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科举出仕(士)_分节阅读_第147节
小说作者:黄姜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686 KB   上传时间:2019-02-25 13:53:46

  “要怪就怪你自己嘴馋好吃!昨夜的时候,我们被迫闻了大半夜的烤红薯香,那香味直往鼻子里钻,可我们还不是忍住了?”

  “你啊,就活该回去了,被嫂子好生训一顿!”

  “唉唉,别啊别啊,你们要帮我瞒住啊,可别告诉我媳妇啊。”

  ……

  这一支队伍,只是从京城往四面八方去的众多队伍之一,但忍不住提前吃了红薯的,却不在少数。

  有的队伍,还遇见了想要买红薯的外地人,给的价钱还不低,半两银子一斤。

  一百斤白白领来的红薯,转手就能得五十两银子!有些农人就爽快地答应卖了,不但自己卖了,还转头就劝同村的人索性也卖了。

  还真有那么一个村子,还在半道上,就将红薯全部卖掉了。

  这卖得当然是不划算的,一百斤红薯卖得五十两银子,虽这可能抵得上一般农户家中两年的收入。但若是明年开春将这一百斤红薯育了苗,栽种个七八上十亩地,秋天的收成可想而知!

  如今卖了红薯,以后又不能第二次去领,终究还是要花钱去买红薯回来的。或许买进的银钱要少些,但耽搁掉的那一茬两茬呢?多的都去了,亏大了!

  不过也有那么些精明的农人,同行的村人有识得《手册》上的字的,知晓红薯是扦插种植。再根据上面说的,大概计算了一下自家的田地……

  然后转身就与买家商量,等明年春天时,自家育好苗,直接卖给他们红薯秧苗。掐一把红薯秧子,价钱在几十上百文钱不等。

  买家距离近的,估摸着买了秧苗拿回去时不会蔫死,也就定下等明年春天,就到他家去买红薯秧子。

  这虽然价钱低,但不耽搁自家栽种啊,那钱就是白白得来的,再划算不过了!

  ……

  京城及周边地界,之后的玉米和棉花推广,就按照此次红薯推广一样,对照着户籍黄册分发。

  至于距离更远的地方,就直接发到府县,由府县衙门负责分发下去。

  由府县推广种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乱象。比如本来是分发的,结果府县衙门却要收钱,且还收高价。

  若真出现这样的乱象,那就要看那些府县官员的运气了,一旦抓住,必然是要脱去他一层皮的!

  红薯、玉米和棉花的种植推广,都已算是计划好了的,黎池心中已有成算,只需踏踏实实地推行下去就行。

  ‘钱粮预算制‘也是这样,已有七个行省施行下去了,目前并未出现什么大问题。下一步,就是往剩下的几个行省推行。

  黎池负责的几项任务,都在稳步推进着,不需慌、也不用忙,只待水到渠成。

  贞文二十七年,就此一晃而过。

  贞文二十八年,也过得很快。

  总共花费五年时间,‘钱粮预算制‘终于推向了大燕各行省。

  红薯也又培育出了一茬,依旧留种之后,根据户籍黄册统计出的数据,往中北部其他六个行省,运去红薯,督促他们去推广种植。

  玉米和棉花,在培育了一茬并留种之后,终于有了多余的,可以开始分发给百姓们去种植了。

  仿照红薯推广种植的模式,用当初分发红薯时现成的名册,给京城地界和周边几个县的农户,都分发了相应数量的玉米和棉籽,依旧附赠上《玉米种植手册》、《棉花种植手册》和《棉花的采收及运用手册》。

  黎池估算了一下,红薯、玉米和棉花的推广种植,只需再种一茬,即是明年秋天时,就能完成了!

  贞文二十八年这一年里,黎池手头上的任务:‘钱粮预算制‘施行完成,红薯、玉米和棉花推广种植顺利,完成之日已能预见,就在明年秋季。

  除此之外,这一年里还有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那就是今年八月,黎池的亲弟黎溏参加了乡试,考得举人。虽然排名中游,但到底是考过了。

第181章

  贞文二十八年,若白驹之过隙,飞驰而过。

  在赵俭上辈子的轨迹中,贞文二十六年冬就会驾崩的皇帝,不仅撑过了贞文二十六年,且又历经两轮寒暑,迈入了贞文二十九年的春天……

  这有脱离既定轨迹的,也有平稳前行,只待水到渠成的。

  ‘钱粮预算制‘方面的公务,黎池业已圆满完成。再种上一茬红薯、玉米和棉花,就能在今年秋季,完成推广种植的任务了。

  值得一提的是,土豆的推广种植虽不是黎池负责的,但也同样将在今秋完成推广种植。

  届时,让天下百姓吃饱穿暖的宏愿,才终于有了可能性。

  黎池身上所有公务,都在按照既定计划去完成。且在融雪春暖之前的正月里,还不必去考虑红薯、玉米和棉花的育种,因此他并不多忙,甚至是还有些清闲。

  于是,贞文二十九年一开年,刚刚过完三天年,黎池这一个将弟弟黎溏扔给明晟几个好友指点的、‘不负责任‘的哥哥,终于负责了一回!

  “敏学,已经给了你两天时间,去准备好考试要带的物品,明天就将开始模拟会试。核检入场、考题分发等程序,都按照会试的规矩来,就连考题类型、草稿纸和答卷的格式,为兄都是严格按照会试的规制准备的。

  明日的这场模拟考,近乎是与会试无异了。敏学,你就在院子中,那个专为你搭的考棚里,先经历一场会试。”

  在黎敏学的心中:兄长不是一般人,是九天神君下凡尘!

  如今看来,曾经的傲娇小弟,已经长大,已然长成了吹捧他兄长的一个好手。

  黎溏如今已是十八岁的成人,又有这三年的历练,虽然心性还远不及他兄长,但却已能知晓好歹。兄长让他模拟会试考试,是为他好,且又还是兄长亲自为他出的考题,他定然要好好地做!

  黎溏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表现,“明白!兄长,我定会认真对待,只当是一场真正的会试!”

  黎池:……这孩子,是又想了些什么呢?

  黎池一看黎溏似是打了鸡血般神情激动的样子,就心中叹息:他这傻弟弟哟,情绪太过外露,且有时候情绪起来的缘由,总觉得有些奇怪。

  兄弟两内心的所思所想,不必去深究,谁心里还没藏两句不好宣之于口的话了?

  第二天早上,黎池出门去户部衙门点卯当值前,又特地吩咐管家黄精,让他不必顾及黎溏的身份,尽管严格些。

  之后一连九天,黎溏就被关在院中的考棚里,完完整整地体验了一场会试。

  模拟会试过后,将黎溏作答的答卷收了上来,黎池下衙回府后花费一个时辰,将他的答卷批改出来了。

  “虽不足之处还很明显,但短时间内已很难再提高,会试会元你想都不用想,能排在中上游,就已经是万分幸运了。”

  黎溏的一双眼陡然晶亮,扑闪扑闪地水灵灵的,“兄长的意思,是我能通过会试、考取贡士?排名或许还不会在最末尾?”

  黎池点点头,对弟弟表示了肯定和鼓励,“虽你的文章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若会试能保持这次的水准,应是能得一个贡士功名的。

  会试时若有题不会或未能答得尽善尽美,也不必紧张,更不必自乱阵脚,你只要尽力了,总能得一个贡士功名,进而得一个进士功名的。

  但也不可因此就松懈了,你得绷紧脑子里的那根弦,否则名落孙山也不稀奇!”

  黎溏得到兄长的肯定,随着会试临近,而愈积愈多的紧张焦躁,才终于是开始快速消散!挺直胸膛,声音响亮地保证:“嗯!定然不会松懈的!”

  “那就好。”黎池展开批改过的黎溏的答卷,叫他近前来,“敏学,你过来,我为你评讲你的答卷……”

  黎溏赶忙凑上前,侧耳认真听,一双眼仔细看,仿佛是再乖巧不过的一个小学生了……

  黎溏有一个样样拔群、惊才绝艳的兄长,周围家人倒是都没拿他与兄长比较,或是觉得他绝不可能如兄长一般优秀,所以才不拿他比较。而家人们时常挂在嘴边,对他说的话就是:

  ‘你尽力读书,多读些书,有个功名能养活自己就行。若是幸得功名较高,能当官入朝,就是意外之喜,到时你们兄弟两在官场上,就能相互扶持了。‘

  年幼时黎溏听到这些话,虽拘于礼仪孝道,并未振声反驳,心里却是不服气的,当时他意气颇为高昂:我哥哥可是六元及第,我岂是会随意考个功名的,只为糊口讨生活?!

  但等他真的下场科考之后……那时他才终于知晓,天多高地多厚,天下之大人才济济。

  到后来,黎溏一边为年幼不知事的自己感到羞惭,一边为下一次下场科考而紧张,甚至胆怯。尤其是去年参加乡试考举人时,虽最后他考上了,且排名中游,但却也将他考没了自信。

  去年乡试之后,黎溏虽依旧殷勤地去向他兄长的几个友人请教,可对于今年二月份的会试春闱,他却是没多大信心的。

  一个行省的乡试排名中游,大燕全国十多个行省一起的会试,排名会落到哪里去?

  黎溏如今在他兄长严格要求之下,提前感受了一番会试,又得了兄长的肯定,这才有了些把握。

  二月初三,文曲星诞辰日,亦是会试开考的日子。

  提前一天,黎溏就提着兄嫂两人细心准备的考篮,乘着状元府的轿子去往贡院,核检入场……

  九天之后,贡院大门重新打开,混在众多考生里面,黎溏提着考篮走出贡院。

  黎溏虽看着有些憔悴,脚下走路都有些飘忽,但精神头看着却并不萎靡,接回府去后叫来大夫诊断。

  大夫诊了脉,又说些听不懂的专业术语后,才给出结论:“……并无大碍,只是心力耗费稍微过度些了,吃些清淡的,再睡上一个大觉,也就好了。”

  曾几何时,黎池还是考生,如今他就成为那个担心考生的家长了。“劳烦洪大夫,黄精快快去取来诊费。”

  大夫领了相较平常要厚上一半的诊费,也就高兴地告辞出府去了。

  黎池想一想前世每次考试之后,老师们都是如何说的,再才对黎溏说到:“既已考完,不管结果如何,都已是过去,你去洗漱后吃过饭,就回房蒙头睡上一大觉。”

  “嗯,兄长,我知道了。不过我觉得我这次,考得还不错……不!只是我自己觉得的,只是中途没出现意外。”

  虽黎溏以两个‘只是‘,表达了他认为此次会试时他认为考得不错,只是他的自我感觉。可事实证明他确实没料错,那种感觉并非是妄想。

  会试张榜,黎溏赫然在榜上第十名!

  这可比黎池当初估计的,要好上许多了。不过也不奇怪,“敏学,你这次是占便宜了的……”

  黎溏确实是占了便宜的,因为最后一场策问,考的主题是南北对外贸易。先不说会试前的那场模拟考时,黎池给他出的策问题就是‘论海关之当下与未来‘,与这次会试的策问题是有些沾边的。

  不说之前的会试模拟考,只是黎溏跟着他兄长,在南海商贸司呆的那一年多时间,就比一般考生要有优势了。至少他写出来的东西言之有物,不似大多考生那样,空中起楼阁,雾中看花。

  不过黎溏有这种便宜可占,也是一种实力了。

  在科考中,会试时基本就已定乾坤了,殿试时若无意外——大多时候都没意外,会试榜上的贡士们,一个进士功名是稳了的。无非是名次的差异,一甲、二甲进士和三甲同进士的区别而已。

  作为黎池的亲弟,黎溏当然不会是这个意外。他也没从二甲靠前的位置,跌到三甲同进士里去。

  殿试后,皇榜张贴出来,黎溏的名次又往前进几名,从会试时的第十名,成了第四名传胪。

  殿试前十的答卷,都是要拿给皇帝看的,因此黎溏这个传胪,自然也是由皇帝亲自点的。若说黎溏的这个传胪,没有皇帝看在黎池面上的原因在,也是不太可能的。

  黎池参加传胪大典时,听着殿外自家弟弟唱名的声音,心中也是百感交集:当初那个头发稀疏枯黄的小孩子,如今也长大了啊!如今已经立业,也该成家了……

  如今黎溏已经是进士功名在身,朝中又有黎池这个亲兄长在,他之后的前程也是很为人所看好的。所以黎溏的亲事,让浯阳黎水村的亲人来操办,这是不太可能的,还是得靠黎池这个兄长来为他操心。

  不过黎溏的亲事,这事是急不来的,还要慢慢地去琢磨、去相看。

  黎溏考中了进士,又在之后的朝考中,考得一等,成为庶吉士进入了翰林院。

  朝考过后,已经定下以后去向的黎溏,就请了三个月的返乡探亲祭祖假,衣锦还乡回浯阳去了。

  ……

  黎溏离开京城一个多月后,时间进入夏天。某一天,从浯阳老家寄来一封信,带来一个噩耗。

  黎池的祖母袁氏,在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傍晚,撒手人寰。

  黎池颤抖着手,险些没有捏住那一张薄薄的信纸,眼眶泛红地静坐许久后,他最终决定向皇帝递折请假,回浯阳奔丧守孝。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49页  当前第14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47/14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科举出仕(士)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