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同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逢春[综]_分节阅读_第171节
小说作者:养心殿   小说类别:同人小说   内容大小:1.65 MB   上传时间:2019-06-06 12:35:35

  索额图被康熙一顿申斥,吓得六神无主,连忙请罪道“是臣疏忽了,臣罪该万死,请皇上息怒。”

  康熙淡淡的说道:“起来吧,以后注意就行了,要知道位置越高越应该谨言慎行的道理。”

  自从那天之后,面对越来越不受控制的太子,索额图只觉得头痛不已,他对三公主自然是要递橄榄枝的,可是他却发现要想向三公主投诚也变得没那么容易。

  因为建宁自从收养太子之后,已经一改往日作风。很少在大臣们在的时候提出意见了,真把那句“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演绎的淋漓尽致。

  建宁知道和太子绑在一起,索额图是太子的外戚附带,就不可能撇得清关系。她只要清楚的了解朝政就耽误不了康熙的事儿,从此只看不说,也免了和谁政见统一,和谁政见不和这些麻烦。

  私下里,康熙不想太子和索额图走的太近,因为索额图已经有尾大不掉之势,但是那毕竟是太子的外公,不是他拦一拦就能拦得住的。康熙于是给太子找一个更亲近的人,至少在他没有精力管教的时候,太子不至于被索额图带偏了。

  太皇太后的寿辰之日,晚上设宴招待宫中贵人以及皇亲国戚文武百官们,阖宫上下皆是张灯结彩,火树银花,照得仿佛要日夜颠倒。太皇太后在皇宫中的辈分最大的了,她的重孙子都已经有一大串儿了,那些子子孙孙们还有大臣诰命们一波波一个个的给她磕头贺寿,光祝贺就花了一个多时辰。众人今全都捡的吉祥话说,有志一同的嘴里跟抹了蜜似的。宴席早就已经开了,个人面前的席上珍馐美味,美酒佳肴上几乎要堆不下。

  太皇太后上了年纪之后就愿意看这歌舞升平的景象,她笑得合不拢嘴:“好好好,我都好,都好,我的身体硬朗着呢,这是托了皇上的福又享了一年的大寿。”

  康熙笑道:“是老祖宗洪福齐天泽披子孙才是。”

  又对下头的人说的:“你们也不能光嘴上说好听的哄着老祖宗,听说你们今儿都带了寿礼,还不拿出来给老祖宗展示展示。”

  太皇太后笑道:“那敢情好,老太婆最喜欢拆礼物了,皇上的打算什么时候拿出来?”

  康熙说道:“朕看朕和太子的礼物还是最后献给老祖宗吧,以免朝臣们和晚辈们不能好好献礼。”这样大臣们就不用担心自己的礼物与皇上的相似或相左,康熙在这方面真可谓是一个体贴臣下的好皇上。

  太皇太后点了点头说道:“那么好吧。”

  于是众人各显神通,将能力所及搜罗来的最好的东西献给太皇太后,一时间众宝云集,天下间至珍至贵的仿佛已经都在眼前了,真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大长见识。

  建宁也没有脱离俗套,礼物自然是又贵重又体面。

  最后终于就剩下太子和康熙了。康熙说道:“轮到太子了。”

  小胤礽像模像样地起身道:“儿臣遵旨。”

  于是让人将放在偏殿的抱花盆儿抱进来,他亲手上前小心翼翼揭开了绢绫。

  众人看时,是箍得结结实实的一个小木桶,外面桐油清漆不知涂了几遍,琥珀般透明光亮。桶里郁郁葱葱一崭儿齐长着肥厚娇嫩的茂叶,绿得好似要向桶外滚淌出来。

  众人早就听说太子献的礼物可能是一盆花。太皇太后向来喜欢侍弄花草,如果太子奉上一奇珍花卉也不足为奇。可是任众人睁大了眼睛,怎么也没在那绿绿葱葱的叶子中找出一朵花来。

  太皇太后也看愣了,奇道:“胤礽,这是什么?”

  小太子清脆的声音答到:“回太皇太后,这是一桶万年青!这是一种瑞草,是曾孙亲手种的,象征着我们大清一统万年万万年,曾孙用万年大清给您贺寿!”

  太皇太后立刻坐直了身体,“一桶万年青?快拿过来给我看看!”

  康熙早在太子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就腾地站了起来,亲自走下主位,走到这株碧草面前细细端详。

  康熙喜不自胜地说道:“呵,万年清!亏你想得出来!”听到太皇太后这话,康熙竟然亲自抱起桶,带到太皇太后面前,放到御案上。

  万年青本是青草的“青”,可是正和清朝的清是谐音,万年青就成了大清万年不衰的象征。

  太皇太后低头嗅了嗅,一股幽幽的清香,扑鼻而来。青湛湛的叶儿颤巍巍、鲜灵灵,仿佛在对她说话。太皇太后用手碰碰它翠盈盈的叶子,说道:“实实在在长得惹人爱,这名字也好,真是你亲手种的?”

  小太子说道:“是真的,胤礽在它还是一粒种子小宝宝的时候就每天照顾它,浇水施肥,胤礽还亲自给它挖了很多土呢!”

  索额图这才知道原来那天太子玩土真的是在给太皇太后准备礼物,想到自己当初极力阻止的傻样,不由得汗颜。

  大阿哥也有些吃惊,他去找太子玩的时候,见到过他在摆弄着株绿草,当时太子说是送给太皇太后的,大阿哥觉得很神奇回去跟惠妃学了,他母妃还说太子在诓他。如今看来,太子根本就没有诓他,而是他母妃猜错了。

  太皇太后和满宫的嫔妃命妇们却被太子认真叫草子宝宝的模样逗笑了。太皇太后温言说道:“嗯,不错,无论是参天大树,还是一株普通的小草,都是由种子开始的。做种子的时候确实可以叫做小宝宝。你有心了,曾祖母十分喜欢你的礼物。”

  太皇太后忘了这不是自己宫里,左右看看也没找到合意的东西能赏给太子的。

  苏麻拉姑忙低声问:“老祖宗,您找什么?”

  太皇太后摆了摆手,把太子胤礽叫到跟前,取下自己脖子上戴的朝珠,因为太长缠了三圈挂在他的脖子上说道:“胤礽送给曾祖母这么用心的礼物,我就把这串朝珠回送给你吧,这还是你祖父在时给我制的第一串朝珠,以后啊,你大婚的时候就把它送给你的皇后。”

  见到太子能让太皇太后如此动容,在场的众人看向太子的目光都变了。胤礽有些懵懂,但仍是知道这是对太皇太后来讲很贵重的东西,他退后两步,恭恭敬敬的给太皇太后磕了个头。

  康熙没让他回去坐,而是让人在御座旁边加了一张小席,凑在他耳边小声道:“胤礽啊,这个万年青给皇阿玛也种一桶吧!”

  胤礽眼睛亮晶晶的,也学着他的样子凑过去说道:“其实……我送给皇阿玛的已经准备好了。就养在我的寝宫里。打算给曾祖母过完生日,就送给你。”

  康熙问道:“你怎么知道皇阿玛会跟你要这个?”

  太子看了一眼对面的建宁,说道:“姑姑说是胤礽亲手准备的东西,皇阿玛就会喜欢,姑姑说的果然没错。”

  众人只见皇上特地破例把太子的座位安置在身边,坐下之后父子两人还亲密的咬耳朵,不知道在说什么悄悄话。心中均想皇上果然是最疼太子的。

  太皇太后还对建宁说道:“看来太子真的缺一个知冷知暖的人好好照顾,我看他这大半年不仅懂事多了,连体格都壮实了,能把太子教养成这样,三丫头你功不可没啊。”

  建宁说道:“能得皇上和太皇太后信任教养太子是我的荣幸,也是我的造化,太子聪明可爱,谁能不喜欢他呢?我只不过也是尽我所能罢了。”

  那天之后康熙又传旨内务府,把‘一桶万年青’每年作例贡进大内!

  身边有个小孩子需要照顾,时光仿佛也过得飞快,因为这时光都丝毫不落的印证在孩子的身上,从他的成长就看得出来。

  经过了一年多的工程,毓庆宫终于重修好了,把西面的斋宫打通,跟原本的毓庆宫合建在一起,重修后的毓庆宫占地面积翻了两倍还多,比景阳宫要宽敞多了,可以说是两座连在一起相互独立又相通的小宫殿。

  东面临奉先殿,出了宫门不远就是景运门,与乾清宫只有一墙之隔,又被乾清宫拦在后宫之外,这里在地理位置正适合逐渐长大的太子居住。

  当建宁向太子宣布可以搬家的时候,太子还有一点小小的失落,因为自从建宁姑姑来了之后,他的生活仿佛充满了色彩,这景阳宫上下,到处都有美好的记忆,他真的有些舍不得,不想搬了。

  建宁开始整理东西时,他又恨不得把所有东西包括院子中的老树都搬走,那当然是不可能的了!于是建宁让太子自己决定都要带什么东西,剩下的只能原封放在景阳宫里。

  太子的小伙伴大阿哥,三阿哥听说他要搬家之后都上门来看望他。胤禵还特地请他的母妃摆了一桌好菜要给胤礽饯行。

  胤礽在一兄一弟的陪同下跑来找建宁,问惠妃宫的设宴招待自己可不可以去。在他未成年之前,这些在定制外的行踪自然需要建宁这个监护人的首肯。

  建宁看他们哥仨儿那认真又期待的小表情,说道:“你当然可以去,不过别玩的太晚,让墨香跟着你。”

  在他们几个露出松一口气的表情时,建宁又拉过大阿哥说道:“胤禵,你是哥哥,要帮姑母照顾两个弟弟知道吗,你们还小,注意千万不要饮酒,以免伤身。”

  胤禵认真的点点头,豪气的拍拍胸脯道:“胤禵记住了,会看着他们两个的。”

  “真乖,这就去吧。”

  看着他们三个蹦蹦跳跳的出了宫门,墨菊说道:“格格,让太子到惠妃宫中用晚膳,这可靠吗?”

  建宁说道:“虽然宫廷争斗向来不乏阴谋诡计,但是太子若是真在她宫中出什么事儿,皇上第一个饶不了她,已经爬到妃位惠妃不会那么笨的。而且有墨香跟着,出不了什么事儿。”

  惠妃宫中果然特地开了一桌宴席,知道大阿哥和太子玩儿的挺好,一开始惠妃是极为不赞同的,但是后来想到这表面功夫也偶尔需要做一做,所以也就不限制胤禵总往景阳宫跑了。她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个实心眼,这次宴席为太子践行就是她提议的。

  惠妃曾经对大阿哥说道:“你呀,别整天和太子那么亲近!你实心实意的对人家,还不知道人家怎么防着你呢,不信母妃就给你们办一桌宴席。太子不是要搬家了吗,你可以好好送送他,若是他不来,那就是没把你当大哥当朋友,那你以后就少拿热脸贴人家的冷屁股,好好讨好你皇阿玛才是最要紧的,知道吗。”

  大阿哥自然是不服气:“我请二弟他当然会来,不信我们走着瞧。”

  等了好半晌,惠妃都打算让人将东西撤了,宫女忽然进来来报说,小哥仨已经进了院子。

  惠妃有些意外,连忙起身相迎,三人规矩地给她行母妃之礼,惠妃满面热情的招待他们坐下。

  “胤禵,怎么去了那么久啊?我还以为太子不会来呢,饭菜都有些凉了,我这就让人拿下去热一热,再给你们重新做些新的。”

  胤禵一五一十地说道:“我要先去找胤祉,去回了荣母妃,又一起去找胤礽,又回了皇姑母,太子临走之前又说要登门拜访就得给母妃带点礼物,所以又去库房挑了半天,所以才耽搁到现在。”为此他肚子都饿的咕咕叫了,胤禵偷偷白了胤礽一眼,那些东西吃又不能吃,有什么重要的。

  胤礽拿出一个小锦盒,送给惠妃:“惠母妃,今天多有打扰,真是不好意思。”

  惠妃有一瞬间的惊喜,哪个女人不爱收礼物不爱珠宝呢,连忙接过来,打开一看,不由得更加喜欢。口里说着:“太子真是太客气了!”

  等菜上齐了之后,又忙着给他们布菜,自己却不入席,忙得不亦乐乎。就像是建宁说的,惠妃可不敢让太子在自己的地盘上有丝毫闪失,每道菜端上来之后她都会先尝过再让三个孩子吃。

  康熙到景阳宫的时候发现院子中摆了好几口大箱子,宫女墨菊正指挥着宫人们分类收拾东西呢,见到他到来自然跪了一地,康熙摆摆手让他们自便,他步入室内问道:“东西收拾的怎么样了?怎么不见太子?”

  建宁说道:“皇帝哥哥来了,东西刚开始收拾,起码还要十天半月的时间。太子今天被大阿哥邀请去了,说是要为他饯行,作陪的还有胤祉呢,兄弟三个也像模像样的凑成一桌了。”

  “什么,饯行?”康熙大笑道:“哈――他们这些小家伙怎么这么有意思呀,搬来搬去也没搬出这个宫里,饯什么行啊!”康熙真觉得这个笑话很够他笑上一阵子的。

  建宁也含笑说道:“孩子的思维当然不能用大人的代为思考,在他们看来,搬到需要步行一刻钟外的毓庆宫就已经很远了。再说,这也是他们兄弟联络感情的方式,我让他今天可以多玩一会儿。”

  康熙说道:“看到他们兄弟能相处融洽,朕心甚慰呀!朕也希望日后胤禵胤祉他们好好扶持太子,就像福全常宁他们对待朕那样。”

  建宁心道:情况完全不一样好吗!顺治二十多岁就出家,留下继位的康熙和另外几个阿哥都还小,没有人手握重权。早年又由辅政大臣辅政,之后就是康熙长大的过程中不断解决内忧外患,所以皇室兄弟之间整个气氛是还不错的。等到胤礽时却不同了,以康熙的性格,阿哥们只要有真才实学哪个都会被重用,他们手中的权力只会越来越大,到时候还会甘于屈居人下吗。同样是皇上的儿子,谁不想争一争。毕竟诱惑太大了,赢了就是一步登天。

  她现在操心这么多根本是白担心,走一步算一步吧。到时候胤礽若真的被废,大不了她带着他离开就是了。这个她亲手养大的孩子总不至于让他后半生被困于囹圄之中。

  康熙喝了一口宫女奉上来的六安茶,说:“钦天监已经选定了吉日,就在三天之后适宜动土搬迁,你们还是不要等东西都收拾完了,人先搬过去,这些东西可以慢慢收拾,再让奴才们分批送过来。”

  建宁点了点头说道:“我也是这个意思。对了,皇帝哥哥来就是为了这件事儿?”

  康熙有些兴奋地说道:“今科科举的日子要到了,咱们悉心准备了两年,终于招到了将近二百人,为了开博学鸿儒科,朕呕心沥血,几经波折,如今就要付诸实行了。”

  建宁道:“二百人,天下的名士竟然这么多?看来这些不都是自愿来的吧。”

  康熙说道:“你猜对了,有一些是被地方官员硬请过来的。朕想的是,近二百人应试,连小几带矮座儿一人一席,也要占好大一片地方,体仁阁是太挤了些。朕打算开一个旷古未有的先例,一体在太和殿应试。”

  建宁说道:“太和殿是朝廷举办极盛大典的地方,除了新皇登极,新年受百官朝贺,接见外藩之外,从不启用。皇帝哥哥如此隆重对待文事,还不让那些文人感激涕零啊,我猜熊赐履老夫子就会第一个跳出来歌功颂德。”

  康熙笑笑,说道:“朕来是想和你商量一下,这些鸿儒们考完了试要拿他们怎么办,怎样取法,取完了之后如何授官,毕竟当时这个主意是你提的,所以朕想听听你的看法。”

  建宁沉吟着说道:“依我的意思,既然他们来了,就不论答卷的水平如何,一律取中。”

  康熙就知道建宁会给他独到的见解,听到她这么说,立刻便吸引了全部注意力。

  建宁继续道:“因他们是天下名士,若是被大张旗鼓风风光光的接进京,最后结果是落弟而回,天下人不会说他们没有真才实学,反而会觉得朝廷没有识人之才。本来这次考试的象征意义就大于实际意义。全部取中让他们脸上风光。推荐这些前朝遗老风流名士的督抚们脸上也有光,证明他们办好了差事。还能显示皇帝哥哥重视人才的初衷。”

  康熙觉得这个分析很有道理,同时也有些犯愁:“这次是两科同时举行,博学鸿儒科取中二百人,普通考试那一边不能因为博学鸿儒科就少取,这样会滋生不满。可是到时候一共取中的近三百人要往何处安置呢,朝廷编制虽然有缺,但也不至于缺这么多,这下子倒是人满为患了!”

  建宁说道:“无人可用时,皇帝哥哥唉声叹气,现在人多了,又不知道如何是好了!”她想了想说道:“博学鸿儒科的人文学功底应该没得说,年纪估计都不小了,若是让他们实地去办差,一来怕是没魄力,二来也没有年轻人忠心,机智。若是想选用干吏,办实事儿还得在普通举子当中选。”

  康熙说道:“是啊,麻烦的就在于那些前朝遗老们,既然请来了,如何安置又是问题。”

  建宁说道:“其实也不麻烦,我看不如都放到翰林院去。能侍讲的干侍讲,能侍读的就去陪伴太子、阿哥们读书。剩下的就修纂一部明史,他们都是前朝过来的人,这件差事他们应该会乐意的。”

  中华民族有一个伟大的传统,就是当政局稳定之后,会给前朝修史。编史已是一项国家性质的重大活动,参与其中的人必然都是当时最博学的人。这个伟大传统的最大意义在于,胜利者对失败者历史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认同。改朝换代,但民族、文化仍然延续。记录历史是反思历史的起点。连历史都不能严肃地记录,一切都无从谈起。

  康熙眼中一亮,他站起来在殿中走动一边思考,“有二百位鸿学大儒在翰林院,就打破了原来的老师、门生的旧帮派,对朋党之争或许可以有所缓解。修纂明史是件大事,他们当然愿意干,而且还会不遗余力!修明史朕还要亲自管起来,一定要修得比前朝都完整。老百姓也会夸这是“圣朝仁政”,这真是一石数鸟之策。”

  外面传来有人说话的声音,康熙对小太监说道:“看看是不是太子回来了,是的话就让他进来。”

  进来的不止有玩儿的兴奋脸颊红润的太子,还有特地送人回来的大阿哥,大阿哥的见到康熙有些拘谨,他平时不常能见到皇父,一般都是在隔一段时间,康熙去上书房抽查功课的时候,所以即便是惠妃千叮咛万嘱咐,要他见了面一定要讨好康熙,但是一见到康熙这张脸,大阿哥就条件反射的摆出被查功课时的姿态,不由自主的就紧张。

  但是今天康熙不是平时严厉督查阿哥功课的虎爸,而是要做一个慈父,康熙和颜悦色的把两个孩子叫到跟前,对大阿哥说:“听说你今天特地为弟弟饯行?你是不是舍不得他住的远?”

  大阿哥拘谨地说道:“回皇阿玛,儿臣是舍不得胤礽,他搬到前面去,儿臣就不方便去找他玩儿了。”

  康熙说道:“别担心,他住的不远,以后你从上书房放学,刚好能和胤礽一道。”

  太子点点头说道,“熊师傅说就要加大我的功课了,以后都能和大哥一起上学放学。你还可以先来毓庆宫找我,咱们每天一道去。”

  康熙觉得这个主意不错,没看到胤禵颇有为难又不敢明说的表情,他刚要表示赞同,建宁就说道:“胤礽,皇子读书的时间是‘卯入申出’你还没经历过,不知道那么早起来需要多大的意志力,早上的时候还是让大阿哥多睡一会儿,你们若是愿意呆在一块,不如下学之后再邀请他回来。”

  胤禵不由得给了皇姑母一个感激涕零的眼神儿,他每日早晨到了上书房还醒不过来神儿呢,皇姑母真是他的知己。

  康熙这才意识到小孩子需要充分的休息,说道:“胤禵也得早点睡,不能耽误明天的功课,朕这就让李德全把你送回去。”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69页  当前第17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71/26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逢春[综]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