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言情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_分节阅读_第66节
小说作者:金波滟滟   小说类别:言情小说   内容大小:861 KB   上传时间:2020-05-23 21:49:57

  转眼间见大儿子要走,陈婶儿怎么舍得,一把抱住,恳求道:“建军,你别走啊!”

  陈建军摸了摸青肿的眼眶和火辣辣的脸平颊,“你们才是一家人,我是陈世美,让我走吧。”

  建国从地上站起来,头上还在滴着血,“妈,让他走!我养你和弟弟们!”

  正是冬天,家家关门闭户的,又是夜晚,陈家闹得这么凶倒没有人亲眼看到。但陈建军到家当天就走了,陈建国第二天头上带了伤回了师傅家,建党脸上也青了一片,不管陈婶儿大家面前坚持建军因为有任务紧急回了部队,可社员们都猜到了大致怎么一回事儿。

  接着,有人在襄平县电影院门前看到了陈建军和万红英,更坐实了先前的猜测。

  不过,第一个带来消息的吴革被陈建党打了一顿,吴强找上门后没几天又被回村的陈建国打了一顿。

  大家都想起当年的陈队长,特别能干,可脾气也火暴,他在队里吼一声,就没有人敢不听话,特别有威信。

  现在看来,他的五个儿子都像当爹的。

  当然,陈队长的人品可是吴队长比不了的,他要是吼人,定然有理,与鲁副书记一样全心全力想多种些粮食,现在还有不少人念着他的好呢。

  因此大家便再不提陈家的事,至少不会在陈家人面前提,陈家的事就这么水过无痕了。

  年一天天近了,家家户户忙着准备年货,就在这时候,文工团来到红旗公社巡演了!

  刘南说话还真算数!

  打谷场上,她扮演《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主角荣梅,上台一个旋转亮相就赢得了社员们阵阵掌声。

  演出才开始,吴队长媳妇儿就过来传话,“队里要请文工团员们吃饭,队长说让你们夫妻过去陪客,毕竟是生产队里文化最高的人,能与文工团的团员们说上话儿。”虽然讨厌杨瑾和鲁盼儿,但是这种时候还是需要他们出面。

  鲁盼儿看着正在风雪中保护羊群的“荣梅”,笑着说:“其实文工团的团员们都挺能联系群众的,不用担心说不上话。”

  “人家都是县城里的演员,就怕瞧不起我们农村人。”

  “你看他们坐着公社的拖拉机,顶风冒雪地过来,就在队里的打谷场表演,怎么瞧不起农村人呢?”鲁盼儿帮她出主意,“队里炖上几只鸡,再温点儿酒就行了。”

  毕竟都是红旗九队的,总要齐心合力招待好文工团的团员们。

  文工团的人常来找鲁老师做衣服,吴队长媳妇儿就听了鲁盼儿的,带着几个人张罗炖鸡去了。

  果然,饭桌上,文工团的团员们与吴队长等人比拼喝酒,一点架子都没有,大家很快就混熟了。

  小春婶儿就问:“还好,今天你们演的英雄小姐妹在冬天放羊,可以穿着皮袍,要是演夏天的事儿可怎么办呢?”她是妇女队长兼会计,文工团女演员多,因此也过来陪着大家。

  “怎么办?穿着夏天的衣服上呗!”刘南就笑着说:“有一次在雪地里演绣红旗,我扮演的主角只穿一件单旗袍,不是也顶下来了。”

  “其实冬天穿单衣还好,总比夏天穿棉袄强!”一个演员说:“不信你们试试,很容易就热晕了过去!”

  大家越加觉得演员们真辛苦,也越加喜欢他们了,可是文工团演出任务很重,吃了午饭离开九队,去八队演出了。

  九队许多年青人便跟着去八队再看一场演出,这时学校已经放假了,丰收和丰美自然也要去。

  弟弟妹妹们上学就在八队,每天跑来跑去早习惯了,鲁盼儿了放心,立即就答应了。但是,她还有一事,拆开刘南带来的羊毛线,分出一半,“你们替我给田翠翠带去,让她织一条围巾戴,比腈纶的暖和。”

  这线是刘南在省城买的,最好的纯羊毛线,两条围巾的份儿。她还买了一斤半嫩粉色的羊毛线,要织一件高领毛衫,正是章丽雯前些时候织的样式。

  打发了丰收丰美,鲁盼儿又去找蔡颖,“先把刘南的毛衣织出来吧,这几天文工团就在红旗公社巡演,织好了捎过去方便,她过年时就可以穿了。”

  蔡颖平时不大出门,但是文工团来巡演,她还是跟着社员们一起看了,便也知道刘南,“原来是给‘荣梅’织的呀,我一定抓紧!”

  鲁盼儿见吴强不在家里,便悄声问:“他现在怎么样?还动手吗?”

  “不动手了,也肯干活了,这会儿带着小豆儿去八队看演出。”蔡颖淡淡一笑,“不必说他,就连公公婆婆也不敢随便给我脸色看了。”

  “毕竟我织毛衣挣了许多钱呀!”

  “再动手打我,我肯定离婚,他们不但损失了人,还损失了钱。”

第109章 值得骄傲

  今冬的雪下得格外频, 也格外大。不过,这样的大雪既没挡住文工团的巡演, 也没有挡住做衣服的人流。

  寒假里,鲁盼儿收了更多的活儿,从早忙到晚。

  先前鲁盼儿做缝纫活儿,杨瑾并不反对,但现在又不一样了,鲁盼儿肚子里的孩子已经过了九个月,“别在收活了,把手里的做完专心休养吧, 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生了呢。”

  “宋大夫说总要过了年才能生,不用着急, ”鲁盼儿虽然身怀六甲,可身子还挺灵活, 转过头笑着说:“你看我哪里有不好的?腿没有一点肿——这说明踩缝纫机活动活动比躺在炕上一动不动更好。再者,看着大家穿上好看的衣服,我心里特别高兴呢。”

  蔡颖过来送毛活儿,便也笑着劝, “心情好果然最重要——小豆身子弱, 就是那时我整天与吴家人生气。你们家可不像吴家, 鲁老师也比我强, 孩子一定会更健康呢。”

  杨瑾无奈, “过了年总不能再做了。”

  原本年前就是一年中缝纫活儿最多的时候,过了年做新衣服的自然少了, 到那时自己也快生了,鲁盼儿连连点头,“过了年什么活儿都不接了,就在家里整天吃了睡,睡了吃!”

  杨瑾一听就笑了,赶紧上来问:“整天吃了睡,睡了吃的是什么?”

  “不论我是什么,你也一样呀。”鲁盼儿理直气壮地回答。

  “倒也不错——不过,我愿意跟你一样。”

  夫妻两人逗笑不提。

  鲁盼儿答应过了年就什么也不做,可真到了年后,哪里闲得住,缝纫活儿不接了,便将攒下的布料拿了出来,琢磨着拼拼凑凑。

  襄平县城里来做衣服的人都是家境好的,裁衣服剩下的布料多半不要,她们拿回去原也没有用,鲁盼儿留下了也舍不得做抹布——比起做衣服,抹布挣的只是辛苦钱。虽然不至于瞧不起辛苦钱,但做衣服的钱显然又容易挣又多,怎么选不用想就知道了。

  孩子的衣服、包被、尿布都置好了;家里人从里到外都换上了新衣服;五彩缤纷的拼布被面、坐褥家里早多得很,一时用不完,她就用呢料给丰收和丰美各拼了一件上衣。丰美的前身是红蓝格,后背是藏蓝色;丰收的则是前灰后黑,虽然是拼的,但色调搭得好,料子也好,穿着又暖和,不说双胞胎自己喜欢得紧,就是外面的人看了也要羡慕,一家四口人出门都穿着呢子衣服,县城里也没有几家呢。

  生孩子的前一天,鲁盼儿还踩缝纫机做了两对套袖,她发现丰收和丰美的袖子很容易脏,而呢子衣服不能水洗,加上套袖能保护呢子衣服不容易脏。

  半夜里,她突然疼醒了,“可能是要生了。”

  鲁盼儿一动,躺在旁边的杨瑾就醒了,一骨碌爬起来,打开灯看看妻子,虽然肚子正疼,可她却还镇静,正向自己微微笑着,满心地喜爱无暇诉说,只低头亲了亲,“先坚持一会儿,我去请宋大夫和宋婶儿。”说着急忙穿了衣服走了。

  宋大夫家的院门从来不锁的,杨瑾推开敲敲窗户,“鲁老师要生了,请你们过去帮忙呢。”听着宋大夫隔着窗子答应,“你先回吧,我们就过去!”又急忙回家准备。

  等宋大夫与宋婶儿过来时,杨老师正喂媳妇吃鸡蛋挂面,据九队的妇女们说,快生的时候一定要吃一碗鸡蛋挂面,生孩子顺当还有力气。

  宋婶儿是生产的接生员,她看看情况,“已经发动了,家里赶紧烧上一锅热水,再准备几条干净的毛巾。”

  杨瑾就说:“水已经烧上了,毛巾就在一旁的包袱里。”随手打开,里面不只有几条新毛巾,还有鲁盼儿的换洗衣服,孩子的小被、尿布……自鲁盼儿怀孕,他便时常向大家请教,该准备的早准备好了。

  “姐是快生了吗?”丰收和丰美也被惊醒了,披着棉袄过来问:“我们干什么?”

  “你们回去继续睡觉。”宋大夫就说:“明天早上就能看到小外甥了。”

  “那我们去烧水吧。”这些天姐夫做的准备他们都亲眼看着,耳濡目染,也记得了许多。

  宋婶儿就笑,“你姐夫心里有数,早烧上了,东西也样样齐全。”

  鲁盼儿忍着疼吃了一碗鸡蛋挂面,就笑着对双胞胎说:“你们既然起来了,就去下点挂面吧,大家都吃点儿,半夜起来容易饿。”原本想让杨瑾下面的,可是别人看他一直从从容容的,可自己却看出他紧张不已,握住自己的手一直在颤抖,恐怕舍不得离开。

  “这时候你还来操心我们了?”宋大夫也笑,“鲁老师,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到产妇张罗着让别人吃饭的呢。”

  鲁盼儿这时肚子已经很痛了,可是将心比心,她很感谢宋大夫和宋婶儿,“大半夜正是最冷的时候,麻烦你们过来。”

  “她一向关心别人习惯了,”杨瑾看着妻子,因为怀孕她比过去胖了,脸上也长出几颗雀斑,但却更让自己觉得温馨动人,便也吩咐丰收丰美,“鲁老师说的对,你们去下点儿面,大家都吃点儿,暖暖身子。”

  面一会儿下好了,大家都去吃了,只有杨瑾不肯离开,“我不饿,就在这里陪着你吧。”又帮她擦擦汗,“疼就叫出来,别忍着。”

  “你给我拿一块毛巾咬在嘴里。”鲁盼儿也听说生孩子的妇女都会疼得大喊大叫,但是她想那样有什么用?还不如把力气都用在有用的地方呢。

  宋婶儿吃了鸡蛋挂面,精神更足,就笑着说:“这就对了,我让你使劲儿你就使劲,孩子一定能生得顺当。”

  鲁盼儿生孩子的确很顺当,

  正月十五半夜肚子开始疼,正月十六一早天刚亮时就生下了儿子。

  娘儿俩还凑巧是同一天生日。

  宋婶儿便把她当成例子在九队讲,“你们看杨教师、鲁教师一家,生孩子不慌不乱,东西准备得最齐全,孩子也生得最顺……”

  鲁盼儿在家里坐月子,倒不知道宋婶儿在外面表扬自己,向杨瑾说:“正是因为我一直参加劳动,身体好,生孩子就容易。”说着抱起儿子喜欢不已,“梓恒长得真好看,力气也大,又能吃。”

  夫妻俩早商量着给孩子起好了名字,儿子就叫梓恒,女儿就叫梓欣。

  “梓”本是一种高大的树,古人也用它代替故乡,杨瑾提出这个字时,鲁盼儿便明白他的心思。他与自己在一起,找到了心灵的故乡,也想把这种安心传给孩子们,于是她便也喜欢上这个字了。

  而“恒”和“欣”更都是隐含着希望的名字,他们用心挑出来的。

  杨瑾坐在一旁,就见儿子吐了个小泡泡,轻轻替他擦了擦,再摸摸儿子的小脸,“真是可爱呀。”

  丰收和丰美对盼望已久的小外甥却有些嫌弃,“他长得太小了,脸还红红的,皱皱的。”

  鲁盼儿就笑了,“你们刚生下来的时候,比他还小呢,脸上也红红皱皱的。”

  双胞胎不信,“我们才不能。”

  “梓恒生下来七斤四两,丰收生下来才三斤多,丰美还没到三斤呢,你说你们那时是不是比他小。”

  两个加起来还没有梓恒大,双胞胎吃惊极了,“那我们得多小呀!”

  “是很小的,像小猫一样,”丰收丰美出生时,鲁盼儿已经六岁了,很懂事地帮着爸爸妈妈带着小弟弟小妹妹,看双胞胎皱着脸不情愿的样子,就笑着说:“有苗不愁长,你们现在不也长大了,将来还能再长呢。”

  丰收丰美高兴了,也想通了,“小外甥将来也能长得又高又大!”

  鲁盼儿从小带着弟弟妹妹们,现在自己生了儿子一点儿也不像别的新妈妈那样为难,不论是换尿布、抱孩子、洗澡……样样都会,又有杨瑾和双胞胎帮忙,将小梓恒养得特别好。

  月子里的孩子长得最快,没两天梓恒的脸就白胖起来,越发招人喜欢,就连最初有些嫌弃的丰收和丰美也时常围着小外甥看上半天。

  “梓恒睡得好香啊。”

  “瞧,他笑了!”

  鲁盼儿坐在炕上,家里有暖气并不冷,她也就没有包着头,身上也只一件羊毛衫,盖着一条小被休息。此时赶紧凑过来,果然小梓恒咧开了小嘴,“他这是要醒了呢。”

  果然,梓恒挥着小手发出了响亮的哭声宣布他饿了。

  杨瑾抱起孩子熟练地换了尿布,再包起来拍了拍,儿子就停了哭声——最初他根本不敢碰这么小的孩子,可是现在也学起来了,产妇要多休息才能养好身子,不能让鲁盼儿干太多的活儿。

  鲁盼儿接了儿子向丰收丰美说:“你们帮我烧点儿热水,一会儿给梓恒洗个澡儿。”

  双胞胎成了长辈,很乐于为小外甥做事,便高高兴兴地去了厨房。

  鲁盼儿就又向杨瑾说:“你也去帮他们俩。”生产队里许多妇女并不讲究,有时在田间地头就撩开衣襟奶孩子,可鲁盼儿却觉得不好意思,哪怕在丈夫面前。

  杨瑾猜到鲁盼儿的心思,就笑着说:“他们俩连饭都做得不错了,烧水不算什么,我再过去多余——你也不必再找借口,如今家里并没什么活儿可做。”

  鲁盼儿再想说什么,梓恒已经急得大哭,便转过身解开衣襟喂儿子,“别急,慢慢吃。”

  梓恒的哭声倏地停了,他用力地吸着奶,轻微的汩汩声了起来。

  “为什么要躲着我?”杨瑾平躺到鲁盼儿身旁,头枕在叠起来的双臂上,正能看到妻子和儿子,“多么动人的画面,温柔、无私、善良、温馨、美丽……不论多少词汇都不足以形容出你们的美好!”

  杨瑾的眼睛很明亮,满满的都是爱意,鲁盼儿突然不再害羞,也觉得自己带着儿子很美好,很值得骄傲。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52页  当前第6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6/25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