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玄幻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超级农业强国_分节阅读_第361节
小说作者:凌烟阁阁老   小说类别:玄幻小说   内容大小:1.87 MB   上传时间:2022-08-20 20:39:02

  现在,中国长白山人参相当于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成为了拥有国际规格和安全标准的食品。

  这桃子摘的,好气哦!

  其实,闵泳真和本部部长都很清楚,当中国能稳定出产野山参,同时打开了庞大的国内市场时,中国人参已经拥有了角逐世界的最大资本。

  生产力有限,国内市场也有限的高丽参,虽然在国际上有着先发优势,但要问闵泳真,面对飞速追赶的中国人参,这优势还能保持多久,他是没底的。

  难道小国的产业,只能依附强国才能生存吗?

  真是……不甘心啊!

  ……

第635章 集体航向,世界让路

  “在三农发展的今天,不断的去追逐产量、追逐规模、追逐种植面积、追逐价格,已经不合时宜了。实际上,我们农产品产量的问题越来越变成质量的问题,越来越变成一个供给侧水平的问题,转变是必须的。”

  “今年以来,我国农业领域有两个产业在结构性改革上进展顺利,亮点纷呈。一是大豆产业,二是人参产业……”

  不少的目光瞟向齐政。

  这是2013年最后一个月,在吉省举行的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座谈会现场,国家农业部韩部长在发言。

  座谈会上,有各省(区)农业(畜牧)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还有一些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代表受邀出席。

  换做另一个场合,齐政也许会作为备受推崇的企业领导而被围在中心,得到亲切的问候和马屁。毕竟,嘉谷集团在农业多个领域,堪称是国内的一方大鳄。

  但是,在这个座谈会上,齐政的左前方,是由原国家水产集团和国家牧工商集团合并而来的中农发集团副总;前方,是国内最大的农产品加工与粮食贸易企业的国粮集团宁老总;右前方,是承担着调控粮棉油盐物资供应和价格稳定职能的国储粮集团代表……

  齐政的左边,还有全国农资流通领域巨无霸的国家农资集团的领导;右边,是全国农业装备领域标杆企业的国家农机院集团高级干部……特丫的一水的涉农央企!

  都说国企在金融、通讯、石油天然气以及公用事业中占据垄断地位,掌控着中国经济的命脉;但即使在不起眼却关乎国计民生、处于基础地位的农业领域,国企依然凶猛。

  “凶猛”这个词,咋入眼感觉有点不太适应,令人联想到那些洪水猛兽似的,但很多时候确实很好的体现了国企形象。

  民营企业发展到今天三十多年,仍然可以感觉到民企和国企就是一句话——不平等。

  譬如在这样的国家级座谈会上,受邀企业代表中,民营企业只有一根独苗苗——嘉谷,这还是因为会议的主题跟嘉谷密切相关。

  也正因为如此,在企业代表团队内,有种同仇敌忾的气氛在隐隐流动。

  台上的韩部长是没有注意到这种情况的,或者说,就算注意到了,也不在乎。

  他洪亮的声音继续在会场内回荡:“从大豆产业和人参产业的振兴中,大家可以看到,新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与以往有所不同,不能仅仅停留在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的层面上,而是要更好地对接国内外市场需求,更充分地将资源向优势产区集中,以一产为基础,接‘二’连‘三’,把农业产业链条拉长,增加农业的附加值,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譬如黑省的大豆产业园,譬如吉省的人参加工产业园……”

  国粮集团的宁老总张张嘴,最终垂下了头。

  国粮集团的业务虽然涉及稻谷、小麦、玉米、油脂油料、糖棉肉酒茶等几乎所有重要农产品,但由于国际多数农产品价格明显地低于国内市场,国粮进出农产品的意愿越来越强,这跟嘉谷将资源向国内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自然也说不出硬话来。

  “……今天依然可以看出,技术不仅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第一生产力,也是促进农业节本增效的最有效的手段。农业科技创新上去了,农业才有竞争力。大豆产业的振兴,离不开‘嘉豆13号’;人参产业的复兴,也离不开‘全拟种植技术’……”

  中农发集团副总早有所料,苦笑着拍了拍大腿。

  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综合性最强的农业央企,中农发集团可能名声不显,但看看其下属企业,国家水产、中牧集团、国家农垦集团……无一不是赫赫有名之辈;其业务涉及渔业水产、农副食品、农垦开发、畜牧养殖等农业各领域,很大程度上与嘉谷集团重合;拥有更好的生产资源环境,却没有在任何一个领域做到革命性创新,也没什么好说的。

  韩部长的点评还在继续:“新时代,农业经营方式也应该有所转变,关键是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光靠自给自足的小农户,永远实现不了农业现代化。大豆产业集成度极高的大豆协会以及合作社,还有人参种植联盟,就是很好的例子……”

  中化集团的代表歪歪嘴,满脸的悻悻然。

  中化集团下属的中化化肥年销量超过1000万吨,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化肥企业之一,同时也是国内最大的种子和农药企业之一;以农业投入品(种子、农药、化肥)为依托,中化农业正布局农业未来发展,在土地托管、农业服务方面发力;但和嘉谷组织的那些像狼群一样的合作社相比,中化的那些布局就不够看了。

  “东北地区出现的农业结构调整,是一场深刻变革;有了好的起步,中央希望能够继续深化……”

  韩部长就像是在给嘉谷拉仇恨,每总结一个要点,最后都要拿大豆产业和人参产业的亮眼之处举例说明。

  虽然全程没有提起过“嘉谷”,但嘉谷又无处不在——在座的谁不知道,这基本都是嘉谷的手笔。

  又或者说,韩部长就是在表彰嘉谷。

  ——反正齐政是当来参加表彰会的。

  伴随着或明或暗萦绕的目光,齐政稳稳的坐着,看着前后左右的中老年央企干部,似笑非笑。

  未来一个时期,美国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国际贸易壁垒增多、投资贸易规则变化等外部因素;传统优势正在慢慢丧失,各种生产资料、成本逐步地上升,挤压了盈利空间等内部因素,无论是民企,还是国企,面临的竞争环境都将日趋复杂。

  尤其在农业领域,这不仅仅是背后财力的角逐,更是效率、效益的综合较量。

  嘉谷给出的第一服“猛药”,就是转型升级。而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这剂药方中,一个都不能少。

  很自然地,就从农业部部长口中,提前两年,听到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新鲜表述。

  以前国家对农业的宏观调控,采取的策略是用收储、补贴等方式刺激生产——好了,供给端拼命地生产,导致产能过剩,以至于资源消耗过度,污染加重。

  齐政知道农业未来的改革需求,嘉谷也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于是,在体量不算大的国产大豆产业和人参产业,今年均出现了面貌一新的局面。

  从供给入手,改善供给结构,在大豆产业和人参产业均取得了明显成效;齐政希望国家看到,而国家也看到了,这就有了“农产品供给侧改革”。

  当然,现在才是提出概念,离正式推进还有一定的距离,但,这就是高层的风向!

  参会的国企高级干部都是人精,他们或许不懂技术,但一定会看风向——不会看风向的家伙,早就在一轮又一轮的筛选中,被踢出局了。

  因此,当进入研讨交流阶段,齐政鼓起战斗欲望的时候,面对的,却是一张张“慈眉善目”的老脸。

  国粮集团的宁老总第一个找到了齐政:“齐董,听说嘉谷对美国高鸿的整合很是顺利?”

  齐政一愣,然后笑得畅快,道:“是的,我们准备得很充分,整合效果自然也不错。”

  宁老总笑呵呵地又说了一遍贺喜,才低声道:“我们准备收购来宝集团。”

  齐政恍然,貌似这笔收购比记忆中来得更早,但这不是重点:“有什么我能做的?”

  “我是想着,在国粮收购来宝的过程中,嘉谷集团如果能给予帮助,那就再好不过了。一旦我们成功收购来宝,也希望国粮和嘉谷在海外能够互通有无,互相通气。”

  不管从哪方面来看,嘉谷集团拥有的国际并购经验,都比国粮集团丰富,对其并购来宝集团的帮助毋庸置疑。

  宁老总的要求并不超出齐政的预计,他一口答应了下来:“没问题。我给你一个承诺。”

  不管怎么说,国粮走出海外对嘉谷并不是坏事,反正来宝集团不是嘉谷的目标。

  而作为竞争对手,国粮能向嘉谷求助,也是嘉谷数年声望积累的结果。

  声望一说,看不到摸不着,但它应景的时候,就是能发挥作用。

  嘉谷这些年,既是做出了实际成绩,也是争取到了大量的支持者。

  旁的不说,如今,嘉谷是中国最大的农产品提供方;同时,嘉谷还是中国最大的农业机械消费方,中国最大的化肥农药消费方,中国最大的单体农业科研投资方,不敢说半个农业界都要看着嘉谷的眼色行事,说小半个农业界受到嘉谷的影响基本没问题。

  所以,国粮集团的宁老总打开话阀后,齐政的身边变得和谐共荣了。

  “嘉谷在农业科研方面的潜力很大嘛,我们是想与你们的实验室合作。我们也进口了一些良种,可以和嘉谷交换……”中农发集团副总声情并茂,仿佛说的是自己研究出来的成果似的。

  “最容易合作的方向,应该是农资业务和合作社的合作。我们现在最需要的也不是良种,而是组织吧。”中化集团的代表一半是说明,一半还带着教育性质,听的其他人直翻眼皮。

  “不管是用什么样的投入品、种什么样的品种,先进的农机装备都是必不可少的。齐董,我们农机院一定协同嘉谷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创造更大优势。”这位气势昂扬。当然,农业装备央企也是少数能在嘉谷面前硬气的企业,毕竟嘉谷在农业装备上一向是以合作为主。

  这一刻,这些国企的负责人都选择了向齐政释放善意,最起码,是暂时将敌意隐藏了起来。

  很简单,在政府资源、信用支持方面同样有优势,兼具民企灵活的优势,嘉谷只要在繁荣的时候保持警惕,少犯一些头脑发热的错误,在很长时间内是不会缺少生存空间的。

  从韩部长的发言可以看出,高层已经形成了一种超越个人意志的集体意志——不管是什么所有制企业,谁有本事给中国挣脸就支持谁,谁做强做优都是中国骄傲。

  顺着这个思维走,就是在为国做奉献;逆着这个思维,就等于是偏离了集体的航向。

  齐政的心态就更放松了。

  所谓,当你足够出色的时候,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

第636章 契机

  即将到来的2014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年份。

  或许对于某些老司机来说,这一年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某地的扫黄让他们了解到什么叫“莞式服务”,恨错过了一个男人的天堂;是某播的封禁让他们痛失观看艺术片的平台,恨没有提前留下种子……

  但这一年,对于普通人来说,有很多对日后生活影响重大的事件,在他们没有关注的情况下,同样在有条不紊的推进。

  体制作风建设、户籍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养老金并轨等一系列以往想改不能改、想动未动的关键领域改革,就这样扑面而来——因此,这一年,又被称作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

  农业领域亦如是。

  大豆产业和人参产业的“范本”,让国家层面正视已经到了关键转型期的农业发展,正视农业应由“量”到“质”的转变,正视以前过度发展带来的结构矛盾。

  在嘉谷作为“新土改”政策论证试点调研的第三年,一份更详细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被提交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这意味着,推进土地合理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将得到国家的更大支持。

  于是乎,这一年,大家谈起农业,可能会找到非常之多的关键词:蓝海、规模巨大、遍地黄金、最后一块处女地等等,政府、媒体、资本、企业,一个个把农业说成了香饽饽、金元宝。

  对此,齐政只想说,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

  历史总是在不断地循环往复。

  前几年,嘉谷以农企之身,一举登顶国内民企之首而成名后,也让不少资本眼红了,疯狂进驻农业,希望能在农业里也能割一轮韭菜。

  然而几年下来,有的黯然退出,有的低价贱卖,有的虽然还在,也是苦苦支撑。

  从几千年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品牌农业转型,又岂是那么容易模仿的?

  即便是技术再先进,农业也不可能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农业产业链的整合和运营,更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战线越长,环节越多,成本越高,发生错误的概率也越大。

  以这样的背景来说,嘉谷体系的成功,一靠有人在开挂,二靠耐心。

  做农业的与做新药开发的医药公司类似,耐心是必不可少的——十年能开发一种新药,就算快了。同样,十年能让一个农产品品类发生革命性变革,几乎是变态。

  是的,从嘉谷布局大豆产业和人参产业到现在,几乎都是十年左右。十年的时间,换做是其他企业,能做到产业前三就已经符合期待了,能做出世界级的革新,只能用“变态”来形容。

  但即使是变态,也是十年的时间啊。屈指一数,人生才有多少个十年?况且,人的耐心都是有限的,口袋也是有限的。

  实话实说,嘉谷能撑下来,也是摊子够大。

  很简单,从嘉谷体系的产业结构来说,种植业虽然投入很大,但论起回报率,反而是最低的——除了仙茗大米这种不具代表性的稀缺资源,即使是珍贵的人参,嘉谷在种植端创造的溢价,大部分是给农民分润了。

  当然,这造就了嘉谷无以伦比的影响力。但是,真要说利润支柱,还是要靠与农业息息相关的食品加工业务撑起半边天。

  ——即使在美国,食品加工业也是利润出众的产业。食品饮料行业每年获得的利润,甚至比军工、能源等行业还要高。

  嘉谷体系中的食品加工业务,就有两大世界级食品饮料企业——嘉谷乳业和清源啤酒,不少看过嘉谷体系收入结构的人都说,如果嘉谷把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到食品加工业务上,嘉谷的体量至少比现在大一倍。

  但他们都忽视了,虽然种植端回报率低,但如果没有种植端掌控的优质优价原材料,嘉谷食品加工业务哪来这么大的竞争优势?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59页  当前第36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61/45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超级农业强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