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青云路(科举)_分节阅读_第87节
小说作者:成白社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628 KB   上传时间:2022-05-23 20:34:43

  褚彦文闻声回头,懒洋洋地回了一声:“原来是延益啊。”

  也不知道他昨晚是在哪里过的,眼下有点儿发青,整个人看起来都十分困倦,这句话说完,还没忍住拿袖子挡住脸,打了个哈欠。

  只是这哈欠的声音有点儿大,沈伯文也听见了。

  沈伯文:“……”

  他顿了顿,才问道:“褚兄昨夜没睡好吗?”

  褚彦文听罢就笑了,懒懒散散地往后一靠,双手搭在栏杆上,“倒也不是没睡好,只不过是一夜没睡罢了。”

  此时船已经开始驶动,江上的一缕微风拂过,也将他身上所残留的一丝脂粉气吹了过来。

  沈伯文立即便懂了,不再问下去,而是道:“褚兄,夏日炎热,稍待片刻日头升起来,在外头待久了怕是会中了暑气,不若早些回房歇息。”

  “多谢延益提醒。”

  褚彦文点了点头,从善如流地道:“那为兄就先回去了,延益请自便。”

  “褚兄请。”

  沈伯文微笑着颔了颔首。

  ……

  此番坐船,不出意料的,沈伯文还是晕船了,不过他早有预料,准备在房间内睡个天昏地暗。

  褚彦文中途还来寻过他一次,可能是船上太过无聊,想来找他说说话,哪怕讨论讨论文章,也比枯坐着强吧。

  却不料发现沈伯文正在晕船中。

  虽然是头一回坐船,却半点儿都不晕船的褚彦文登时愣住。

  只得向沈伯文送去最真诚的祝愿,希望他早点儿好起来,毕竟去往杭州府的路途,将近有两个月,若是不好快点儿的话,怕是他们两个都很难熬。

  沈伯文接收到了他带着怜悯的眼神,忍了忍,还是没忍住,开口道:“褚兄不必太过担忧,过个三五日……”

  “到时候就不晕船了?”褚彦文欣喜,不由得问道。

  沈伯文摇了摇头,淡定地道:“到时候就习惯了。”

  褚彦文:“……”

  不过沈伯文倒不是在跟他说玩笑话,五天之后,他就习惯了,除了面色看着还有点儿苍白以外,好像已经好了。

  褚彦文也终于不用自己跟自己下棋了。

  二人在这段路途中,倒是对彼此熟悉了不少,不仅仅是先前的一面之缘了。

  沈伯文也逐渐发现,褚彦文是个极为风趣且学识不俗的人,虽不知为何他对做官没什么太大兴趣,宁愿不考庶吉士,不入翰林院,整日混混日子,闲暇时间混迹于秦楼楚馆。

  但,沈伯文并不会去随意对旁人的人生态度加以批判。

  因此褚彦文在同他的相处当中,倒也觉得颇为惬意。

  他不像旁人,会因为自己有个阁老祖父,便对自己多加奉承,也不会因为听说了自己的经历,就对他横眉冷对,不屑为伍。

  褚彦文自认看人很准,看得出来沈伯文不是那种面上可亲,心下却看不起旁人的虚伪之人。

  他眉目间的温煦,似乎更多的来自于自身心态上的平和?

  ……

  经历了一个多月将近两个月的路途,船总算是到达了杭州府。

  杭州知府带着属官们在码头迎接。

  与此同时,整个浙江省稍微有点儿门路的考生们,也都打听到了关于这次他们省乡试主考官是谁的消息,各个大小书坊之中,也加急印了不少沈伯文的文集,他这两年倒是没少写文章,主要还是因为与吴掌柜的合约还在,出书也是为了扩大文名与影响力,总之是合则两利的事。

  吴家的生意做的很广,就连杭州府也有他们的产业,长垣书坊自不会缺。

  书坊外头,站着好几个身着书生袍的年轻人,旁人一看就知道是此次来杭州府参加乡试的秀才们。

  他们站着等了好一会儿,忽然间其中一个人的眼睛亮了,朝书坊门口招了招手,大声道:“沛春!我们在这儿呢!”

  刚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书坊的人群中挤出来的蒋沛春听到这道声音,循声望过来,赶紧三步并做两步走了过来,将手中好不容易买到的文集拿出来,松了口气,道:“里头人也太多了,我买的时候,就剩下几本了,掌柜的说加印的要明日才能送过来。”

  其他人赶紧围了过来,看着他手中的文集,方才唤他的那人也庆幸道:“还好你来得早,不然今个儿就买不到了。”

  “可不是么。”

  他话音刚落,书房门口就接二连三走出来一群人,各个都是垂头丧气的,隐约还听见有一个人在埋怨另一个的声音:“让你出门的时候动作快点儿,结果磨磨蹭蹭的,现在看吧,来晚了,今日都被买完了。”

  另一道声音中也有点儿懊悔,“冯兄,那怎么办?要不然咱们再去别的书坊中问问?”

  “整个府城就属这长垣书坊中存货最多……”

  这位冯兄说着,最后还是同意了,“行吧,再去别的店里看看。”

  没过一会儿,长垣书坊门口出来的人们就散了个七七八八。

  蒋沛春看着自己手中的文集,又跟几位同窗对视了片刻,试探着问:“咱们先回书院?”

  “行行行,没问题。”

  “成,咱们回去再看。”

  达成共识之后,几个人便结伴回了他们所就读的万松书院。

  刚回到他们几人所属的课舍,蒋沛春眼尖,还没进门,就瞧见课舍内还有个正坐的端端正正,垂首读书的身影,不由得开口唤了声:“仲兄,我们把沈大人的文集买回来了!”

  那人闻声抬头,露出一张温文尔雅的面容,含笑道:“自打方才听见院门口的动静,我便知道是你们回来了。”

  蒋沛春有点儿不好意思地摸了摸脑袋,觉得是自己打扰到了仲煜读书,期期艾艾地走到他身边,将手中的文集放在他面前,才道:“多谢仲兄出资,现下文集也买回来了,仲兄先看吧。”

  仲煜笑了笑,摇头道:“既然是你们买回来的,你们先看便是,先生留给我的课业还没完成,不着急看。”

  蒋沛春与他同窗多年,大致了解他的性子,明白他这么说就是真的这么想的,但还是确认似的又问了一遍:“那我们就先看了?”

  “沛春请自便。”

  “那就多谢仲兄了!”

  随即便又拿上文集,招呼那几个陪他一块儿去买书的同窗,都坐在课舍角落处的那张桌子周围,怕打扰了仲煜读书,因而翻看文集的时候,讨论的声音也放得极轻。

  都自觉地拿了纸笔,准备誊抄一份,回去再慢慢看。

  渐渐地,课舍内便只剩偶尔翻动书页的声音。

  这本文集上总共只有九篇文章,数量算不上多,奋笔疾书下,他们抄完的速度也很快。

  其中抄的最快的那个放下手中的笔,下意识喟叹了一声,不由得道:“沈大人的文章写的真好啊,若是我什么时候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就好了……”

  说完才意识到,自己的声音好像有点儿大了。

  刚想致歉,就听见仲煜的声音在旁边响起:“柳兄已经抄完了?”

  方才出声的人闻言,点了点头,道:“多谢仲兄,我刚抄完。”

  剩下几个正沉浸在文章之中的人被他们二人说话的声音惊扰,也从那种状态中出来了,都颇为赞同方才那人无意识说出的那句话,“柳兄说的不错,沈大人的文章,当真是好极了,浑然天成,言之有物。”

  另一个人也放下笔,开始说起了自己听来的小道消息:“听说沈大人年纪也不大,堪堪三十,不过有这样的才华,也怪不得人家能做乡试的主考官。”

  “才三十吗?这也太年轻了!”

  其他人听到这话都惊讶起来,如果不是他说,他们还当这样稳重的文风,沈大人怎么都得四十好几了呢,未曾想到居然这般年轻有为。

  就在他们讨论的当口,仲煜在经过允许之后,拿起了柳姓同窗抄好的文集翻看起来。

  不知不觉便看入了神。

  另外几人就关于沈伯文年纪的话题讨论了一会儿,才回归正题。

  蒋沛春想了想,便开口道:“我看沈大人的文章风格,颇为稳重平实,应当喜好的学子文章,也是这种类型的罢?”

  剩下几人闻言便互相看了看,其中一人顿了顿,才道:“照理来说,应当是这样……”

  另一个忽然道:“咱们这几个人当中,与沈大人文风类似的,是不是只有仲兄啊?”

  蒋沛春方才忙点了点头,道:“确实如此,我方才看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

  “那咱们乡试的时候,是不是也应当多多少少改换一下文风,将之往稳重平实这方面靠?”

  蒋沛春听罢就陷入了纠结,不知该如何办。

  正犹豫的时候,一边的仲煜已经看完了九篇文章,心下佩服的同时,也不忘为同窗提建议。

  他道:“若是你们所擅长的不是这一类文风,强行改过去,怕是会不伦不类,反而失了自己原本的水准,但若是水平足够,能随意改换的话,倒也不是不能尝试一番,到底该怎么做,诸位自己再多加考虑考虑。”

  “多谢仲兄。”

  “谢过仲兄。”

  他的建议不可谓不诚恳,其他人自然听得出来,闻言便都拱手道谢。

  仲煜见状,也同样抬手回礼,和气地道:“诸位客气了。”

  ……

  就在考生们相继对着沈伯文的文集研究的时候,他本人则是与褚彦文一道,婉拒了知府的宴请,留在府内休息。

  主考官的职责是出题以及阅卷,至于其他事务,则有监临官与提调官负责。

  譬如考场准备,考务,考纪以及后勤供给工作等。[1]

  八月七日,是诸位考官们一并入贡院的日子,同时也是锁院的日子,在接下来的二十一天里,朝廷派来的御史惠正青,主考官沈伯文与副考官褚彦文,还有数位同考官们,都不能踏出贡院的门。

  踏入贡院之后,众人集体对天焚香盟誓,这也是乡试一直以来的传统。

  御史惠正青焚香吁天,高声道:“惟国家求才资用,事莫大于兹,凡我有事,尚同心殚力,克襄厥哉,如或售私奸政,取舍罔中,用债于兹事,有如矢言!”

  他这番话说罢,沈伯文紧接着带领其他同考官们上前一步,面色肃然,焚香盟誓:“因文取才,其真其允,如弗既厥心自作慝者亦如之!”

  最后才是提调官,监视官等人:“如有怠若职、乱若事者,亦如之!”[2]

  集体盟誓完毕,才进入出题选题的阶段。

  进了内帘,沈伯文朝数位同考官们拱手,态度温和地道:“出题之事,便麻烦诸位。”

  “大人客气了。”

  大周有规定,不允许主考官提前预构,三场考试前,都需要临时从公揭书中出题,必须由同考官拟定,随即再由主考官“缘手探策而决之”[3],才可谓之公平无私。

  首场所需要出的题目数量是最多的。

  同考官们大都是从浙江省各府调来的教谕等,已经不是第一次参与乡试,经验是有的,到傍晚之时,备选的题目便已经出好,等待沈伯文抽选裁定。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63页  当前第8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7/16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青云路(科举)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