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玄幻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超级农业强国_分节阅读_第298节
小说作者:凌烟阁阁老   小说类别:玄幻小说   内容大小:1.87 MB   上传时间:2022-08-20 20:39:02

  无所谓了,所谓的谈判其实也没有什么好谈的,嘉谷一向处于强势地位,产品供不应求,还谈判个球啊。

  更何况,做高级餐饮的,本身面对的客户群体都是舍得花钱的大客户,不怕食材贵,就怕食材不出彩。

  有了结论后,各家餐厅代表根本顾不上欣赏邳山岛上难得的美景,而是开始了一番激烈的争夺,结合自家餐厅的实际需求,总算和嘉谷签订了高级海鲜的供货协议。

  当然了,大家都是意犹未尽。嘉谷只有一个渔场,产量还是太低了,大家一瓜分,也就剩下三瓜两枣了。更何况,嘉谷还留出了三分之一的份额以供邳山岛自用,更是让这些代表腹诽不已——你丫的都还没营业呢,就霸占了最好的资源,忒过分了。

  但不管怎么说,能得到嘉谷渔场的第一批渔获,这21家餐厅都迫不及待地推出了“嘉谷海鲜”,进行试水。

  这些高级餐厅,在海鲜烹饪技术上都各有各的绝活,配上嘉谷海鲜绝佳的品质,简直让食客们把自己的舌头都吞了下去。

  “嘉谷海鲜”的美味之名,顿时在美食爱好者的圈子内流传开来。

  由于产量受限,各家餐厅拿到的份额并不多,不得不进行限售,不过这种措施更是激起了食客的追捧,每家餐厅预订嘉谷海鲜的订单,至少都排到了一个月之后。

  消息一传开,嘉谷高级餐饮食材供应联盟的其他成员,纷纷向嘉谷表示了不满——凭什么他们没有资格采购嘉谷海鲜啊?

  嘉谷高层赶紧表态,第一个嘉谷渔场只是试水,嘉谷农牧将扩大海产养殖规模,增加供应量,这才将各采购商安抚下来。

  眼看效益这么好,嘉谷内部自然不会对扩大海产养殖规模有异议。于是,王昱业正式向齐政提出,集团要在海水养殖上加大投入了。

  ……

第529章 能见证水产养殖巨头的诞生吗

  嘉谷要在海水养殖上进行扩军了?”在嘉谷渔场内,中科院海洋所的周院士听齐政一说,诧异地问道。

  “对,毕竟,这么好的项目,没有人舍得放弃吧。”齐政给予了肯定的答复。

  “是啊,嘉谷这个渔场,简直就是一个黄金般的渔场!”周院士感叹不已。

  齐政笑道:“事实上,这个渔场已经出产‘黄金’了……”

  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嘉谷渔场每年能出产大黄鱼4500吨,牙鲆2100吨,黑鲪800吨……从第一次渔获的售价来看,单单是一个嘉谷渔场,每年就能产生超过100亿元的营收,说它是一个金矿,一点都不为过。

  周院士自然不知道渔场产生的具体效益,但可以肯定的是,嘉谷渔场是一个不择不扣的“富矿”——都不用投喂饵料,就能源源不断有产出,这不是“富矿”,什么才算“富矿”?

  而他之所以了解得这么清楚,是因为,邳山岛以及附属25平方公里海域的开发项目,既是江南省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的一个试点,又是中科院海洋所的一个海上试验场。

  每隔几周,海洋所就会派技术人员到此处监测“海洋牧场”生态环境,既为嘉谷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也在此开展海洋基础科学方面的研究。

  譬如此时,周院士率队携带自容式温盐探头和溶氧探头等设备,由潜水员布放到嘉谷渔场海底,可以自动采集温度、盐度和溶解氧等数据。

  “一个月后我们来回收探头,获取的数据可以更加科学化、精确化地了解海区的变化,比如海水何时升温、持续多少天、昼夜变化是怎样的……从而逐步构建海洋牧场生态模型,保障海洋牧场的环境生态安全。”周院士介绍道。

  建设海洋牧场是一项复杂和系统的工程,单单是作为渔场基础的海藻养殖,要考虑水流、风浪因素,还要检查透明度和营养盐情况……

  “不得不说,嘉谷渔场的海藻密度估计是全世界海域中最合理的了,不至于多到要发生赤潮之类的情形,但又提供了充沛的氧气和食物,为我们构建海洋牧场生态模型提供了一个最佳参考样本……”说着说着,周院士情绪高昂起来。

  齐政回以一个谦虚的微笑——灵阵在手,最佳渔场,你值得拥有。

  “不过……”

  所谓谈话最怕转折,齐政的笑容微微一顿。

  “嘉谷是打算将这个渔场的养殖模式复制到其他海域吗?”周院士问道。

  齐政认真想了想,反问道:“难道,不可以吗?”

  “呃……”周院士欲言又止。

  其实,过去两年,他越是对嘉谷渔场的研究越深,就越觉得这个渔场简直是一个奇迹。

  周院士去过很多海洋,也考察过不少渔场,他发现各地相继消亡的传统渔场,不光是因为遭遇滥捕,更严重的是“海底荒漠化”。

  “海底荒漠”是海洋生态中最可怕的环境,光秃秃的海底无法为海洋生物提供食物,无法为海洋生物的生存提供躲藏地方,无法为海洋生物的繁殖提供足够的栖息场所,那海洋生物怎么会在这里生长呢?

  不像嘉谷渔场,海底几乎可以称为“草原”或“森林”了。

  但这是因为嘉谷渔场所处的环境优越——邳山岛和上下琅珰岛构成了一个小小的港湾,而内海和外海的海水交汇,又带来了流动性。

  如果对世界上的优质渔场有了解,就会知道,那些著名渔场,要么在寒暖流交汇或有冷海水上涌的地方,要么在有入海河流的地方,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类,这样浮游生物才会旺盛繁衍,鱼类饵料才会充足。

  另一方面,嘉谷也做出最正确的选择,没有大力建设养殖网箱,而是倾力构建海底珊瑚礁和海藻林——这很关键,海藻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氧气、腐烂分解又养育了大量浮游生物,最终构成了嘉谷渔场的基础。

  这也是周院士最佩服嘉谷的地方,他们真的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发展事业的。

  但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觉得为难——嘉谷渔场能复制吗?

  他不知道眼前这家伙满身是挂,而是将嘉谷渔场的异状归功于“得天独厚”。

  那么问题来了,嘉谷还能到哪找一个同样得天独厚的海域“复制”嘉谷渔场?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风险了。

  周院士不想说,但他觉得,嘉谷渔场是太顺了,以至于让嘉谷集团可能有种错觉——搞海水养殖是很容易的。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纵观在全球水产界举足轻重的水产强国,能做大的水产企业,几乎都跟水产饲料有关。

  譬如在美国,最重要的水产企业之一,居然是嘉吉,因为嘉吉是当之无愧的水产饲料巨头;又譬如在岛国,在北海道等地经营着大型水产饲料工厂的丸红商社,同样是世界级水产巨头……

  回到国内,情况同样差不多。国内上市水产企业主要有三类:捕捞为主的企业、养殖和加工为主的企业、饲料为主业的企业。但主营业务收入突破百亿的,只有两家以饲料为主业的企业;以养殖为主的水产企业,营收最高的也不到三十亿。

  ——以养殖为主的水产企业中,为首的还有为A股贡献了“扇贝跑路……扇贝又饿死了”的笑话的某岛公司这样的货色。

  简而言之,就是在水产养殖界,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这是因为,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饲料成本占到整个养殖成本的70%,饲料企业是与水产养殖户联系最为紧密的企业,所以水产饲料企业能够安安稳稳地做大,风险不高。

  但水产养殖业面临的风险太高了。

  你计划得再好、考虑得再周全,要是老天爷不给脸,还是会吃大亏。一场高温,可能鱼苗就都翻白肚了;一场暴雨,可能鱼儿就从鱼塘逃之夭夭了;甚至人类社会发生一场疫情,都能给几乎整个海鲜产业惨重打击……

  淡水养殖还好说,好歹“死可见尸”吧;海水养殖风险更大!像嘉谷渔场这样放养式圈海养殖,对环境是很友好,但鲨鱼来了,台风来了,投放的鱼种可能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周院士很好心地给齐政分析了一通,齐政很……哭笑不得。

  他总不能给周院士说,其实吧,我真的能随时复制“得天独厚”的渔场;而且,除了大环境的影响,大多数天灾于我而言,都是“免疫”的。

  齐政最后只能摆摆手道:“没关系的,如今的嘉谷也算家大业大了,在海洋牧场上的探索,哪怕最后失败,也算是为科研做贡献了。”

  “……”这种土豪(败家子)思维,让周院士无言以对。

  但想想,居然觉得齐政说得还挺有道理!

  与嘉谷体系庞大的蒸蒸日上的现有业务相比,新开的海水养殖业务可能连一个小指头上的指甲都不到,因而齐政可以有足够的自信说——失败?不足挂齿!

  而且,有句话咋说来着?成功的人总是自负的。

  往好的一面想,没准嘉谷能延续一贯的成功,让他见证一个真正的水产养殖巨头的诞生呢!

  ……

第530章 有钱,任性

  老实说,甭管齐政日后会不会因为说大话而后悔,中科院海洋所的周院士对嘉谷在海水养殖上开启更多探索的意愿还是喜闻乐见的。

  毕竟,尽管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但海水鱼养殖算是我国的短板。而其中,深远海养殖又是短板中的短板。

  我国海水养殖当前主要集中在滩涂、港湾和湾外浅海海域——如果从卫星照片上来俯瞰中国沿海,在不少海湾,能看到无数的网箱排列成直线形态,木制的人行道、无数的船只、房屋和村庄漂浮在海面上,犹如一个巨大的“海洋牧场”。

  虽然壮观,但这种近岸海水养殖的过度发展,已使得沿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或接近上限,一些地区的海湾水质富营养化、沉积物多、生物受污染比较严重。

  近海养殖规模开始萎缩;通过投放鱼苗,以及规定休渔期,打击非法捕捞等方法来恢复渔业资源,效果也颇为有限;所以,海水养殖产业走向深远海势在必行。

  嘉谷这样的农牧业巨头,不挤在近海发展渔业,咋说也是要鼓励和支持的。

  因此,在齐政随口向周院士问了一句有没有什么好项目推荐之后,他还真的有些想法。

  “齐董,你听说过‘黄海冷水团’这一概念吗?”

  “黄海冷水团?”齐政眨眨眼,却觉得有些耳熟。

  看出齐政大概是不太了解,周院士就为其介绍起来。

  “在我国黄海中部洼地的深层和底部,有一处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体积约5000亿立方米的水体,被称为‘黄海冷水团’。”

  “它是一个温差大、盐差小,以低温为主要特征的水体,只存在于夏秋季。其独特之处在于,‘黄海冷水团’的夏季底层水温在4.6-9.3℃,可用来养殖喜好低温的深海冷水鱼类;”

  “其次,通常海洋的温跃层(即上层薄暖水层与下层厚冷水层间出现水温急剧下降的薄薄一层)位于海面以下100-200米左右,而黄海冷水团海域的温跃层却位于20-30米左右,这使得在原位利用该低温海水开展水产养殖成为可能;”

  “还有,多年的调查表明,黄海冷水团近底层水的溶解氧不低于5mgL,其它水质指标也符合养殖冷水鱼类的水质标准……”

  较详细地介绍完“黄海冷水团”后,看着齐政若有所思的表情,周院士笑了笑:“齐董,你应该知道,我国北方海域位于北温带,长期以来,受制于夏季海域表面水温过高,优质高价的海洋冷水性鱼类生产一直是我国海水养殖之痛。”

  “譬如最适合生长在16℃-18℃的水域中的冷水鱼类三文鱼,就是因为我国缺乏适合其常年生长的低温海域,只能望洋兴叹……”

  瞬间,齐政脑海里的记忆被挖掘出来了——再过七八年,有一阵子新闻里高调宣称“我们终于有望在家门口吃上自家的三文鱼了”,貌似就是跟“黄海冷水团”有关。

  齐政摩挲了一下下巴,觉得有点意思了。

  虽然他记忆里没有太多相关的信息,但既然新闻里都这么“信誓旦旦”了,起码意味着,“黄海冷水团”的开发已经是被证实可行的了。

  而且,三文鱼啊,也有点搞头。

  在中文语境里,所谓“真正的三文鱼”其实指的就是鲑科鲑属的大西洋鲑。其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价值高,可直接食用又能用于烹饪菜肴,很受欧美国家欢迎。

  但大西洋鲑对生存环境要求极为苛刻,我国人工海水养殖大西洋鲑的数量难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每年都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

  国内很多人对三文鱼的理解,是从刺身开始的。嗯,虽然他们吃的,很有可能是国产的虹鳟。

  齐政对生鱼片一向不感冒,但不妨碍他知道,三文鱼的市场规模较大。

  ——海域和水深不同,应用的养殖设施及管理模式可能完全不同。如在水深40米以上的深远海,需要配置移动式工船、可升降式养殖场等大型养殖平台,同时在捕捞、加工、物资运输、系统维护等综合保障服务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只有确保在主导品种养殖上获得稳定的回报,这种高投入的养殖生产才有搞头。

  而世界上离岸海水养殖最成功的产业,当属三文鱼养殖了,这是一个千亿规模的市场。水产养殖类公司中,能做到市值超过一百亿美元的,正是养殖三文鱼的挪威最大水产公司美威。

  齐政心里有所意动,开口问道:“这么说来,周院士对于开发‘黄海冷水团’的研究也有涉猎?”

  周院士摇摇头:“不,事实上,我对其研究不深,但我可以给嘉谷推荐一个人。”

  ……

  国家海洋大学的董教授坐上了前往邳山岛的直升机。

  能乘坐直升机出海,即使是对于一所重点大学的教授来说,也是一种相当难得的体验了——简直是流溢出骨子的财大气粗。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59页  当前第29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98/45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超级农业强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