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科举出仕(士)_分节阅读_第111节
小说作者:黄姜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686 KB   上传时间:2019-02-25 13:53:46

  “中秋节年年都有,去年你进宫参加宴会累到了,因此少过一个中秋也没什么。”黎池说出去年没有一起过中秋的遗憾,徐素就安慰道。

  徐素又说起关于给黎水村家里,寄去节礼的事情,“经四宝店运书队,给家里捎回去的中秋节礼,应该到了?中秋节礼是到了,但终究遗憾,我们没能与爹娘他们一起过中秋。”

  “等我为官满三年之后,有了返乡探亲假,就带着你、平平和安安他们,一起回去黎水村,到时再一起过中秋也是一样的。”黎池虽也遗憾,但也不好在岳父岳母面前,将不能与黎水村爹娘一起过中秋的失落,过多地感叹和表现出来。

  “说起来我们江淮省今科的乡试,时间并没有变,那今天不就是河哥考乡试的第一天?”黎池想着转移话题,就想起来这回事。

  黎海:“还真是!若是河哥考取乡试,那他就是举人了?”

  “乡试考中后是举人,会试考中即是贡士,再经过殿试就是进士了,就在此祝愿河哥能够考中乡试。”除了祝愿,黎池也无能为力。

  徐素刚才说起中秋节礼的事情,黎池忽然就又想起来一件事,“说起来中秋节礼的事,海哥,你有没有给三伯和三伯母寄节礼回去?”

  黎池这一问,徐素猛然意识到,她在捎中秋节礼回去时,竟然忘记了问四堂兄!“唉呀,看我这记性!日前收拾节礼时,竟然忘记了问海哥。”

  黎海也一脸懵,这才想起来还有这一回事!“我忘了!之前过年前收拾节礼的动静大,我跟着一起也没忘。可这年中的日子,过着过着很容易就忘记了,这并不怪五弟妹。”

  黎池接过话来,“当然不怪你弟妹,只怪你自己过日子时心里没个数,没把家里人记挂在心上。”

  说这话时,黎池心里其实是没底气的。他、黎海以及大多数男人一样,对特殊日子的记忆力水平,简直宛若智障。要不是为安慰徐素,怕她自责,黎池也是不好意思疏阔他的。

  而黎海还真是典型男人,在发现忘记节礼后,第一反应就是:“没事,忘就忘了,明年记得就是了。”

  黎池想一想远在黎水村的三伯和三伯母……真是为他们感到心酸。盼着盼着京城的海哥给他们捎节礼回去,可能也不是稀罕那点节礼,就是一封家信也都是好的。结果……他们的儿子,竟给忘了这回事!

  “海哥,你明日还是赶紧写封家信,再买点京里的稀奇物产捎回去。节礼晚到一些日子,总比不到要好上一些。”

  纯正‘白眼狼‘不恋家的黎海,勉为其难地说到:“好,我明天就去买两匹布料,再找机会给他们捎回去。”

  聊会儿天,赏会儿月,可徐素和徐夫人还念着东厢里的两个孩子,也没没多久就各自散了。

  果然,有了孩子拖累之后,一些风花雪月的事情,就被耽搁了,甚至不做了。

  黎池之所以如此感叹,是因为他儿子、大名黎炘的那个小人儿,他精神头太好,一直‘啊啊‘地吵吵嚷嚷,硬是不肯睡觉。所以他娘亲决定:她晚上就睡在东厢了。

  刚重新开荤没几天的黎池:……

  明明有乳娘、老妈子和丫鬟,用不着她去哄儿子睡觉,但她却依旧执意要睡在东厢,说是陪儿女入睡。

  罢了,罢了。看来不但女儿是爸爸前世的情人,儿子也是妈妈前世的情郎啊。难怪他觉得女儿可爱,看儿子就觉得他讨人嫌。

  ……

  八月十八这天,是大龄剩男赵俭的大婚之日。

  贞文帝很宠爱三皇子不假,但也不至于为了他大婚,就放朝中百官一天假。所以这天黎池照常要在翰林院坐衙上班,自然就没能去成俭王府,没有去见证赵俭大婚的盛况。

  只等第二日去翰林院上衙了,黎池才从俨然已经进化成‘八卦记者‘的孙玉林那里,听到一些关于俭王昨日大婚的消息。

  据说,国子监裘祭酒的女儿,现在该说是俭王妃了,据说俭王妃很爱吃、也很能吃。所以据说她很有福气这点,也就能够理解了,可能此福气是彼‘福气‘(吃得多,长的有福气)。

  还据说,昨日大婚过程一波三折,所幸最后顺利礼成了。至于具体是哪‘一波‘、又是哪‘三折‘,却是打听不出来详情。不过毕竟是传言,就连如今外面私下流传着的,可能也都做不了准。

  又过了一日,据说是从宫中传出来的小道消息。说俭王携王妃去宫里谢恩拜见了太后、皇帝和施妃,他们竟都对俭王妃很满意。

  黎池觉得这些小道消息听听也无妨,至少没传出‘噩耗‘之类的,这其实也就说明赵俭成亲的事,应该是顺利的。

  作者有话要说:  小剧场:

  长大后的黎炘非常惆怅:不知道为什么,我那个待人再温柔不过的父亲,对我就是很凶。

  黎池: ^_^

第131章

  俭王妃究竟是因爱吃而长得有福气,还是确实是能带来福运的有福气,外人一时还无法得知。

  黎池虽与赵俭算是好友,但因他一直刻意地保持距离,没有怎么掺和到皇室的事情里去,而赵俭似乎也满意他这样。所以两人虽然关系牢固,可来往见面却并不频繁。

  赵俭大婚之后,想来会忙于应付皇室及各方人物,黎池也就没有立即去俭王府祝贺。自然也就一样暂时不知俭王妃究竟是长得有福气,还是能带来福运的福气了。

  八月二十这天,是中旬休沐日,按照先前说好的,黎池邀了钟离书他们几人到家里来,吃酒庆贺他升官。

  因黎池在翰林院中已经透露过,他此次升官虽是喜事,但并不准备大摆酒席、宴客庆贺,只打算与几个同龄友人一起吃一顿酒,醉一场高兴高兴也就罢了。所以他只请了钟离书他们吃酒,却没请王掌院和唐翰林他们,倒也说得过去。

  当然赵俭那里,黎池是去了帖子邀他来吃酒的。不过就像黎池猜测的那样,大婚才两天的赵俭正是忙碌的时候,回了帖子说是很遗憾不能来。

  黎池这次请吃酒的事情,早在中秋前就与徐素说好,早早地就准备着了。

  请客吃酒的这天,待客的茶水和点心,席上的菜色和酒水,都是徐素用心准备的,拿出来看着很是体面,而且味道也不错。

  “嫂夫人灶上厨艺了得!和周兄,真是有口福!”

  “今日这顿酒席啊,茶好酒烈菜味美!真是劳烦嫂夫人费心,来招待我们。和周不但有升官这一喜,还有娶得贤妻的第二喜啊!”

  “可不止呢,还有喜得一对儿女的第三喜。”

  最终这顿酒吃得是宾主尽欢,客人们欢欢喜喜地进门,高高兴兴地离开,中途也是有说有笑的。

  忙过这一场,黎池看出徐素浑身掩不住的疲态,有些担忧累着她了。毕竟她如今还在喝着补药,表面看着身体还过得去,可实际感受也只有她自个晓得。

  徐素看出黎池的担心了,为这一份担心,她内心觉得甜丝丝的。而且将他的友人招待周到了,听着他们说‘和周兄娶了一位好妻子‘,她心里就觉得高兴,这样的自己似乎也是配得上他的。

  所以徐素虽为这顿酒忙了几天,身体上确实有些累,但她心里却并不觉着累,反而非常松快。

  ……

  九月初的时候,黎池收到黎河的来信。今年八月的乡试,黎河和他妻兄都落榜了。

  黎河在信中说起,原就没多大把握能中,果真没中时虽感到遗憾,却也在意料之中。又说家中已有他这个六元及第的进士,光耀了黎家的门楣,他就打算偷一个懒,下场考了这一次没考中,之后也都不考了。

  原先家里是打算让他在淮阴城考完乡试后,就顺路从运河北上,到京城里来看看他的。可他因为家中妻子秦氏怀有身孕,在腊月份就要生了,所以他考完乡试看过榜后,就直接打道回府了,很遗憾没能来京城看他。

  黎池看了信,心中感慨不已。想起当初他院试时,黎河和黎湖陪他到府城考试,那时他们曾经畅想过要一路考到京城来,亲眼见识一番国都京城的繁华。

  可如今几年过去,黎湖只考取了童生,留在浯阳县城开一个启蒙私塾。黎河身上只有秀才功名,而且还不打算继续科考了,准备回村去接过族学先生的位子,去过田园牧歌的悠闲日子。

  原本若是黎河来京城看他,也能见识一番京城的风物模样,可他在村里的妻子怀有身孕,不放心就匆匆回去了。倒不是说黎河不应该没到京城来看一眼,就直接回去了,毕竟妻子和未出世的孩子,比看京城一眼这件事要更加重要。

  黎池只是感叹,流年易逝事事休,人啊走着走着,就丢了年少定下的目标。

  如今古代这个交通条件,轻易不出门的观念深入人心,若无大事,恐怕黎河和黎湖他们,一辈子都不会到京城里来一次,也就不能亲眼看看京城了。

  虽然遗憾,但各人有各人的际遇和活法,黎池也无权评判他人的生活和人生。既然黎河已经做了决定,黎池也就不准备再去多说了。

  黎池升任侍讲学士之后,在翰林院的日子比之前还要更加清闲。许久碰不到一次写制式文章的公务,他实在闲得慌了,若是碰到钟离书他们手头上有积压的公务,他也去拿过来帮忙做。

  但翰林院这样清贵的、清闲的衙门,公务积压现象实属罕见,所以黎池大部分时候还是闲得慌。

  于是,黎池又钻进了翰林院的书库里,将还没看过的卷宗,都拿出来翻看一遍。虽都是陈年卷宗,却也是有价值的,一是可以从中学习到处理实务的能力。

  二是可以从卷宗档案里的陈年旧事中,看出一些渊源,反应到当下的人与事之中,大多都能够得到映照。

  卷宗看得多了,有时觉得看上去很莫名的人与事,兴许就能从那些卷宗中找到前因渊源。这就好比看过了‘前情提要‘,自然就更容易看懂之后的‘剧情‘。

  要说黎池若是不想闲得慌,凭他脑中放在这个时代能发家致富、富国强民的知识,当然是不用闲下来的。

  但黎池深知‘一口气吃不成大胖子‘的道理。在煤炭和水泥这两样还未完全消化的现在,不宜放出更多东西来,比如:发家致富的肥皂,关乎民生的晒制海盐,以及解海禁等。

  若是一股脑都拿了出来,他可能会因为风头过盛,成为了那棵‘秀于林中‘的高木,从而被摧毁。智多近妖,是一个好词语。但若是一个人真的‘智多成妖’了,那带给上位者和百姓的就只会是惊恐,随之而来的就是摧毁。黎池并不想在这个时代里,表现得太过异于常人。

  而且事情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若是他一股脑地将后世先进的东西都倾倒出来,结果对大燕是好是坏并不能确定。

  打一个简单比方,就是揠苗助长。黎池有心让大燕变得更好,却不愿做那只揠苗的手。

  又有许多事例都证明,集中注意力做一两件事,成功的概率要大很多。若是同时做五六七八等许多件事情,则多半会失败。大燕如今专注于煤炭和水泥上,应是能成功的。但他若是再搞出几件事情来,人力和物力的拉扯之下,可能会一件都做不成。

  所以,黎池决定先安静几年时间,短时间内不再做出影响巨大的事情来,也不搞什么新鲜东西。

  于是,黎池就安静地过起了日子来。上朝时不插嘴,翰林院坐衙时看书库里的卷宗档案,散值了就回家陪一陪乖巧女儿和闹腾儿子,休沐时或就在家,或者去看看黎海雇工织羊毛线的进程。

  黎池彻底低调下来了。仿佛为官一年多就被钦派出京两次,与改变立储制、新增煤炭局和水泥局有着莫大关系,官升两级的风云人物,并不是他一样。

  朝中许多官员都在暗暗等待,等着看黎池意气风发的样子,等着看他继续搅起阵阵风云,也等着看他会否一朝失手、会否被压制。结果他却安静下来了,出乎了许多人的意料。

  赵俭大婚过后一个多月,十月初的时候,贞文帝一道圣旨将赵俭派出了京城。与先前传言和猜想的一样,是派赵俭去巡察地方上水泥局的筹建。

  赵俭在走之前,来找了黎池一趟。

  京城水泥局是黎池筹建完成的,短短几个月时间而已,就顺畅地运行起来了,被许多大臣暗地里夸赞过。赵俭就是来向黎池取经的,而黎池当然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将他的经验和想法尽数说给赵俭听了。

  赵俭出京后没多久,就陆续有各省的工匠进京,到京城水泥局中来学习。不过这与黎池并无多大关系,他身上的‘工部行走‘之职早已撤去,水泥局大使也已走马上任。

  说起来,黎池当初定下的水泥局‘代副使‘容纲,据说已经去掉了‘代’字,成为了正式的京城水泥局副使。

  ……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之后,天地阳气回升,被认为是一个吉日,亦是祭祖大节。民间或许冬至祭祖,或许过年祭祖,但大燕皇室就只是冬至祭祖或说祭天。

  黎池六元及第回乡时,就有过一次祭祖,当然皇室祭天比民间的祭祖,场面要宏大得多了。

  冬至时,皇帝会前往郊外圜丘祭天。

  祭前准备之繁琐,祭位设置之讲究,祭天程序之繁多,祭天戒律之森严,比照着民间的祭祖,乘上百倍千倍可能就是了。

  但这冬至的祭天大典,与黎池并无关系。因为冬至祭天又带着点祭祖的意思在里面,于是燕太祖时,就只允许三品及以上官员陪同参祭,并不允许三品以下官员参祭。如今的皇帝遵从先帝遗风,同样只让三品以上官员需陪同参祭。

  但与黎池有那么一点关系的就是,祭天大典结束之后,傍晚时候贞文帝赏赐群臣时,赏赐物里有羊毛线手套、袜子、围巾和羊毛衫。

第132章

  冬至这日,贞文帝从圜丘主持祭天大典回宫之后,就给京中五品及以上官员颁下了赏赐。

  冬至之后始‘进九‘,冬至这日之后就将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皇帝为表体恤朝臣,赐下渡过三九寒冬的炭火和衣物,已是常事。

  而这次赏下的炭火不再是木炭,而是煤炭,御寒衣物也与往年不同,是四件一套的羊毛线织物:袜子、手套、围巾和羊毛衫。

  所以事实上与黎池有关的,不仅有羊毛织物四件套,还有煤炭。也即是今年皇帝颁下的赏赐,都与黎池有关。

  当朝首辅周青扬,祭天大典后回到府中喝了一盏热姜汤驱寒,就迎来了皇帝的赏赐。

  不过其他朝臣的府上,都是去的一般小太监,且有的小太监还要驾着车跑上好几家。周青扬作为内阁首辅——近乎就是宰相了,皇帝为表看重,照旧是特意派了身边的太监总管张忠,前来周府颁赏赐。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周爱卿夙日勤勉,甚为辛劳。今隆冬将至,特赐爱卿煤炭五百斤、羊毛织物四件一套,愿能暖卿一冬。钦此。”

  周青扬叩谢到:“臣叩谢陛下赏。”从张忠手上,接过皇帝亲笔书写的赏赐圣旨。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49页  当前第11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11/14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科举出仕(士)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