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国家制造_分节阅读_第146节
小说作者:千萌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665 KB   上传时间:2022-01-16 17:11:05

  季椽有很多想要提前在这个时代宣传的军工技术,但过去鉴于他普通人的身份,没有办法拿出这些研究。现今不同了,单是一个“第二核武”研究员的身份,便不会有任何军方怀疑他的技术来历有问题。

  这么一想的话,想要提前公布在这时代的技术感觉好多,比如战场电磁环境对未来战争的重要性、无人作战系统、智能警卫系统,陆地自动化操作指挥系统等等,都是前世季椽曾参与或阅览过的技术,哪一项都能给军方武装上升一层战斗力。

  谨慎的思考过后,季椽选择以战场电磁环境为论文内容。毕竟自华国研究出电磁脉冲武器之后,明年就是美国,紧跟着俄罗斯、欧洲也在这几年相继研究成功。数年之后,电磁脉冲武器就变成大国都拥有的常备武器,这时候抢先一步,至少能抢先十几年。

  宋冀宁没有季椽考虑的多,他只是单纯就自己的学识,选择了导弹制导的研究。最近跟随陈院士学习爆炸力学,又参与了导弹发射的实验,让他受益匪浅,有不少想法。

  论文是临时赶的,但内容不是,经验不是,实验数据也不是。自初中开始便参与各种实验,使他们都养成了随手记录数据和实验结果的习惯。如今不过是把笔记本上的资料整理汇集,再以论文形式写出来罢了。

  由于是军工界的技术研讨会,尽管大家并没有那么严肃,但开展时还是很正式。会场直接就在一所国家研究院内,出入有士兵把守,进入时的审核也极为严格。

  不过进入会场后,却发现内部其实很轻松,甚至有那么点儿自助餐会的意思。

  “季椽,跟我来。”李院士领着季椽去见他的好友,宋冀宁也被陈院士带走。

  两位院士的朋友,在科研界自然身份也不低,季椽和宋冀宁得以认识了不少研究院的院长和教授。待到发表会开展时,季椽和宋冀宁轮流上台发表自己的新研究。

  他们在台上演说时,有人私底下问两位导师:“这论文内容真是他们自己研究的?你们有没有帮忙?”

  “确实是他们自己研究的,我看到也吃了一惊,没想到我们日常进行实验时,他们考虑了那么多。”

  “那就太了不起了,这两篇论文回头让他们给我,我要发表到军事报上,让军部的人好好参详参详。”

  尽管口头夸奖两人,但待到研究发表结束,学者们为难起来可一点不心较,各种质疑接踵而至,好在两人回答得有理有据,众人心服口服。再提起季椽和宋冀宁的名字,便不由自主带了尊敬,要不是他们年纪尚轻,还未拿到博士学位,大家都愿尊称他们一声季博士、宋博士。

  通过这次研讨会,季椽和宋冀宁正式在科研界站稳脚跟。

  台上的交流会仍在继续,季椽和宋冀宁发表的研究不过是小菜,各位院长和教授发表的研究才真正是军工界大事,讨论个两三天都有可能。这时候年轻人就可以自由活动了,想听就去旁听,饿了就去吃自助餐,顺便跟其他同龄人交流。

  宋冀宁和季椽没有因为学者们的夸奖而自傲,两人很认真的旁听了好几项发表会,关于远红外线、人机工程、装甲装备,甚至空军士兵的心理健康研究等等,他们都认真的旁听并做了记录。两位导师早就跟朋友们结成小圈子私聊去了,两人却直听到饿得不行才离开。

  暗中观察他们的学者们羡慕的问两位导师:“你们收的这两个学生到底是哪找来的?”

  李院士低声笑道:“别人不清楚,你们应该知道我们前段参与了什么研究吧?”

  问话那名学者立刻压低声音:“第二核武?”

  “这项技术,和苏联的那群研究员,全是这两名学生从前苏联带回来的。”

  “嘶……”

  李院士比了个噤声的手势:“因为过一段会进行内部嘉奖,反正你们到时都会知道才说的。但不要再告诉其他人,至少在国家愿意公布秘密档案前,他们都只能是普通留学归国的学生。”

  “季椽和宋冀宁的贡献实在太大了,只当你们的学生都不够补偿。”一名学院长想了想,问:“他们什么时候能拿到博士学位?你帮我问问他们,有没有兴趣多拿一份荣誉博士的证书?”

  “我没有博士学位可以送给他们,但今后凡是他们的论文,我都愿意帮他们发表。”另一名学者道。

  “啊,那我只能在研究经费上奖励他们了。”

  季椽和宋冀宁可不知道老学者们正热心的讨论如何奖励他们这两名秘密功臣,两人从早上旁听到晚上,早已饿得不行,赶紧跑到用餐区吃饭。

  有人在身后叫住他们:“季椽,宋冀宁?”

  两人转头看向来人,惊喜的瞪大眼:“蓝所长?”

  来人是季椽和宋冀宁初中时,经常过去帮忙和学习的部队研究所所长,蓝裕田。

  由于家人已经全部搬离镇上,季椽和宋冀宁这些年都没有回过老家,又忙着学习和出国,与研究所自然断了联系,没想到竟然能在这里遇上。

  蓝裕田也没想到自己会在这里遇见他们,尽管从十多年前就预感到他们将来在军工界肯定会有所发展,却没想到,十多年过后,他还是一名研讨会的旁听者时,当年的两名初中生,却已经成为了台上的演说者。

第205章 少年时的研究所

  很久没见面,几人有聊不完的话题,互相问候近况。季椽和宋冀宁这几年的发展可谓惊人,两人从一所不起眼的乡镇中学起步,至重点高中、大学、苏联留学、归国,每一步都走得很优秀,甚至站到了国家军工研讨会的讲台上。

  这还是不知道他们参与了第二核武的研究,否则蓝裕田就不只是惊叹,而是惊吓了。

  蓝裕田这边也不错,他的研究所这些年尽管位置没移动,但级别升了几级,所以他才有资格参与这种国家级别的军工研讨会。尽管只是敬陪末座,但再过几年,还是有希望登台做报告的。

  蓝裕田不是钻营之人,研究所的发展靠的完全是他们团队的研究成果,他很满意也很自豪。

  但看到季椽和宋冀宁后,他忍不住怀疑自己是不是发展太慢了,连昔年教导过的两个初中生都超过他了。

  当然,他不会嫉妒,心里最大的感触是,留过洋的人果然水平不一样。

  “既然你们去过苏联留学,应该学到很多高科技吧,有没有时间到我们研究所交流一下?”蓝裕田对两人发出邀请:“而且你们很久没回老家了吧?不想回去看看吗?”

  季椽有些心动,自从全家搬到深市之后,他和宋冀宁就再也没回过滨江镇了。如今听蓝裕田这么一说,不由勾起两人的思乡之情,也不知这么多年过去,镇上和学校是什么光景。

  研讨会时间为一周,在这期间中科院批准了五项新研发的军工项目,十二项留待商讨的项目,并发布了数十篇核心期刊级别的论文,其中就包括季椽和宋冀宁的两篇论文。

  这次研讨会的参与学者们发布了不少新研究,但大都来自于中老年学者们,年轻一代都只是被教授们带来学习的研究生。三十岁以下的发布者只有季椽和宋冀宁两人,并且他们的科研实力居然获得老学者和中科院的一致认同推举,一时间在科研圈内可谓名声大噪,被视为后起之秀,未来华国科研界的中坚力量。

  两人没有沾沾自喜。他们很清楚,之所以获得这样的名声,是对他们带回并参与研发出第二核武技术,国家或中科院给予的荣誉补偿,并非他们的科研实力真的就厉害到这种程度。

  研讨会结束后,季椽和宋冀宁告别导师,随蓝裕田乘车返回滨江镇。

  数年过去,如今的滨江镇变得繁荣许多,面向路边的门户已全部改装成商铺,购物者人来人往,汽车也不再是稀罕物,镇上先富裕的人家都买了汽车,摩托车的数量也不少。

  汽车且不说,光摩托车的价格就贵得离谱,这时候摩托车的价格是一万五左右,进口的三四万都有,可见镇上真的富裕了。

  经过镇中心公路时,季椽问:“蓝所长,能不能去看看供销社?”

  他有点好奇供销社怎么样了。

  当年季建国将供销社改成批发商场时,让供销社回光返照了一段时间,可惜后来季建国被逼离职,供销社重回老路,很快就不行了,到如今自然而然早已倒闭。

  汽车行至供销社旧址,只见曾经的砖瓦房已经被推倒,在原址上重建了一栋三层小楼,楼上挂着数个广告牌,一副小型百货大楼的模样。

  令季椽惊奇的是一楼居然是间手机专卖店。

  在他们闭门搞核武的这几年,由季椽改造的手机已风靡全国。尽管价格仍旧很贵,但比大哥大便宜一半,不需要向国外排队购机,样式又新潮,方便携带信号好,一经上市便迅速挤占大哥大市场,还出口到国外继续抢占,逼死大哥大BB机只是时间问题。

  现在这间手机店就是季椽签了分红合约的品牌,以最初的机型创立品牌之后,伙伴们又创立了研发团队,现在已经发展到第三代机型,越来越接近后世的手机模样。

  虽然是大股东,但季椽自己却只有第一代手机,还因为长期放置不用,早就启动失灵。出来后两人完全没记起要买新手机,一是研究时根本不能与外界联系,买手机也只能当摆设;二是脱离社会太久,他们的很多生活常识都变得迟钝,根本就忘了手机的存在。

  虽然不怎么会用到,两人还是顺手买了一部手机,至少好方便与家人联系。

  之后两人又顺便去看了曾经就读的小学和中学。

  季家在深市发家后,李书兰给曾经工作的中学捐过一批书,季椽知道后请她代捐了两座图书馆,分别给小学和中学。

  季椽捐的只有图书馆,但到学校后,看到的却是完全一个全新的校园。不仅有新建的图书馆,连教学楼都是新的,以前的老旧教学楼已经不见踪影,还多了足球场,市内篮球馆等建筑,连绿化都极美观。

  宋冀宁说:“我捐的只有教学楼,季勇季武还有其他人听说后似乎也捐了一点。”

  这可不只一点了。

  不过也是因为母校对他们极好,不在意他们的顽劣,支持他们创立实验室,给了他们一个学校能尽到的最大帮助。大家才愿意投桃报李,资助母校。

  以前的老校长已经退休,现在的校长也是两人曾经的老师,还深深记得他们,热情的拉着两人询问近况,一副打算长谈的架式。但季椽还记着研究院的工作,婉拒校长,几人上车直奔研究院。

  路上蓝裕田再度谈起他们目前正在攻关的项目。

  这所研究院是部队单位,研究内容自然以军械为主。前段时间,经过各种复杂的计算,他们设计了一款远狙。功能有些类似巴雷特,但采用新型材料,更轻便灵活,改进了巴雷特笨重不宜移动的缺点,保留了远射程和大杀伤力的优势。

  当然,设计是这么设计啦,能不能成要看实物。

  研究院有自己的液压机,数控机床,槍身是自己压制的。远狙设计得很精妙,似乎太精妙了,数控机床完全无法将它的设计完全呈现出来,总是和设计图有一些误差。

  看起来问题不大,然而这槍身是经过周密设计的,每一毫米都不能有偏差,否则不是炸膛就是解体,无一例外全失败了。

  他们还请过其他研究院来帮忙分析原因,但对方却说设计图没问题,有问题的是数控机床,精度不够,需要换更高轴的数控机床才行。

  “我们现在用的是四轴数控机床,国内最高水平的数控机床了,再换就得出国投奔欧美了,叫我往哪换?”蓝裕田无奈的揉揉额头:“但如果槍身压制不成,设计图就只是一张废纸,我们这半年的研究全等于白费,还要写检讨报告。”

  他看向季椽:“季椽,宋冀宁,你们在苏联留学过,我想请你们帮我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

  季椽没有一口应承,只道:“我要先看过设计图才能确定。”

  “当然。不行也没关系,权当交流技术,我对苏联的军工向来仰慕,能了解一点也会受益匪浅。”

  回到研究所已至傍晚,这里还是原来的模样,只是多了几栋新楼,几辆军车。

  众人到达时副所长郑先家正带着团队在实验室中工作,季椽刚下车就听到实验室中传出爆响声。

  宋冀宁立即将季椽扑倒,压在他身上牢牢护住:“小心!”

  蓝裕田反应有点慢,愣了一会才反应过来,他看向爆炸的方向,解释道:“没事,不是袭击,应该又是实验失败了。”

  窗口冒出几缕黑烟,没一会传来灭火器的声音,实验门打开,几个戴着面罩的人呛咳着走出来:“2组实验不行,铣削还是有点差别,准备准备,大家吃个饭再进行第3组实验…………”

  说话的人拿下口罩,正是副所长郑先家。

  季椽和宋冀宁上前与他问好,郑先家很高兴,拍拍两人的肩问:“你们大学毕业了吗,有没有分配单位?要不要来我这里工作?我给你们学校寄份招聘书……”

  蓝裕田打断他:“老郑,他们早就大学毕业了,现在在读博。”

  郑先家顿了顿,露出震惊的神情:“咦?!已经过去那么多年了吗?!”

  实验室中不知日夜,郑先家还记得季椽和宋冀宁中学时的模样,总感觉时间过去不是很久,眼前的两人还是学生。

  待听说他们自前苏联留学归国,郑先家露出惊喜的神情:“苏联的实验室是什么样的?有什么仪器?平常都研究什么?你们在那边学了哪些技术,我们交流交流?”

  等蓝裕田再度向他说明邀请季椽两人的原因,他才肃了神色。

  “虽然我信任你们,但你们不是军部的人,也没有得到上面批准,设计图不能随便给你们看。”

  过去研究所只是研究一些小项目,没有多少机密,季椽和宋冀宁又是学生,来学习点机械物理知识倒没什么。但现在两人已成年,要看的又是敏感的槍械设计图,即便关系再好郑先家也不能随便给外人看。

  郑先家瞪向擅自做主的蓝裕田,要他给个解释。

  蓝裕田当然清楚规章制度,他将郑先家拉到一旁,问他:“如果我说,我从A市的军工研讨会上请来专家帮助我们解决难题,你同不同意?”

  郑先家自然点头。他知道蓝裕田去参加的是什么样的研讨会,能从那边请来一名专家,他哪有不双手赞成的道理。

  “你看,我还请来了两个。”蓝裕田指向旁边的两名年轻人。

  撇除季椽和宋冀宁是认识的熟人这点,他们在研讨会上的表现当得起专家的称谓。

  当然,若非熟人,他哪里能请得起一名在军工研讨会上有发言权的专家。

  “他们?真的假的?你不会为了违纪而专门骗我吧?”

  郑先家不太相信,他教导过中学时的季椽两人,意识里总将两人当成小孩,觉得他们应该还在读书,怎么就成专家了?

  还是军工研讨会上请来的?

  季椽不好解释太多,说道:“不然这样,你们向中科院打份申请报告,等那边批复了再准许我们进入实验室。”

  研究所不是闭门造车的地方,经常会申请外援,交流技术。如果是熟识的单位,通常发份邀请信就请来了,不熟的单位或专家,则可以选择向中科院等管理部门打申请报告。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65页  当前第14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46/16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国家制造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