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科举出仕(士)_分节阅读_第123节
小说作者:黄姜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686 KB   上传时间:2019-02-25 13:53:46

  三人的第一次见面,聊得还算投机,之后徐素又邀请了两次,三人间也就算是成为好友了。

  不过平平和安安兄妹两,并没能与钟离家和明家的两个孩子成为玩伴,到底年龄差了一截,玩不到一起去。

  之后,杨氏和唐氏又轮流做东,邀了另两人去家里玩。不过徐素两家都去过一次之后,就不太爱去了,只因她们家的小妾有些膈应人。于是,之后徐素就更多地邀请两人到府里来玩,不常去她们家了。

  杨氏和唐氏也愿意这样,家里的小妾仗着在京城里陪了丈夫三年,似乎就很了不起了,实在气人得很!有徐素时不时地邀请她们到状元府来玩,也能松快一天,散一散心。

  ……

  等到孙玉林和李乾桉也返京之后,黎池出面做东,邀请四人去云生楼吃了一顿。

  席上有菜有肉,自然没有少了酒,五个人边吃、边喝、边聊,也颇有几分官途得意的意思。对于不久后就将赴任新官职,开启仕途新篇章,都抱有满满的期待。

  他们这五个人,只黎池离开了翰林院,将要去到户部。在席上时,另四人先是对黎池连连祝福,后来喝得晕晕乎乎的了,还好生叮嘱了他一番。

  吃喝尽兴,也就各自回了家。等酒醒之后再想起来,纷纷摇头失笑,黎池那样的人精,哪里还用他们去叮嘱他如何行事?他们还担心他被同僚欺负了去呢,他自己心里怕是早就有数了。

  黎池的心里确实早已有数,且在心中模拟过上任后的情景,做足了升职新岗位的准备。不过四人好心地叮嘱,这一份难得的心意,黎池照样是心领的。

  金秋九月,黎池结束返乡探亲假,去到同样位于长安街上的户部衙门,入职了户部郎中之职。

第149章

  黎池由翰林院转到户部,虽又是升职又是换地方,但融入得并不困难。

  毕竟即使黎池做翰林院修撰的那一年多不计算在内,他也在从五品翰林院侍职位上做了近两年,上过近两年时间的早朝。

  混迹朝堂近两年时间,与朝廷上各衙门的官员,再怎么至少也混了个半熟。户部的官员,黎池大多都已认识了。

  黎池这样的情况,就好比仍旧在同一家公司,只是换了一个部门,由秘书处换到了财务部而已,融入进去并不困难。

  虽然户部的尚书巩仁奇,据传是偏向大皇子赵义的,但自秘密立储制颁布以来,许多聪明的朝臣身上,都已经没有明显的派系特征了。黎池又从来都是以礼待人、与人为善,并没有明显地得罪过人,自然与巩仁奇也没有过节,不至于刻意为难他。

  而黎池的直接上官——户部左侍郎卓温广,也早已在多次早朝前的朝房等候时间里,慢慢地混成了熟识,虽然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但也能相处融洽。

  于是,黎池在第一天去户部点卯上衙时,就成功与户部大多数的官员打成了一片,并没有发生被孤立的场景。

  至于那些少数官员?黎池也想得明白,哪怕他仪容和性格都不讨人厌,但他又不是‘世人皆爱我’的命格,有少数官员基于嫉妒,或者因为利益相关而不待见他,这是很正常的。

  户部不待见黎池的人之中,户部员外郎邓子万,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

  在原户部郎中升任工部右侍郎之后,邓子万是最有可能去填补空缺,升任郎中之职的户部官员。结果却被黎池给截了去,所以邓子万不待见黎池,就太正常不过了。

  值得一提的是,原工部右侍郎黎镜,外放去任了剑南省布政使之职。一省布政使官阶为从二品,因此说起来,黎镜还是升官外放的。

  但是考虑到黎镜已经年过五十,并不是正常的京官外放、积累经验的年龄,一个不小心就可能死在任上了,这种情况下的京官外放,事实上是贬谪。

  这事发生在黎池返乡探亲期间,他回京之后才听人说起,据说是因为在一次朝会上,黎镜惹了皇帝不高兴。关于这件事,黎池也就只当黎镜是升官了,为此还高兴了一阵。

  ……

  黎池上任户部郎中的第一天,在散值下衙之前,他就已经看出来了:员外郎邓子万对他,不仅是简单地不待见,邓子万还想架空他。

  黎池这样的‘空降‘人员,出现下属不待见的情况,实在再正常不过。黎池并不为此感到羞怒,对于邓子万的不待见,他起初只当没看出来。

  可当黎池发现,邓子万真正的意图,是想架空自己之后,就不打算对邓子万视而不见了。

  而黎池之所以打算采取措施反制邓子万,是因为户部的官员编制,让他有这个底气。

  大燕的户部,设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户部内部为方便办理政务,会为每个行省对应设一个清吏司,每司设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以及主事三至五人。

  而黎池就是两广行省清吏司的郎中,两广的疆土、田地 、户籍、赋税和俸饷等一切财政事宜,都由他负责。当然,这只是黎池的主要职责。

  户部各省清吏司的郎中,除了掌核其对应行省的钱粮外,也还兼管户部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如铸钱的宝泉局、仓储的户部三库等户部衙门的庶务,职责有所交叉。不过黎池才上任,目前还只用负责两广的钱粮,兼管或专管户部其他衙门的庶务,暂时还轮不到他去做。

  因此,黎池的手下除了邓子万这个员外郎之外,还有三个主事。员外郎会的事情,主事必然都会,但是主事会的事情,员外郎却有可能不会。

  员外郎不听使唤,黎池还可以直接使唤主事。

  不过,似乎这邓子万还有点威信,户部两广清吏司共三个主事,他就完全笼络去了两个。剩下另一个主事,油滑地没有表态。

  可能邓子万以为,如此就能把他黎池难住,进而拿捏住他、架空他?

  黎池用了两天时间,将两广清吏司的状况摸清了,而第三天正好就是九月上旬的休沐日。于是,黎池约了剩下那个没有明确表态的主事易杨秀,两人在休沐日这天,去到一家酒楼里,一起喝了一顿酒。

  第二天,黎池去上过早朝,回到了户部衙门之后,就与易杨秀凑在一起,用了下午半天的时间,就将两广清吏司的公务大致了解清楚了。

  黎池虽然两辈子都是走的‘文官‘路子,可他前世上学时候,从小学到大学,数学都学得不错。像户部这样类似财务部的地方,对于数学学得好、对数字也敏感的黎池来说,与翰林院也差不多了,花上几天时间了解和熟悉之后,如鱼得水是必然的。

  黎池前世是用惯阿拉伯数字的,户部账册上的数目,他在心中换算成阿拉伯数字,大多都能直接心算,都不用拨算盘的。

  在见过黎池核对、整理账册的样子之后,易杨秀无比庆幸!庆幸当初没有选择站在邓子万那方,也庆幸后来黎池表示拉拢时,他没有迟疑地同意了被拉拢。

  刚开始时,黎池时不时地还会问他一两句,然而只过了不到两天时间而已,就再也没来问过他了。但凡黎池再叫他去问问题,就定然是检查出账册出了问题。

  若是真论工作效率,已经掌握工作内容的黎池,能抵得上两个易杨秀这样的户部主事。如此,黎池拉拢了易杨秀,两个人扛起了整个两广清吏司的公务。

  就这样,黎池和易杨秀两个人,架空了邓子万他们三个人。

  ……

  就这样架了邓子万他们一个多月之后,其中一个主事终于坐不住了,向黎池表了忠心。等到冬月过去进入腊月时,剩下的另一个主事终于也投向了黎池。

  这两个投诚的主事,黎池都接受了,并且在言行上,也表现得确如他当初所说的:不计前嫌。

  因此到了最后,就只剩下邓子万一个人了。可是邓子万想要投诚,却是不可能的了。

  自古以来,敌对部下投诚的多,可敌对首领投降的却不多,因为敌对首领一旦投降,下场必然就是一个死字。败局已定,可投诚与否,终归都是一个死字,那又何必失了气节呢?索性就顽抗到底!

  邓子万的行为算是‘造反‘,但黎池并不是皇帝,并不能将他赐死。黎池只是晾着邓子万,让他享享‘清福‘,维持着表面的和平。

  ……

  时间进入腊月之后,朝廷各衙门都忙碌起来,要加紧盘点清楚了,也好过一个清净无忧的年。

  虽多了两个投诚的主事,但年尾盘点总结时,感觉还是忙不过来。

  六部之中,吏部与户部的公务之多,只在伯仲之间。平常就已经很不清闲,到这年根底下,就更是忙碌得不得了!

  黎池虽是上官,却也没有正大光明地偷懒,反而是与三个主事一起,从上衙到散值这一天,同样地埋头苦干,就连午歇时间都缩短了不少。

  甚至到腊月中旬休沐之前的那几天,在散值之后,黎池还留在户部衙门,每天加了半个时辰的班。

  终于是赶在腊月十八散值前,做完了公务。腊月十九是中旬休沐日,腊月二十就正是五日一朝的上早朝的日子。

  不知是从何时开始的,腊月二十和二十五两次早朝,已然成了朝廷各衙门盘点一年政务的朝会。反正在大燕开国皇帝燕太祖时期,以及贞文早期,都是没有这个惯例的。

  黎池以前在清闲的翰林院,腊月二十和二十五这两次早朝,于他来说并无任何特殊。因为翰林院一年到头,就没有什么好盘点的,而且这又是王掌院的事情,与他无关。

  吏部与户部,是这两次盘点朝会中的主角,因此就连黎池这个两广清吏司的郎中,也要出列盘点一番。

  或许是贞文帝关心黎池这个升任户部的臣子,轮到户部盘点时,特意第一个就点了他。“和周啊,你来盘点一番。”

  “……以上即为今年两广行省的钱粮总体收支情况,根据近三年的钱粮收支状况推测,明年两广行省若依旧风调雨顺,则钱粮收支大体不变,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

  黎池的声音清朗又温和,说话条理清晰且数据详实,也就显得非常有理有据。

  “据说,前几天都散值了,你还在户部衙门里不肯走?”黎池盘点完之后,贞文帝有没对他的盘点进行点评,倒是先问了这个问题。

  黎池面色惭愧地躬身一礼,答道:“回禀陛下,之前确实有三天是这样。只因臣初任户部郎中,对户部的公务还不太熟练,就只能多费点时间去做,所谓勤能补拙嘛。所幸臣与几个主事一起,最后也勉强完成了年尾盘点。”

  贞文帝坐在上首宝座上,在黎池回话时,就一直静静地看着。

  等黎池答完之后,贞文帝这才笑了出来:“哈哈哈!好一个不太熟练!好一个勤能补拙!巩爱卿,你觉得这黎和周说得怎样?”

  户部尚书巩仁奇手执奏板,出列行了礼,回禀道:“回陛下,黎郎中说得好,也说得不好。这说的好嘛,自然是黎郎中盘点得很好,细致却不繁琐,还将明年的钱粮收支情况也做了预测,早早地就做到了心中有数。

  说的不好嘛……就是黎郎中过于自谦了!这哪里是不熟练啊,这是已将公务做到了至臻化境的地步啊!”

  巩仁奇有认真在听,贞文帝也就满意了。“和周,听见没?你们户部尚书在夸你呢。”

  黎池闻言,赶紧向巩仁奇行了一礼,“谢巩尚书夸赞。”

  下面两个臣子在行礼或回礼,贞文帝又继续说道:

  “这样,和周你既已连明年的钱粮收支情况,都做了估算,朕就特许你两广清吏司,可根据你的估算,开年年初就提前支出钱粮,发放下去。不用等到年尾的时候,盘点了再才发放下去。”

第150章

  户部主管天下疆土、田地、户籍、赋税和官员俸饷等财政事宜,日常主要政务又以钱粮的收支为主。而‘收‘主要是赋税,‘支‘则主要是官员俸饷、军费和行政费用等。

  大燕的赋税实行中央集中管控,每年春、秋两季的田赋,以及秋季的人头税,地方上收齐之后,留存一部分在府县,其余部分则起运到京城或边防卫所。

  起运到京城的那部分赋税,存储进户部管辖下的仓库中。而留存在府县的小部分赋税,则会用于当地军费、官员俸饷和行政费用。

  不过留存府县的钱粮,并不能随意取用,要等到年尾户部审核过后,才能下发下去。

  举个例子,黎池现在盘点的支出中,有今年两广行省的官员俸饷支出。但这个俸饷,其实理论上并未支付给官员,而是等黎池这边审核通过之后,再才发下去。

  除了官员俸饷,还有当地军费和行政费用,也是如此。

  当然,规定是如此规定的,但像军费这样明显不能拖欠的,以及一些不能拖欠的行政费用,肯定是要提前取用了的。

  燕太祖起初定下户部审核通过账目之后,地方上才能下发银钱的这个规定,本意是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奢侈贪腐,却没有考虑到支出与收入之间的先后关系。

  如今朝廷规定虽是摆在这里,地方府县却依旧提前取用留存的钱银,这种现状的出现,也是朝廷与地方互相妥协的局面。

  但是问题在于,万一提前取用得多了,户部审核时不通过,地方府县是要担责的。

  为了免于担责,清廉的官员就抠抠搜搜的——这样的很少。大多都是胆子大的官员,他们会隐瞒赋税,或将赋税钱粮多留存下来,以供他们取用。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明显了,朝堂上讨论过,大多说将赋税起运数额提高,这样就能免于地方官员贪腐奢侈。可是这样也不过是让那些官员们,转而去压榨百姓而已。

  黎池前世历史中的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留存与起运之间存在的弊端,即起运数额过多,加之官员还隐瞒和贪图赋税,以至于过度压榨了百姓。

  而大燕也存在这个问题,留存在府县的数额,与起运到京城和边防卫所的数额,一直都无法确定,哪边多、哪边少都有问题。

  ……

  不过,当皇帝听了黎池的盘点之后,从他的盘点中揪出了一个词,预算。

  若是预算出地方一年的支出大概数目,那么就可以直接定下当地留存赋税的数额,再预留一部分应对突发灾害,再就全部起运到京城或边防卫所!

  “……可根据你的估算,开年年初就提前支出钱粮,发放下去……”

  黎池一下就明白了,皇帝的这个‘特许‘,并非是给他的特许,而是给两广行省的特许。

  皇帝之所以给这个‘特许‘,恐怕也只是想要实行‘预算制度‘,于是顺势就选了两广行省做试点。

  不过,皇帝此刻的言行反应,以及做下的决定,也正是黎池想要达到的目的:推行预算制度。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49页  当前第12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23/14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科举出仕(士)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