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重生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七零年代青云路_分节阅读_第151节
小说作者:鹿子草   小说类别:重生小说   内容大小:1.24 MB   上传时间:2022-06-04 12:47:14

  “味道不错,是老手艺了,现在想吃这样的糕点可不容易。”

  “这是我们社办糕点厂的产品,正经溯源的话,这个糕点厂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宋恂将捂手的茶缸递给他,“这家糕点厂已经在咱们市里开了分厂,就在火车站那边,前店后坊,有个售货窗口可以买到这种酥皮糕点。”

  老袁就着茶水又咬了一口枣花酥,语气随意地问:“市里居然同意让你们这种社队企业来大城市开分厂?只农村人口进城这一项,就是违背政策的。你们的工人都是从城里招的吧?”

  “对。除了两个厂长是我们公社派出去的,其他工人都是从市里招聘的。”

  “这样做,赚钱是肯定赚钱的。不过,农村的社队企业就是要服务社员的,你们弄一个社队企业来服务城市,呵呵……”

  “分厂虽然是社队企业,但工人都是城市户口,城市户口的工人为城市人口服务,应该也说得过去吧?”

  “这主意是你们公社领导想出来的,还是你的主意?”

  宋恂顿了顿,“是我出的主意,当时我刚开始接触工业方面的工作,光想着怎么提高产值了,对于其他方面考虑得还不太周全。”

  老袁抽着烟没吱声。

  这种办厂方式在过去很常见,但是在时下看来,其实很有风险,属于打擦边球的做法。

  好在他们还知道招聘城市工人,一旦被人抓住把柄,尚能辩解一二。

  只从这里就能看出,这小子的胆子挺大。

  老袁点了点烟灰,笑道:“你送的礼,我已经吃了,有什么事就直说吧。”

  “其实不是什么大事。”宋恂试探着说,“我最近在工作上有点困惑,您是经济学方面的专家,我想过来请您帮忙拿个主意。”

  虽然不知道他在来图书馆工作之前,具体是干嘛的,但是四十年前的南洋大学实体经济研究组成员,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专家了。

  “找我解惑的学费可不便宜。”老袁翘着二郎腿,圆脸上乐呵呵的。

  宋恂点头答应。他早有心理准备,既然是请人问策的,就不可能什么都不付出。

  “你先说说是什么情况吧。”

  “我们公社过去的工业产值一直不高,常年维持在六七十万左右。不过,去年开始重视工业发展以后,扩建和新建了几个工厂,还从市服装公司,引进了一个工农联营的很大规模的服装厂……”

  宋恂刚做完年终总结,所以对团结公社去年的所有数据都心中有数。

  这会儿将部分数据做过模糊处理后,事无巨细地跟老袁讲了一遍团结公社的工业发展情况。

  “今年很多人都在等着我们公社的大动作,想要看我们还能不能保持这种增速。”宋恂无奈道,“但我心里其实对这种只重视产值的发展,还有些顾虑。总感觉只依靠新建工厂,来拉动产值的做法,不是长久之计,还需要在原有工厂的内部深挖潜力,让它们重新焕发活力。但是现在又找不到太好的突破口……”

  老袁抽着烟,一直没有插话。

  看得出来,这位小宋主任在这方面确实挺着急和困惑的。

  否则也不会病急乱投医,来找他这个只有一面之缘,连具体底细都不清楚的老头子问策。

  他想了想,走出办公室,爬上一楼一侧的书架上,准确地找到一本掉了半页封面的旧书。

  重新回到办公室以后,又蹲到办公桌下面,从柜子的最里面翻出一本塑料笔记本。

  “估计这两本能对你有点用,你先看看吧。”

  宋恂没去管那本旧书,而是率先翻开塑料笔记本匆匆扫了一眼。

  这是一本二十年前的工作笔记,多数内容与定山县的发展规划有关,记录了满满一大本。

  尽管宋恂并没有去过定山县,但他对定山县的印象却相当深刻。

  前几个月,市服装公司打算兴建分厂时,他们公司的革委会主任最先属意的建厂地点就是定山县。

  这个县三面环山,山地多耕地少,交通条件差,有大量的闲散劳动力。

  但是从五十年代起,人家就定下了大力发展纺织业的路子,如今是全市闻名的纺织工业强县。

  见他捧着本子读了起来,老袁挥手道:“你可以拿回去慢慢看。”

  宋恂刚要跟他道谢,却听对面的老头又眼神晶亮地提条件:“不过,拿回去可以,你得把你的那台海鸥4C借给我研究研究。”

  这个条件不算什么,比宋恂的心理预期低了许多。

  “没问题。您先研究吧,我这边还有些没用过的胶卷和胶片也可以一并给您。”他痛快答应,又顺势提出一个请求,“等您研究明白了,正好教教我怎么冲洗胶片。”

  老袁:“……”

  怎么还没完没了了呢?

第90章

  宋家弟妹来了瑶水大队以后, 宋恂夫妻每晚的二人自习,变成了四人自习。

  书房里的写字台足够大,宋恂在自己对面为他们加了两把椅子。

  他们白天在家做什么, 宋恂并不干涉, 但是每天晚上会像个班主任似的, 督促他们完成寒假作业。

  毕竟是在二哥的地盘上,宋恒宋悦这对兄妹还算听话, 非常识时务地让干啥就干啥。

  再说他们白天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在队里疯玩, 玩腻了写个作业调剂一下也不错。

  相比于宋恒兄妹, 项小羽现在反而更不适应每天晚上的自习了。

  她在椅子上根本就坐不住。

  肚子上面像是扣了一口锅, 时不时就要调整一下坐姿, 或者站起来走走。

  这会儿在椅子上坐累了, 她就站起身, 拿过毛线筐里的毛裤织两针。瞥见宋恂手里的笔记本,不由问:“你看的这是谁的笔记?字写得真好看。”

  “在刘焕阳婚礼上认识的一位老同志的。”说到这里,宋恂放下手中的笔记本问, “你知道刘焕阳的姥爷姓什么吗?现在在哪里工作?”

  “不知道。”项小羽摇头,“方芳没说过姓什么,不过好像已经不工作了,在干校学习呢。”

  宋悦不禁抬头望过去,爸爸去了农场以后, 她对这些词都很敏感。

  见项小羽似乎真的以为去干校就是学习的, 她瞅一眼二哥平静的脸色, 又一声不吭地重新埋头写作业了。

  宋恂心想,干校与老宋所在农场的性质差不多, 轻易出不来, 更不可能在图书馆当图书管理员。

  将笔记本借回来以后, 他在返程的公共汽车上就粗略翻看了一遍。

  这本笔记应该是当年定山县委某位领导的工作笔记,十分详尽地记录了为一个工农业都很落后的贫困县,制定发展方针的全过程。

  就连班子会议上每位领导的发言,也按照姓氏做了简单的记录。

  通过这些记录,宋恂很轻易就能捋清定山县早年的发展思路。

  项小羽让宋恒站起身,将织得差不多的毛裤在他的大长腿上比量半天,感觉长度差不多了,便开始收针。

  她这小叔子个子窜得快,去年的新毛裤,今年穿着就露脚踝了,项小羽注意到以后,便用同色的毛线帮他加长了一截。

  长嫂当得有模有样。

  她一面给毛裤收针,一面问宋恂:“他怎么会有这种笔记?”

  “不知道,要么是他自己的,要么是他从哪里搜集来的。”

  更可能是老袁自己的笔记。

  估计也是因为某些原因被“靠边站”了,才在图书馆当个图书管理员。

  “人家怎么会把这么宝贵的资料送给你?”按照他的意思,两人刚认识不久。

  “我用照相机跟他换的。”宋恂翻着泛黄的纸张说。

  “……”

  项小羽不织毛裤了,放下针线就双手掐上他的脖子使劲摇晃,“咱们买一台照相机多不容易啊!一百多块呢!你说送人就送人啦?”

  宋恂心知她误会了,却还是顺着她的话说:“人家这个资料这么宝贵,用一台照相机去换也是物有所值的。这可是县委领导的工作笔记,一般人能看得到领导的笔记吗?”

  “那、那也不行啊!”项小羽那股子吝啬劲上来了,“咱给他点别的行不行啊?要不把咱家的电驴子给他,也能值个一百来块呢!”

  照相机多不好买啊?

  “人家那么大年纪了,用不上电驴子,点名要照相机。”

  项小羽被气得干瞪眼,将手移至他的头顶,抓狂地把整齐的头发蹂躏成鸟窝,“你真是太败家啦!”

  宋恒和宋悦双双停下手中动作,一脸惊诧地望着作威作福的项小羽。

  小兄妹来了瑶水好几天,这对夫妻在他们面前一直比较克制,称得上相敬如宾了。

  这还是他们头一回见到夫妻俩私下里相处的情形。

  其实也没什么出格的举动,可是不知怎么,宋悦看着看着脸就红了。

  妈耶,她二哥可真纵容嫂子啊!这还是那个被妈妈揉了头就要臭脸大半天的二哥吗?

  注意到对面两道探照灯似的视线,宋恂收了唇角的笑,清了清嗓子解释:“不是送给他,是借给他的。他是个摄影爱好者,有过一台海鸥牌照相机。就是借去研究研究新机型有什么改进,过阵子就还回来了。”

  “孩子出生之前,能还回来吗?”项小羽不放心地问。

  她还想给小宝宝拍照片呢。

  “肯定能。”宋恂点头,又看向对面的宋恒交代道,“我明天还得上班,你要是在家没什么事做,就帮我跑一趟市图书馆,将照相机转交给图书管理员老袁。”

  宋恒在省城的时候就整天到处乱窜,还带着妹妹成功找来南湾好几次,宋恂已经将他当成了正经男人使唤,并不觉得让他独自去市里有什么不妥。

  宋恒答应得干脆,事情办得也漂亮。

  次日傍晚从市里回来后便宣布,他不但顺利将照相机转交给了老袁,还从老袁那里得到了一个消息。

  “今年市里的粮食储备充足,市委打算在过年前清理一批应急储备粮,以大米为主!而且,不要粮票!不限量!”

  “!!!”

  项小羽忙问:“这批大米去哪里买啊?”

  她跟宋恂都是赚工资的,不在队里上工,当然也分不到队里的口粮。

  所以他俩每月的口粮,要么吃项家的存粮,要么去粮店凭票购粮。

  不过,只凭他们的那点粮票,每个月根本不够吃,而且公社粮店里卖的大多数是粗粮,细粮限量供应,又以面粉居多。

  相比于面食,她发现小宋哥好像更喜欢吃大米。

  “在什么红桥街供销社的粮店卖。”宋恒低声道,“老袁说,他不白拿咱们的胶卷和相纸,让我把这个消息带给二哥。不过,这事上面并没有刻意宣传,咱们若是想买就得赶紧去。万一其他人也听到了风声,不等咱们去市里买就被抢空了。”

  “既然是不要票的细粮,价格肯定不便宜吧?”项小羽问。

  “比市价贵两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56页  当前第15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51/35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七零年代青云路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