窗户,看到虽然一脸疲惫却欢声笑语的人群回归,惊讶之色难以掩饰。

  他是以色列水管理、水技术专家亚伯拉罕的助手。

  嘉谷的沙漠开发规模扩大后,有意向以色列学习,建造遍及沙漠的灌溉管道网络,减少蒸发和渗漏,让赤日炎炎下辛苦挑水浇田的景象一去不返。

  为此,嘉谷聘请了经验最丰富的以色列水管理专家帮忙设计方案,于是亚伯拉罕率队进驻沙漠。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59页  当前第25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51/45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超级农业强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