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玄幻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超级农业强国_分节阅读_第412节
小说作者:凌烟阁阁老   小说类别:玄幻小说   内容大小:1.87 MB   上传时间:2022-08-20 20:39:02

  贺明哲温声安慰道:“您不用怕,没有人能强迫大家参加合作社,还有委屈也不怕说出来。”

  赵老汉期期艾艾道:“咳,其实吧,也不算强迫,最后我也是同意了的。”

  “哈?”

  “其他合作社是不靠谱,但听说嘉谷合作社还是搞得很好的。我也想每年都能拿稳定的分红……”

  其他老农也是七嘴八舌地接话,只不过这次完全换了口吻。

  “老赵说的没错,跟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要说就离开了土地,还真的不知道能做啥了。你看我们这里都是五六十岁的人了,身体都不是那么好了,打工没人要,也没有办法适应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合作社还是不错的,愿意继续雇用我们,除了分红外还能拿一份基本工资,活儿还轻松了……”

  现在工厂招人一般都是50岁以下,但是,就耕田种地的农民这个职业来说,50岁正是人生的“淬金”年龄。这个年龄段的农民,不管是人情世故,还是农作物耕种,他们的经历就是一本百科全书。

  因此,在各地的嘉谷系合作社中,很大一部分身体没那么硬朗的老农,因为他们丰富的耕田经验,往往会成为合作社查漏补缺的“监督员”。

  别的不说,在他们的监工下,如果有社员敢“磨洋工”,这些老农能将其骂的狗血淋头。

  换言之,在土地规模化生产的情况下,社会化服务会越来越完善,农民务农的年限事实上是被延长了。赵老汉们虽然说不出来,但心里是约莫有数的。

  最后,赵老汉给出了直击灵魂的一个答案:“我们都老了,光靠我们这些老人是不行的,以后种粮不能没有年轻人。现在的年轻人,有本事的,都在城市打工,对农业知道得很少,不要说让他们种田,他们中间的很多人连田埂都没走过几回。嘉谷搞的合作社,能把年轻人招回来,就是这一点,我们也希望合作社能成事……”

  贺明哲傻眼了,是真的傻眼了。

  以他的眼光,不难发现老乡们是真心实意的。

  所以,你老人家跟我说,你骂人不是为了骂人,而是“打是亲骂是爱”?

  换谁不傻眼啊?

  打脸事小,被“欺骗”的感情才是大头。

  关键是,着眼全局,贺明哲发现换做是他,貌似也会选择拥护嘉谷合作社。

  大部分时间选择旁观的张司长看着贺明哲半黑的脸色,叹了口气,对齐政道:“齐董,不好意思,小贺还是年轻人,急躁了些……您多担待。”

  说到后面,有些说不下去了。自从研究了嘉谷的档案,他一直没有将齐政当作是年轻人,但是,面对面的说话,齐政怎么看怎么年轻……让他的内心也略感怪异。

  “我也经常下到一线考察,多看看多听听,总能找到不足的。”齐政不动声色的将话题岔开了,他是真心不将贺明哲的小心机放在眼里。

  张司长理解的一笑,同时略带同情地瞥了贺明哲一眼。

  任尔再有背景,有些信息不到一定的层级就无法提前领悟,这不,踢板了吧?

  嘉谷系合作社在推进过程中,会不会忽视部分农民的意愿?会不会有农民对此不满?

  他可以肯定地说,有!

  但那又怎样?嘉谷没有刻意掩饰,国家也没有刻意调查。

  变革路上,又怎么可能面面俱到?

  而且,国家之所以默认嘉谷系合作社突破规模边界,你以为是因为嘉谷有钱有人有技术?

  不,其实是因为嘉谷系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模式!

  如果是一般的种粮大户,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农民自身能得到的就是一点租金,土地所有产出几乎都归种粮大户所有。

  应该说,这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所以也是被鼓励的。

  但这种鼓励是有边界的——“适度”二字还记得吗?

  回到嘉谷系合作社,虽然都挂着“嘉谷”的名头,本质却是不折不扣的集体经济。

  国家的深度调查显示,在整个嘉谷系合作社经营的财务上,把农民提供土地、嘉谷提供农资及技术和合作社提供组织生产算在一块,按三个主体分配。大概来说,净值里面,提供土地的农民能分70%,嘉谷分20%,合作社分10%。

  看懂了吗?

  嘉谷系合作社不仅仅是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变成了农民的社会保障资源——不管农户在别的地方是挣钱还是亏本儿,这合作社里的分红都是农户稳定的收入。这对于农村稳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了。

  说穿了好像也就那么一回事,但如果你透过现象看本质,就知道其几乎不可复制的原因了——首先你要保证合作社70%的分成不能低于农民自个种植所得,否则,就算你按着头也不见得有这么多农民答应合作;其次,你要将获得支配权的农产品,产生足够的附加值,起码要能养活你的公司,形成良性循环;再然后……好吧,不用然后了,就上述两环,已经足够所有人挠头了。

  国家都不敢保证,让嘉谷重来一次,还能不能复制同样的模式。天时、地利,还有爆棚的运气……缺了其中任意一环,嘉谷可能就不是嘉谷了。

  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农民的选择了。

  因为,这同时也是时代的选择,是国家的选择。

  ……

第725章 嘉谷版的“黄埔军校”

  农业部考察团经过赵老汉们这么一遭,如贺明哲之流都安静了不少,团队内的气氛倒是缓和了下来。

  考察继续,一路停停问问,很快到了嘉谷在豫省最早建立的小麦种植基地。

  如果说,考察团在刚加入嘉谷系的合作社中,印象最深的是老农们的憧憬;那么在早已加入了嘉谷系合作社的种植基地里,体验最深的,可能就是——希望!

  刚抵达基地的时候,远远的就看到一大群人围在田间。

  “这是怎么了?”领队的张司长好奇心起来了,也不让人打扰,带着众人静悄悄地靠过去。

  这么一大群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年轻。其中年龄最大的,看上去也就四十岁出头,年龄最小的一位,看上去一脸青涩,估计最多二十出头。

  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专注无比。

  张司长就见到一个年轻人脖子仰的高高的,手上却抓着笔记本,另一只手在眼睛不看的情况下拼命的做记录。

  为首的,是一位面容清秀,皮肤偏黑的年轻女士。

  “……小麦冬灌的灌水时间应掌握在地表白天化冻至晚上微冻时进行,冬灌量为60立方米至70立方米/亩,一定要防止麦田低处洼处水结冰……”

  “……一般品种结合浇第一水一次性追施。如果小麦的底肥施用量不足或搭配不合理,尤其是磷钾肥施用不足,要避免追太多的氮肥,以免造成浪费和引起贪青晚熟……”

  “……入春以后,随着气温的逐步回升,杂草开始生长,小麦的纹枯病、茎基腐病、全蚀病和根腐病等根茎部病害也将进入侵染扩展高峰,那时候我们就要……”

  张司长静静地听了一会,转过头来,低声对齐政说道:“这是嘉谷的培训体系!”

  语气虽轻,却很肯定。

  他尤记得去年参加的一次大豆复兴计划实施讨论会,在会议上,齐政言语铿锵道——嘉谷拥有超过一万人的农艺师队伍,还在以每年1000到2000人的规模在增长。当时就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事后,他发现齐政所言不虚,甚至还谦虚了。嘉谷的农艺师队伍,已经向着两万人逼近了,而这一数字的背后,是嘉谷完备得发指的农技培训体系。

  齐政笑笑道:“嗯,这就是我们的培训体系。”

  嘉谷产业发展到哪里,农技培训体系就服务到那里。

  眼前的只是冰山一角。

  如今嘉谷的培训体系已不仅仅是农技培训,凡是涉“农”的领域,如物流管理涉及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电子信息通讯涉及精准农业、农业信息化管理,会计涉及农业企业会计,市场营销有农产品营销……培训体系总是随着嘉谷体系发展需要,不断增设培训课程。

  张司长却看着前面的人群,问道:“我听着是小麦种植技术培训,嘉谷只开这一个培训班吗?怎么有这么多的人?”

  齐政倒真的不太清楚,看了身边的助理一眼。

  魏明站了出来,小声介绍道:“这只是豫省五个培训班中的一个,之所以有这么多人,是因为其中还有国粮、益海嘉里等农业基地的成员。”

  这个答案实在是出乎了考察团众人的意料,张司长扭头问齐政:“你们和国粮集团、益海嘉里集团的关系,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好了?”

  在他的印象里,这几家不说是水火不相容,那也绝对是有很强的竞争关系。他在媒体上,不止一次听到双方针锋相对的声音。

  现在,看到员工们融洽的相处着,而且在闲暇时间讨论技术,张司长不知该怎么形容眼前的景象。

  齐政笑了笑说道:“公司是公司,员工是员工。对我们来说,只要是真心实意干活的,努力认真学习的,那都是兄弟姐妹,不会因为公司不同有什么不同的。”

  有很短的时间,张司长被感动了一下。然而,他很快就反应过来:“你不会告诉我,帮他们培训是完全免费的吧?”

  “嘉谷不包外人的食宿,而且对编外的人数也有限制,但培训完全是免费的。”

  即使是如此,张司长依然很难理解:“嘉谷为什么要这么做?”

  只听齐政义正言辞道:“中国的农业市场太大了,又太需要农艺师人才了,因此,允许公司外的人员跟着一起学习,并不会影响到嘉谷的生意。”

  “说的对。”齐政的声音大了点,旁边有一位听课的非嘉谷员工听见了,翘起拇指道:“别看咱是国粮的,学到了技术,不照样是给中国人种粮?”

  话虽如此,张司长依然半信半疑,好吧,“信”连一半也没有。

  嘉谷肯定不算无利不起早,但也绝不会光付出不求回报。就说嘉谷系合作社吧,虽然尊重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也把土地产出利益最大程度地给了农民,但嘉谷也不是毫无所求,对农产品的支配权就是嘉谷的底线。应该说,毫无利己专门利人的公司也活不到现在。

  那嘉谷现在是图啥?

  齐政笑而不语,魏明则解释道:“事实上,到嘉谷进行培训,已经成了业内很多公司的常例,一些与嘉谷有着竞争关系的公司甚至出台了轮换学习的章程。我们要是真的图谋不轨,他们早就察觉到了不是?”

  经过十多年的培训投入,嘉谷一线员工的水平上了一层之外,嘉谷的培训体系也显露出了威力。

  这些经过系统培训的职业农民,往往掌握着一线最实在的技术,自然是嘉谷农业基地高产优产的最直接助力。

  在这种情况下,大华投入数以亿计的培训体系,对业内企业的吸引力就是非常实在的了。双方的业务冲突是一回事,来嘉谷培训基地学习又是另一回事。

  嘉谷培训体系累计培养的编外学员超过两千人,遍布全国。有意思的是,获得嘉谷“农艺师”认证的编外员工,在他们各自的公司内,反而能混得更好。

  当然,他们“带回去”的嘉谷有机肥、嘉谷标准什么的,就不用细说了。

  张司长一时想不通,但也暂时放下了。毕竟,正如魏明所说,只要嘉谷有谋算,早晚会显露出来的。就目前的情况看,嘉谷的做法无疑是对整个行业都有益的。

  这时候,培训也进入了休息阶段。

  张司长趁机走到正在喝水的培训师身边,轻声问道:“你是农艺师?还是高级农艺师?”

  张司长已经了解过了,嘉谷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中,职业农民主要分为三类:从事农业劳动的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以农场主、专业合作社骨干等为主的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以农村信息员、农产品经纪人等为主的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

  从知识和专业技能来看,眼前的培训师应该是第一种,而且“职称”应该还不低。

  培训师早就看到了张司长一行,甚至还认出了齐政,但她没有一惊一乍,一边猜测着张司长的身份,一边落落大方道:“两年前,我就是高级农艺师了。”

  “那你的水平真是不低了。不过,你这么年轻,怎么就选择种地了?”他没说的是,作为一名女性,选择成为农民更少见。

  “年轻人怎么就不能种地了?农业的未来就要看我们年轻人。”女农艺师歪歪头,指着她的学员道:“你看,这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懂政策、会用政策,学东西也快。都说我们国家的农民年龄越来越大了,这不,等我们发挥力量的时候,新一代农民就能撑起来了。”

  “但年轻人不都排斥农业吗?”

  女农艺师认真道:“这么说不对,很多年轻人并不排斥从事农业,排斥的是承载不了致富梦的农业。要是农民的收入增长永远跑不赢房价、物价上涨的速度,自然也就吸引不了年轻人了。房地产能不能被调控好,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掌握更专业的农技,让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肯定能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过种田这根接力棒……”

  锐气十足而有理性,一如张司长对嘉谷上下的印象。

  他又找了几位年轻的学员聊天,不管是不是嘉谷人,都表现出一脉相承的特质——勤恳务实,科学种粮,不让我们的土地荒芜。

  张司长忽然有些感慨,作为部委干部,他见过无数坐办公室的年轻人,却很少见过这种在田间地头浓烈而炙热的学习的年轻人。

  但这一刻,他深信,我们国家农业的未来,毫无疑问是维系在这样的年轻人身上。

  他同时深信,虽然齐政没有像某位马姓互联网大佬那样建一所“阿里学院”,但有着全中国甚至全世界最庞大的职业农民培训体系的嘉谷,就是中国农业的“黄埔军校”。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59页  当前第41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12/45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超级农业强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