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玄幻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超级农业强国_分节阅读_第352节
小说作者:凌烟阁阁老   小说类别:玄幻小说   内容大小:1.87 MB   上传时间:2022-08-20 20:39:02

  陈建章风轻云淡地一笑:“我们充分挖掘了野生大豆的杂种优势,把野生大豆驯化中丢失的控制优良性状的基因重新‘捡’回来,运用到现代分子设计育种中,在光周期、大豆百粒重、单株荚数、叶柄夹角等产量重要性状的关键基因上取得了较完美的平衡。嗯,抗病性确实不太突出,也才对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具有明显的抵抗性……”

  “还有没有天理!”潘德尔强忍住吐槽之魂,其他大豆专家也都是类似的表情。

  陈建章无疑是承认了“嘉豆13号”的培育是建立在野生大豆资源基础上的,但后面就是对“运气好”这一说法的打脸了。

  野生大豆是有不少优良性状没错,但在驯化过程中,50%以上的遗传多样性会在栽培大豆中丢失。嘉谷能将控制重要性状的关键基因在栽培品种中固定下来,可不是一句“运气好”就能解释的。

  还有,抗病性不太突出?大豆病虫害已发现的有30多种,其中真菌性病害最多,能抗常见的真菌性病害,还要啥自行车?

  明白大豆进化机制这个“小妖精”的难缠程度的人,莫名地对嘉谷的育种能力有了一些敬畏。

  潘德尔也闭口不言,变得沉默起来。

  这是一名育种学家,见到革命性变革时的自然情绪。

  他曾经所熟悉的,他曾经所学习过的,他曾经所擅长的东西,不期然间,就发生了改变。

  这是被“灵阵”降维打击的常态。

  灵阵运用在育种上,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能“人工”筛选控制优良性状的基因并迅速地固定下来。

  在嘉谷实验室的研究员眼中,往往是这样的——咦,我们“捡到”了控制产量、品质等性状的多基因;咦,我们完成了不同复杂性状间的耦合;咦,我们创制了革命性品种……

  这其实并不仅仅是狗屎运。

  在被“万念归一阵”笼罩的嘉谷实验室与试验基地中,研究人员的注意力很容易集中。专注度高了,渐进的异变也好,强烈的突变也好,研究人员都相对容易明确关键调控单元,缩短了关键基因的挖掘周期。

  天才的灵光乍现,埋头苦干的学者的呕心沥血,在金手指的光环之下,都如烟尘一般缥缈。嘉谷实验室就这么一步接一步的,正确步骤多于试错步骤的做了出来,首先实现了大豆的“绿色革命”。

  当然,在潘德尔等外国育种学家看来,这就是嘉谷的研究水平高超。

  “看产量吧。”

  “对,看产量最直接了。”

  “产量最让我兴奋了。”

  被金手指光环碾压的国际大豆专家们,打哈哈的看向前方收割的豆田。

  “……实收面积一百亩,按标准含水量13.0%折算,亩产443.5公斤……”很快,急不可耐的国际代表团,迎来了实测数据。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代表团还是一连说了好几个“不可思议”。

  中方人员自然是欢欣鼓舞,其他人……五味陈杂。

  当然,“嘉豆13号”在黑省推广种植的面积够大,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数据,代表团辗转多地,进行实收实测。

  “实收面积二十亩,亩产415公斤……”

  “亩产398.9公斤……”

  后者,是在生产条件最差的一个农场测得。

  但这比第一个测出的最高产量还要令人震惊。

  因为,最高产纪录是说明不了太大问题,也不具备普遍性意义的。

  参照国际其他国家的大豆试验,在上个世纪,岛国有亩产300多公斤的记录;意大利有亩产400公斤的记录;美国密苏里州更是创造了至今世界无法打破的大豆高产神话记录——每亩千斤!

  但这些记录,都是建立在不计成本的田间管理,特殊光热条件和专水专肥基础上的,天时地利与人和等各方面因素都做到了绝佳的水平。

  而中国人的“嘉豆13号”,从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块,到生产水平较差的地块,基本可以确定了实现了亩产400公斤属常态的大面积产量目标。

  如果说,美国的大豆育种学家还是心情纠结,巴西和阿根廷的代表团专家,已经果断跪舔了。

  一瞬间,陈建章身边已经围满了人,都希望能将此品种授权给他们,让他们在巴西和阿根廷试种。

  潘德尔被挤到外围,酸溜溜地想道:哪怕是为迎合中国市场,你们就不能矜持点吗?

  他转念一想,这也是一次见证大豆产业历史的时刻,不矜持大概才是常态。

  ……

第621章 一“豆”成名(3)

  美国,《芝加哥论坛报》的编辑部。

  “凯蒂,这是你采访回来写的报道?”总编皱着眉头看完大纲,抬头问道。

  “对,大豆育种学家潘德尔刚从中国考察回来,我就幸运地得到了专访的机会。”女记者凯蒂兴奋得满脸红润,她不由自主地提高了声音:“这可是‘东方魔豆’的第一手资料。”

  “东方魔豆?”

  “嗯,这是我给中国人的大豆新品种起的称呼。要知道,过去几十年里,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都发生了产量翻番的‘绿色革命’。与之相比,大豆产量却始终处在缓慢增长状态。中国人的成果,宣告了大豆‘绿色革命’的到来,当得起任何赞誉。”凯蒂说得兴起,却没有注意到主编的脸色。

  凯蒂是一个漂亮而有才华的年轻女记者,但是,在卧虎藏龙的媒体界,仅靠漂亮和才华是不够的,她要有出彩的报道,才有出头的机会。

  《芝加哥论坛报》是一家大型媒体机构,是芝加哥地区和美国中西部的主要日报,但凯蒂不幸地被分在不受重视的农业组。

  就在这时候,凯蒂发现了“东方魔豆”的机会。

  《芝加哥论坛报》的覆盖地区,恰好也是美国大豆的主产区,她相信,来自东方的革命性大豆品种,必将是一个爆点。

  然而,总编揉着腮帮子上的肉,语气淡淡地点评道:“你不觉得报道中赞誉太过了吗?要知道,过去这么多年,我们国内的大豆单产也一直高企,说中国人带来了大豆‘绿色革命’,未免为时过早了吧。”

  “这不一样。”凯蒂用力挥手道:“我收集了过去二十年全国的大豆单产增幅数据,结果显示,产量增幅显著增长很少见;整体来看,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迹象显示大豆增产基因以更快的速度改善。但中国人是纯粹改善了大豆增产基因……”

  “凯蒂。”编辑喊了一声,加重音道:“我们要从更长远的角度看问题,中国高产大豆的科技含量问题值得深究。”

  “科技含量问题?”说到这份上,凯蒂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有人不希望看到中国大豆扬名?是大豆协会有意见了?还是生物农化公司有意见?上帝,他们这是妨碍言论自由……”

  说着说着,凯蒂的语气越来越激烈。

  总编盯着她看了一会,直到凯蒂自动变得冷静了一些以后,才道:“首先,你要知道,我们不是上帝的报纸。”

  顿了一下,总编用“第二”开头道:“我们是资本主义的报纸,我们也遵循资本的要求,做符合社会风潮的文章。”

  纵然只是一名年轻的记者,凯蒂也没少听说过这种论调;但只有当自己亲自体会时,才能感知其中的讽刺。

  她强忍着恶心,语气倒是好了一些,问:“这是怎么回事?”

  总编面无表情道:“凯蒂,你知道大豆产业关联企业有多强吗?”

  凯蒂当然知道。

  在美国,大豆产供销链条完全由跨国公司控制;在种子和生产所需的其他原材料投入方面,以孟山都公司为代表;而在种植、贸易和加工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是ADM、邦吉、嘉吉等跨国粮商,他们哪一家不是名声赫赫?

  “有公司介入了吗?哪一家?”

  “不是哪一家,凯蒂。想想看美国大豆产业的基础是什么?和中国大豆政策又有什么区别?”

  凯蒂犹豫了一下,道:“你是说,转基因技术?”

  “你说的没错。”编辑郑重地道:“让美国大豆走向世界的,是划时代的转基因技术,以及资本。”

  “譬如孟山都的转基因种子,是和草甘膦是捆绑的。转基因种子,对水肥条件、对机械投入的要求也很高,这要求必须大面积种植,才有规模经济,才能降低单位成本。而这套系统,要求必然加大农业投入成本,这就迫使大豆生产者与资本联合起来……”

  “是成为资本的奴隶吧?”凯蒂讽刺地接了一句。

  总编充耳不闻,继续道:“你采访了潘德尔,应该知道,中国大豆生产体系几乎是另起炉灶,这是不符合美国利益的。”

  凯蒂这时候已经懒得计较究竟是不符合谁的利益,她的眉头皱了起来:“但是,中国人实实在在改变了大豆产业,这不是我们不爽就不存在的。”

  “我知道,但是,怎么在技术上追赶是科学家们的事情。我们的任务,是做出符合舆论期待的报道。”总编叹了一口气道。

  “符合舆论期待?”不知怎的,凯蒂听到这个形容,有点想笑。

  总编让自己的语气放轻松点,道:“说归说,中国人的新品种,还是挺厉害的。”

  “嗯?”

  “但不同的品种更适宜不同的区域。你可以重点关注一下支撑中国大豆生产的独特的光温水土资源嘛,比如较大的温差,年日照时数,豆田的有机质含量……总而言之,中国大豆产量能暴增,肯定不仅仅是种子的内因,还有外在条件的因素吧。”总编分析得条条有理。

  凯蒂却一脸蛋疼的表情,呃,虽然她没有蛋。

  外在条件再好,也只是为大豆生长提供的外因,内因才是关键中的关键啊,什么时候还能反过来解释了?

  总编熟视无睹且不容置疑道:“至少在风向变化之前,你就按照这个方向报道吧。”

  说完,总编将凯蒂的报道递回去让她修改。

  凯蒂呆在当场,看着自己精心撰写的报道中特意加粗的“东方魔豆”,半晌才喃喃自语:“这样自欺欺人,有意思吗?”

  ……

  不管怎么样,“舆论自由”是抗不过资本意志的。

  具有颠覆性意义的“嘉豆13号”陆续在美国见诸报道,但很少有头版头条的待遇,更不要说“革命性”这样的赞誉字眼了。

  有意思的是,报道中多是类似的舆论导向——“中国大豆有点意思,但推广价值有多高,尚待验证”巴拉巴拉的。

  只是,美国媒体影响力虽强大,却也掩盖不了伟大。

  ……

第622章 一“豆”成名(4)

  “整个世界都将目光投向中国的大豆育种技术。”

  “这将有助于提升全球粮油产量。”

  “中国魔豆传奇。”

  随着世界农民组织代表团回国,“嘉豆13号”掀起一阵火热的“世界波”,南美乃至欧洲媒体纷纷赞叹中国“大豆奇迹”。

  比起要对舆论控场的美国人,南美洲民众的兴奋度明显更高。

  毕竟,中国和欧盟这两个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地区),对于南美农业政策有着直接的影响。

  如果将来某一方变得特别强大,那么南美的农民们很可能就会把另一方抛弃,不会再按照它的要求行事了。比如,巴西的转基因审批程序过去一直是仿照欧盟的标准制定的,比美国还要严格。但是随着欧盟的地位逐年下降,巴西的转基因审批程序也越来越偏离欧盟。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但很显然,中国人对转基因大豆的接受程度不高。“嘉豆13号”一出,有巴西分析师表示,几乎可以肯定的是,非转基因大豆将在国际大豆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随着南美进入大豆开播季,不少看到报道的农场主纷纷咨询大豆种子供应商,有没有“中国魔豆”的种子供应。

  转基因大豆能“罢黜百草,独尊大豆”,中国魔豆产量高啊;转基因大豆能“抗虫”,中国魔豆产量高啊;转基因大豆商业化程度高,中国魔豆产量高啊……

  看着人家种一亩能得自己两亩的产量,谁不流口水?而得知还没有得到中方的授权,谁不沮丧?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59页  当前第35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52/45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超级农业强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