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架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春云暖_分节阅读_第352节
小说作者:只今   小说类别:历史架空   内容大小:1.32 MB   上传时间:2023-08-17 12:57:25

  而下头的百姓则已经高兴得手舞足蹈。

  工钱给得高,每家都有一笔可观的收入。

  往年这个时候,每家的劳力也会出去找些零活儿干。

  可一来赚不到这么多,二来也没有连着做三个月的。

  就算是能找得到较为长期的活儿,也没有地方会用老人和孩子。

  而挖河渠,全家老少齐上阵,干一天有一天的工钱,还不算之前管的两顿饭。

  这怎么能不让他们高兴呢?

  “知州大人可真是咱们的父母官呀!”老百姓一改之前的冷嘲热讽,对郑无疾充满了感恩。

  “可不是吗?当时我想请那么两天假,看管咱们的人还不许,我在背地里骂了好几天呢!”有人心生愧疚,“早知道有钱拿,我可不耽误!”

  “提前说了,不知道有多少人要来分一杯羹呢!”年纪大一些的吃过这个亏,“有得有多少冒名顶替的?”

  远了不说,有闹荒年的时候,朝廷拨下来的钱粮,最后都被许多空头的人名给领去了。

  能分到老百姓头上的,都是减了又减,扣了又扣的。

  “哎呦,有了这个钱,我们家二小子明年娶媳妇儿可就不用愁了!”有个婆子高兴得哭了,拿起衣襟抹眼角。

  “可不是怎么着,里外里都划算!这三个月咱们家里的粮米可省了不少呢!”

  本来他们年年都过着欠账的日子,粮食也常常不够吃。

  而郑无疾此举一下子就让老百姓有了盈余,他们祖祖辈辈盼望的不就是有个丰年吗?

第545章 棋高一着(求票)

  郑无疾示意众人安静,然后说道:“这第一块石碑上的人,都是陈州的功臣,刻石记功,为的是让陈州百姓永远记得他们的功德。”

  石碑正面刻的是此次开挖河渠的时间和工程概况,以及捐钱捐物的事迹,背面则是这些人的姓名。

  上头没有郑无疾的名字,写的是徐春君。

  淮阳王的名字也在其上,后头的钱款写的是三千两。

  郑无疾生日的时候,淮阳王府的管家送去了三千两银票。

  “本官提议,咱们向这些仁厚之士行礼致谢,若无他们的慷慨解囊,又何能如此顺利完工?”郑无疾道。

  此话一出,百姓立刻山呼响应。

  郑无疾带头鞠躬行礼,他身后站着的几万百姓也一同行礼。

  此情此景,十分壮观。

  被感谢的众人也忙还礼不迭,这件事虽是郑无疾瞒着他们做的,可对他们也很有好处,因此这些人对郑无疾丝毫没有意见。

  他们本意只是为了给郑无疾人情,如今郑无疾把他们的钱用在了这地方。

  可以说既领了人情,又露了脸,两全其美。

  “这第二块和第三块石碑上刻的都是参与此次工程的人。”郑无疾指着另外两块石碑说,“这河渠是举全州之力开凿挖通的,也将惠及全州百姓。

  无论灌溉行船,吃水洗衣,皆自取用,官府不收取一文。

  然每年修护,也须上下协作,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我已在石碑上写明,此河渠惠及百姓,利在百年。须尽心维护,不可荒废。

  若有淤堵损毁或需加固,视所在河段,由当地乡绅商贾募集饭食,百姓青壮劳力出工。

  为的是确保河渠畅通,长久得利。”

  郑无疾知道这河渠挖通以后,若他在任上可确保无事。

  如果他离开之后,再来的官员究竟为官怎样不得而知,所以要将这举措刻在石碑上,以警后世。

  一个地方若想要长治久安,必须做到藏富于民。

  这个河渠就是对百姓生活最大的保证。

  田地灌溉有了保证,老百姓就不会再饿肚子。

  陈州人都知道,富人的田地都集中在河岸两边。

  如今河网一通,之前那些收成差的田地顿时都成了好地。

  不少老百姓凭借着现有的土地几年就能翻过身来了。

  此外,行船免税,老百姓做些小本生意就少了盘剥。

  自家地里产的粮食瓜菜,划了船出去卖,价钱也能卖得高一些。

  以前就算是收成好些,也很难拿出去卖。

  老百姓的日子,家家过得精打细算。

  一文钱都得掰成两半儿花,又何况想到上税折损,还不一定能卖得上价,往往也就在当地便宜处置了。

  这个消息可比给工钱还让老百姓更高兴呢。

  那工钱也不过是一时的,又不是年年都挖河渠。

  有了这个保障,他们几辈人都不用愁了。

  因此不用人说,百姓们便自发自动地高喊起来。

  “知州大人英明!我等感恩戴德,世代不忘!”

  “这都是本官应该做的,况且只我一个人,可做不成这么大的事。”郑无疾笑着丝毫也不鞠躬,“这两块石碑就让这次参与工程的年纪最大和最小的几位百姓上来,把红绸揭了去!”

  此时吴先生手底下的人早搀着两位老人,领着两个孩子上前来。

  这两位老人都有七十岁,一位老婆婆一位老公公,两个孩子也是一个男孩儿一个女孩儿。

  众人纷纷说道:“这可真是稀罕景,从来没见过老百姓上去揭彩的,更何况还有女的。”

  “这知州大人与众不同,没瞧着前些日子还发了告示,让咱们不能再杀婴孩么?”

  “一会儿上去瞧瞧,看咱们的名字可真的在上头吗?”

  “你又不识字,哪里认得?”

  “不是有识字的吗?问好了自己记住了就行。”

  这时有官差抬过来一个个竹篓,足有上百筐。

  里头放的全是铜钱。

  “这些都是大伙儿的工钱,每个县分五组,有专人核对,先把一半工钱发放下去。

  大伙儿不要乱,按照册子上的顺序,一户一户核对准确签字画押后领走。”吴先生高声叫道,“不可代领。”

  那些负责发放工钱的人就是之前吴先生手底下培养起来那批人,他们平时和百姓们在一处,都是认得的。

  陈思敬在一旁看着,此时对丛明章说道:“丛大人您看,郑知州只是想做些实事罢了。

  那些人状告他贪污受贿,滥用民力的人,显然并不知道他的深意。”

  丛明章尽管不甘心,可是也清楚他们实在找不到郑无疾什么把柄。

  无论是这些篆刻的石碑还是几百筐铜钱,都说明郑无疾不是仓促之间准备起来的。

  而那些上京告状的人,所说的郑无疾收受的贿赂,和他们每个人名字后头的钱数恰好相符。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这些人主动向郑无疾行贿,而郑无疾当时收下了,却并没有说明这些钱的用途,随后全都用在了兴修水利上。

  说他滥用民力就更不靠谱了,郑无疾不但让这些百姓吃饱了饭还有工钱可领,而且工钱还不低。

  这些河道修缮开凿完毕,对百姓更是造福不浅。

  如果这样做还是滥用民力的话,全国上下可就没有为百姓谋福的官员了。

  而且郑无疾做的并不是一锤子买卖。

  不但为国家省了钱,还把以后的路都铺平了。

  每年每个州都会有工程,都要朝廷拨款。

  但是真正落到实处的,只怕不足三分之一。

  更难做到像陈州这样上下一心,普惠万民。

  陈思敬作为钦差大臣,到这里亲眼见证,对郑无疾不但没有坏处,反而有好处。

  无论是丛明章还是姚正和几位知县,都明白郑无疾这一手连环计实在是高妙得紧。

  他一开头好像得罪了所有人,可在结局的时候却让人人都得了好处。

  就算是有人在心中略有不平,表面上却也丝毫奈何他不得。

  如果谁还要在这件事上做文章,那就等于自寻死路。

  毕竟朝廷来的人都看见了,回报皇上,郑无疾必然大受嘉奖。

  他本来就是皇上亲自任命的,经过这件事只会更受倚重,想要撼动他,只会更难。

第546章 公事公办

  开挖河渠的事已经告一段落,剩下的就是百姓们按人头领钱了。

  没个大半天完不了事,其他人也没必要在这儿干等着。

  郑无疾对丛明章和陈思敬说道:“今日下官实在有些失礼,还望二位大人海涵。

  如蒙不弃,且请随在下回到府衙,公事暂且不谈,容在下为二位接风洗尘。”

  “公事总要在先,这是万万马虎不得的。郑大人的心意我们领了,接风的事押后再说吧!”此时丛明章对郑无疾的态度也有所缓和。

  并不是因为他赞赏郑无疾,而是知道了这次前来查验,多半查不出什么来。

  既然是这样,也就没有必要太板着面孔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98页  当前第35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52/39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春云暖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