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玄幻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超级农业强国_分节阅读_第351节
小说作者:凌烟阁阁老   小说类别:玄幻小说   内容大小:1.87 MB   上传时间:2022-08-20 20:39:02

  “嗯?”施罗德心底微沉。

  邦吉其实也明白有这样的可能,却绝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可能变为现实。这么好使的增产“利器”,只能看不能用的话,太糟糕了。

  “当然,具体的效果还要由试验来证明,我们可以提供制剂样品,让邦吉亲自试验。”齐政神秘地微笑。

  施罗德神色难明地观察着齐政轻松的表情,半晌,才感谢道:“谢谢,不管价值如何,我们记下了嘉谷的诚意。”

  施罗德满怀希望而来,却被齐政三言两语打发了,后面再也没有多少打高尔夫球的兴致,又说了一会话,就告了一声罪离开。

  齐政看着他绝对没有表情那般平静的脚步,内心倒是有些振奋。

  邦吉,或者说四大粮商,都还没有意识到,振兴中的中国大豆产业,是另一套体系间的竞争。

  跨国粮商主导的转基因大豆,与水肥、农药、机械、信贷等等,都是相配套的,是一整套的体系。

  四大粮商,和孟山都等种子巨无霸,组成利益同盟,在这套转基因大豆产业体系中实现了自身利润的最大化。

  如果嘉谷单单弄出一样或几样领先的东西,相对整套转基因大豆产业体系来说,基本是于事无补。国产大豆产业若想活得舒坦,不受这些利益同盟的鸟气,只能搞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竞争体系。

  齐政没有对施罗德说假话,嘉谷的特种根瘤菌制剂,是与国产大豆捆绑在一起的,或者说,是与嘉谷系大豆品种捆绑在一起的。

  这种基于“灵气”同化的捆绑,是转基因大豆利益集团难以解除的。除非是像俄远东那样,引入整套嘉谷系大豆生产体系,才能发挥出其真实价值;否则,还不如一般的根瘤菌制剂有效。

  但跨国粮商会放弃自己的体系而靠向嘉谷吗?

  用屁股想想都知道答案——打压还差不多。

  之所以他们现在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齐政也看出来了,是因为他们一贯的骄傲。

  中国正在崛起,我们既是他们的客户,又是他们的对手,他们需要我们,又必须防着我们,他们既骄傲又害怕。

  在先发而雄厚的技术和经济实力下,他们仍然可以骄傲自信,在他们眼里,西方体系代表了先进主导,而东方始终是落后、附属和服从的——这样他们才可以放心的一周只上四天半班,晚上喝酒到天亮,工作只用打些电话就够了……

  让他们害怕的是,他们根本阻止不了我们的脚步,一如国产大豆的如期振兴。

  以前,嘉谷只是“建桥墩”——“嘉豆13号”高产品种,特种根瘤菌制剂,农民合作社……解决的只是产业链上某个环节的问题。

  现在,当嘉谷开始将分散的桥墩联结起来,铺上桥面,就慢慢形成了我们自己的大豆生产体系。

  齐政振奋的是,国产大豆体系初成即显威,而更多的农业生产体系正若隐若现。

  ……

第619章 一“豆”成名(1)

  “各位,这里就是‘嘉豆13号’的主产区了……”嘉谷实验室大佬陈建章,带着浩浩荡荡的一行外国代表团,做起了参观访问之事。

  这一次的大豆参观代表团的规模,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显得庞大。

  自从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正式公布中国大豆产量预测报告后,申请前来嘉谷考察的团队络绎不绝。烦不胜烦的嘉谷实验室干脆组织了一次集体参观活动。

  于是,世界农民组织一行三十余人,主要来自美国、巴西、阿根廷、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农业专家,出现在了东北黑省的大豆主产区。

  站在田间,微风拂面,他们望着如海洋一般金灿灿的大豆田,目光烁烁。

  秋收的季节将至,大豆也渐渐成熟。广袤的农田中,地上布置着传感器,天上盘旋着无人飞机,它们把土壤中的水分、农作物的长势、病虫害等数据传输到嘉谷的数据中心,随时进入联合收割状态。

  “上帝,中国人的大豆生产水平,已经这么高了吗?”

  “肯定是向我们展示最好的一面啊。”

  “这有什么奇怪的,我们国内也能达到这个水平,我关心的是中国人的产量是不是真的。”

  “对,产量才是重点。每公顷6吨啊,中国人放了一个响炮。”

  “难以置信。”

  开始是几个人的低声议论,渐渐地变成了一群人的讨论。

  实在是此事太过于惊人,以至于大家的问题迭出。

  说实话,要不是中国官方说的,而且中国人大大方方地开放参观,他们是不信的。

  身为各国顶尖的农业专家,他们最基础的能力,就是判断一个作物研究方向,多久能够看到曙光,多久能看到结果。

  当然,这样的判断肯定是不准确的,但也是有一定的区间的。

  譬如小麦从亩产300公斤提升到400公斤,应该在五年以上;大豆从亩产200公斤提升到300公斤,至少也应该在十年以上……

  这只是举个例子,但这样的判断不是开玩笑的。

  一间实验室要不要花费几千万美元,加入到这样的竞争当中去,往往就是依照这样的判断来做决定的:大豆的增产突破快不过十年去,依据本实验室的能力,我们有可能在未来五到十年间完成该项目,加入相关竞争有一定的胜率,可以考虑加入竞争。

  但嘉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完成了大豆增产的研究突破,那就意味着全世界其他参与类似项目的实验室,全部大亏特亏了。

  中国人突破了,而且还是超出他们目标的突破,敢情他们此前都在白费工夫了?还有,后面的研究还要不要继续,怎么继续下去?

  想想都觉得残忍。

  然而,科研世界就是这么残忍的,觉得残忍的都死在茫茫竞争中了,活下来的,也就只能咬牙坚持。

  美国大豆育种学家潘德尔就正在承受这种残忍。

  大豆高产研究本就是一个坑。

  亩产400公斤的小麦很常见,亩产400公斤的玉米甚至只能算一般,但亩产400公斤的大豆,他还没想过。

  从生理原因的角度来说,大豆中的蛋白质和脂肪相对较多,碳水化合物相对较少,而玉米、水稻和小麦则相反。而植物在合成蛋白质和脂肪需要消耗的能量明显会多一些,因此,在整体能量相同的情况下,大豆的产量偏低就不以为奇了。

  潘德尔的研究方向,是挖掘关键高产基因,譬如控制光合作用的基因,通过提高大豆对能量的利用率以提高产量。

  但大豆基因研究太难了。

  大豆是由古四倍体演变而来的二倍体自交作物,基因组庞大,约有56000个基因,且75%的基因以同源基因的形式出现,种内遗传变异程度低、丰富的重复序列使大豆基因组变得十分复杂,遗传转化困难,这羁绊着大豆基因功能研究的进展。

  潘德尔的研究项目已经开展了三年,但有哪些基因在调控大豆光周期和开花、调控机制又是什么,都还没有彻底摸清。

  具有革命性颠覆的“嘉豆13号”一出,潘德尔直接懵了——这还不是转基因品种?中国人是怎么做到的?

  “中国人运气太好了,他们肯定是发现了特殊的野生大豆品种。”这是潘德尔第一个能想到的。

  有趣的是,同行代表团中赞同的人不在少数。

  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株野草也许能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而地大物博的中国,在生物资源丰富上可谓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国家。

  譬如世界水稻生产曾有两次大的飞跃,都与中国发现的野生水稻品种有关。

  第一次发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利用本土的矮杆野生水稻与栽培水稻进行杂交,培育出矮秆水稻,连同矮秆小麦的育成,带动了全球粮食大面积增产,在世界农业领域引发了著名的“绿色革命”。

  第二次突破是杂交水稻的育成,再次大幅度提高了水稻产量。其关键在于中国人在琼省发现了一种极其难得的没有花粉的野生水稻。

  回到大豆上也不乏例子。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大豆发生大豆孢囊线虫病,使得大豆生产濒于毁灭,“救星”又是来自中国的“小黑豆”。美国农业部将其抗病基因转育到当地栽培大豆中,育成新的高产抗病品种,使大豆生产迅速复苏。

  现今转基因大豆的蓝本,也是美国所谓“植物专家团”访问中国时,趁机采集回国的一株野生大豆。巧的是,当事人——美国大豆遗传学家布尔纳德,正好与潘德尔系出同门。

  国际代表团中的欧美大豆育种学家也知道这一点,但都有意无意地忽视其中的“不道德”,只将其作为中国人“运气好”的佐证。

  不得不说,运气好,是技不如人的一个好借口。

  这样面对投资者,也有话可说了——狗屎运战胜辛辛苦苦的奋斗,在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但听到这话的陈建章,内心一晒,运气吗?

  就算是运气好了。

  我们欧皇附体又咋样,只能说——有本事,你们也祈求运气爆棚啊!

  ……

第620章 一“豆”成名(2)

  “根茎粗壮,植株健壮,荚密,顶荚丰富,株型收敛,帅!”

  “是中粒型的品种,单株结荚数多,单株粒数也多,粒重应该在20克以上,酷!”

  “完美的表现啊。”

  “就是不知道抗病性如何。”

  未等收割开始,世界农民组织代表团中的农业专家们就凑到豆田边,两眼放光地观察着可能是跨时代的嘉谷大豆品种。

  不管对“嘉豆13号”由中国人培育出来乐见与否,对于一辈子投身于大豆育种的专家们来说,能看到一个较完美的品种总是赏心悦目的。

  一种作物合不合适推广,很多时候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譬如大豆。

  他们第一眼观察的就是结荚的高度。

  有些大豆品种,起根3~5cm就开始结荚,分枝又多,产量确实不低,但并不适合大规模推广。

  俗话说得好:“麦倒一把草、谷倒一把糠”,大豆也一样。大豆植株底荚高度不够的话,容易倒伏不说,就机械收割难度增加,收割成本都相应增加不少,甚至于根本不适宜机械化收割。

  这样的品种,在像中国这种精耕细作的国家,可能还有推广的价值;在美洲,基本不会有农场主考虑种植。

  而像“嘉豆13号”这个品种,底荚高度在15cm以上,植株高度在50cm以上,绝对是个挺拔的“帅小伙”,机械化收割毫不成问题。

  “嘉豆13号”的单株粒重更是让一众国际大豆育种学家露出了荡漾的笑脸。

  许多农户购买大豆品种时喜欢选择大粒品种,以为粒型越大的产量就越高,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粒型越大的品种,往往单株结荚数、单株粒数少,所以单株粒重反而不高。

  密度一定的情况下,单株粒重才是高产量的根本所在。同样种植密度15000株/亩的情况下:单株粒重15克的和20克的,每亩产量悬殊150斤左右。

  所以小、中粒型的品种,单株结荚数多、单株粒数多、单株粒重的品种,才是“富”的品种。

  这些硬性条件都过关的“嘉豆13号”,落在众人眼里,无疑是大豆中的“高富帅”了。

  矮壮的美国大豆育种学家潘德尔本人显然跟高富帅扯不上任何关系,他培育的大豆品种也许“高”,也许“帅”,但跟“富”也不搭边;像屌丝总是对高富帅抱着莫名的敌意,潘德尔这一刻也柠檬精附体了:“其他性状表现如何?比如说抗病性什么的……”

  高油高产还“貌美”,这没得挑,他就不信还能样样表现完美了。

  作物的改良,从来就不是为了追求完美的,也无法追求完美。

  你要高产,可能就要牺牲口感;你要健壮,可能就要牺牲一定的产量;你既要产量又要口感还要健壮,可能就要……向上帝祈祷了。

  在潘德尔看来,“嘉豆13号”肯定有弱点……吧,比如说,高贵的品种总有些病娇吧?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59页  当前第35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51/45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超级农业强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