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盛世重生之苓娘传_分节阅读_第19节
小说作者:煌灼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892 KB   上传时间:2015-06-12 15:39:21

这几年大郎和华苓越来越亲,不论是国计民生还是琴棋书画上,两兄妹几乎无所不谈,大郎博闻强记,华苓眼光超前,互相都是受益良多。

华苓捧着茶盏,让金钏把几张画都奉到大郎跟前:“哪,就是这些,大哥我跟你说,我的笔法又有进步咯。”

大郎如今十五岁,身材颀长,举止端凝,正是一名翩翩佳公子。他六艺颇精,琴棋书画都出色,唯一是诗才不盛,所以他很少作诗。

他坐在圆桌边将华苓画的四幅画一一看过,抽出最后一张,也就是那张劲竹芍药图,指着片片利落清爽的竹叶笑:“竹子还有点意思,果真日日对着竹林看,是格外不同些。”

也就是说,除了竹子之外都不怎么样咯。

华苓十分不满意:“别的就一点儿好处都没有了吗,我这会可是很用心的,你看我画的芍药用了没骨法,直接以朱笔描的。花朵儿是不是显得特别艳。”

大郎好笑,小九还是这样不谦虚。

他凝神看了片刻,说道:“艳倒是艳了,只还没甚章法,你书法上也不能懈怠,书法不好,笔下的画细处也难经推敲。乖乖再练几年定然好许多。”

“知道了,大哥跟爹爹越来越像了,老是教训人。”华苓鼓鼓脸颊撇开话题:“你方才在园外是为了什么要责备二哥三哥和四弟?”

说起这个,大郎的脸色就微微沉了:“朱兆新将三郎关在偏屋,足足半个下午才寻着。”

“朱兆新?朱辅公家的长孙?”华苓吃了一惊.就算她很少出门也听过朱兆新的事迹,那是个比卫五还要难缠的孩子,今年九岁,凡是调皮捣蛋的事就没有他不敢去试的。又是朱辅公家的嫡长孙,身份高,敢和他对着干的孩子还真不多。

朱兆新两年前才被朱辅公从广州送回金陵,进了王氏族学。

大郎点点头:“我在天字院,二郎在地字院,三郎和四郎都在黄字院,相隔颇远,课中等闲见不着。那朱兆新也不知怎的与三郎不对付了,将他骗到黄字院外的烧火房中锁住了,三郎的书童百会遍寻不着,才急急来寻我。我让学中二十个仆役撒网寻了半下午,才在那烧火房中寻着他。”

华苓觉得很生气:“朱家的人了不起啊,凭什么欺负我们家的人。后来呢,有没有罚朱兆新?”

“罚了,教授罚他当众向谢家和三郎赔罪,抄写《论语》百遍,下次再犯,劝退处理。王家族学的教授是公正的,这一点我并不担心。”

大郎说:“只是朱兆新那性子绝不是能忍气吞声的,日后说不得还是会与三郎不对付,三郎木讷少语,人却倔得很,被欺负了也未必会讲与我知晓,少不得还要吃苦。”

他目光一转,看看华苓一脸的怒气,摇摇头道:“小九你生气也没有用,在家外进学总要有这么几遭的,被欺负了,就该想办法找回场子。我们谢家的男子不能这样娇弱。”

想起近两年衰老得很明显的牟氏和总是心情不好的七娘,华苓吐口气,点头,不再提这些,转而问:“大哥出门游学的日子定下了吗?”

  ☆、第31章 大郎将游学

31

王氏族学代代都延请名师来教导学子,学中也建有藏书楼,拥有上万藏书,能提供给学生的知识量在整个大丹来说,也是数一数二的高。这是金陵城最好的私学,或许也是整个大丹最好的私学,名气比隶属皇家、多收皇家子弟的太学还要大些。

大郎在王氏族学中学了近十年,族学中教授能教的他都学的差不多了,族学中的教授对他的聪慧和稳重都颇为爱重,所以在年后给了大郎新的进学建议——到大丹各地去游学。

谢丞公年轻的时候也是曾离家游学过的,应该说,这满大丹的读书人,只要是心性还有些奋发向上的,游学就是必做的一件事,不论家贫家富,顶多富家子弟能多带一两仆役,能坐比较不颠簸的马车,贫家子弟只能背着书箱靠两条腿,受风吹日晒雨淋罢了。

不过,只要是游学的读书人,各地开设的学堂学宫很少有不接待的,这是大丹的风气。条件再不好的学堂都会尽力为到来的读书人提供一餐半餐饮食,条件好的,更是从衣食到住宿都有馈赠,恭敬的很。

因为大丹人都认为,游学的读书人,很可能意味着最顶尖的那一小撮文化。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离开家游历各地,看遍名山大川,访遍各地隐居的大儒名师,见识、体悟和知识在旅行里一点点累积,融会贯通,若是那足够天资卓越的,说不定游历几年之后,就能著成一本足以传世的著作来,令洛阳纸贵,万人争抢。

更多的时候,连完整的一本书都不必,有的人只凭一首诗、一篇文章就能名满天下,比如写了《山居众人陈情书》的王磐,这大丹民间的读书人就没有不知道他的,而且即使只看过王磐的这一篇锦绣文章,很多读书人却可以毫不犹豫地把王磐引为知己,看作榜样。

这是一份真正的读书人身上才会有的质朴,对比自己更出色的同领域前辈的欣羡和敬慕,只要志同道合,即使一辈子身隔两地,也觉得能够千里神交。

文豪大儒,绝对是整个大丹民间地位、声誉最高的那一小撮人。

王磐年轻时当然也曾离家游学过。

所以这年头的读书人,要是没有段把游学经历,出门了都不怎么好意思正眼看人。

在知道了这些事之后,华苓只觉得要当个读书人实在不容易。没有便利的交通系统、医药技术落后、信息传递缓慢,从A城到B城等闲就要一二十天,寄个信等闲就要半年,要是不小心经过了哪个荒无人烟的深山老林,忽然中了瘴气毒气,或者是遇到了绿林贼盗,那真是连个苦字都来不及说。

但即使这样,离家游历的学子依然前赴后继地去吃苦,这样的心性也是要了不得的呀。

华苓一问大郎的游学出行日,大郎就笑了:“就知道你要问这个问题。定下了,与爹爹商量过,在清明祭祖之后就打点行装出行。”

今年的清明节在三月初八,离现在也就二十天了。

华苓抿嘴问:“这一去就要两三年了吧?大哥是打算独自出行还是和谁一起?”

大郎为人温和而不懦弱,谦虚守礼,在学里人缘不错,再加上家世,如果他愿意的话,应该有不少学子愿意与他一同游学。游学路上寻着志同道合的朋友作伴,一同谈天论地、切磋砥砺文思,总会有进步,很多学子都是这样做的。

不过大郎摇摇头:“我会带两名武艺不错的仆役,独自出行。若是在路上遇着志趣相近的朋友,到时再同行也不迟。”

他看看华苓又郁闷又向往的神色,笑道:“别闷闷不乐了,小九你毕竟是女儿家,便是我们家再放得开也不能教你满天下去走动的。这两年从金陵往四处的硬泥大道已经修了数百里,马车在上面行的快,出游、寄信的速度也快了,大哥每到一处,就去驿站里给你写信,将各地风土人情一一描述与你听可好?”

“好……聊胜于无。”华苓撇撇嘴,别人说的和自己亲眼看的也差得太远了。

大郎见她没什么兴致了,赶紧换个话题:“如今春光正好,许多人家都已经浩浩荡荡往南郊去踏青了。我早叫陈执事制了许多好看的大风筝,又备了新蹴鞠,到时候小九就可以和姐妹们在南郊采花、荡秋千、放风筝,听到这也不高兴?”

“不,我当然高兴!踏青,出门,可高兴了!大哥真好啊,真是心思缜密,体贴妹妹的好大哥,小九可爱戴你了。你有没有让陈执事帮我在风筝上面画画和题诗?”华苓立刻乐了,最近秦教授离职的事儿一冲,她还没顾得上想这个。

踏青,也叫踏春、游春,是一项历史极其悠久、中原人都十分喜欢的初春活动。整个萧瑟的冬天都憋在房子里,一等春回大地,草长莺飞,谁还耐烦窝在小房子里?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就没有不喜欢在初春换上轻薄衣装到郊外去踩踩嫩草、撷撷野花的。

“放心吧,你喜欢的字和画都有。就这个时候最油嘴滑舌。”大郎哈哈笑,轻轻一点妹妹粉嫩的额头:“让金瓯金瓶给你裁些鲜亮好看的衣裳,去踏青就不要穿去年的旧衣了。全家姐妹就你一个最古怪,不爱新衣偏爱旧衣,不知道的还要以为我们家多苛责你。”

“旧的穿着舒服,都是好料子做的,凭什么就不好了。我穿衣又不是给谁看的。”华苓嘀咕,忽然想起她好多次出门玩都是穿的旧衣,大郎也没有专门叮嘱过什么。

为什么现在专门叮嘱她要打扮得好看些?

她睁大眼睛,灵光一闪:“卫五回来了?”

大郎惊讶地挑眉:“小九真是敏锐。”既然华苓猜到了,他也就顺便把最近收到的消息说出来:“去冬陇右道的昆陵都护府部族叛乱,卫五在这场战役里立了个不大不小的功劳,现任折冲校尉,从七品。他快马加鞭从陇右回归中原,过了岐州之后换水道顺流而下,到金陵应当就在这几日之间。”

大郎边说边看华苓,眼露促狭笑意:“三年不见,小九还敢咬人否?”

卫五连续三年在边关驻守,未曾回过金陵。今岁赶着开春就到了,必定是在边关过了正月初一就上路,不然即使快马加鞭,日夜操船,也不可能在这个时节赶回来。

这个时候赶回金陵,自然是回来履行约定,准备与谢九定亲的。

“哼。”华苓撇过头去,想想又扭回头来问:“大哥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

“爹爹说的。”大郎眼睛眨都不眨地回答。

华苓气结:“大哥你都知道多久了,居然到现在才告诉我。”这年头消息传递只能靠人力携带信件,卫五还未到金陵,大郎已经知道了消息,也就是说这消息是在卫五动身之前不知多久就发出来了。

大郎眼神很无辜地耸耸肩,学的华苓的小动作:“还不是怕你听早了不高兴。——若是赶巧,过几日我们家去游春,说不定就能见着卫五咯。”

“嗯。”华苓轻轻应声,没再说话。那个野蛮人现在一定变得越发野蛮了吧?

两兄妹说说笑笑,很快就一更天了,在金瓯的催促下,华苓不得不起身回竹园,到这时候,谢丞公都还未归家。

初春正是各地春耕播种的忙时,需要关注各地农事的谢丞公正是最忙的时候,已经连续许多日二三更方才归家,孩子们同样日日上学,能相见的时间就少得很了。

大郎亲自将华苓送回竹园,转过风园就看到了牟氏、七娘和三郎。

大郎和华苓便上去问安。这两三年牟氏真的老得快了,鬓边白发掺着黑的,也不太爱戴鲜亮的宝石头面了,越发显得老气。

牟氏看着儿子的眼神透着满满的忧虑和怜爱,但三郎看见了大郎和华苓,就撇过头去,挣扎着躲开了母亲亲昵抚摸着他脖子的手,硬着脖子站在一旁。

牟氏虽然还端着庄重雍容的样子,眼神里却透着浓浓的忧虑,问大郎道:“我听说,三郎在学里与朱家长孙朱兆新不对付?”

大郎便将当时的事大略说了一遍,不偏不倚,完了也不说会多加照顾三郎之类的话,只是沉静地站着。他很清楚,牟氏这些年防他和二郎跟防贼似的,或许,防爹爹也跟防贼似的吧。

三郎十天半个月总要大病小病躺上好几天,身体比七娘更差,原本开年后就该开始去王氏族学的,和四郎同期。偏偏又感染了一场风寒,又将牟氏吓坏了,将三郎拘在屋里不敢叫吹半点风,每天照三顿的吃最好的药,也还是花了十来二十天才完全好转。

若是牟氏认定他要做什么害三郎的事,会做出什么来,还真说不好。

听完大郎的话,牟氏点点头,露出一个尽量热情的笑容,和声道:“今日是多亏了大郎了。”她用锦巾拭了拭眼角:“母亲还记得你生下来身子骨就壮实,一岁半就识了几百个字,小时候也不知多省心,不哭不闹的……如今也这般大了,老爷说的对,大郎是个聪慧孝顺的好孩子,总记着照顾弟弟妹妹的,母亲心甚安慰。”

大郎垂下视线,淡淡说道:“太太过誉了,邵只是尽本分而已。”

牟氏看着夜色里长身玉立,神情沉稳的庶长子,心里也不知是个什么滋味。这个孩子,初初生下来就由她抱到致远堂,养了足足六年。小时候也是曾缠着她的衣角喊娘的,教什么都是一听就会,有了点好吃的都会拿给她试试。如今却只剩下了这样沉静的表情。

她再次拭了拭眼角,柔声道:“母亲知道,大郎是个好孩子,你三弟讷言少语,身子骨又差,需劳你这个当大哥的在学里多多看顾与他了。”

“是,大郎知晓。”大郎点点头。

三郎忽然狠狠推了大郎一把,然后一声不语,扭身跑了。

三郎的侍婢们的反应最快,匆匆追着三郎去了,庭院里偏僻的地方都没有悬挂灯盏,若是一个跌倒如何了得。

大郎后退一步站稳。牟氏连话也不及多说一句地往三郎的方向跑,焦急地一叠声催促着“多打几个灯笼!”“仔细看着三郎勿要跌倒!”

七娘往那边跟了两步,回头看看华苓,也没说什么,跟着母亲和双胞胎哥哥去了。

华苓仰头去看大郎,少年一双眼睛在灯火里幽然而沉静,看不清是怎样的心绪。

她便问:“哥,我们走吧?”

“嗯。”大郎摸摸华苓的丫髻,牵起她的手,两兄妹走进丞公府的深夜里。

  ☆、第32章 与四八同车

32

踏春是早春必做的活动,但一整个丞公府的主人要一起出游,种种准备又哪里是好协调的,于是生生拖过了二月,直到三月初三上巳节,丞公府的踏春才得以成行。不仅华苓,从二娘往下的姐妹们就没有不等得十分焦躁的,她们女孩又不像兄弟们日日到家外去上学,一年到头就盼着这几次屈指可数堂而皇之出游散心的时候——轻薄娇俏、最最时新的春衣制好了,连搭配的鞋袜、头面、香囊、巾帕种种都已经选了又选,搭了又搭,不就是想要鲜鲜亮亮齐齐整整地出现在满金陵城的俊俏少年郎跟前,享受被注目、被追随、被称赞的感觉嘛。

青春慕少艾,这可是自然而然的事。

至于华苓自己,就没有那么多期待看到美男子的心思了,一个是她现在已经算有未婚夫的人咯,另一个就是,她自觉自己心理还是比较成熟的,漂亮的人也见过不少,没有必要和小姑娘们一块儿春心荡漾。

她真正觉得期待的是,进了三月便是盛春时节,城外该长的花花草草都成气候了,可赏可玩的地方应该更多。

上巳日的清晨,华苓梳头发的时候辛嬷嬷就坐在一边给她揉手脂,乐呵呵道:“九娘子盼了这许久终于能踏青去咯,嬷嬷看着也高兴得很。嬷嬷听说是去南郊的那青波河边,在水边玩耍可要处处仔细些,若是衣裙沾了水容易着凉。还有踩踏那山野草丛总要经心些儿,长草丛里最是多蛇虫鼠蚁的,要是咬着了可怎生是好。”

华苓笑得眼睛弯弯:“嗯,嗯,嗯,我知道的知道的知道的~”一连说了三次也不用多喘口气,可见现在华苓好吃好住的,身体真正是壮实了。

在给华苓梳发髻的金瓶噗哧一笑:“九娘子又调皮了。嬷嬷放心吧,金瓯和金钏都是稳得住的,包管呀,怎么随着九娘子出去的,就怎么护着九娘子回来。”金瓶的语气和动作都总是十分温柔。

辛嬷嬷便放心地点了头。

对金瓯和金瓶的能耐辛嬷嬷是很清楚的,不知有多信任她们,即使她自己,也不能把九娘子服侍得这样好。毕竟是谢丞公手下出来的人,连各处的消息都能比别人早知道几分,没有见过很多世面的辛嬷嬷一心认为,世上最顶尖儿的侍婢也就能是这个样子了。她甚至觉得,即使是牟氏跟前最得用的大寒小寒,其实也不如金瓯金瓶多了。

金瓯就着窗下长榻,动作利落迅速地把要带出门的东西细细点过打包,轻声笑道:“婢子年后也还未曾出过府,能随九娘子去清波河边走上一转,不知有多高兴。竹园里的小丫鬟们都羡慕得很。”

丞公府规矩颇严,各园日用品和食材的采买都专门有执事负责,后院的仆妇丫鬟普通是不能离开丞公府的。仆妇们全都是终身属于谢氏的家奴仆,一家人都在府里供职,总之连出外探亲的机会都没有。

华苓想了想说道:“嬷嬷也许久不曾出府了吧?不若教金钏不去,让嬷嬷随我一同去踏踏青、散散心,好不好?”

辛嬷嬷忙摇头:“不用不用,嬷嬷在竹园里住着极好,也不爱看那花红柳绿的,就叫钏儿去吧,嬷嬷在园子里也好清净一日。”

华苓微微有些无奈,她知道辛嬷嬷这是照顾着她的颜面,也照顾着小丫鬟们的心思。金陵的世家小娘子们出门很少爱带年长仆从的,特别是奶娘,认为会给人一种没断奶、长不大的感觉。辛嬷嬷对这一点是很清楚的,所以从来不主动随她出外。

辛嬷嬷和其他兄弟姐妹们的奶娘一样,当年是从江陵谢氏的本家调过来的。她在本家的丈夫早年病逝,生的一个男孩儿也没有养住,现在在江陵只剩下两三个关系极远的亲戚,平时也很少有机会来往。要知道,江陵本家在长江中游,距离金陵有上千里。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57页  当前第1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9/15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盛世重生之苓娘传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