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玄幻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超级农业强国_分节阅读_第349节
小说作者:凌烟阁阁老   小说类别:玄幻小说   内容大小:1.87 MB   上传时间:2022-08-20 20:39:02

  “杨大爷,你还是嫌价格低吗?我们公司已经是最有诚意的了。不怕说,估计不会再有比我们开价更高的了。”宋连城信誓旦旦道。

  “我信。”杨福堂点点头,道:“但是你应该知道,我们合作社是与嘉谷合作的,我们种植的大豆,一般是由嘉谷收购的。”

  宋连城大松了一口气,原来是这个原因。

  他微笑道:“我知道。不过,杨大爷,我想嘉谷的收购价也不会比我们公司更高了吧?能多赚点钱为什么要说不呢?至于与嘉谷的约定,您放心好了,嘉谷这样的大公司,不会因为你们违约而告你们……”

  这方面宋连城已经有相当丰富的经验了。

  在国内,无论是农民合作社,还是种植大户,订单生产并不是万能的。只要收益更高,毁约是经常可见的。而企业往往也不会为了农民的毁约而大动干戈。

  但杨福堂摇摇头:“你不懂。”

  “你知道今年我们的大豆套种亩产有多高吗?接近600斤。去年才多少?400多斤吧。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提升?是嘉谷提供了新技术。”

  “就是之前的400多斤,种子也是嘉谷提供的,条件就是与嘉谷签订惟一采购协议,所以我们的大豆在还是种子状态的时候,就已经是人家嘉谷的了。”

  “我也信你说的,卖给你嘉谷应该也不会喊打喊杀,但明年呢?说话不算话,还指望嘉谷与我们合作吗?如果没有嘉谷的种子和技术,顶天了也就300斤/亩,这笔账怎么算,都不会有人将豆子卖给你的。所以,你想买豆,只能跟嘉谷谈。”杨福堂语重心长道。

  宋连城傻眼了,“……你不早说?”

  老蔗农杨福堂一脸无辜地憨笑道:“呵呵,我也想看看,我种的大豆有多欢迎嘛。”

  宋连城差点被气了个倒仰,笑你个憨憨啊,白浪费我表情和口水了!

  ……

第615章 “豆”争(下)

  嘉谷在桂省的分公司却是有点小了。

  这是宋连城抵达嘉谷分公司后的想法。

  实在是太多人了。

  继老蔗农杨福堂之后,他不信邪又在其他蔗农身上浪费了不少时间,但正如杨福堂所说,终究一无所获,以至于找上嘉谷的时候已经有点晚了。

  目之所及,从分公司的大堂,一直到门口,一条路都要被塞住了。

  “都别着急啊,大家按照顺序来,做好登记的麻烦从后面走,后面有消防通道……”嘉谷的员工一边整肃前面的队伍,一边又将人尽快疏散地出去,喊得嗓子都哑了。

  “这么多人,都是来采购大豆的?”

  看到挤满人的空间,这里面得有多少人,宋连城不敢想。

  “兄弟。”一双大手,啪的落在了他的肩膀上。

  “有事?”宋连城惊醒过来,皱眉看向对方。

  “有点,有点。”大手的主人是个挺着啤酒肚的中年胖子,他嘿嘿的笑两声,然后压低声音,道:“兄弟,你的公司能打多少分?”

  “打分?打什么分?”宋连城一脸茫然。

  “你不知道?”中年胖子乐了。

  “……我应该知道?”

  胖子一拍大腿,“幸好兄弟你遇上了我,要不然真是浪费时间了。”

  犹豫少顷,宋连城就满脸堆笑地问:“烦请兄弟赐教。”

  宋连城的态度让中年胖子很是满意,他塞过来一张表格,一边介绍道:“在场这么多人,谁不是为了采购大豆而来?要是论先来后到的话,估计早就轮不到我们了。好在嘉谷对于采购商有个评分标准,最后,按照分数来分配大豆采购量,也算是机会均等了……”

  宋连城接过表格,嘉谷将评分标准写在了上面,让各家企业在登记前心里有数。

  工厂规模,雇佣人数,大豆原料的使用量,行业重要性和稀缺性,产品附加值,成本利润比,工人薪水,纳税状况等等,都被给予不同的分值。

  这种评价方式,显然不是嘉谷一时兴起而确定的,而是经过精心细化而做出的体系,用以评价嘉谷的合作伙伴,以及在供应链上的公司价值。

  评分标准用数字表示,再清晰不过。

  明显可以看出,行业重要性和稀缺性、以及产品附加值这两项,在评分体系中占据了相当的比重。

  譬如生产腐竹、豆豉、豆奶及豆奶粉、豆花、豆芽、酱油等初级食品的行业属性,只能记3分;但生产大豆组织蛋白、分离蛋白、浓缩蛋白等新兴大豆食品的,可以记5分;而生产大豆磷脂、膳食纤维以及异黄酮等大豆功能性食品的,可以记8分……

  标准虽然不是很完美,但这属于嘉谷自己的事,即使有人提出异议,最终也不过是好言相劝罢了。总归是有求于嘉谷,人家自己决定合作伙伴的标准,又能有什么异议?

  但宋连城的心是拔凉拔凉的。

  他公司的贸易属性,得分是——零!

  很显然,嘉谷明确表态,想当“二道贩子”囤积居奇?没门!

  中年胖子刚好也说到这一点:“虽然麻烦了点,但还是没人会放弃呀。嘉谷高蛋白大豆统一售价2.45元/斤,对于我们以大豆为原材料的企业来说,已经相当厚道了。标准严格点也不至于让一些奸商哄抢……对了,兄弟,你公司是生产什么的?”

  宋连城所在的公司,正是胖子口中的“奸商”,他支支吾吾道:“……那你们公司生产什么?”

  中年胖子瞬间被转移了注意力,他兴致勃勃道:“我们公司啊,生产豆浆粉、豆奶粉等20个产品,年消耗大豆5万吨,这一点在评分上有点吃亏;但我们的产品远销德国、新加坡、泰国等10多个国家,20个产品还都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好歹能挽回点分数。”

  宋连城无言以对。

  中年胖子却是说得兴起:“你知道的,各国的食品用大豆基本都要求用非转基因大豆。以前吧,国产大豆虽说是非转基因大豆,但良莠不齐,优质大豆的抢购现象更加激烈。我们也并不是没有考虑过从国外进口非转基因大豆。但是由于进口走船的量基本上要在5000吨或1万吨起步,对于没有分销渠道的小贸易商来说,价格风险以及进关检验风险太大了。”

  “得,今年嘉谷主导国产大豆增产,我们在没有必要冒这么大风险去折腾了。就是嘉谷这有计划的供应,让我们想做预储没那么方便了。”中年胖子自言自语道:“不过这样‘良心’的价格,让我们自己抢购也未必能收得到……哎,兄弟,你怎么走了……”

  却是宋连城黯然离去的背影。

  “难道这位兄弟的公司规模太小了?”中年胖子摩挲着下巴,喃喃自语道。

  离开的宋连城却是嘴里发苦。

  嘉谷大豆的售价让他直流口水,但从头看到尾的极其详细的评判标准以及后续调查,让他无计可施。

  与大豆加工企业联合起来钻空子?

  宋连城只在脑袋里转了一圈,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他连与嘉谷合作的农民都拿不下,哪来的把握能拿得下与嘉谷合作的公司?

  从拥挤的人群中走出嘉谷分公司,宋连城还看到了不少“同行”同样灰溜溜的背影,不禁仰首长叹,嘉谷什么毛病啊?价高者得不好吗?还非要立什么评选标准,闲得慌吗?

  ……

  纯粹的大豆贸易公司不满意,发改委的人却是满意极了。

  发展专业合作社,实施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同时直接与大豆加工企业对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让整个大豆产业全面振兴……这才是国产大豆复兴的曙光。

  看着争先在嘉谷分公司登记,想要采购国产大豆的加工企业越来越多,发改委调研组中一个小年轻笑呵呵地点头道:“就说嘛,支持国产大豆的人还是很多的。”

  同行的王昱业斜睨了他一眼,心想:呵,果然是小年轻,要不是有足够的利益,谁会鸟国产大豆?

  ……

第616章 当中国大豆冲击市场

  “我们已经与112家大豆加工商签订了大豆供货协议,全是产值过亿的大厂。大豆销售价格以国储大豆价格为底价,按蛋白质含量加价的原则,每吨4900元。这样,以市场交易为基础,以优质优价为原则,合作社和加工企业建立起了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真正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嘉谷总经理王昱业手里拿着报告书,并没有打开,而是复述似的给发改委胡主任介绍。

  发改委不算嘉谷的什么主管单位,但对于实施国产大豆振兴计划以来的第一波收获,力推此计划的胡副主任可谓是最关注的的人之一了。

  所以,对于王昱业的主动沟通,他听得非常认真。

  当听到价格的时候,胡副主任挑了挑眉:“4900元/吨?这个价格……合理吗?”

  别误会,他不是嫌高了,相反,他是觉得偏低了。

  按照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最近几个月进口大豆的到港价格大约在610美元/吨左右浮动,算上3%的关税以及13%的增值税,国内榨油厂可以用每吨710美元左右的价格提货,换算成人民币大约为4400元。

  看上去嘉谷大豆的价格还是比进口大豆高了近500元,但要知道,这一波中早熟大豆是高蛋白非转基因大豆,哪怕在国际上,都要比转基因大豆贵10%~30%,嘉谷的这个定价,可以说是极其良心了。

  胡副主任担心的是,嘉谷是不是为了推销国产大豆,压低了豆农的收益。

  王昱业微笑道:“不会,这个价格是综合各方的利益而制定的,而且也保证了国产大豆的竞争优势,我给您详细介绍一下吧。”

  “你说。”胡副主任点点头。

  “一般国产大豆的生产成本大都在每吨2700~3100元,如果再加上租地的成本,很多时候逼近了4000元。这也导致在中国种大豆经常成了亏钱的买卖。”王昱业先抑后扬道:“而合作社的服务功能除了提升生产质量和效率,最明显的就是降低成本了。”

  “统一购买生产资料,可节约生产费用15%-20%,体现在嘉谷大豆合作社上,这一项至少降低了500元/吨;而桂省大豆因为是与甘蔗套种,机械作业效果不明显,但人工成本也比单家独户作业费用降低40%。”

  “这样的话,我们的高蛋白大豆生产成本在每吨2300元左右;但别忘了,产量同时也增加了100多斤/亩,虽然售价基本没怎么上涨,但蔗农实质增收了80%。”

  胡副主任连连点头。

  说一千道一万,国际贸易中,价格才是王道。

  进口大豆为何能所向披靡?生产成本差异就足以说明了一切。

  而生产成本的差异,既有“生产力”落后于人的因素,也有政府的巨额补贴有关。

  国产大豆拼规模,拼补贴,肯定是拼不过美国的了。唯一能做的,也只是在单产上,在协作与联合上想办法。

  幸而有嘉谷!

  虽然最高产的高油品种“嘉豆13号”还没有完全将增产潜力转变成现实生产力,但单单是南方大豆的爆发,就足以让胡副主任看到嘉谷在品种和栽培技术两要素上对国产大豆增产的贡献。

  嘉谷现在基本是将桂省高蛋白大豆的生产成本降低到美国平均水平,而尚未成熟的高油大豆“嘉豆13号”,配套机械作业程度更高,增产也更明显,其生产成本进一步拉低是显而易见的了。

  “而且,定价稍微低一点,也有利于加工商收购国产大豆。”王昱业补充道,“或者说,有利于加强国产大豆产业联盟。”

  胡副主任摩挲着下巴,道:“你说得对。”

  天知道,在预计国产大豆产量“暴增”的时候,为了鼓励使用国产大豆,发改委内部一度传出了要学习泰国“每进口一吨大豆必须认购一吨国产大豆”等措施的呼声。

  谁知嘉谷摆摆手,只将大豆生产成本降下来,在售价上稍微让利,不需要太多官方的鼓励措施,大豆加工商就对国产大豆趋之如骛了。

  老实说,嘉谷大豆价格再高一点会缺买家吗?不会。

  但能有几百个买家随便挑吗?那就不见得了。

  而现在嘉谷轻轻松松就挑出了上百个产值过亿的买家,以胡副主任的眼光,自然认识到,这可不仅仅是嘉谷的合作商,而是一个围绕着嘉谷不断壮大的大豆产业联盟。

  如何与外资“航空母舰”般的产业链对抗?

  嘉谷给出了自己答案:将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和散兵游勇似的大豆加工企业等“小舢板”慢慢联合起来,组成我们的“大豆航空母舰”——嘉谷就是舰队中的旗舰。

  胡副主任想得更深远:“嘉谷,是打算争取大豆定价权吧?”

  国产大豆产业的变化——科技进步让大豆增产;农户之间加强协作与联合;大豆加工企业之间不再各自为战——分开看貌似都挺正常,但结合起来,就隐隐可窥嘉谷剑指大豆定价主动权的野心。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59页  当前第34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49/45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超级农业强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