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魏晋干饭人_分节阅读_第241节
小说作者:郁雨竹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2.87 MB   上传时间:2024-02-29 13:36:48

  “水多的地方还能种水稻,使君,我擅长种水稻,您应该会给水稻种子吧?”

  赵含章肯定道:“自然要给,我也很喜欢吃白米饭的。”

  “白米饭啊,”众人想象了一下,恍惚道:“我隐约记得它的味道,别说,还真好吃。”

  赵含章叹息道:“可惜我能力有限,只能给你们吃杂粮馒头和粗粮粥。”

  众人忙道:“使君已经很好了,这世上如使君一样的官不多了。”

  “不是不多,我是没见过。”

  赵含章就喜欢听他们夸她,闻言笑眯眯起来,同时心中一再告诫自己,以后可不能为了听这些好话做错事啊。

  果然啊,人都是有劣根性的。

  皇帝也喜欢别人夸自己,听傅祗说赵含章很推崇他,她不仅救出傅祗这两万大军,也是她坚持让傅祗带兵回洛阳护卫他。

  于是对于傅祗提出的正式加封赵含章为豫州刺史的事,他略一犹豫就答应了。

  不过这封公文还是被扣下了,东海王虽不在京城,但他的人在。

  现在赵含章和东海王打得如火如荼,他的人自然不会让这封圣旨流出去。

  等皇帝和傅祗终于利用手上的这两万兵马勉强稳住京城,替换掉好些官员后,东海王班师回朝了。

  连傅祗都忍不住感叹一句,老天爷没有站在皇帝这边啊。

  东海王但凡晚上几天回来,他们就能安排好断了他的后方。

第406章 放任

  可惜时机已经失去,傅祗便建议皇帝掌握京城城门,然后紧闭城门,拒绝东海王入内。

  皇帝犹豫起来,虽然他手上现在有两万兵马,但京城里东海王留下的人更多,他不觉得自己的这点人能打得过他们,到时候……

  这么一想,皇帝便胆怯了,于是什么都没做,放任东海王回京,自然,重新拟好的旨意又被东海王拦下了。

  笑话,皇帝要是封赵含章为豫州刺史,那才和赵含章打了一仗的他算什么?

  于是,赵含章的正式册封又没了,在文武百官面前,她这个豫州刺史便名不正言不顺,谁都能够以讨伐逆贼的名义讨伐她。

  不说其他州治的人,便是豫州内都有不少人蠢蠢欲动。

  不过他们多数是有贼心而已,暂时还没贼胆,毕竟赵含章可是能打败匈奴的人。

  但没有正式册封的弊端还是显露了出来,除陈县所在的梁国、赵氏掌握的汝南郡,没了太守的汝阴郡,和曾经被她重点关照过的颍川郡外,其他郡国都不太听她调令。

  赵含章的命令下去,他们接了是接了,却不遵从,而有的郡国,更是直接将她的公文退回,明目张胆的表示不服从。

  赵含章收到退回来的公文,也不着急,丢在一旁后便专心在她已彻底掌握的四郡国里搞内政,哦,顺便把还算听话,又被夹在中间的南阳国给收服了。

  曾经何刺史掌握的五郡国分别是梁国、汝南郡、汝阴郡、颍川郡和南阳国,而剩余的五郡国,都被其他势力,尤其是苟晞给拉了过去。

  虽然名义上属于豫州,实际上却是听兖州调遣。

  赵含章接手豫州后,一直在试探各郡国的意思,这会儿试探出来了。

  何刺史没有掌握到的郡国,她短期内休想掌握,而何刺史已经掌握到的郡国,她还得再收服收服。

  其中一直偏安一隅,老实呆着的南阳国便进了赵含章的眼。

  这个郡国有意思,何刺史下令各郡国支援陈县,他也出兵了,却只出少量兵马,在后方打一下酱油,由一个偏将领命前来。

  哦,南阳国是南阳王的封地来着。

  赵含章这才想起这事儿来,难怪它一直这么游离呢。

  不过此时南阳王不在封地内,那位王爷现在长安呢,于是赵含章给南阳国太守去信,让他和其他郡国一样,安抚百姓,赈济灾民,有什么困难和她提。

  当然,她答应不答应,答应到什么程度是另一回事了。

  随着赵含章命令一起下发的还有她给各郡国的粮食和金钱支援,赵含章特别大方,大方到掏空了手上所有的钱下发。

  隐约猜到了什么的汲渊和傅庭涵沉默不语,等着她发作。

  晋国的烂是从上到下,为民者有,但更多的是为私利的官员。

  赵含章大批的物资下去,直接帮她试探出了一批不能用的人。

  她什么都没说,似乎不知底下有人私匿她下发的支援物资,依旧留在新宋县内。

  随着第一场雪落下,新宋县的房屋也起了小半截,便是五六岁的小孩儿也每天跑到工地上搬砖。

  他们人虽小,但只要肯来,县衙也用他们,给他们记了名册,只要完成一定量的工作便可以领到吃食,他们没有铜钱拿,但随着天越来越冷,十岁以下的孩童都分到了一套衣裳和鞋袜。

  分到衣裳和鞋袜时,孩子们都惊呆了,一再确定这是给他们的,不会再收回后,他们当即脱下身上的破烂衣裳,冒着寒风先把新衣服穿上,然后套上自己的破烂衣裳……

  穿好了衣服,他们就蹬掉脚上的草鞋,先穿上袜子,然后套上鞋子,一群孩子便相对着傻乐。

  发了衣服的士兵见他们都穿戴好了,立即挥手驱赶,“去去去,别在这儿挡道,来来来,所有人都看过来了,今儿珍宝阁有成衣鞋袜出售,凡是领了以工代赈工作的,都可凭借条子来买,价格优惠,数量有限,先到先得啊。”

  “孩子全都一边去,别在这儿挡路。”

  孩子们一哄而散,但也没有走远,就站在一旁往这边看。

  就见士兵们搬出一个个大箱子,从里面拿出一套又一套灰色或者青色的衣裳,掏出不少大鞋子和袜子摆在一旁。

  当即就有大人捂着铜钱上前问价。

  赵含章似乎想要把珍宝阁开遍豫州,新宋县她卖东西的地方就叫珍宝阁,专门出售粮食、布匹和鞋袜等东西。

  就只是一个宽敞的木棚,东西都是摆在棚前的,只有入夜或者下雨下雪的时候才会搬到木棚里去,特别的简陋。

  赵宽等人不理解,赵含章是哪来的脸能将这样一个地方取名叫珍宝阁的。

  但这里的难民们却轻易接受了,因为这里有粮食,可不就是珍宝阁吗?

  这里是每天下工后最热闹的地方,就算不买粮食,只是看到木棚里一袋又一袋的粮食,那也能让他们安心。

  看到真的有大人上前买衣裳,孩子们便竖起脑袋凑上去听。

  士兵道:“这一套麻布衣裳,二十文一件,裤子十文一条,鞋子也是八文一双,袜子便宜,五文钱三双。”

  “这一套贵些,暖和,要二十五文一件……”

  有记性好的孩子很快记下了价格,转身就跑。

  他一路跑到砖窑那里,冲还在加班干活儿的工人们喊道:“珍宝阁出御寒衣裳了,便宜的二十文一件,贵些的二十五文一件,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正在烧砖的工人听见,立即跑出来问道:“是成衣吗?”

  “是成衣,”小孩儿大声道:“是汝南郡的女工赶制出来的,针线细密,布料也好,很是耐穿呢,要买的赶紧了。”

  有人抽不出空来,家里又没什么人,当即在孩子群里一扫,找到自己认识相熟的孩子,立即伸手把那孩子拽过去,从怀里数出钱来道:“帮我去买一套衣裳,就要便宜的就行,重要的是鞋袜,给我多买两双,买好了我给你一文钱当报酬。”

  孩子一口应下,记下他要买的东西后便去看其他人,“还有谁要买的,我只能买五套!”

  他只记得住这么多,多的他就记不住了。

  使君说了,他以后得读书,读书以后就识数,能记住的东西就多了,所以他得攒钱读书!

第407章 赚钱

  因为进了新货,简陋的珍宝阁前很热闹,一直有听到消息的工人们拿着钱赶来。

  现在他们不是很缺粮食了,在这里干活儿,每日都有吃的,他们赚到的工钱也能买粮食。

  所以每人都存有一定的粮食。

  倒是很缺布匹和成衣鞋袜等物,尤其是冬天了,大家衣裳漏风,鞋子都还是草鞋,更不要说袜子等物了。

  有了钱,他们便想为自己添置些东西,至少暖和些,日子好过点儿。

  赵含章早想到这点儿,从战事结束开始便让安定的汝南郡各县开始大量制作各种物资。

  汝南郡上蔡县章家村里,章大岩和包三柱推着手推车才进到村里,立即有眼尖的村民看见,连忙奔出来问,“大岩,我们的钱领回来了吗?”

  “领了,领了,一会儿上我家拿钱。”

  “不急,不急,”对方嘴上说着不急,脸上却笑开了花,眼睛紧盯着板车上的东西,“大岩,这是布料吗?是不是还有活儿?你可得给我们多留几匹布,我家婆娘的手艺好……”

  章大岩道:“那不行,县衙的管事没选中你婆娘做的衣裳,说是针脚不够细,倒是鞋子做的还成,我这次领了两百双鞋子的量,回头给嫂子二十双的量。”

  “二十双够她做多久啊?给个五十双吧,她带着我家闺女做,很快就做出来了。”

  “那不行,”章大岩一边推着板车往家走,一边拒绝,“每个人领的量都是有数的,而且管事要求严得很,大花做鞋的手艺还比不上大嫂,她做了管事要是不收,回头这材料费你还得给我。”

  对方立即不说话了。

  章大岩跟着道:“这做鞋子还是比不上做衣裳,我听县衙管事的说,手艺好的裁缝和绣娘能进绣坊呢,那做出来的衣裳是用绸缎做的,一套最少能赚五十文钱。”

  章聪咋舌,“这么赚钱?”

  “可不,”章大岩道:“所以聪哥,你也别总拘着大花,我看过了,我们村里这么多女郎,就大花手艺还不错,送到绣坊里去学,指不定能学出来。”

  “让她在家里纳鞋底亏了些,现在是外头流民多,使君心善,所以让我们做鞋子赈济,但过了这一波,还有多少人会往外买鞋子的?”章大岩道:“但进了绣坊就不一样了,不仅要学裁剪衣裳,刺绣,听说还学纺线织布呢,这里头凡能学到一样,将来就受用无穷了。”

  章聪还在思索,章大岩已经推着板车回到自家院子里。

  都不用他出门去通知,自有看到的小孩儿满村的宣扬,章大岩和包三柱从县城里回来了。

  村里的人立即动起来,大家跑来章大岩家领钱。

  这是他们家里给县衙织布、做衣裳、纳鞋子和做袜子之类的工钱。

  一开始,县衙要求他们每家都报上擅长的东西,或是织布,或是纺线,或是裁缝,纳鞋底和做袜子,每家必须上交一件样品。

  他们心惊胆战地照做了,还不敢做差了,废了好大的劲儿才做好。

  东西交上去后不久,县衙上便来人,选定了好些人家,让他们各家做自己擅长的东西,还有十来户因为手艺太差没被选中。

  别说,当时那十来户特别神气,可高兴了。

  被选中的人家则如丧考妣,战战兢兢地领了县衙发下来的东西,照着做以后如实上交,然后他们领到了第一笔工钱。

  情状立即反过来,没被选中的十来户立时脸色不好看了,这次他们又过来了,围着章大岩道:“大岩,你替我们和管事说了没?”

  “说了,”章大岩解开板车上的绳子道:“但管事没答应,说你们的手艺太差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08页  当前第24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41/80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魏晋干饭人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