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青云路(科举)_分节阅读_第54节
小说作者:成白社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628 KB   上传时间:2022-05-23 20:34:43

  此时此景,不禁沈老爷子与沈伯文父子俩眼眶微红,沈老太太也早已忍不住眼泪,趴在女儿肩膀上哭地停不下来,洇湿了一小片布料,沈苏一边轻轻地替阿娘拍着后背,一边看着大哥和阿爹,却没发现自己也已经快要哭出来了。

  沈仲康和沈叔常两兄弟默默地站在旁边,心情激动,眼神灼灼,也是为自家大哥高兴。

  最后打破氛围的还是沈珠,扯着自家哥哥的手跑了上去,一把抱住沈伯文的腿,“哇”的一声就哭了出来:“爹!你终于回来了!我还当你不要阿珠和哥哥了……”

  方才伤感的氛围顿时一扫而空,大家伙儿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沈伯文瞧着难得哭出声的女儿,还有她身边虽然没说话,但也目光灼灼,眼里满是期盼的自家儿子,心头百感交集,又是高兴又是欣慰。

  此时周如玉也走了过来,同他对视了一眼,夫妇俩便一手牵了一个。

  老爷子偷偷转身抹了抹眼角,再转回来的时候,又是那个平日里威严的大家长了,只是嘴角的笑意还是掩盖不住,大手一挥:“走,回家了!”

  ……

  回到家中,自是一派家人之间的温情脉脉气氛。周围人们也都听到了进士老爷回乡的消息,虽然都还没有上门拜访,许是体谅沈伯文赶路辛苦,不过十里八乡的乡绅地主们,还有秀才举人们,都递了帖子,道改日登门拜访。

  而其中分量最重的,莫过于长源县知县大人的帖子了。

  不过自家亲戚上门,就没这个顾及了,等到晚上的时候,出嫁的两个姐姐也带着自己相公与孩子们回了娘家,见了沈伯文这个出息的弟弟,又是抱着娘哭了一场。

  那年他被人从乡试的考场上抬出来的时候,她们都只想着弟弟能平安好起来就行,谁能想到如今竟然这样有出息!

  自家弟弟中了进士的消息传出来,沈薇与沈蕴立马就回了一趟娘家,与爹娘家人高兴了一场,这几日在婆家的腰板也挺得更直了,面上有光极了,就连公公婆婆,也常出去同街坊们闲聊的时候,都会特意说一句,你说的那个沈家的进士老爷啊,是我们家儿媳妇儿的亲弟弟哩。

  然后引得街坊们一片羡慕嫉妒的眼神,就心满意足地回家了。

  沈薇与沈蕴虽然没有这般行事,但内心中没有一刻不为弟弟感到骄傲的,一连几日都面上带着笑,脸都有点儿笑僵了,却还是挡不住好心情。

  沈伯文与周如玉在京都中为家人们挑选礼物的时候,自然没有忘记两个姐姐同她们的家人,周如玉回房拿了出来,沈薇见状便连忙推辞:“我们上门来是给伯文道贺的,怎么还能拿你们的礼,这不行。”

  沈伯文却道:“大姐,一码归一码,我们去了一趟京都,怎么说也要给你们带点东西的。”

  “就是,大姐你就收下吧,家里人都有呢。”沈苏抱着沈蕴的胳膊也在一边帮腔。

  一听大家都有,沈薇这才松了口:“行,那大姐就收着了,下次不许这么破费了啊。”

  一边接过东西,一边随口道。

  沈伯文很喜欢这种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气氛,笑着应了:“好,听大姐的。”

  家人团聚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到了次日,前来沈家道贺的人络绎不绝,这一批刚送走,下一批就来了,其实很大一部分沈伯文也是头一回见,不过该见还是要见的。

  又送走附近的一户乡绅,沈伯文忍不住同自家娘子道:“头一回觉得应酬也是这般累人的一件事。”

  周如玉正在给他倒茶,闻言不由得笑了:“那明日流水席一开,相公怕是要更累了。”

  沈伯文接过茶杯低头饮了一口,这才道:“不过算算日子,我们能在家中待的时间也不多了,再过半月。便要收拾东西回京了。”

  周如玉默然。

  没过多久,周如玉的娘家人也来了,周老爷子见了沈伯文便拉着他的手直称贤婿,乐呵得直点头,随即便同沈老爷子说,您家可是养了个好儿子,我们家大女儿嫁到你们家啊,真是没嫁错。

  亲家夸自己家,夸长子,沈老爷子哪有不高兴之理,两个长辈就这么坐在炕边上闲聊起来。

  周母则是跑过来跟女儿说话,拉她到一个没人的角落,压低了声音问她:“女婿身子也好了这么长的时间了,你怎么还没有动静?”

  说着就看向周如玉的肚子。

  周如玉见状,脸颊便有些发烫,然后便道:“阿娘,相公这两年都埋头苦读与考试,女儿同他相处的时间不过半年,都忙得很,哪里就顾得上……”

  毕竟脸皮薄,还说不出后面的话来。

  周母一听就急了,语速极快地道:“我的傻女儿诶,你跟女婿只有珏哥儿一个儿子,阿珠不过是个女儿,要是不抓紧你现在颜色好,再生几个儿子,到时候等你们回了京城,若是他坳不过旁人,纳了几个妾,到时候我看你怎么办!”

  听了个开头,周如玉的神色便渐渐淡了,安静地听她说完,才道:“相公不是那样薄情的人,再说我们岁数都不大,等他在京都稳定下来,到时候再……也不迟,女儿多谢阿娘思虑周全了。”

  虽然她说的是答应的话,周母却总觉得不是那么个味道,但也说不出哪里不对,只好点了点头,又叮嘱了一遍:“千万要记得啊,听娘的,多生几个儿子总是不出错的。”

  这次周如玉没再回应了,只道:“阿娘,我们出来也有一会儿了,该回去了。”

  “行行行。”

  留周家一家用过饭,周老爷子就带着家人告辞了,送了人出门回来,沈伯文见自家娘子情绪似乎不对,不由得问道:“如玉,你怎么了?怎么脸色好像不太好?”

  自家阿娘先前说的话一直梗在她的心里,周如玉此时听闻相公关心,还是忍不住看着他,想要将自己担心了一下午的事情说出口。

  也是这半年多,她的性子变了许多的缘故,若是换了当时还在桃花村的周如玉,是定然不会开口的,只会笑笑然后说我无事。

  她看着自家相公含了担忧的眸子,轻声将自家阿娘说的话道来。

  还没等到她主动相询,沈伯文听到一半就皱起了眉,直截了当地道:“你放心,且不说珏哥儿与阿珠在我心里是一样的,我这个做父亲的,绝不会因为他们是男是女而薄待半分。”

  然后,他主动携起他的手,看着她温声却极认真地道:“再者,我沈伯文能有今日,父母兄弟自然功不可没,而如玉你,更是我最好的贤内助,我今日在此向你保证,从今往后,有且仅有你一个,绝不会行纳妾之事。”

  “真的?”

  周如玉没有想到自己还未曾开口,便得了相公这样重的承诺,下意识便追问了一句。

  问完又有些懊悔。

  沈伯文看得分明,并没有认为她是不相信自己,如果真的要说,也只是没有信心罢了。

  他点了点头,道:“真的。”

  既然言语无用,不如用行动来证明,他原本也并不是什么善于言辞之人。

  听他说完这两个字,周如玉收回视线,怔怔的点了点头。

  想给自家娘子留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沈伯文便同她说了一声,又出了门接着待客去了。

  ……

  次日,一件大事是今个儿村里要办流水席,另一件大事,则是知县大人要登门,沈家老小一大早都收拾齐整,准备迎接。

  虽然沈伯文是京官,但毕竟黄知县是长源县的一把手,这些年来也兢兢业业,并无疏漏,此地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一半得益于朝廷政策,另一半就要归功于黄知县治理有方。

  因而这个面子还是要给足的。

  因而黄知县过来的时候,见到沈家老小和他们身后的桃花村村民们都在村口恭候自己,心里那一丝对沈伯文的不满也消失了,主动走上前将沈老爷子扶了起来,态度温和地同他们说话。

  进了沈家的大门,恭喜过沈伯文之后,黄知县才将来意道明:“沈榜眼,每次殿试后,朝廷都会由礼部发给你们新科进士牌坊银,共计三十两,而你们一甲前三,则另外还拨了五十两银子用来在宗祠树立进士牌坊,你这份银子,本官已给你带过来了。”

  说罢,他身后的随从便送上来一个由红布包着的袋子,里头装的应当便是牌坊银了。

  沈伯文接过,朝黄知县拱手道谢:“多谢知县大人。”

  说完这件事,沈家为知县大人单独准备的一桌宴席也已经备好了,沈伯文主动相邀,黄知县推辞了一番,才同意了。

  饭后,同沈伯文交谈的时候,黄知县发觉,这个年轻人身上似乎没有那些浮躁之气,也丝毫不见恃才傲物,没有仗着他是进士及第,而自己这个县令只是举人出身,便眼高于顶,目中无人,不由得在心里点了个头。

  沈伯文自然是很尊敬黄知县的。虽然在科举出身上,人家略输一筹,但论起当官的资历,黄知县却深厚许多,自己这个刚准备不如官场的新人,还差了很多。况且长源县这几年发展的这般好,也多亏这位知县大人。

  闲聊了好一会儿,说到方才所说的进士碑之事上,黄知县看沈伯文投缘,便主动给他推荐了一个县里石碑做的极好的工匠,还对沈老爷子道:“立进士碑是大事,千万要选好了日子。”

  “大人放心,草民谨记。”沈老爷子赶忙应下。

  沈伯文又道:“到时还望大人拨冗莅临。”

  “一定一定。”黄知县此时心情不错,登时便答应下来,而且他也有一点自己的小心思。

  毕竟沈伯文将来前途无量,能结个善缘也是极好的。

  ……

  知县大人亲自推荐的工匠不仅技艺高超,效率也极高,一听说是做进士碑与进士牌坊,立即开工,连夜赶工了好多天,这才终于赶在沈老爷子特意请人算好的良辰吉日前完工。

  最后进士碑就决定立在桃花村的村头,村里人们都觉得这个位置不错,面上有光极了,都在想,这碑在这儿,来来往往的人都能看见,就算不知道这件事的人从这里经过,看到进士碑,也能知道咱们桃花村出了个进士老爷。

  黄知县说话算话,立碑之日果真亲自出席。

  眼前这座石碑,龟趺龙首,高约七尺,宽约三尺,上头刻着沈伯文的姓名,生辰,籍贯,以及最重要的

  ——于景德十九年得中进士,名列一甲第二。

  立碑过后,又是在宗祠立牌坊,广陵沈氏一族的人,只要能过来的,都赶了过来,齐聚宗祠。

  看着眼前高高耸立的进士牌坊,长辈们都眼含热泪,颤抖着手,不住地在嘴里念叨着:“祖宗保佑,祖宗保佑啊……”

  年轻一代虽然不似长辈们这般激动,但也是满脸的与有荣焉,投向沈伯文的目光又是羡慕又是佩服。

  沈伯文扶着沈老爷子站在前面,手被老爷子抓得紧紧的,亦是思绪万千,感慨万分。

  直至此刻,他才真正意识到了光宗耀祖这四个字的重量。

  而此时,距离沈伯文回京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

第六十章

  正屋里, 沈伯文坐在老爷子对面,等着他做决定。

  老爷子左思右想,才开口道:“我跟你娘, 还是不跟着你上京了。”

  他主要还是舍不得将家里的地丢开,虽说老二够能干,但他大半辈子都在地里, 这要是跟着老大去了京都,那不是一下子就闲了, 没事儿干了?

  他这话一出口,沈伯文还没开口,沈老太太眉头一拧, 顿时不乐意了:“你不想去是你不想去,我还想跟着儿子去享福呢,再说了,我还打算在那边儿给阿苏相看个好人家呢。”

  一提起小女儿的亲事,老爷子动摇了。

  其实自从长子中了举人之后,上他们家说媒的人便络绎不绝, 只是老妻一个都没瞧上, 铁了心想要给小女儿找个家里清白, 父母好相处,自身还有本事的女婿。

  老太太还没说完, 紧接着又道:“再说了,我大孙子跟阿珠这次也要跟着过去,老大要忙着办事儿, 老大媳妇儿一个人怎么看得过来两个孩子, 我肯定是要过去帮忙的。”

  还有句话她没说, 现在老大科举也考完了, 万一老大媳妇儿回头又怀上了,那边儿也没个长辈照料,老二家的跟老三家的娘家人起码在这儿呢,京都又没有老大家的亲戚,她可放心不下。

  沈伯文也是倾向于爹娘过去的,倒不是指望着二老帮忙带孩子,而是想要孝顺爹娘,毕竟自己是长子,为爹娘养老也是应有之意,省得老爷子如今一把年纪了,还整日要忙着下地干活儿。

  闻言便附和道:“爹,您就跟娘同我们一块儿过去吧,这次的进士中,有不少青年才俊,到时候肯定能找到一个您跟娘都满意的,到时候要是操办亲事,还需父母都在才行。”

  老爷子还是沉默,不开口说话。

  沈伯文不得已,叹了口气,使出了绝招:“爹,娘,儿子这一去,京都距离广陵颇远,山高路远,三年才能得一次探亲假……”

  “要三年啊?”

  他话音刚落,老爷子就吃惊的抬起了头,不由得问道。

  “是。”沈伯文点了点头,诚恳地道:“长子奉养双亲本就是应有之意,儿子不能自己在京都享福,却将您跟娘留在这里,爹……”

  许久之后,沈老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终是答应了。

  一旁的沈老太太立马高兴起来。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63页  当前第5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4/16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青云路(科举)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