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言情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_分节阅读_第7节
小说作者:金波滟滟   小说类别:言情小说   内容大小:861 KB   上传时间:2020-05-23 21:49:57

  家里买了缝纫机,王巧针也当着大家的面答应帮忙做活儿,但其实谁又不知道鲁家眼下就有许多活儿要做,而且工地不过放三天假,因此再没有立即就找上门来的。

  可是万彩凤却不同别人,王巧针不能反驳,笑着答应了,“我正要给盼儿做衣服,如今先放下,给大龙和二龙做吧。”

  万彩凤也不答应一声,却斜着眼睛看了一眼盼儿,“一个丫头片子,上什么高中!真是有钱烧的!”

  王巧针就说:“盼儿从小学到中学,都是第一名呢。”

  万老太太鄙夷地哼了一声,“那又有什么用!”

  鲁满堂陪着笑说:“现在男女平等了,主席说‘妇女能顶半边天’,杨老师也劝我们送盼儿上高中,我们就想着让她多学些文化,将来建设国家。”

  万彩凤依旧十分不满,她不只不满盼儿上高中,跃进上高中她也不满,甚至鲁满堂家所有的事情她都不满意的,只是主席的话她不敢反对,建设国家的话她也不敢反对,心里憋着火,只能恶声恶气地说:“赶紧给大龙和二龙量了尺寸,我还得早些回去呢。”

  王巧针也不吭声,拿了软尺给大龙和二龙量好尺寸,却拦住婆婆,“妈,先等一会儿,我把布料裁好,你把布头带着再走。”

  “多出来的布头就给你吧,”万彩凤又哼了一声,“我可不白让你做衣服。”

  王巧针却笑着说:“我当伯娘的给侄子做衣服还不是应该的?布头什么的再不会留着,我还要贴几块衬布——只是妈拿来的布料根本就不够给大龙和二龙各做一身衣服的呀!”

  万彩凤确实少买了几尺布,是以她才急着走,不想儿媳妇看了出来,脸也不红地说:“你不是也买了布吗?一起套着裁就够了。”

  其实婆婆就是想占自家的便宜,王巧针赶紧说:“跃进的衣服已经早做完了,就是想套裁也来不及了,剩下大块些的布又要做两个书包,其余都太小,用不上的。”

  一面说着一面当着婆婆的面把布料展开、裁好,将边角料卷起依旧用原来的包袱包了交回去,她跟着万老太太打交道二十来年了,知道不可能占婆婆半点便宜的,若是留下几块布头,少不得要赔整件衣服,是以算得一清二楚,“现在只够做两条裤子,一件上衣。好在大龙和二龙是双胞胎,身形差不多,衣服可以换着穿的。”

  万老太太心里不甘,就说:“我看你买了不少棉花,一定用不了吧。”转身去拿棉花,带回去一包也是很不错的——可刚刚就在炕上放着的大包棉花,才这一会儿工夫就都没了。

  也不只棉花,还有先前妈和自己裁下来的边角料,鲁盼儿早一点声儿也没有地收进了一旁的箱子里,顺手又将箱子锁上了。奶奶每次到自己家都会想方设法拿点儿东西,她当然也会防着了。

  万老太太就嘀咕了一句,“你们这是防贼呢!”

第12章 圆形补丁

  万老太太自认是贼,鲁家没人反驳。

  反正她每次来了都要占了便宜的,与贼没什么两样。

  万彩凤倒没有羞耻之心,心里算计着虽然没能白得一件衣服,但毕竟还是占了便宜的,做衣服裤子要用的衬里、线都省了,而且还省了工——她又知道现在的鲁满堂和王巧针越来越难对付,便抱怨一声,“毕竟不是亲生的,我怎么对你们好也换不来真心!”站起了身。

  这样不讲理的话鲁家人也听得惯了,更懒得反驳,只当没听到,笑着送了老太太出门,王巧针到了门口又大声说:“衣服做好了,我立即就送回去。”这不只是给后婆婆听的,也是给生产队里人听的。

  看着婆婆和两个侄子走远了,鲁满堂就奇怪地问:“先前我听说队里只有盼儿跃进和陈建国上高中,怎么大龙二龙也都去了呢?”这话是绝不能当着后娘的面问的,万老太太一定会生气地高声骂人。

  鲁盼儿猜道:“一定是他们听杨老师说上高中的好处,才改了主意。”

  “杨老师的道理并不会瞒着他们,可是我觉得婆婆突然要送孩子上高中还是为了跟我们比——盼儿和跃进都上高中了,他们也要上。”王巧针就说:“这几年,那边最愿意跟我们比,其实大龙和二龙都不喜欢读书,上高中才是白浪费钱!”

  王巧针是要强的人,就是再不喜欢后婆婆,面子上却半点不错,行事任谁也挑不出一点毛病。

  后婆婆既然拿了面料来做衣服,她立即放下别的活计,带着先盼儿又裁又剪,娘俩儿忙了大半天,到了傍晚才把两条裤子一件上衣做好了。

  给那边送衣服的时候王巧针也带着长女去的,学做衣服不能只僵硬地按传下来的方法计算尺寸,要把衣服做得合体,还要多看究竟做好的衣服穿在身上效果怎么样的,慢慢就真正通了。

  衣服做得很不错,万老太太没挑出什么毛病,就不客气地说:“你有这门手艺,家里又买了缝纫机,以后家里再有什么衣服就都帮着做了吧。”

  王巧针从来不怕干活儿,笑着点了点头,“既然大龙和二龙穿着还行,我也就放心了,以后再做衣服只管拿来。”说着连坐也不坐,就带着盼儿走了。

  回来路上正遇到了陈队长媳妇,向她们一笑说:“巧针,你可真好心,才买了缝纫机,家里两个孩子要上高中,自己的活计都忙不过来,却还先给他们做!”嘴向鲁家老屋那边一努,显然很瞧不起的样子。

  村里就是这样,谁家的事都瞒不过全村人,王巧针无奈地一笑,“可不是,盼儿的衣服我还没动呢。”

  陈队长媳妇理解地点了点头,“你们也是没办法,可世上这样的人还真少见,多疼亲生的也是应该的,可是鲁家老屋可是有副书记一份的,她竟硬把你们赶出去了。就这一项,你们就占着理呢!”

  “算了,先前的事都过去了,以后只要不吃大亏,我也都随她。”王巧针就说:“我带盼儿先回去了,晚饭还没吃呢。”

  “啧啧,鲁老太太连饭都不留,”陈队长媳妇儿轻视地向鲁家老屋那边一笑,就说:“那你们娘俩儿赶紧走吧,明天还要起早去工地呢。”

  第二天爸爸妈妈又去了工地,鲁盼儿在家里做饭、看书之余又多了一桩事儿,那就是做缝纫活儿。

  缝纫机是非常神奇有趣的东西,她拿碎布拼坐褥,补衣服,扎鞋垫,村里人见了都觉得不错,便把一些小零活托给她做。当然大家都不会像万老太太那样一心占便宜,虽然乡里乡亲的不必给钱,但留下些布头,或者送几样吃食小东西才是正常的礼尚往来。

  几天后王巧针回家,一进生产队就见所有孩子裤子膝盖处都有一圈圈缝纫机扎出来的痕迹,觉得十分好笑。小孩子最费的就是裤子,裤子上最费的就是膝盖那处,就是九队日子过得算是不错的,也不能总给孩子们买新的,是以多半孩子穿的裤子膝盖都是补过的。又有过日子精细的人家,新裤子还没穿就先补上两块大补丁,补丁磨破了正好露出里面的布料。

  只是原来用手针缝的时候,大家都裁了长方形的一块,用细密的针角沿着周围缝上,如今盼儿却给大家都补了圆形的,又扎出一圈圈的花纹,便觉得风格大变,很不大习惯。

  因此进了家门王巧针就先问:“你怎么裁了圆形的补丁?”

  正是晚饭时分,盼儿不想妈妈突然回来了,知道做的饭不够,赶紧拿出几个鸡蛋,舀了一瓢玉米面,再少添些白面,切了一把葱花,撒点盐摊鸡蛋饼,一面做着一面说:“我在公社大院看过有人打圆补丁,正好跃进和丰收的裤子都破了,就按那样式给他们补了,没想到大家都说又结

  实又好看,纷纷把破裤子送来让我帮忙,后来就是没坏的裤子也都扎上了。”

  “你倒是成了队里的小裁缝!”

  “还真做了不少东西,”鲁盼儿就说:“什么枕套、坐褥就不必说了,还给几个小孩子做了罩衣、裤子和围嘴儿——也有人让我帮着做大人的衣服,我没敢答应。”

  跃进带着丰收和丰美正在园子里浇水,听到声音也跑了回来,都奇怪地问:“妈怎么回来了?”

  其实八队里九队没有多远,鲁家又有自行车,来回用的时间并不太多,可是修水渠的大会战要求大家吃住都在工地,王巧针是妇女队长,还要起带头作用,因此就不好回家。

  只是虽然知道盼儿懂事能干,可毕竟第一次把四个孩子单独放在家里,当娘的总是不放心,因此在晚饭休息时请了假回家看看。如今见几个孩子个个活蹦乱跳的,家里也处处妥当,也就放了心,“我就是看看你们。”说着把几块鸡蛋饼分给几个孩子,“你们吃吧,工地的伙食好,菜里总有肉呢。”

  鲁盼儿就又把鸡蛋饼夹给妈,“王大娘给我两个大鹅蛋,今天早上炒了吃,就觉得吃蛋吃腻了。”说着只吃玉米饭和青菜。

  丰美大口大口地吃着鸡蛋饼说:“炒鹅蛋好吃,鸡蛋饼也好吃——我怎么吃鸡蛋也吃不腻。”

  丰收也吃得香,又告诉妈妈,“这几天姐帮着大家做缝纫活儿,就总有人给我们送好吃的,除了鹅蛋、鸡蛋,还有花生、瓜子、沙果。”

  桌上还放着一碗煮山杏呢,王巧针尝了一颗,酸里带着甜,放了不少白糖呢。

  红旗九队后面的山上长着成片的野山杏,开花时好看,可结出的杏子又小又酸又涩,小孩子们再馋也不过吃一两颗,可是要是用白糖煮一煮,味道就好了,只是一般人家都舍不得。

  跃进就说:“王大娘送了白糖,姐让我采了山杏煮的。”

  王巧针就笑了,“你们几个把日子过得挺好呀!”把鸡蛋饼分成两块,夹给盼儿一块,所谓工地的伙食好,不过是自己骗孩子的,而盼儿说吃腻了鸡蛋,也是骗自己的,跃进几个还不懂,只有母女二人心里明白,“来,我们一人一半。”到底将大半儿给了女儿。

  吃了饭,王巧针就要走,“你们早点关门睡觉吧。”

  盼儿几个异口同声地说:“妈,明天早上回工地都来得及。”

  “你们不知道,县里农林局的领导们来了,号召大家晚上也不休息,挑灯夜战。我现在回去,正好能赶上开工。”王巧针推着车子出了院门,又回头叮嘱,“你们不许去工地,那边整天放炮开山,很危险!”

  “我们都知道了。”盼儿带着弟弟妹妹们答应着,却又从屋里拿出来一个小布袋,“妈,刘嫂给的炒花生——这是给你和爸留的。”

  一转眼暑假就过去了。

  八月底王巧针请假回来了,家里两个孩子要上高中,还有两个孩子要送到陈家寄养,她总得打点一番。

  第二天一早鲁满堂也坐着拖拉机回了九队,自家两个,弟弟家两个,陈队长家一个,一共五个上高中的学生,拖拉机停在每家门口,大家就把捆好的行李、衣物、日常用品和粮食等等东西放上去,最后学生们也爬上车,拖拉机就突突地开走了。

  第一次开学带的东西太多,而襄平县到红旗公社的长途汽车只在公社门前停车,各队的学生们都不方便,公社就特别派了拖拉机送他们到襄平高中,鲁副书记家里有两个孩子升学,因此就由他负责了。

  鲁盼儿扶着拖拉机车厢前面的横杆,觉得整个人都跟着拖拉机在颤动,一转眼间已经到了八队,万红英正等在路边,接上她又去了七队。

  九个生产队一共十几个新上高中的学生,把一辆拖拉机坐得满满的。因为只有鲁盼儿和万红英两个女生,她们俩儿自然在一处。这会儿已经走出了乡间小路,到了公社通往襄平县的柏油马路上,拖拉机的颠簸缓和了不少,大家就都坐了下来。

  万红英就说:“拖拉机比轿车差多了。对了,你还没坐过轿车呢吧?等有机会我堂哥开着轿车来接我,我就让你坐一下,特别地舒服。”

  鲁盼儿心里却想着田翠翠,幸亏拖拉机只停在路边,没开进八队里面,要不田翠翠说不定心里有多难过呢。

  可是,虽然田翠翠没有亲眼看到拖拉机送大家到襄平高中,但她一定会知道的,也会难过。

  想起因为上高中田翠翠和万红英吵过嘴,再想起□□田翠翠的万局长正是万红英的大伯——先前鲁盼儿没有想到,后来无意间听爸和妈说起,可不是,他们都姓万,而且万红英一直在大家面前炫耀自己有一个当局长的大伯。

  因此鲁盼儿也就更不喜欢万红英了。

  尽管拖拉机“突突”的声音轻多了,可是车箱里依旧很嘈杂的,呼呼的风声,还有男孩子们笑闹的声音,于是鲁盼儿就装做没听到,只坐在自己的行李上低着头,仿佛在想什么事。

  万红英却不甘心,便用更大的声音说:“要不是我堂哥太忙了,他就能送我到襄平高中了。你知道吗?他是县委的司机!”

  鲁盼儿只得抬起了头,“嗯”了一声,毕竟红旗公社只有她们两个女生,以后肯定时常在一起,总不能一直不说话吧。

  万红英其实根本不在意鲁盼儿说什么了,就又滔滔不绝地讲了下去,“襄平县城可大了,里面有百货商店、饭店、电影院……”

  这样的话鲁盼儿不只听过一次,就随意地点点头,由着万红英说去。

  虽然还是因为田翠翠心里不舒服,但是随着拖拉机开得越来越远,到了鲁盼儿从来没有到过的新地方,她的心境也就开阔了起来。

第13章 襄平高中

  两个多小时之后,红旗公社的拖拉机就到了襄平县。

  鲁盼儿惊奇地发现,襄平县竟然有城墙的,远远的就看到一带青砖墙,到了近前拱形的城门上面还依稀能看到“襄平”两个大字。她有心想仔细看看,可拖拉机已经突突地开了过去。

  不过,她也没在意,自己要在这里读两年高中呢,有无数的机会可以再看。

  过了城门没多远就到了襄平高中,拖拉机不能进去,鲁满堂帮着学生们把行李物品都提下来,又拍拍女儿和儿子,“好好上学,月末到汽车站坐车回家!”

  盼儿就说:“爸,你放心吧,月底我和跃进就回家了。”

  鲁满堂点点头,又向大家说:“你们都是红旗公社出来的学生,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就重新坐上拖拉机回公社,修水渠的任务很重,他是真忙。

  看着拖拉机走远了,大家提着东西走进校园,就见校门口支起一块大黑板,用彩色的粉笔写着,“欢迎七三届新同学!”

  字写得非常漂亮,每个字一个颜色,在字的右下方还画了一束盛开的花朵,更让人看了心里就暖洋洋的。

  黑板后面就是几张桌子,已经有许多学生在排队等候了,红旗公社的学生们便排了进去。

  等侯的时候鲁盼儿就打量着这座闻名已久的学校。襄平高中有一个非常大的院子,比公社大院大许多,北边是一排高大的青砖房,屋前有十几层的台阶,房顶是很特别的双重屋檐,非常气派,旁边一个石亭,亭子里挂着一口大钟——后来鲁盼儿才知道原来襄平高中过去是一座庙,解放后改成中学,庙宇就改成了办公室,而西边一排排比较新的平顶红砖房则是后建的教室和学生宿舍。

  从校门口一直通到青砖房的大路两边是两个操场,东边那处画了白色的跑道,中间有跳高跳远的沙坑,西边有打篮球的架子、足球的球门,靠近教室和宿舍的那边摆着一排单杠、双杠,还有几样鲁盼儿不认识的器械。

  入学手续很简单,大家拿出公社中学开的推荐信,老师在早已经写好的表格里找到学生的姓名,通知所在的班级和宿舍,然后交钱、交粮、送行李……

  高中学费每人每年三元钱,住宿费每人每年五元。

  交了钱,红旗九队的学生们按男女分开了,就像路上所猜想的,鲁盼儿和万红英在一间宿舍。

  宿舍很大,里面有一铺很长的大炕,已经自炕头到炕尾铺了几床被褥了,鲁盼儿和万红英就按着顺序放下了自己的被褥,又按照别人的样子搭好毛巾,放好洗脸盆、牙缸。

  接着还要去食堂交粮食和钱。每人每天按一斤的量交玉米,还有九分钱菜钱。

  交过钱和粮食,就到了中午时分,大家就开始在襄平高中食堂就餐了。

  学校的食堂比公社的食堂还要大,可是却没有打饭的窗口,只有许多长方形的桌子,整齐地排成几排。

  鲁盼儿走进食堂的时候,就见桌子上都摆好了饭菜:饭是玉米碴子,盛在一个大铝盆里;菜有两样,一盘炖茄子土豆,一盘酱黄瓜。

  每张桌子上都写着号码,刚刚交粮时大家就知道自己的号码了,十个人一个号码,在一张桌子吃饭,每桌的十个人再排了顺序,大家轮流负责分饭。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52页  当前第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25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