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同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综武侠]我自倾城_分节阅读_第76节
小说作者:若然晴空   小说类别:同人小说   内容大小:626 KB   上传时间:2020-03-24 18:57:45

  李凝已经开始起早了。

  她这会儿的身体大约有六七岁,练武还早,习武之人最好的练武年纪在八岁上下,早了不利发育,迟了骨骼长硬,她虽轮回数次,但身体倒是没变,异于常人的天资令她可以适当提早练武的年纪,有时她在院子里气喘吁吁地练武,稍微静下来就能听见隔壁院子里的读书声。

  时间久了,还怪亲切的。

  隔壁的读书小孩大概也是这么觉得的。

  没过几天,从院墙那儿忽然扔过来一块包着纸团的石头,纸团打开,上面的字迹十分工整,只是稍显笔力不足,上头写着“你在做甚”。

  李凝忽然发觉自己哼哼唧唧的声音对于不知情的人来说应该是有一点奇怪的。

  她摸了摸鼻子,见纸团上还有大片的空白,于是跑回书房里拿了笔墨,在纸团底下简明扼要地写道:“练武。”

  纸团包着一颗石子扔进了隔壁的院墙。

  读书的声音稍稍停滞了一下,随即朝着院墙靠近了一点,不多时,纸团又被扔了回来,这一次的字比上一次多得多,字迹也显得有些潦草了,李凝辨认了一下,才明白过来,这个小孩子是问她在练什么功夫,厉不厉害,能不能像梁山土匪一样,一拳把人打死。

  李凝看过这里的水浒传,不是很喜欢,发觉这个小孩子对习武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犹豫了一下,只回道:“习武是为强身健体。”

第102章 红楼(10)

  这张纸团传过去, 那边好一阵没了动静。

  李凝倒也不在意, 把笔墨放在一边,继续练刀。

  她如今的刀只是木刀, 短得像个匕首,倒也轻便,只是这一次还没练一会儿,那边的纸团就又传了过来, 只是这次换了张新纸,上头写道:“你不读书?”

  潦草的字迹把主人纷乱的心境体现得很好。

  李凝不由笑了笑, 回道:“读完了。”

  对面显然不信, 读书的声音都大了一点,李凝这次主动扔了一个纸团, 上面写的正是这小童读到的《礼》其中一篇。

  小童很快又扔了一个纸团, 字写得很大,像是要证明什么似的,道:“我是在背!”

  李凝这倒是有些意外了,《礼》是五经中的一本,听那小童的声音至多不超过十岁,每日在院中大声朗读的那些内容,竟是在背诵?

  这时节人尚君子, 对面没以为李凝在抄, 李凝也没以为对面撒谎,隔着院墙,小童的背诵声更大了, 李凝这才注意到,对面的读书声虽然流畅,但时有停顿,自然得很,确实是背诵独有的韵律。

  停了一会儿,小童似乎背累了,院中传来脚步声,然后就没了动静。

  李凝又练了一个早上的武,过午时的时候,她在里屋教香菱写字,香菱出去了一趟,忽然摸回来一捧纸团。

  李凝连忙把纸团拿过来,一张张拆开,只见上头一会儿是“你读到哪里了”,一会儿是“你多大了”,一会儿又是端端正正的自我介绍,王字边上有一团墨迹,像涂了什么字,墨团边上写着守仁两个字,纸团的最底下又是一个大大的九字,想来应该是他的年纪了。

  倘若是正常人家的小娘子,这会儿羞都要羞死了,李凝只是摸了摸鼻子,对自己错过纸团感到一丝歉疚,随即拿了张纸来回信。

  王守仁坐在自家院子的假山边上,手里拿着一本装样子的礼经,礼经里套着一本有图画的山海经,熟稔地一边背诵一边翻看山海经,虽则这本山海经他已经翻过无数次,但没法子,他爹书房里的闲书不多,山海经算是最有意思的了。

  对面那个自称要练武强身健体的小童午后就没了动静,王守仁也是扔了好几个纸团才想起这人只在清晨有动静,他其实有一点慌,怕他家大人回来见到纸团,可没一会儿,他就自己调节好了心情,反正最大不过挨顿骂。

  正在这时,一道白影从王守仁眼前过去,他立刻反应过来,捡起纸团,见上面用龙飞凤舞的笔迹写道:“李凝”,底下似是在学他,端端正正地写了个六字。

  王守仁有些惊叹地看着这一手字,虽也见过几次了,他也还是要赞一声好,都说字随人,但小孩子手腕细弱,笔迹再认真也难免轻飘,只有稍长些年岁,手腕骨骼长硬了,笔迹才会见风骨,如果不是切实听见了隔壁小童的细嫩声音,他都不敢认这字。

  王守仁一直听说那些高门大户在教子弟习字的时候会格外锻炼手腕的力量,就是为了早早练出一笔好字来,如今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这小童比他还小三岁,却已经能默写礼经,不愧是侍郎家的公子。

  之所以认定是公子,也是经验作祟,王家是书香世家,族中姐妹虽也要念书,但也就是认得几个字,通常书念不到十岁就要去学针线女红,平日里这些姐妹也不和家中兄弟来往,七岁过后,王守仁也就只有在年节才能见到同族的姐妹,谁会想到一个每天早起练武,读书读到礼经,还有一手难得好字的小童会是女郎?

  自从来到京城之后,王守仁就有些无聊,他在家中尚有同族兄弟可以玩耍,到了京中连他爹都不认识人,更别提找到玩伴,假如隔壁住着的不是他爹明令不能随意串门的李侍郎,他早就翻墙过去交朋友了。

  纸团传书虽然有趣,却不能令天生好奇心极强的王守仁满足。

  李凝拆开新纸团,就见上面问道:“你能出来吗?”

  纸团扔过去的时候,王守仁其实都准备朝门口跑了,然而李小公子却仍用那一手张扬字迹回道:“不能。”

  王守仁叹了一口气。

  夏日无趣,又见不到面,王守仁翻了一遍快被他翻烂的山海经,又扔了个纸团,不抱什么希望地问:“你有闲书看吗?”

  这时节的闲书并不是那些《西厢》《会真》一类的艳书,而是指野史,笑谈集,志怪故事一类的闲书。

  假如真是侍郎家的公子,大概率也是没有的,李凝不同,李澈很少把公务带回家,书房里全是用来解闷的闲书,甚至李凝用来教香菱认字的就是一本志怪书册。

  纸团扔过去,侍郎公子没再回。

  王守仁猜测,这位官家小公子大概把他当成了不学无术的混子,不由得又叹了一口气。

  就在这时,忽有一本蓝封书籍从院墙处高高地飞过来,正落在假山边,王守仁看了一眼书名,心脏便忍不住蹦跳起来。

  那是一册《推背图》,但凡读过唐史的,谁不对这样一本神秘莫测的图书产生好奇?

  然而这不是全部,不多时,又一套《搜神记》被扔了过来,紧接着的是《述异志》,《述异志》之后,又是一套《三国演义》。

  王守仁一边迅速地把书捡起来藏进假山里,一边又忍不住怀疑起来,隔壁那位侍郎公子,到底是个什么品种的混子。

  李凝前后扔过去十来本书,估摸着够对面的小童看一阵的了,又扔了个纸团,问他还有没有什么想看的,她可以帮忙找找。

  对面用潦草而轻飘的语气回了个“我先看完”。

  不是王守仁不想,而是他根本说不上来想要什么书,毕竟就那一点水浒的内容,还是他从同族兄弟那儿听来的一耳朵。

  王守仁又扔了一个纸团,就把对面的侍郎小公子忘在了脑后,一心沉浸进了闲书的海洋。

  就这,他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但凡院子里有人路过,哪怕只是帮厨的厨娘,他也还是一心分两用,大声地背诵着礼经的内容。

  隔壁消停之后,李凝这才松了一口气,继续教香菱读书认字。

  如此一夏过去。

  入了秋的王守仁因念了一肚子的闲书,在一次检查背诵中背岔了,被同样熟悉闲书的王华一耳朵辨认出来,最终暴露了假山藏书。

  咬死了书是自己买的,可能会挨一顿揍,说实话书是隔壁侍郎公子借的,他挨一顿揍的同时连带着隔壁侍郎公子可能也要挨打,王守仁小小的脑袋里转了一圈,目露坚毅之色,选择一力承担。

  屁的一力承担。

  王华一个状元郎的脑子还是很灵光的,这得益于王家艰苦卓绝的教育方式,像王守仁这么大的孩子,别说买闲书的钱,就是一个铜子都不可能有,问过自家夫人,确认夫人没有背地给零花,王华就推断出了闲书的来源。

  王守仁像个蔫头蔫脑的鸭子,被自家老爹拎着就上了隔壁。

  读卷官不是主考官,然而一定要论关系,王华自然也可叫李澈一声恩师,可他毕竟年纪摆在这里,不大好意思,故而每次撞见,他都只叫李澈一声李大人。

  李大人听了王华的来意,不仅没有当场把儿子叫来揍一顿,保证再也不给隔壁扔闲书,反而笑了笑,说道:“不过几本书罢了,王小公子想看,何苦不让他看。”

  王华万万没想到李澈会这么说,他轻咳一声,说道:“这等闲散书籍读久了,未免移了性情。”

  李澈温和地说道:“经义文章读久了也是一样,王小公子眸正神清,难得是个活泛孩子,王兄莫要把孩子管木了。”

  王华知道,谁家各扫谁家雪,李澈如此说绝不是在替自家儿子说话,而是在袒护自家孩子,虽一副温和做派,却摆明不觉得自家孩子有错,不由叹了一口气,道了声是。

  李澈笑了,又看了一眼王守仁,说道:“以后若想看书,只管来找我借,实不瞒王兄,那些书都是我的。”

  王守仁不由暗暗叹气,这要是他爹就好了。

  从李家出来,王家两父子一时都有些沉默,王华虽碰了一鼻子灰,却难得并不觉得不自在,看了一眼仍旧蔫头蔫脑的儿子,拍了一把他的后脑勺,喝道:“心都掉在人家家里了,别人家是怎么教的我不管,只你以后别再想那些花花肠子。”

  王守仁幽幽地道:“爹,你说李大人那么早考了科举,是不是就因为他想看闲书。”

  王华噎了一下,想到自己藏在书房书柜夹层里的闲书,重重地咳嗽了一声,还待说什么,就听王守仁又道:“我要是也十五岁考个状元,我是不是就能想看什么书看什么书了?”

  王华又是一巴掌拍在自家儿子的后脑勺上,道:“还是白天,这就做上梦了?”

  王守仁捂着后脑勺,越发想和侍郎公子换个爹。

第103章 红楼(11)

  成化十七年六月中, 漕运总督张瓒死在任上, 经由内阁商议,天子钦点, 由兰台寺大夫林如海左迁此职,即日赶赴江淮上任。

  说来倒也是件巧事,原本林如海送女上京之后,身体就每况愈下, 眼看着就一两年工夫了,偏偏此时出了个金陵血案, 四大家族无一幸免, 林如海忧思之下大病一场,半梦半醒时听见门外有僧道似痴似癫, 道他本该后年好死, 偏偏被女儿带累,要再劳碌一甲子,若得解时,把女儿舍给他们便好。

  林如海记得这一僧一道,当年黛玉只得三岁上,这两人就来过,要化了黛玉出家去, 见他们还该再来, 当即起身怒骂道:“你们出了家便没了人伦?谁家骨肉不是亲生养的?偏要给你们化去?”

  那僧道倒也不气,只是互视一眼,叹道:“红尘痴人难渡, 罢了罢了。”

  说着便去了。

  林如海醒时听人报说黛玉回来了,连着几日病得糊涂的脑袋顿时一个清醒,竟能自己从床上坐起来了,只是不多时,他又惊觉自己刚才明明见过那僧道二人,怎地清醒时仍躺在床上?

  再去问左右,都只道老爷刚才在梦里说话,并没起身过,更没个僧道来过。

  林如海惊出一身冷汗,又思忖起那劳碌一甲子的话来,不知是自己做迷了梦,还是当真有此奇遇。

  只是自那日之后,他的身子便一日比一日更好了。

  黛玉回来时还带了贾家的两位姑娘,一个叫迎春,一个叫惜春,据说原本还有一位小姐,只是她不肯离京,要在祖母跟前尽孝,便没同来,一船人下了之后,又是一艘大船靠岸,却只得一个主子下来,便是贾家二房公子贾宝玉。

  林如海没见过自家夫人常提起的衔玉而生的侄儿,单看卖相倒是不错,便问起读什么书,却见小少年支支吾吾半晌,竟只小声道了句:“读到四书。”

  林如海见这宝玉和岳父相貌颇近,便再问道:“可学了骑射武艺?”

  宝玉仍旧摇头。

  林如海又问道:“是学了闲艺?”

  科举当道,世家大族也很少能将君子六艺习练透彻,甚至于礼乐御数这些已经被归类为闲艺,林如海倒不觉得男儿立世一定要靠科举,会些闲艺也很不错。

  宝玉的脸红透了,又是摇头。

  林如海便明白这位贾府的公子什么也不会。

  这也不打紧,毕竟才十岁,慢慢教总会出样子,林如海温声安抚了几句,便叫人去给他收拾住处。

  到底是寄人篱下,宝玉在家时养在老太太身边,丫鬟就不下十个,但到了扬州,除了跟来的袭人晴雯麝月秋纹四个大丫鬟,林府竟个半个都没给他增添,那住处也不好,只是个两合小院,他自住了上屋一间,四个大丫鬟竟要挤在一处住,因为下屋是摆放杂物的,连个窗户都没有。

  不仅如此,林如海一开始并没有注意到他带了丫鬟,后来听他叫丫鬟名字,眉头便皱了一皱,说丫鬟名太艳丽,显得不够庄重,把袭人改回珍珠,晴雯改成知晴,麝月改叫霁月,秋纹就叫画秋。

  宝玉一回屋子就气得直掉眼泪。

  迎春和惜春则是住在一起,扬州的府邸不似京城,闺阁小姐多住楼中,林如海五十岁只得黛玉一女,府中一应物事都是顶好的,虽没有贾府的豪气,却处处精致,对别家的姑娘倒也没有亏待,只是府里确实没有更好的地方了,只能退而求其次,把她们安排在妻子原先住过的小楼里。

  迎春自来是个软弱不吭气的,她在老太太身边时也没住得多好,什么都没说,惜春则凡事不关心,倒也消停。

  入夏时,林府不兴用冰,至多是井水浸些果子解暑,宝玉吩咐下人去买冰,下人一转身告到林如海耳朵里,林如海倒也没说什么,只是隔日让人给宝玉和贾府的两位姑娘送了冰盆,只是不许黛玉去用了冰的房间里,她身体不好,乍冷乍热容易生病。

  宝玉听了,难免又怄了一场气,只觉得这个姑父处处都在针对自己。

  然而这还没完,七月过半的时候,朝廷的升迁令下达,林如海要升迁,也要搬家赶赴江淮,扬州距离江淮不远,倘若夫人还在,他自然可以孤身赴任,可如今家里全是孩童,他便只好将几个孩子一起带去江淮。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44页  当前第7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6/14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综武侠]我自倾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